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數字經濟浪潮中,穩定幣正迅速崛起為改變全球貨幣流動方式的關鍵力量。這種特殊的加密貨幣旨在透過將其價值與美元等傳統參考資產掛鉤,從而有效降低數字資產固有的價格波動性。作為金融創新前沿的領導者,摩根士丹利憑藉其卓越的洞察力,為投資者深入剖析這一新興資產類別,並強調其在應對當今最關鍵金融議題方面的廣泛能力。本文將基於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及相關行業報告,深入探討穩定幣的運作方式、使用成本、廣泛應用場景,以及其對全球支付網路、美國國債市場和外匯市場的潛在深遠影響。同時,我們將關注旨在規範這一領域的美國“GENIUS法案”,為投資者提供全面且富有洞察力的見解。
一、穩定幣:重新定義貨幣流動的核心力量
穩定幣,顧名思義,是一種價值被“穩定”下來的數字貨幣。與比特幣、以太坊等價格波動劇烈的傳統加密貨幣不同,穩定幣透過錨定某種穩定的參考資產(如美元、歐元、或黃金等實物商品),以減少其價值波動。這種穩定性使其成為連線傳統金融與加密生態系統(Web3.0)的核心紐帶。
穩定幣市場的增長速度令人矚目。據摩根士丹利分析,截至2025年,穩定幣市場規模已突破2500億美元,其中2025年增長了22%。另有資料顯示,截至2025年2月,全球穩定幣供應量達到2140億美元,而到2025年6月13日,這一數字已達2181.47億美元。更令人驚歎的是,穩定幣的鏈上交易量呈現指數級增長。2025年2月,全球穩定幣的年交易額高達35萬億美元,這已超過Visa交易量的兩倍。CEX.IO的研究也表明,2024年穩定幣的總轉賬量達到27.6萬億美元,超越了傳統支付巨頭Visa和Mastercard的總交易量。這種爆發式增長吸引了投資者的廣泛關注。
在穩定幣市場中,美元穩定幣佔據絕對主導地位。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USDT(泰達幣)和USDC(由Circle發行)佔據了約90%的市場份額。特別是截至2025年6月13日,USDT以1515.85億美元的市值佔據69.39%,而USDC以606.11億美元的市值位列第二,佔據27.75%,兩者合計壟斷了高達97.14%的市場份額,形成了“美元穩定幣的主導地位”。這種主導地位不僅體現在市場規模上,也使其在新興市場的支付與匯款領域產生了系統性影響。摩根士丹利指出,穩定幣正逐漸從邊緣金融工具轉變為具有系統重要性的金融基礎設施,其儲備資產甚至開始對主權債務市場產生影響。
二、穩定幣的運作原理、使用成本與多元應用場景
穩定幣的價值和效率源於其獨特的運作方式、低廉的使用成本以及在傳統金融工具受限情況下的廣泛應用潛力。
1. 運作原理 大多數美元掛鉤的穩定幣被視為**“不支付利息的存款賬戶”**。摩根士丹利美國金融科技和支付研究團隊負責人詹姆斯·福西特(James Faucette)指出,在擬議的“GENIUS法案”框架下,發行這些穩定幣的金融實體可以透過投資其存入的資產來產生淨利息收入,這與傳統的支票賬戶類似,但不同之處在於它通常不享受FDIC保險。然而,一個關鍵的區別是,任何進出穩定幣賬戶的交易都可以立即完全清算。 以目前市場主流的法幣抵押型穩定幣Tether(USDT)為例,其發行和流通通常遵循一個五步流程:
-
存款:使用者將美元存入Tether的銀行賬戶。
-
鑄造:Tether為使用者建立對應的Tether賬戶,並在該賬戶中鑄造等值的USDT。
-
交易流通:USDT可以在使用者之間自由交易和流通。
-
贖回:使用者若需贖回美元,需將USDT交還給Tether公司。
-
