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回來,先聊幾句天吧。
十一假期結束了,不知道大家這個假期過的怎麼樣,去哪裡旅遊了麼?有沒有看到新聞中提到的那些人滿為患的景點?我個人作為一個有排隊恐懼症的人,這個假期裡沒去什麼人多的地方,主要日程就是爬了爬沒人的山,看了看書,吃了點館子,見了些朋友,然後努力運動把吃掉的卡路里消耗掉。
不過像我這麼害怕湊熱鬧的人可能不多:昨晚看到了文旅部發布的統計,說測算出來我國這個假期出遊人數是7.65億,國內遊客出遊總花費是7008.17億元。無論是和2019年比還是和去年可比口徑同比(去年是8天假期,估計是除÷8×7之後比),都有一定增長。

如果文旅部測算的結果準確的話,那的確是個好跡象,不僅僅是人數和花費有增長,而且相比去年,人均花費有了小幅度的反彈,或許可以稍微緩解很多人這兩年對於“消費降級”的擔憂。
“消費降級”可能是最近和朋友同學聊天的時候,最經常談到的話題之一。包括網上在討論最近的假期旅遊時,消費降級也是最常被提及的詞。
消費降級不是簡單地等同於總花費下降或者沒錢,更多是因為消費者對於未來經濟形勢的預期不明,所以希望透過降低購買的商品或者服務的“等級”,實現少花錢多辦事的效果—— 比如還是出去旅遊,但不再選擇中高階酒店,甚至可能“特種兵”一些;下館子選擇“價效比”更高的餐廳,在購物上更注重實用性等等。這都是消費降級的影響之一。
不能簡單認為消費降級就是壞事,更不是說大家要多花錢才是好事,畢竟理性消費從來都是我們應該提倡的生活方式。不過我們需要理性客觀地判斷“消費降級”是否已經成為長期趨勢,因為那將會深遠地影響整個社會
。無論是個人的理財、消費、就業,還是企業的產品研發、市場推廣等等各個方面,都需要考慮這個重要因素帶來的變化。
因為最近總和人聊這個話題,但又很難從個人的主觀感受中得到答案,所以更好的方法,就是問問更多的人,統計一下大家的情況。
今天做的,是作為一個好奇心比較重,但假期又很少出門的人,想問問大家,你在這個十一假期中的感受:相比於去年或者2019年,你有沒有覺得自己的消費降級了,以及你出門的時候,有沒有觀察到消費降級趨勢?
投個票吧,也歡迎大家在留言區分享一下你對身邊的觀察。

特別說明:因為微信又……“改版”,現在如果沒星號的話,基本就很難看到我們的文章推送了,所以勞煩大家將我們公眾號設成“星標”。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