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和小朋友玩,就能學會與人相處?並不,16條建議提升孩子社交技能

學齡前寶寶社會技能的優劣主要取決於以下三大能力的高低:自制力、同理心、言語交際。
許多人都認為,要想培養寶寶的良好社會技能就要讓他們多和同齡人交往交流,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
和小夥伴兒們一起玩耍,上幼兒園,這些確實能讓孩子的日常生活豐富多彩。但是,讓孩子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並不等同於社交。對學齡前兒童而言,和同齡人的頻繁接觸未見得有助於他們學會合作、分享和自我情緒的控制。
事實上,反其道而行可能有效。與同齡人的過多接觸可能會令孩子舉止不端。一項針對美國學齡前兒童的研究發現,孩子在幼兒園待的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顯露出行為問題。

dyssey

家長比同齡人更給力
愛意滿滿、善解人意的家長,其實是再理想不過的社會導師了。和幼兒園小夥伴兒們不同的是,和孩子互動的時候,家長可以調動的情感資源非常豐富。家長能夠理解孩子某種情感的起因和結果,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解讀他人的情感,找到合適孩子發展水平的社互動動,用語言表達情感,調控自己的情感,明白社會行為帶來的長期結果。
也難怪家長才是培養學齡前兒童核心社會技能,即同理心、自我情緒控制力和交流能力的不二人選。
 如何培養寶寶的社會技能?
1.教會孩子有關情緒的二三事兒
對學齡前兒童而言,情緒能力是擁有強大社會技能的關鍵。例如孩子的情感理解力越強,就越受同齡人的歡迎。

brisbanekids.com.au

培養孩子的情緒能力需要你和孩子“談談情”。不僅要孩子談談自己的感覺,家長也要談談自己的(比如,“你對我的不聞不問令我惆悵懊惱”)。和孩子討論一下怎樣的情境令我們感到低落,什麼事情會令我們感到快樂。家長對情緒及其起因的悉心解釋有助於孩子學會如何更好地調控自己的情緒。我們在研究中發現,如果家長“經常用練達的語言”和孩子交流情感,孩子往往更擅長應對憤怒和沮喪等負面情緒。
2.和孩子維持親密有愛的親子關係
鐵證如山。孩子的社會發展是建立在幼年時期和父母或監護人的關係上的。
要是孩子們每天都能感覺到自己能夠依靠你,能從你這裡得到支援,他們會在情感上很有安全感,也能更容易地適應新環境。同時,也發展了同理心——學齡前兒童社會技能的關鍵成分。威斯康星大學研究發現,親子關係安全感高與同齡人的4歲孩子表現出來的同理心等級更高。

ConnectSafely

其他研究表明,照顧彼此感受的交流有利於孩子社交能力的發展。家長和孩子對彼此暗示的積極回應有利於孩子強大社會技能的發展。有項研究是讓學齡前兒童預測家長面對不同情境會如何回應自己;那些預料家長會給予自己安慰的孩子往往也是老師眼中社會技能、同理心及合作能力高於同齡人的孩子。
3.在家中營造積極愉悅的氛圍
也不是說讓家長一直保持興高采烈的狀態。家長有時也會遭受挫折和失敗,這就是教導孩子如何應對令人失望的人或事的好機會了。關鍵是,面對挫折,要展現出一種積極樂觀進取的精神,而不是自暴自棄。越來越多研究表明,當父母——尤其是母親——總傳遞出一種消極的情感時,孩子會很痛苦。孩子越常見到母親這樣消極的一面,就越會覺得母親不是那個能給予自己安慰和建議的人。而且,社會技能發展得最完備的學齡前兒童正是那些家中氛圍較積極向上的孩子。
4.和孩子談談他的社交圈
和孩子討論日常小事時的愉悅對話方式也可以用來和孩子探討他和同齡人之間發生的事。這種談話的益處可謂是方方面面。透過談話,你能得知並理解自家孩子經歷了什麼,同時也是在告訴孩子自己真的對他的社交生活很感興趣。而且,藉此,你有了更多和孩子探討同齡人社交技巧的機會。那些經常和父母談論自己與同齡人關係的孩子往往擁有發展較為良好的社會技能。

