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桃子皮皮
作者:桃子媽
我們80後這屆家長,自認為是非常民主的。
遇到事情,我們總希望徵求他的同意,問孩子:這樣好不好啊,你願不願意啊?
我們倡導的育兒理念是:凡事尊重孩子,給予更多的選擇,希望培養出“獨立自主”的孩子。
然而,我們往往忽略了:尊重也要分年齡,選擇太多會“亂了章法”。
1.決策疲勞
腦科學教授洪蘭曾提到一個理論:
在孩子初中之前,也就是0-12歲的時候,家長不應過度徵求孩子意見,因為會讓孩子產生決策疲勞。
這是由12歲之前,孩子的大腦發育決定的:
前額葉皮質(負責決策判斷)在12歲前尚未發育成熟,兒童缺乏系統分析選擇的神經基礎。
研究顯示,兒童處理複雜選擇的認知負荷是成人的3倍以上。
在家長給孩子很多選擇的時候,孩子會用到大腦很多的資源,孩子就會產生決策疲勞(decision fatigue)。
孩子的很多能量都消耗在決策上(我到底選什麼呢?),而在做事情上卻往往沒了能量,很難專注。
2.難以專注
很多生活中的實際經驗,也讓我們發現:當家長給予孩子很多選擇權的時候,小孩就會想東想西。
比如:家長說:寶貝去睡覺了好不好?孩子說:不好,我還想玩兒玩具呢!那就商量不下去了。
再比如:家長允許孩子每天看電視,在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孩子就惦記著一會兒看電視,願望急迫而寫卻作業心不在焉。
最後,你脾氣暴躁,孩子又哭又鬧。
在我們給孩子很多選擇的時候,孩子容易想東想西,難以專注當下。
凡事徵求一個12歲以下的孩子的同意,看起來這並不是一個智慧的做法。
3.必須要做的事
尊重孩子,並不是給孩子過多的選擇和自由。
12歲之前,孩子的人生經驗和認知不足,家長決定為主,適當尊重。
在孩子小時候,智慧的家長要幫助孩子建立好習慣。
育兒號主大J在對女兒小D的自律培養中,提倡這樣做:設定必須要做的事情清單,做完才可以獲得自由時間。
我們也不妨學習,要求孩子放學回到家,先要收納衣服鞋子、洗手,才可以吃飯;先要寫完學校作業,才可以看課外書;先要收拾好書包,才可以玩玩具。
想要自由,就要先做完必須要做的事情,而這些必須要做的事情,是不能選擇不做的,沒得選。
如果遇到孩子“抗議”,作為家長,作為孩子的監護人,我們可以這樣告訴孩子:
我有監督和保護你的責任,所以,現在你要聽我的話。
等你長大了,你的智慧開了,你自己出去成家立業了,你就做你自己的事情,爸爸媽媽就不管你了。
育兒路漫漫,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很多事情的把握都在一個“度”。
你我共勉!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