
今天,MWC2025展會在西班牙巴塞羅那開幕。沒想到開幕首日,小米就甩出了一款非常有意思的概念產品——小米模組光學系統。

這個系統簡單來說,就是給小米15手機增加了一個可拆卸外接鏡頭,以獲得更出色的拍照效果。先不論這個系統的實用性如何,單是這種新的手機形態就讓人眼前一亮,畢竟千姿百態的功能機時代落幕之後,我們很久沒看到手機有什麼形態的變化了。

其實熟悉手機圈的朋友,看到小米的這個拆卸鏡頭設計,很可能會立刻聯想到索尼大約在12年前曾經推出的QX10外接鏡頭。但其實兩者形態很相似,可技術卻是雲泥之別。

首先來看看小米模組光學系統的組成部分——一部改裝過的小米15手機和一個35mm鏡頭。

兩者採用類似 MagSafe 的磁吸式設計,當你需要使用外接鏡頭時,只需將鏡頭靠近手機背面,便能感受到那股恰到好處的吸附力,“啪嗒” 一聲,鏡頭穩穩就位。與此同時,微型彈簧觸點迅速接通,為鏡頭供電,整個過程一氣呵成,無需繁瑣的配對操作,真正做到了即貼即用。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由於蘋果MagSafe的專利壁壘,小米這套系統很可能無法在量產機上使用磁吸方式,所以在還沒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小米模組光學系統還是隻能存在概念階段。

下面看看這款鏡頭。它在硬體層面堪稱豪華,其搭載的 4/3 英寸大底感測器,相較於傳統 1 英寸手機感測器,面積足足大了 1.7 倍,能夠收納更多的細節與光影資訊。高達 1 億畫素的解析力,搭配F1.4可變光圈,支援自動和手動變焦。

而更重要的是,這顆鏡頭是與手機深度整合的,不僅是使用手機拍照介面進行拍攝,還是呼叫手機算力和AI演算法,真正從物理層面提升手機拍照能力。下面是網友分享的一些樣張,大家覺得這質量怎麼樣呢?





索尼QX10的創新可以說是超越時代,但也是因為太超前,技術發展的制約讓它最終失敗。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它使用了WiFi技術連線手機與鏡頭,帶來了手機操作上的巨大延遲,這對於攝影來說簡直是不可忍受。

這次的小米模組光學系統則使用了名為LaserLink的光速傳輸技術,解決了延遲問題。

LaserLink是一種光通訊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光線作為傳輸資料資訊的載體,其理論頻寬高達 10Gbps,相當於每秒傳輸3部4K電影。而延遲則低於20ns,遠遠低於WiFi的100ms延遲和藍牙的500ms延遲,普通人已經幾乎感受不到延遲。

可以說一旦解決了延遲這個難題,小米手機可以透過磁吸擴展出更多的玩法。比如,磁吸遊戲手柄,為玩家們帶來超低延遲、精準操控的遊戲體驗;甚至,還可以與小米汽車實現互聯……
或許我們可以大膽猜測,小米模組光學系統的核心是為驗證LaserLink技術。

小米模組光學系統作為概念產品,還是有很多問題等待解決,比如如何繞開MagSafe專利、磁吸介面防塵性、觸點耐久性需驗證等等。但作為一種手機的發展思路卻是值得肯定的。
而且有意思的是,在小米之後,realme也公佈了類似可拆卸鏡頭概念產品。從目前曝光的資訊來看,realme的解決方案更像是小米12 Ultra概念機,只是透過外接鏡頭提升長焦拍攝能力。

但不論如何,小米和realme不約而同公佈了外接鏡頭方案,儘管量產和市場接受度仍需觀察,但其技術路徑為移動影像和手機發展提供了全新解題思路。
一方面,透過“外掛”可以提升手機拍照的上限,更加接近單反的拍照體驗;而另一個方面,手機也可以降低內建攝像頭的規格,以獲得更薄機身厚度或更大的電池,而需要更好的拍照效能時,再外接攝像頭。
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