Huffington Post
5.鼓勵孩子發展一種樂觀向上的解決問題的態度
當孩子和同齡人出現社交問題時,鼓勵他們用一種積極向上的建設性態度面對。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吃閉門羹的時候。一項研究表明,近一半學齡前兒童主動向同齡人丟擲的橄欖枝都會遭到拒絕。
社會技能拔尖的孩子會把慘遭拒絕這件事看作暫時性挫折,是可以改善的透過告訴孩子社交拒絕有“很多”社會因素(比如“可能他只是太害羞了,”或是“也許他只是想自己玩會兒。”),你可以鼓勵孩子發展這種積極向上的態度。此外,你們可以一起“頭腦風暴”,找尋解決辦法,鼓勵他預測不同的社交技巧如何運轉起作用。這樣的思維實驗有助於孩子考慮他人的感受,促進學齡前兒童社會技能的發展。
這些“假設”可能出現的情況也使得孩子能夠探索自己得心應手的方式方法。社會技能高超的孩子能迅速在他人遊戲中做出積極反應,他們也瞭解怎樣表現才能和自己的潛在玩伴契合得好一些。例如,假如簡和艾米莉正在玩兒消防員遊戲,她們不想露西加入,因為“消防車裡沒位置了,”露西可能會建議說,自己願意在這個遊戲中扮演一個別的角色。(“救命啊!我家著火了,我在房頂上動不了了!”)

cnn

6.孩子情緒低落時,你要淡定自若,給予支援和鼓勵
當家長能夠以一種撫慰人心的方式對孩子的強烈情感進行回應時,孩子往往不易向同齡人進行消極的情感宣洩。而且,父母給予支援和鼓勵也是在以身作則,告訴孩子如何應對他人的低落情緒。能夠恰如其分地回應他人情感需求的幼兒往往更受同齡人歡迎,在老師眼中,他們的社交能力也強於同齡人。
7.不要對孩子的負面情緒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
當孩子進入一陣看似無厘頭的嚎啕大哭時,你自然會想讓他閉嘴停止。但只是告訴孩子保持安靜對他不會有任何幫助。時間和孩子談談他的感受有助於他變得進行自我反思,更好地控制自己,提高社交能力。這或許對幼兒尤其重要,因為他們需要更多的情感訓練,而且家長對其哭鬧置之不理時,與年齡大一些的孩子相比,他們更可能“自動熄火”。
8.面對孩子的“親社會”助人行為,給予獎勵要謹慎
一項以學步兒童和小學生為物件的研究表明,對孩子的友善行為給予實質性獎勵可能會削弱孩子樂於助人的衝力。

Parent Cue

9.做個好榜樣
好好利用日常社會交往的機會,和孩子探討社交行為(“快遞員送包裹給我們,我感謝了他。”)要是孩子看見你或是其他大人疏忽犯了錯,你可以過後彌補(“哎呀~爺爺把書送來給我,我忘記跟他說‘謝謝’了。”)
10.避免不良社交影響
玩“錯”玩伴兒不利於學齡前兒童社交技能的發展。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三四歲孩子在幼兒園自由遊戲時間隨意組成的遊戲組進行了監測。他們發現,遊戲組中的有些孩子自帶負面情緒,還有反社會行為(比如令沮喪的同伴感覺更糟)。家長和老師都覺得身處“消極遊戲組”的孩子的社交能力偏弱。而且這種不良後果會長期存在。學期伊始就處在“消極組”的孩子一年後的成績通常不會太好看。
11.育兒要“因勢誘導”
如何管教孩子會對其社會技能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因勢誘導”法講究的是講清制定規則的緣由及不良行為產生的後果。若家長採用該方法,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動不動就懲罰孩子,做“獨裁”家長,孩子往往會展現出更強的自制能力,也能更好地與同齡人進行合作。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也更受歡迎。
12.鼓勵孩子和大孩子或成人玩兒“假裝遊戲”或者“過家家”
上幼兒園時,“假裝遊戲”是孩子建立友誼的重要方式之一。和其他孩子相比,做該遊戲的孩子們之間不太可能會發生口角或是出現交流方面的問題。要是你也一起玩兒的話,你也許能對學齡前兒童社會技能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家長的參與會令該遊戲變得更加複雜,持續時間也會更長。
和孩子一起玩“假裝遊戲”時,不要批評指責孩子的想法,也不要試圖“指揮一切”。研究表明,社會技能強的學齡前兒童的父母都是興高采烈、積極合作地投入到該遊戲中去的。
13.小心同齡孩子丟擲的“閉門羹”及霸凌行為
二者都會產生持久影響。一項研究中,幼年時期慘遭同齡人拒絕的孩子在四年後做出反社會行為的可能性更高。相比之下,為同齡人所接受似乎使孩子免受行為和情緒問題的困擾。

