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美國前總統去世了

作者:無夢
來源:地球知識局
文章已獲授權
如果要評選出美國曆史上在任期間成績最差的總統,那麼直接導致了美國內戰的詹姆斯·布坎南和富蘭克林·皮爾斯兩人恐怕免不了上榜的命運。
若將目光放近一點,大蕭條時期無所作為的赫伯特·胡佛、在伊朗人質危機中丟盡臉面的吉米·卡特,都有很大的可能被人提及。
四人分別代表了美國的四個時期
神情從緊繃到鬆弛
(圖:wiki & shutterstock)▼
不過,在這份堪稱恥辱的榜單中,“吉米·卡特”這個名字顯得與自己的同僚們非常格格不入,其原因就在於,其他公認水平較差的總統在下臺後仍然揹負著延續至今的罵名,唯有他一人在卸任後挽回了自己的聲譽,甚至被外界公認為歷任美國總統中難得的“好人”。
就連很多中國網友,也稱呼卡特“美仁宗”
再有一次機會,還會當“好人”嗎?
(圖:壹圖網)▼
不過,品德再高尚的人,也終會有壽終正寢的一天。據多家美國媒體報道,當地時間2024年12月29日,美國第39任總統吉米·卡特在其佐治亞州的家中逝世,享年100歲。
那麼,卡特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為何會在任期內和下臺後,獲得外界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呢?這個公認的“好人”之名,又究竟從何而來?
如果再選一次,他還會當個“好人”嗎?

(圖:shutterstock)▼

既是寒門貴子,也是平權鬥士

吉米·卡特,原名詹姆斯·厄爾·卡特,1924年10月1日出生於佐治亞州的普蘭斯,其父老詹姆斯·厄爾·卡特是一位農場主,母親貝西·莉蓮·卡特則是療養院的一名護士。
吉米·卡特的雙親(圖:wiki)▼
在童年時,卡特的家境算得上不錯,儘管他的父母共育有4個孩子,但家中農場種植出的花生和棉花仍然足夠讓一家人過上不錯的生活,而自小就在田地裡摸爬滾打的卡特,在母親的鼓勵下也結識了不少黑人朋友。
這孩子在農場里長大,打小就皮實

(圖:Jimmy Carter Library)▼

儘管卡特出生時距離林肯簽署《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已經過去了62年,但佐治亞州針對黑人的種族歧視傾向仍然十分嚴重,他的父親就是一名堅定的種族隔離主義者。
從卡特涉足政壇後的行為來看,幼年時親眼目睹黑人被欺凌歧視的經歷深深地影響到了他,讓他成為了一名堅定的種族平等主義者。
從政後,卡特試圖緩和日益尖銳的種族矛盾
1978年,卡特會見美國工商界的非裔人士

(圖:wikimedia)▼

在普蘭斯高中畢業後,卡特進入了佐治亞西南州立大學學習,並於次年轉學到了佐治亞理工學院。和同齡的青年人一樣,卡特一直嚮往著大海,而他也於1943年順利地被位於安納波利斯的美國海軍軍官學校錄取,並在畢業後進入美國海軍潛艇部隊服役。
這個時期,卡特認識了一個叫羅莎琳的姑娘
此後,兩人組建家庭,攜手走過許多風雨

(圖:Jimmy Carter Library)▼

1952年,吉米·卡特在一艘潛艇中

(圖:history.navy.mil)▼

值得一提的是,1952年12月12日,加拿大原子能公司的喬克河實驗室發生了堆芯熔化事故,數百萬升高放廢水淹沒了地下室,此時必須有人站出來進入地下室進行維修,以協助工作人員關閉核反應堆。
而卡特作為參與過海軍核潛艇專案計程車兵,也穿著防護服參加了這次搶險專案。卡特卸任後回憶,正是這次經歷讓他對原子能萌生了負面態度,以至於最終簽署了終止中子彈研發的總統令。
1978年,卡特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
這裡一度進行過許多次核反應堆測試

