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拿大這兩座城市,“合體”了!

走遍美國

帶你走進一個真實的美國!

關注
普吉特海灣位於美國西北部,赫赫有名的西雅圖和溫哥華坐落於這片海灣的南北兩端。雖然同處一片海灣,且直線距離不超過兩百公里,但因兩座城市分屬不同的國度,彼此之間較為隔絕,以至於給居住在溫哥華的人造成了一種西雅圖遠在千里之外的錯覺
兩座城市同在一灣水。圖源wiki。
本就“鐵板一塊”
其實不然,普吉特海灣沿岸之間早有淵源。作為銜接北美大陸和西北太平洋的獨立板塊,普吉特海灣沿岸有一個叫“卡斯卡迪亞古陸”的共同名稱,這裡受北太平洋暖流滋潤、有著共同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受早期英國殖民因素影響,這裡的人通用英語,有著完全相同的文化。2019年,曾有溫哥華民調公司調查顯示,66%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居民認為他們與西雅圖、波特蘭的相同程度大於多倫多和蒙特利爾等加拿大東部城市,此外還有59%的居民認為他們不同於加拿大人。
早在十九世紀初期,時任美國總統托馬斯·傑斐遜就設想在這裡建立一個獨立國家,即卡斯卡迪亞共和國,由當地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俄勒岡州及華盛頓州組成,該計劃雖然最終流產,但足以說明該地區內部關聯緊密。
美國第三任總統,《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托馬斯·傑斐遜雕像。圖源wiki。
1846年,英美簽訂《俄勒岡條約》,卡斯卡迪亞正式被一分為二。此後,轟轟烈烈的西進運動席捲而來,美國吞併了卡斯卡迪亞南部並建立了華盛頓、俄勒岡等州。十九世紀末,位於華盛頓州的西雅圖因淘金熱和造船業迎來了第一次繁榮。二十世紀初期,這裡誕生了偉大的波音公司,航空業隨即迎來了空前發展。後來,微軟、亞馬遜等公司也在西雅圖附近成立,短短數年,這裡的資訊科技產業爆炸性增長,成為足以媲美“矽谷”的科技中心,西雅圖一躍成為美國西海岸北部最重要的城市