yahoo

倘若你孩子是“同齡人閉門羹”受害者,你就要幫助她和至少一個同齡人培養友情。研究表明,一段同齡人友誼就能保護學齡前兒童免受反覆攻擊和拒絕帶來的傷害。
此外,對自家孩子社會技能的高低,心裡要有個數。有時候,慘遭拒絕的孩子需要發展一下親社會行為,比如幫助他人,有好東西一起分享,關心他人。學齡前兒童喜歡能帶來正面影響的,樂於助人的和願與他人分享的同齡人。他們也喜歡能對對話作出合適回應的同齡人。
倘若你家孩子是霸凌行為受害者,你可以用“同齡人閉門羹“那套方法。此外,你要教導她如何保護自己。鼓勵她採取堅定自信的行為,而不是攻擊對方。教導她面對惡霸時,要採用有效的言語交際方案,比如“不要這樣對我。這樣不好,我不喜歡這樣。”
但不是這樣就算解決完了。校園暴力是個社會問題,學校裡所有人都應當引起注意。你可以和孩子的老師探討一下想法。
倘若你懷疑自家孩子是校園惡霸,那他可能需要幫助以學會理解並控制自己的衝動。鼓勵他討論自己的感受,然後幫助他相處解決問題的建設性方法。最重要的是,明確告訴他欺凌他人是絕不容許的。
14.妥善選擇電視節目
預看一遍孩子要看的節目。很多面向學齡前兒童的節目都能促進社交行為的正面發展,而且能對學齡前兒童社會技能的發展產生有利影響。例如,看完《芝麻街》選段,學齡前兒童和玩伴兒之間的良性互動有所增加。

Muppet Wiki 

然而,有些節目則似乎是在縱容無禮行為。例如,《米奇妙妙屋》,唐老鴨不小心把黛絲撞倒了,結果黛絲挑釁回應道,“嘿!唐老鴨!有何高見?!”那些衝著大孩子來的節目,並不怎麼好。很多這樣的節目都在極力美化好挖苦人的、淺薄的兒童形象,這樣的節目對成人的價值都有待估量,更不用說幼兒了。
15.認識到分享不易
家長們總覺得樂於分享是學齡前兒童社會技能裡最重要之一。但是,做到分享很困難——即便成年人也是如此。這對幼兒而言就更難了,因為他們只能看到眼前發生的事情。玩具最終還是會回到自己這裡的,對此,他們理解起來有困難。而且,說句公道話,有時候他們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小夥伴兒,是真的要不回來的!
多數幼兒在分享這方面做得都不太好,而且一過幼兒期,孩子們就不可能與他人分享了。因此,當你鼓勵孩子樂於分享時,耐心點兒,努力盡可能地讓氛圍和緩些。例如,不要堅持讓孩子把自己的新玩具或是最喜歡的玩具和玩伴兒共享。朋友拜訪前就把這些放好,省得引起矛盾。
16.別對號入座
好萊塢塑造的兒童形象,並沒有掌握精密複雜的“心智理論”。實驗表明,4歲以下的孩子還理解不了不同人可能相信不同的事物——即便有些事物從客觀意義上講是不正確的。
如此看來,孩子們在理解“謊言”這個概念上也存在困難就不足為奇了。例如,幼兒往往會把所有錯誤的言論歸為謊言——即便是某位說話人相信這是真的。
然後,當他們明白了撒謊是不好的,他們也做不到像大孩子一樣,預料一下自己的言辭將會令他人產生怎樣的感受。謊言的影響及其正當性是他們必須要學的東西。
倘若你家的學齡前兒童對你說了些無理且傷人的話,別覺得是針對你來的。但也別視而不見。抓住這個機會向孩子解釋清楚言語是怎樣傷害我們的感情的。當你家孩子看透語言的力量時,她的社會技能也就提升了。

作者 | GWEN DEWAR
翻譯 | 金玉璨
翻譯自 | 作者個人網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