(圖:Department of Energy archives)▼

1953年,卡特的父親去世,卡特於是從海軍退役,回到老家接管了父親的農場。在老家,卡特靠著自己這幾年在外闖蕩所積累的學識擴充套件了家族的花生種植業務,並大獲成功,而這既讓他積累了不少的財富,也讓當地人逐漸熟知了吉米·卡特這個名字。
某種意義上,花生改變了卡特的人生軌跡
後來,人們在他的家鄉豎起這麼一座雕像

(圖:shutterstock & wiki)▼

1962年,卡特成功當選佐治亞州參議員,並在1970年當選該州州長。老實講,在州長任上,卡特做了不少以當時眼光看來頗具進步意味的大事。
1972年,卡特擔任州長期間視察州警衛隊
(圖:壹圖網)▼
作為一個堅定的種族平權主義者,卡特不僅在自己的就職演說中高調宣稱“種族歧視的時代已經結束”,還大力推動黑人僱員進入政府,並將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的肖像請進了州議會大廈——儘管這一舉措會把送他上位的白人種族主義者得罪光。
當了總統後,卡特仍然秉持種族平權立場
1978年,他在白宮舉辦紀念馬丁·路德·金的活動

(圖:wikimedia)▼

財政方面,卡特一上任就對州政府下屬的300多個機構進行了大刀闊斧式的改革,一舉砍掉了其中的93%,極大地節約了州政府的開支;在內政方面,卡特平衡了國家撥付給佐治亞州的教育資金,為弱智兒童建立了社群中心,並給監獄裡的罪犯提供必要的教育。
靠著這份優異的成績單,以及自己在私德方面幾乎完美的表現,卡特很快在美國國內有了一定的名氣,併成功地成為了民主黨備戰1976年總統大選的候選人。
1976年,候選人卡特(圖:wiki)▼

從州長到總統,從天堂到地獄

儘管我們已經知道,美國會在15年後取得冷戰的勝利,但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在當時的人眼裡所呈現出的卻是一副“大廈將傾”的模樣。
對外,美國深陷越戰泥潭,“會說話的樹”不僅潛移默化地摧毀著美國的國際聲譽,更讓主張反戰和及時行樂的嬉皮士思潮在美國國內大行其道,蘇聯在世界範圍內都發動了全面進攻。
越戰加劇了美國社會的對立和撕裂

使得美國政府進退兩難(圖:wiki)▼

在內,前總統尼克松因水門事件黯然下臺,聯合果品在拉美地區賄賂各國統治者以換取鉅額利潤的醜聞也被曝光,不得不狼狽撤出拉美。
1974年8月9日,尼克松宣佈辭去總統職務

(圖:wikipedia)▼

在這個冷戰裡的至暗時刻,不少美國人都陷入到了對本國制度的深深懷疑中,知識分子階級更是普遍認為美國會輸掉冷戰。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人們迫切地需要一個身世清白且有能力的領導人站出來,統領這個國家走向正確的方向。於是,在人們眼中德才兼備的卡特就這樣被推到了歷史的前臺,他本人也於1976年的總統大選中以微弱優勢戰勝共和黨候選人傑拉爾德·福特,問鼎美國的權力之巔。
1976年,也是美國建國兩百週年
在這個歷史性時刻,卡特擊敗福特

(圖:americanhistory.si.edu)▼

1977年,卡特在總統就職典禮結束後
攜家人在街頭同公眾打招呼(圖:壹圖網)▼
一切看起來都那麼的合情合理,只是問題在於,當美國提起“和平”和“人權”等概念的時候,它在絕大多數時候都只是想尋找一個干涉他國內政的抓手而已,根本沒人會關心這個國家真正的人權狀況。
縱觀二戰後的所有美國總統,只有卡特真的把“和平”和“人權”這兩個宣傳用語當了真,還身體力行地去實踐。令人頗感諷刺的是,正是這份善良最終讓他變成了公認的糟糕總統,甚至被後世美國人所唾棄。
卡特的善良,被一些美國人當成了軟弱
(圖:Jimmy Carter Library)▼
那麼,卡特在總統任上都幹了哪些事呢?
在推動世界和平方面,在卡特的任期內美國與中國正式建交,中美兩國自此進入了一個長達十餘年的蜜月期,給剛剛開啟國門的中國送來了急需的資金和技術。