銷燬:Tether銷燬對應的USDT,並將美元返還給使用者的銀行賬戶。 這種模式的核心原則是Tether遵循儲備證明機制,即每鑄造一個USDT,對應的抵押物(如美元)必須同等增加1美元,確保100%等值抵押。 從技術層面看,Tether的USDT技術架構主要分為三層:區塊鏈主網(早期主要是比特幣區塊鏈,目前已擴充套件至200多個公鏈),Omni層協議(用於鑄造、交易和儲存USDT,目前主要運用TRC-20和ERC-20協議),以及Tether公司本身(負責發行和抵押資產的管理、審計等)。 除了法幣抵押型穩定幣(如USDT、USDC),還有加密抵押型穩定幣(如DAI,以其他加密貨幣作抵押,通常超額抵押)和演算法穩定幣(透過演算法和智慧合約調節供應量,不依賴實際資產抵押)。
2. 使用成本 穩定幣的使用成本通常包括交易費用和轉換成其他資產的費用。總體而言,開立穩定幣賬戶沒有成本,其直接交易費用也低於傳統的支付和匯款系統。在擬議的GENIUS法案下,由於美元穩定幣賬戶不支付利息,對消費者而言,其成本實際上是存入資金所損失的潛在利息收入。因此,穩定幣的使用成本會隨利率上升而增加,隨利率下降而減少。
3. 關鍵應用場景 穩定幣在傳統金融工具不便、過於繁瑣或完全不可用的情況下,提供了增量交易效用。這些情況包括:
-
無法預測確切交易時間。
-
交易金額不確定。
-
涉及特別大額的資金(例如,超過10萬美元)。
-
跨組織間的交易。
-
需要即時清算。
-
需要即時資金可用性。
具體來看,穩定幣的多元應用場景包括:
-
跨境支付與貿易結算:這是穩定幣最具革命性的優勢之一。USDT等穩定幣可以替代傳統的電匯,將成本從每筆25-50美元降至不到1美元,到賬時間從1-5個工作日壓縮至分鐘級。與傳統依賴SWIFT系統的跨境支付相比,穩定幣基於區塊鏈的點對點支付能夠實現幾乎即時到賬,手續費可低至傳統系統的1/10至1/100。例如,向非洲國家匯款200美元,穩定幣比傳統服務便宜約60%,交易時間從數天縮短至幾分鐘甚至幾秒鐘。渣打銀行在東南亞的測試也顯示,使用港元穩定幣可使結算效率提升70%。京東幣鏈的港元穩定幣已接入多個東南亞電商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高效、便捷、低成本的結算通道。
-
鏈上金融基礎設施:穩定幣在數字經濟中扮演著關鍵的基礎設施角色。例如,它們被用於企業薪資支付(Remote.com已覆蓋69個國家),美國國債抵押結算(如貝萊德的數字基金)以及RWA(現實世界資產)的交易媒介。
-
企業端結算:企業可以從單一的美元穩定幣資金池進行24/7全天候全球支付,而無需維護多個外幣賬戶或受限於銀行電匯的時間。
-
資本市場結算:穩定幣正在最佳化資本市場交易。透過鏈上即時結算證券交易,它們消除了傳統T+2結算的延遲,並減少了對中介機構的依賴。2024年新加坡金管局試點使用穩定幣結算政府債券,成功將交割週期從T+2縮短至T+0。
-
美元化與金融包容性:在阿根廷、奈及利亞等高通脹國家,USDT已成為企業進口支付和居民儲蓄的替代工具。資料顯示,阿根廷年通脹率突破200%,40%的儲蓄轉向USDT。奈及利亞每年接收加密貨幣超590億美元,43%的非洲鏈上交易涉及穩定幣。穩定幣透過提供穩定的價值和交換媒介,推動了基層美元化,增強了金融包容性。
-
數字資產交易基礎設施:在加密資產領域,穩定幣確立了“清算核心”地位。全球加密貨幣交易所90%以上的交易對採用USDT或USDC作為報價貨幣,有效規避了法幣直接入市的監管障礙,提高了加密資產交易的流動性和效率。穩定幣還可作為風險對沖工具,例如香港圓幣科技的HKDR允許使用者將波動較大的加密資產轉換為穩定幣,以管理市值波動風險。此外,穩定幣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流動性基礎,佔DeFi協議鎖倉價值的30%以上。
-