雖然波音總部已經搬離了西雅圖,但西雅圖仍然是波音重要的生產基地。

圖源wiki。

位於西雅圖都會區小城雷德蒙德的微軟總部。圖源wiki。
有趣的是,卡斯卡迪亞南部並不只有一座大城市,相較於人們熟知的西雅圖,俄勒岡州的波特蘭則顯得低調許多,其實波特蘭的興起要早於西雅圖,在十九世紀很長時間裡,波特蘭都是美國西北地區最大的港口城市,這一狀況一直持續到到鐵路延伸到深水港西雅圖才得以終結。
西進運動後期,1871年卡斯卡迪亞北部地區被納入英屬加拿大,隨後成為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的一部分。早期的溫哥華微不足道,僅是一個以伐木業為主的小鎮,隨著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的貫穿,得益於加拿大西海岸大陸最南端城市的優越條件,溫哥華順利“出圈”,成為太平洋鐵路的西端終點城市。在這之後溫哥華迅速崛起,不到半個世紀,就成為了加拿大西海岸的最大城市
溫哥華濱海站。圖源wiki。
從隔絕到低效往來
溫哥華和西雅圖、波特蘭分屬加拿大、美國後,由於英美早期處於敵對態勢,加拿大在邊境建立了大量的堡壘和邊防設施,這一時期卡斯卡迪亞南北幾乎斷絕了往來。1854年,加拿大為了拓展美國市場,與美國簽訂了《美加互惠協議》,雙方貿易額開始迅速增加,加拿大邊境軍隊數量也隨之減少。二戰爆發至整個冷戰期間,加拿大和美國同屬一個陣營,為了防止他國入侵,加拿大索性將安全託付美國,此後美國陸續在加拿大設定了五十多個軍事設施,並聯合成立了北美防空司令部。至此,加拿大已無需在兩國邊境派駐軍隊。溫哥華和西雅圖、波特蘭也從中受益,在這一時期加快了兩地鐵路和公路的修建
以前敵對。圖為一名加拿大皇家騎警和一名美國緬因州警官,分別站在美加邊境兩側。
如今兩國基本不設防。圖為美加邊界和平拱門。圖源wiki。
儘管如此,兩地溝效率仍然較低,溫哥華到西雅圖的長途汽車和火車需要耗費旅客時間高達四五個小時,即使去乘坐飛機,也要花費將近一個半小時,而且機票昂貴,如此漫長的時間成本和高昂的價格成本,讓兩地居民望而生畏,偶爾出差旅遊還可以勉強接受,頻繁流動甚至異地工作則是天方夜譚
加速中的一體化
2016年,三地打破這種低效的現狀開始尋求合作,這年9月,在微軟等企業的推動下,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和華盛頓州、俄勒岡州政府召開會議決定透過跨境合作,共同建立 “卡斯卡迪亞創新走廊”。這條走廊以溫哥華、西雅圖和波特蘭為核心,北起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南部,向南貫穿美國華盛頓州西部,截至俄勒岡州北部地區。走廊西臨太平洋,坐擁整個普吉特海灣,水陸交通發達,地理環境極為優越
自上而下分別為溫哥華、西雅圖和波特蘭。源wiki。
為了提高走廊內部的交通效率,三省州推出溫哥華—西雅圖—波特蘭超高速鐵路專案,這一專案得到了美國聯邦政府的大力支援,聯邦政府預計撥款82億美元用於新建和改進全國城際鐵路,波特蘭到西雅圖的超高速鐵路就赫然在列,從西雅圖開往溫哥華的高鐵被命名為卡斯卡迪亞高鐵。2035年建成後的高鐵時速將達到每小時350公里,這樣一來,從溫哥華到西雅圖的通勤時間將縮短到四十分鐘左右,到達波特蘭則只需一小時多一點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美國高鐵。圖為得克薩斯州“光亮線”高鐵。圖源wiki。
美國和加拿大都是人均汽車保有量較多的國家,大多數人習慣開車上下班,為此三座城市共享交通卡及其資料和軟體,協調高速公路網高峰期行車收費,最大力度避免堵車現象。除了鐵路和公路,溫哥華和西雅圖之間還新增了一條水上航線,便利兩地人員往來。
作為“卡斯卡迪亞創新走廊”的發起方,微軟、谷歌、蘋果和亞馬遜等科技巨頭自然也對走廊的建設饒有興趣。首先,這些公司中有一些的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的舊金山灣區,相較於遙遠的美國東海岸,它們在發展佈局中更加親睞西海岸,“卡斯卡迪亞創新走廊”地處西海岸且大致毗鄰舊金山灣區,是再好不過的選擇。其次,溫哥華、西雅圖和波特蘭都會區聚集了近千萬人口,其中不乏科技人才和商業精英,加之三地均有大批久負盛名的高校和實力雄厚的科研機構,如坐落於溫哥華的哥倫比亞大學,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和西北大學以及波特蘭的波特蘭州立大學,這些無疑是科技公司落戶發展的沃土。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圖源wiki。
美國華盛頓大學。圖源wiki。
有了便捷的交通和豐富的科研資源,短短兩年間,在政府與企業的協同推動下,“卡斯卡迪亞創新走廊”成果豐碩。例如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在微軟的支援下成立了“卡斯卡迪亞城市分析組織” ,旨在分析應對大規模人口城市帶來的問題;為了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和參與,成立 “卡斯卡迪亞創新走廊”雙邊指導委員會,成員由頂級商業和社群領袖組成;為了促進企業孵化,全球聯合眾創空間wework推出“卡斯卡迪亞護照”計劃,在溫哥華、西雅圖和波特蘭等地設定20多個共享辦公室等等,諸如這樣的專案數不勝數,正在加速落地。
創新是一座城市的活力之源。圖為西雅圖CBD。圖源wiki。
由於普吉特海灣是“卡斯卡迪亞創新走廊”的核心組成部分,溫哥華和西雅圖均位於此,因此有人預測“卡斯卡迪亞創新走廊”可能在未來誕生匹敵舊金山灣區的大灣區,這將是舉世矚目的成就。
“親密無間”下的隱憂
顯而易見,當地政府對“卡斯卡迪亞創新走廊”的未來充滿樂觀,然而專案的實際建設能力可能要大打折扣。以卡斯卡迪亞高鐵為例,有了前期資金和規劃僅僅是一個開始,專業人士預估整條高鐵修建成本在240至420億美元之間,這說明該專案在未來可能會隨時面臨著資金缺口。這並不是危言聳聽,鮮活的例子就發生在鄰居加利福尼亞,2008加州立項建設連線舊金山和洛杉磯的高鐵工程,之後不久便出現了資金缺口和徵地困難等問題,致使高鐵線路規劃長度一減再減,最終在相互扯皮中爛尾。
土地私有制下的美國,徵地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圖為加州聖保拉的橙園。圖源wiki。
除此之外,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溫哥華及其所在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居民對加拿大歸屬感並不強烈。還是以2019年溫哥華民調資料為例,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居民傾向本省獨立的比重已攀升至24%,這一現象無疑為熱火朝天的三城一體化籠罩了一層陰霾,很多人甚至認為長此以往十九世紀初期差點建立的卡斯卡迪亞共和國會在未來出現。相較於遙遠西海岸的溫哥華,加拿大東南部“金馬蹄地區”對美國的防範則早有準備,1857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親自為加拿大選擇了距離美國稍遠的渥太華建都,其意圖就是為了躲避“美國土匪”的“光顧”,歷史的“過節”使得兩國在這一地區總是同床異夢,城市一體化也鮮有起色。
想了解美國?一起聊聊美國的生活、文化、社會和現狀,請加我們小編微信帶你入群討論:charlie_1588,申請時標註(入群)。
【入群要求】
1、禁止發廣告和推廣;
2、文明交流,不在群裡霸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