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命人生·這樣的“官”二代令人動容

3570
12
·
··

袁世凱兒子們的逆命人生

袁世凱與孩子們
1926年,袁世凱的兩個兒子,袁克恆和袁克堅,被拍下了一張照片。
當時他們正在美國哈佛大學讀書。
兩兄弟穿著時尚,手持香菸,輕鬆自在地享受著時光。
1926年,美國哈佛大學查爾斯河畔,一張黑白老照片悄然記錄下兩個中國年輕人瀟灑倚欄、手持香菸、笑談風生的瞬間。
他們衣著考究,銀煙盒在晨光中微微發亮,若非熟知內情,旁人只當是普通留學生,卻萬萬想不到,他們的姓氏——“袁”,在彼時中國是沉甸甸的歷史符號。
他們,是袁世凱的兒子:袁克恆,25歲,主修政治經濟學;袁克堅,19歲,攻讀醫學。
袁世凱,曾一度權傾天下、稱帝惹眾怒,1916年死後,袁家人如同被捲入時代洪流的枯葉。而這對兄弟,帶著歷史留下的沉重姓氏,漂洋過海來到哈佛,一為求學避世,一為真正“學點真本事”。

哈佛時光:低調的顯赫
20世紀20年代的哈佛,華人面孔屈指可數,這對袁氏兄弟在校園裡本並不顯眼。直到有同學偶然聽說他們的身世,才掀起一絲漣漪。
哥哥袁克恆是個“學術鬥士”,課堂上常眉頭緊鎖,爭論起中國工業化路線來,常常面紅耳赤、領帶歪斜。他走路快得像褲腿裡灌了風,彷彿總被某種使命催趕。
弟弟袁克堅則活潑些,經常在圖書館裡抱著解剖圖譜啃三明治,白大褂口袋裡插著銀打火機。他和哥哥有個共同愛好:抽菸,煙不離手,煙盒講究得連老美同學都羨慕。
曾有中國留學生回憶,袁克堅曾蹲在查爾斯河邊,熟練地點上一支香菸,眼神卻像望著萬里之外的祖國。
這對兄弟,從未在人前炫耀自己的家世。他們把一切榮耀、痛苦、身份的尷尬和沉重,都揉進香菸的煙霧與書頁的墨香之中。

學成歸來:走上分岔的救國之路
1931年,學成歸國的兄弟倆,面對當時動盪不安的祖國,選擇了兩條截然不同卻同樣沉重的道路。
袁克恆投身教育。他在天津創辦“明德學堂”,一改舊式四書五經之風,開設數理化課程,大膽啟用留學歸國教師,講授實用科學。
校門口掛著一塊牌匾:“科學救國”——這四個字彷彿刻在了袁克恆心裡。
幾年後,他又投身實業,在青島創辦機械廠,生產國產紡織機械零件。那時的中國工廠裝置多依賴進口,他的小廠雖不大,卻造出幾樣實用部件。
1937年,南京淪陷訊息傳到天津,他連夜將廠裡庫存鋼材全部捐出,帶著20多名工人組成臨時救援隊,奔赴南方。
途中,他把自己的大衣裹在逃難孩子身上;進城後,他帶人運傷員、發糧食,救死扶傷十幾天。
他辦的學校裡,後來出了許多工程師;他辦的機械廠雖在戰爭中停辦,但徒弟們卻在戰後成為技術骨幹。
天津人至今記得,這位“袁大公子”五十歲時還蹬著腳踏車在城裡轉悠,見到小孩蹲街邊閒逛,非要勸人去唸書不可。

醫者仁心:袁克堅的行醫生涯

袁克堅回國後則選擇醫學,在北平協和醫院專治肺病。
他自費購入德國X光機,為窮人免費拍片,還常悄悄把窮人家病人的藥費記到自己賬上。
當日軍佔領北平,醫院來了日本顧問,他毅然辭職,跑到西山腳下開了一家草藥鋪。有人來勒索,他就操起一口河北土話,扮作草藥販子。
哥哥辦學缺錢時,他賣掉祖上老宅支援;後來草藥鋪被漢奸盯上,還是哥哥託關係周旋,才保住了這間小屋。
解放後,袁克堅被下放農村。在村裡,他一開始被人忌憚“袁世凱兒子”的身份,沒人敢理他。但他每天揹著藥箱走村串戶,誰家病了,他就去看。給生產隊長的母親治好了咳嗽後,村民悄悄送他兩個雞蛋,他又轉手送給隔壁發燒的孩子。
改革開放後,政府準備給他平反,他擺擺手說:“我乾的都是該乾的。”他一直坐診到八十歲,藥櫃裡總是擺著那瓶柴胡和幾味祖傳草藥。

手足情深:書信三十載,菸灰灼信紙

儘管一個在天津,一個在北平,這對兄弟書信往來不斷。信紙上總留著菸灰灼出的洞,那是他們邊抽菸邊討論國事、民生、教育、科技的痕跡。
1948年,天津淪陷前夜,有人看見袁克恆拄著柺杖,一間一間檢查學校教室的門窗是否關緊。他堅信:“再亂,也不能讓孩子們的課本溼了。”
袁克恆去世後,靈堂上掛的不是“袁氏後人”的匾額,而是學生們送來的“育人救國”四字輓聯。他一手創辦的學校,後來被國家接管,至今仍有部分繼續辦學。
袁克堅則活到了1973年冬。
那年他在河北縣醫院值完最後一個夜班,獨自坐在診室裡摩挲著哥哥寄來的全家福。照片背後寫著:“吾輩姓袁,然天下事豈止一家。”

他們沒有選擇“繼承”,而是重新定義了“傳承”

袁世凱的兩個兒子,從哈佛校園瀟灑吸菸的少年,走到了煙火戰亂中救國救民的平凡英雄。他們沒有躲避自己的姓氏,也沒有倚仗父輩功業。
他們在時代巨浪中跋涉,
辦學、行醫、捐物、賑災
以知識與良知,
洗滌一個“官二代”的名聲與命運。
歷史賦予他們最沉重的姓氏,
而他們,
用一生的腳踏實地,
把這個姓氏活成了值得後人動容的篇章。
這樣的官二代,
才真正配得上“令人動容”四個字。

近期發表
約會周莊 一封寫給歲月的情書
留下遺書·162天荒野徒步 華裔女孩挑戰極限
靠“它”是我偷偷活著的一種方式
只有寫作 她才能直面兒子自殺的事實
新加坡鞭刑的真實記錄
歐遊驚魂 遭遇扒手記
我在美國當精神科醫生
賣房助兒海外接業 父母卻被逐出家門!法院判了
蓋茨女兒公開爸爸患有阿斯伯格綜合徵
筷子夾遍全桌·我們吃了多少細菌
屠呦呦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為何選上
海外銷量百萬的華裔作家們
用100所大學鑄造的城市 魅力何在
貝索斯再婚:一場現實的冷笑話

名校之路-父母如何匹配兒女未來
訪談千位世界高人的她 收穫了什麼

留學安全須知·實用大全

精選彙編 ↓↓↓ 百篇一網打盡

【名校之路】過來人的教訓與秘籍

【穿越訪談】世界華人系列
【行走如歌】100個國家·1000座城市

【王妃傳奇】皇冠越重 幸福感越輕

【帶你深度遊世界】
喜歡就點“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