現實世界資產(RWA)代幣化:穩定幣監管的突破性意義在於為“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RWA)提供了合規基礎。RWA指將房地產、債券、藝術品等現實世界資產透過區塊鏈技術代幣化。穩定幣是購買RWA的主要工具之一。Tren Finance報告顯示,2024年RWA市場規模已達1850億美元,而波士頓諮詢公司(BCG)預測到2030年,對全球非流動資產進行代幣化有望創造高達16萬億美元的商業機會。摩根士丹利觀察到,像Visa這樣的支付巨頭已累計處理超過2.25億美元的穩定幣清算,這標誌著穩定幣正從“加密資產”向“企業級金融工具”轉型。
三、穩定幣對金融生態系統的潛在影響
穩定幣的崛起不僅改變了使用者層面的交易行為,也對其所處的更大金融生態系統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
1. 對支付網路的影響 摩根士丹利認為,儘管穩定幣交易量的增加可能被視為對傳統支付網路(如信用卡公司)的潛在威脅,但這種影響應該是有限的。這是因為這些傳統支付公司已經為實現穩定幣的使用做好了多年的準備。摩根士丹利金融科技和支付研究團隊負責人詹姆斯·福西特指出,由於穩定幣本質上是一種存款賬戶形式,這些發展對於支付網路而言,更可能代表著增量的機會而非風險。 全球銀行間金融電訊協會(Swift)也對穩定幣熱潮下的跨境支付格局進行了分析。Swift亞太區執行長黃式進表示,Swift平臺超過90%的跨境支付在1小時內到達收款行,其中一半在5分鐘內到達收款人賬戶,且Swift的報文費用低廉。然而,客戶感知到的“緩慢且昂貴”主要源於不同監管轄區的資本管制、彙報制度、不同時區運營工作時間等“最後一公里”問題,而非技術形式。黃式進強調,Swift作為非營利性合作組織,支援任何被各國監管機構認可的合規貨幣或交換形式,包括穩定幣和央行數字貨幣。他指出,Swift的價值和參與點主要體現在**“鏈與銀行系統之間”的連線環節**,即當用戶需要將鏈上資產兌換為法幣或將法幣用於購買鏈上資產時,Swift作為清算與資金交割、多國法幣系統之間的橋樑作用凸顯。Swift透過系列試驗解決**“數字孤島”問題**,推動數字資產被廣泛採用,並已將AI整合到平臺上,用於異常檢測、調查加速、制裁篩查等。
2. 對美國國債市場的影響 美國“國債圈精英”諮詢委員會TBAC(財政部借款諮詢委員會)提交給財政部的專題材料深入分析了穩定幣對美債市場的影響。根據“GENIUS法案”的規定,穩定幣發行人必須以1:1的比例持有美國貨幣或其他高質量流動資產作為儲備。這一規定比美國貨幣市場基金的規定更為嚴格。它鼓勵將美國國庫券作為首選的抵押品選擇。 摩根士丹利美國利率策略團隊成員馬蒂·托比亞斯(Marty Tobias)表示,穩定幣的增長將增量支援對短期美國國債,特別是國庫券的需求。他認為,穩定幣行業的任何增量增長都將導致對短期國債的額外需求,並將為美國財政部提供急需的靈活性,以應對其發行策略和為未來赤字增加提供資金。TBAC的報告顯示,目前穩定幣發行商持有的短期美國國債(T-Bills)規模已突破1200億美元。他們預測,穩定幣規模的快速增長可能導致對美國國債的需求或供給顯著提升,預計到2028年將產生約9000億美元的增量美債需求。這種增長很可能以銀行存款流失為代價——使用者將法幣存款轉換為穩定幣,發行商再將資金配置於美債,形成存款轉移鏈條。
3. 對外匯市場的影響 儘管穩定幣交易的日交易量約為1000億美元,但與全球外匯市場每日超過7.5萬億美元的淨交易量相比,這些金額仍然微不足道。摩根士丹利策略師佐伊·施特勞斯(Zoe Strauss)指出,鑑於當前的市值和平均日交易額,穩定幣目前還不足以驅動流動貨幣的走勢。她認為,只有在非常高的增長率假設下,穩定幣才會對未來外匯市場產生顯著影響。TBAC也認為,穩定幣的增長可能會導致資金從傳統銀行存款轉向穩定幣,但可能不會對美國貨幣供應總量產生淨影響。然而,穩定幣作為價值儲存手段及非美元持有者獲取美元的渠道可能加速發展,進而增加美元貨幣供應的全球流入。