卡特任期內沒有訪華,但他跟中國緣分不淺

卸任後他數度來華,這是1987年在廣西陽朔
(圖:Flickr @Buster&Bubby)▼
對蘇關係方面,卡特和尼克松都主張對蘇緩和,但尼克松的外交政策只是旨在不要激化雙方矛盾,卡特卻實實在在地出讓了本國的部分利益,以換取勃列日涅夫簽訂《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條約》。
1979年,卡特與勃列日涅夫在維也納簽署該協議
(圖:壹圖網)▼
卡特此舉在美國朝野引發極大爭議

有人耿耿於懷,認為這是自廢武功▼

拉美,卡特與巴拿馬當時的統治者托里霍斯共同簽訂了《托里霍斯-卡特條約》,將巴拿馬運河區的主權移交給巴拿馬。
1978年6月,該條約簽署現場(圖:wiki)▼
中東,卡特積極撮合以色列和埃及兩個死對頭,並邀請以色列總理貝京和埃及總統薩達特來到戴維營,簽署了《戴維營協議》,有力地推動了中東地區的和平程序。
後來,這三人都分別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圖:National Archives)▼

亞洲,卡特下令從韓國大規模撤軍(雖然最終因韓國政府的抗議只撤走了一小部分)。
朴正熙為什麼不希望美國撤軍?你懂的

(圖:nsarchive.gwu.edu)▼

從上述的所作所為中我們能看得出來,卡特是真的很想讓和平的旗幟飄揚於世界各處,為此他哪怕“出賣”了本國的部分利益也在所不惜。更要命的是,在人權方面,卡特的善良最終讓他走上了不歸路。

坦然交權後,無官一身輕

由於看不下去伊朗巴列維王朝、智利皮諾切特軍政府等獨裁者對人權的侵犯,卡特下令削減美國對這兩個國家的援助,並督促他們進行民主化改革。事實上,這些的建議完全出於卡特的一廂情願。
1977年11月,伊朗巴列維國王訪美
送給卡特一席手工縫製的華盛頓畫像掛毯
(圖:壹圖網)▼
以伊朗為例,在巴列維國王對改革舉棋不定,國內出現大量抗議聲音的時候,當時擔任國家安全顧問的布熱津斯基就建議巴列維堅決鎮壓,然而卡特卻在時任國務卿塞勒斯·萬斯的影響下不想繼續維護伊朗的君主制,還在伊斯蘭革命狼煙即將席捲伊朗的時刻拒絕向巴列維政府出口催淚瓦斯和橡皮子彈。
後面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巴列維在軍隊仍然對他保持忠誠的情況下逃離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回國掌控了局勢,美國瞬間就丟掉了伊朗這個中東地區的重要盟友。

