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齡前寶寶社會技能的優劣主要取決於以下三大能力的高低:自制力、同理心、言語交際。
許多人都認為,要想培養寶寶的良好社會技能就要讓他們多和同齡人交往交流,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
事實上,反其道而行可能有效。與同齡人的過多接觸可能會令孩子舉止不端。一項針對美國學齡前兒童的研究發現,孩子在幼兒園待的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顯露出行為問題。



對學齡前兒童而言,情緒能力是擁有強大社會技能的關鍵。例如,孩子的情感理解力越強,就越受同齡人的歡迎。

要是孩子們每天都能感覺到自己能夠依靠你,能從你這裡得到支援,他們會在情感上很有安全感,也能更容易地適應新環境。同時,也發展了同理心——學齡前兒童社會技能的關鍵成分。威斯康星大學研究發現,親子關係安全感高與同齡人的4歲孩子表現出來的同理心等級更高。

和孩子討論日常小事時的愉悅對話方式也可以用來和孩子探討他和同齡人之間發生的事。這種談話的益處可謂是方方面面。透過談話,你能得知並理解自家孩子經歷了什麼,同時也是在告訴孩子自己真的對他的社交生活很感興趣。而且,藉此,你有了更多和孩子探討同齡人社交技巧的機會。那些經常和父母談論自己與同齡人關係的孩子往往擁有發展較為良好的社會技能。

Huffington Post
這些“假設”可能出現的情況也使得孩子能夠探索自己得心應手的方式方法。社會技能高超的孩子能迅速在他人遊戲中做出積極反應,他們也瞭解怎樣表現才能和自己的潛在玩伴契合得好一些。例如,假如簡和艾米莉正在玩兒消防員遊戲,她們不想露西加入,因為“消防車裡沒位置了,”露西可能會建議說,自己願意在這個遊戲中扮演一個別的角色。(“救命啊!我家著火了,我在房頂上動不了了!”)

一項以學步兒童和小學生為物件的研究表明,對孩子的友善行為給予實質性獎勵可能會削弱孩子樂於助人的衝力。

二者都會產生持久影響。一項研究中,幼年時期慘遭同齡人拒絕的孩子在四年後做出反社會行為的可能性更高。相比之下,為同齡人所接受似乎使孩子免受行為和情緒問題的困擾。

此外,對自家孩子社會技能的高低,心裡要有個數。有時候,慘遭拒絕的孩子需要發展一下親社會行為,比如幫助他人,有好東西一起分享,關心他人。學齡前兒童喜歡能帶來正面影響的,樂於助人的和願與他人分享的同齡人。他們也喜歡能對對話作出合適回應的同齡人。
預看一遍孩子要看的節目。很多面向學齡前兒童的節目都能促進社交行為的正面發展,而且能對學齡前兒童社會技能的發展產生有利影響。例如,看完《芝麻街》選段,學齡前兒童和玩伴兒之間的良性互動有所增加。

家長們總覺得樂於分享是學齡前兒童社會技能裡最重要之一。但是,做到分享很困難——即便成年人也是如此。這對幼兒而言就更難了,因為他們只能看到眼前發生的事情。玩具最終還是會回到自己這裡的,對此,他們理解起來有困難。而且,說句公道話,有時候他們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小夥伴兒,是真的要不回來的!
好萊塢塑造的兒童形象,並沒有掌握精密複雜的“心智理論”。實驗表明,4歲以下的孩子還理解不了不同人可能相信不同的事物——即便有些事物從客觀意義上講是不正確的。
然後,當他們明白了撒謊是不好的,他們也做不到像大孩子一樣,預料一下自己的言辭將會令他人產生怎樣的感受。謊言的影響及其正當性是他們必須要學的東西。
倘若你家的學齡前兒童對你說了些無理且傷人的話,別覺得是針對你來的。但也別視而不見。抓住這個機會向孩子解釋清楚言語是怎樣傷害我們的感情的。當你家孩子看透語言的力量時,她的社會技能也就提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