四、監管格局:里程碑式的“GENIUS法案”
為應對穩定幣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全球主要經濟體正在積極制定監管框架,其中美國參議院透過的**“GENIUS法案”**(Guiding and Establishing National Innovation for U.S. Stablecoins Act)是重要里程碑。
該法案於2025年6月17日在美國參議院以兩黨投票形式透過,並已提交眾議院審議。這項立法的主要目標是建立一個規範穩定幣發行、使用和報告的聯邦框架。摩根士丹利金融科技和支付研究團隊負責人詹姆斯·福西特表示,如果法案獲得透過,它將有助於減少關於哪些機構可以發行穩定幣以及發行實體對穩定幣持有者的義務所產生的週期性模糊性。
“GENIUS法案”的核心條款包括:
-
嚴格的儲備要求:法案規定,穩定幣發行人必須以1:1的比例,使用美國貨幣或其他高質量流動資產作為儲備金。這比現有貨幣市場基金的規定更為嚴格。TBAC報告指出,法案明確要求支付型穩定幣必須嚴格錨定美元,並禁止產生利息收益。
-
監管框架:該法案明確了穩定幣的非證券屬性。它建立了**“聯邦-州”雙軌監管機制**,即銀行機構由美聯儲/FDIC監管,非銀行機構可選擇向OCC申請聯邦許可或州級牌照。
-
透明度與消費者保護:發行人需每月公開儲備構成,由註冊會計師事務所審查,以增強透明度和消費者信心。法案還要求遵守反洗錢法規,並確保贖回權的可執行性。
-
限制未經許可的境外穩定幣:法案明確禁止未經許可的境外穩定幣在美國流通,並授權財政部建立“非合規名單”以實施阻斷措施,以此保障美國金融市場的穩定與美元的主導地位。
摩根士丹利指出,這項法案如果透過,將實質上把錨定美元的穩定幣(目前佔據穩定幣市場99%的份額)轉變為“合成美元”,並將其深度嵌入全球支付體系,從而提升對美國國債的需求並進一步加強美元的主導地位。對於中國而言,忽視這一趨勢可能導致在數字基礎設施競爭中落後,尤其是在穩定幣越來越多地繞過傳統銀行網路機制的情況下。
除了美國,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在積極推進穩定幣監管。歐盟的《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法案》(MiCA)中關於穩定幣的條款已於2024年6月30日生效,其核心目標是“築牆保護”歐元主權,對非歐元穩定幣實施嚴格限制。中國香港則採取“監管適配+場景創新”的中間路線,其《穩定幣條例》草案於2025年5月21日獲立法會三讀透過,並於2025年8月1日生效,成為亞太地區首個針對法幣穩定幣的全面牌照制度。香港政策允許多幣種錨定(包括港元、美元、離岸人民幣等),允許商業銀行和部分非銀行機構參與發行,並設立相對較低的資本門檻,旨在將香港打造成為多幣種穩定幣的樞紐,助力人民幣國際化程序。
五、投資者展望與摩根士丹利的專業能力
對於投資者而言,穩定幣作為一種新興資產類別,既帶來了新的機遇,也伴隨著獨特的風險。
1. 投資者展望 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指出,穩定幣能夠降低極端波動的風險,這使其在數字資產投資組合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投資者除了可以直接投資穩定幣外,還可以關注那些正在利用消費者對穩定幣交易需求而發展的金融公司和線上零售商。摩根士丹利強調,對支付網路而言,穩定幣的發展更可能帶來增量機遇而非風險,且其增長將增量支援對短期美國國債的需求。