卡特處置失當,使美伊關係來了個大轉彎

此後,伊朗始終高度警惕美國,直到今天

(霍梅尼返回伊朗前夕,圖:壹圖網)▼

不僅如此,由於巴列維在流亡後被查出患有癌症,卡特在最初的拒絕後又頂不住國內的壓力,心軟地允許巴列維途經墨西哥赴美治病,從而激怒了伊朗國內的激進派勢力。
1979年11月4日,一群伊朗大學生衝進了位於德黑蘭的美國駐伊朗大使館,將52名美國外交人員扣為了人質,史稱“伊朗人質危機”。
伊朗大學生翻入美國駐伊大使館(圖:wiki)▼
事件發生後,美國朝野譁然。不光兩國關係瞬間跌至冰點,中東的動盪還順帶牽扯了國際石油價格的節節攀升,以及美國國內居高不下的通脹率,極大地影響到了普通美國人的生活,這自然成了共和黨攻訐卡特政府無能的最佳理由。
在1980年的大選年之前發生這種事,卡特謀求連任的前景已經是一片灰暗,而遲遲未能解決人質危機更讓全體美國人大感丟人。
被伊朗方面扣押的美國人質(圖:wiki)▼
為此,卡特政府於1980年4月策劃了一次旨在武裝解救人質的“鷹爪行動”,只是不巧的是,受特殊天氣現象影響,行動不僅以失敗告終,撤離過程中還發生了直升機和運輸機相撞的重大事故。
救人不成還摔了飛機,卡特政府顏面掃地
(圖:twitter @AmirIGM)▼
經此一役,卡特的第二個總統任期算是徹底完蛋了。更令他感到難堪的是,這場覆蓋了整個大選年的人質危機在里根就職典禮結束20分鐘後即得到了解決。
伊朗方面釋放了全部52名人質。至於伊朗為什麼會選擇在這個巧妙的時間點放人,美國國內有各種不同的解讀,其中不乏陰謀論,但不管怎麼說,這次人質危機都成了卡特這輩子都洗刷不掉的汙點。
1981年,獲釋人質回到美國(圖:wiki)▼
對於這樣一個除了善良品質外什麼都沒有的人而言,美國總統實在不是一個適合的崗位,吉祥物性質的特使反倒應該早點聘用他,而卡特也正是這麼做的。
因此,我們得以看到這樣一幅奇景——卡特在總統任期內有多麼束手束腳,卸任後就有多麼如魚得水。
作為前總統,卡特在下臺後出訪了很多當總統時不那麼方便去的國家,如古巴朝鮮埃及(出訪埃及時還會見了巴解組織成員),建立了包括卡特中心在內的一系列公益慈善組織,在幫助第三世界國家對抗麥地那龍線蟲病的一線和世界衛生組織親密合作。
2002年,卡特到訪古巴,受卡斯特羅接見
兩人打了一場棒球友誼賽(圖:壹圖網)▼
上圖:1978年,卡特與時任埃及總統薩達特
下圖:2012年,卡特到訪埃及開羅

(圖:wiki & 壹圖網)▼

最有意思的是,卡特年輕時還學過木工,因此他還經常親自參與到給流浪漢建造小木屋的工作中來……
發揮餘熱,樂在其中(圖:Flickr)▼
除此之外,像卡特在2008年汶川地震後來到中國四川助力災後重建、親赴非洲給難民打井、在美國遭受颶風災害後撰寫專欄文章以呼籲美國人互幫互助之類的慈善新聞更是數不勝數。可以說,卡特在卸任後才終於找回了自己理想主義者的本心。
儘管因果報應是唯心主義的說法,但如今這位好人總統能夠以100歲高壽安然辭世,或許也是對他一生所作所為的最大肯定和褒獎吧。
最後,再來回顧一下卡特的人生片段
1976年,美國-佐治亞州(圖:壹圖網)▼
1977年,英國-白金漢宮(圖:壹圖網)▼
1981年,美國-馬里蘭州(圖:wiki)▼
1992年,美國-亞特蘭大(圖:壹圖網)▼
2004年,美國-阿肯色州(圖:壹圖網)▼
2004年,美國-阿肯色州(圖:壹圖網)▼
2013年,美國-得克薩斯州(圖:壹圖網)▼
2013年,美國-華盛頓特區(圖:壹圖網)▼
2015年,巴勒斯坦-拉姆安拉(圖:壹圖網)▼
2015年,美國-華盛頓州
(圖:U.S. Pacific Fleet)▼
2016年,美國-費城(圖:壹圖網)▼
2017年,美國-華盛頓特區(圖:壹圖網)▼
2018年,美國-華盛頓特區(圖:Flickr)▼
2020年,美國-華盛頓特區(圖:壹圖網)▼
參考資料: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Brown_v._Board_of_Education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Jimmy_Carter
3.https://en.wikipedia.org/wiki/Iran_hostage_crisis
4.https://en.wikipedia.org/wiki/Presidency_of_Jimmy_Carter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壹圖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