然而,投資者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數字資產所固有的風險:
-
無內在價值與高波動性:數字資產通常沒有內在價值,其價值完全由市場供需力量決定,因此比傳統貨幣的價值更具波動性。
-
高風險性:投資數字資產存在欺詐、盜竊、市場波動、市場操縱和網路安全失敗(如駭客攻擊、程式設計錯誤和意外損失)等各種風險。
-
缺乏保障與監管:數字資產線上儲存通常不受到與銀行存款相同的保護或保障,且不被任何政府或中央銀行支援。數字資產的市場和交易所目前並未以與股票、固定收益、期權、期貨、商品或外匯市場相同的方式受到監管,也未提供相同的客戶保護。
-
監管不確定性:全球數字資產的監管持續發展,政府可能會限制任何或所有數字資產的使用和交換,進一步加劇其波動性。
摩根士丹利強調,在評估不同數字資產時,投資者應注意適用於某一種數字資產的風險可能不適用於其他形式的數字資產。
2. 摩根士丹利的廣泛能力 作為全球領先的金融服務公司,摩根士丹利始終以卓越的理念引領市場,並在所有業務領域提供對當前最關鍵議題的深刻洞察。
-
全面金融服務:摩根士丹利幫助個人、機構和政府籌集、管理和分配實現其目標所需的資本。其服務範圍廣泛,包括財富管理、投資銀行與資本市場、銷售與交易、研究、投資管理、摩根士丹利職場金融(Morgan Stanley at Work)、可持續投資以及包容性與可持續性創業投資。
-
深入市場洞察:從波動性、地緣政治到經濟趨勢和投資展望,摩根士丹利始終關注塑造當今市場的關鍵發展。其研究團隊提供及時、綜合的公司、行業、市場和經濟分析,協助客戶做出最關鍵的決策。
-
技術與顛覆:摩根士丹利密切關注硬體、軟體及傳統行業的技術顛覆和最新發展趨勢。作為一家全球性金融服務公司,摩根士丹利致力於技術創新,並依靠全球技術專家團隊為所有業務建立領先、安全的平臺。
-
核心價值觀與客戶為先:自1935年成立以來,摩根士丹利始終秉持**“以一流方式提供一流業務”**的宗旨。其五大核心價值觀包括:做正確的事、客戶至上、以卓越理念引領、致力於多元化與包容性、以及回饋社會。公司致力於將整個公司的專業知識——包括建議、資料、策略和洞察——集中起來,為大小客戶創造解決方案。
六、結語
穩定幣的日益增長的影響力預示著全球貨幣流動方式的深刻變革。它們不僅提高了跨境支付的效率,降低了成本,更在新的數字經濟領域,如RWA代幣化和DeFi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角色。同時,全球主要經濟體,特別是美國透過“GENIUS法案”等立法,正積極引導穩定幣走向合規化,試圖將其深度整合到現有金融體系中,這也反映出國家對數字貨幣主權和國際支付體系變革的戰略考量。
摩根士丹利作為金融行業的思想領袖,正積極應對這一前所未有的變革。憑藉其深厚的市場洞察力、廣泛的金融服務能力以及對技術創新的不懈追求,摩根士丹利致力於為客戶提供全面的見解和量身定製的解決方案,幫助他們在這一快速演變的金融格局中抓住機遇,管理風險,並實現其長期的財務目標。
免責宣告: 本報告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報告中包含的觀點和建議並未考慮任何特定使用者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特定需求。在任何情況下,摩根士丹利及其關聯公司均不對因使用本報告中的任何內容而可能導致的任何損失承擔責任。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所有資訊均基於報告發布時點的公開資料和判斷,並可能隨時更改,恕不另行通知。過往表現不代表未來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