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變好,從房間變乾淨開始,這只是一個外在的展現,最重要的是我們內心的轉換,有一種動力在靠近,有一種思想在覺醒。
富書作者:亦城
來源: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原創
收聽音訊見留言區
作家王爾德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起先是我們造成習慣,後來是習慣造成我們。”
習慣成自然,而自然造就人生。能堅持打掃房間,讓房間保持乾淨,就能有環境去靜下心來思考。
而小改變,大進步。一個人的房間越整齊、乾淨,就代表著他的自我認知、人生方向越清晰。
從簡單的房間變乾淨開始,人生也能隨之變得更好。


房間,是一個人精氣神的反映
小說家芥川龍之介曾說:“庸才之作縱是大作,也必如無窗的房間,從中根本無法展望人生。”
無窗的房間無法展望人生,混亂的房間更是,瑣碎堆砌一處,雜物四散,回頭看,你的人生也和這般混亂無異。
房間,是一個人精氣神的反映,你的房間亂,精氣神就不穩,房間乾淨、有序和房間髒臭、雜亂的人過的是兩種生活。
網友貝塔分享了兩個朋友,清清和老路的故事。
清清是一個生活十分自律的人,從家裡的衛生到個人的儀容儀表都非常的整潔,她將所有的東西都分門別類,最大限度方便自己的拿取,將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條。
而老路則生活得十分邋遢隨意,外賣盒亂扔導致殘汁四處滴濺,髒衣服又扔在一起不去收拾,一個偌大的家竟沒有一處落腳點。
相同的,兩個人生活狀態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清清工作上進,沒入職場幾年就已被提拔為部門主管,週末報名興趣班,健身、拳擊一樣不落,生活過得充實而富足,每次見到她都是一副積極陽光的模樣,讓人忍不住靠近。
老路工作上心不在焉,平時空餘在家也只知道點外賣,從不出門,也不整理房間或是去提升自己,就連休閒娛樂的方式也只有通宵追劇。
在細微處往往越能看出這個人對人生的態度,繼而這種小的態度又將變成日常的精神面貌。
一個房間就是人內心的儲蓄罐,它越亂、越雜,人就越無法靜心,所有有利於你的事物都會被阻擋,懶散、抱怨、渾渾噩噩就會纏上。你既沒有目標,人生也將無結果。
乾淨美好的房間則是你心靈的映照,你和房間同樣的明亮、充滿生機,沒有什麼困難可以阻擋你,正如你在打理房間時那種清掃一切的決心。


房間越乾淨,心境越清靜
《半山文集》中這樣寫道:“僅僅是打掃整理一次房間,也能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是有無數瑣事堆疊,一時無法脫身,若此時的你回到家,看到滿屋子的雜亂,心情難道會變得更好?
家應當是獨處、治癒的港灣,而不是一個亂糟糟讓人想逃離的“案發現場”。
房間越乾淨,你的心就會越清靜。
美國知名極簡主義作家約書亞·貝克爾,在28歲時就掌管數百家店鋪,拿著百萬高薪,過著極其奢華的生活。
但他本人的生活狀態卻非常差。
因為熬夜失眠,他要服藥才能入眠;母親去世前,他因工作繁忙,沒有抽出時間來陪;沒空照料家庭,妻子又向他提出離婚。
看著滿是物慾堆積的、凌亂的房間,約書亞·貝克爾決心改變自己,第一步就從打掃房間開始。
他扔掉那些不穿的衣服、不用的器械、閒置的雜物……接著又收拾起衛生,轉眼間房間變得明媚透亮,他的心也豁然明朗,彷彿一切美好生活正向他招手。
乾淨的不只有他的房間,還有他心上的灰也被掃除了,約書亞整個人都被清洗了一遍,那顆純淨的靈魂又回來了。
他辭去原來的工作,用大把時間來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向自己幼時的作家夢出發。
兩年後,約書亞成了暢銷書作家。約書亞認為是當年收拾好房間這一小小舉動改變了他的未來,不然他不會從房間的角落裡重拾作家夢。
一個人的房間乾淨程度,決定了他的心境,無論是衛生上的乾淨、還是物質上的極簡,總之人需要有收放的餘地。當一個人開始打掃自己的房間,那麼他離心淨還會遠嗎?
不要在一片雜亂中感慨生活無趣、懊悔時光蹉跎,一切都需要行動,而行動又驗證了那句古語:“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房間乾淨,淨化的不只是外在,還有我們的心靈。
讓我們為自己的房間來一場大掃除,也是為自己的心靈透透氣,在我們向內尋求的同時,也要注意到自己的房間。
它是我們肉身和精神上的安全屋,是一直承載我們喜怒哀樂的柔軟軀殼,是一直觀望著我們的親密朋友。在他的身上,映照著你自己。


停止內耗,從打掃房間開始
餘華說:“內耗其實就是想太多,自己消耗自己。”
而一個會常常內耗的人,通常是行動力太低,做事總想拖著,又或是行動太快,總是事後才後悔。
人要有清晰的思路,宏大的格局,就要先從生活的細節抓起,想要停止內耗,就從打掃房間開始。
1、隨用隨整,按時整理
看到過這樣一句話:“今天不整理,明天也不會整理的。”
一語驚醒夢中人,有些隨手就能做的事,當下不做,只會越拖越久。
首先學會將用過的東西及時放回原位,方便下次再使用。
其次養成定期大掃除的習慣,週末在家可以空出一段時間來專門整理雜物,保持家裡的清潔,注意清掃平時忽略的衛生死角。
只有這樣,生活才能迴歸到有序當中,不然一切雜亂無章,一切都沒有盡頭。
2、精簡物品,定時斷舍離
提出“斷舍離”概念的山下英子從兩個角度告訴我們該如何“離”:
一是從宏觀角度審視物品,培養客觀性;
二是不斷詢問自己和物品構築怎樣的關係才能獲得愉悅感。
山下英子讓我們從客觀的角度看,我到底需不需要這件物品;從情緒的角度看,擁有這件物品能夠讓我變得更快樂,而不會在經濟層面,或者現實佔地層面變得更加苦惱。
只要把握好這兩點,防患於未然,讓我們在購買這一步就及時住手,在源頭上解決問題,也能在該“離”時,理清思路,扔掉那些實在無需存在的物件。


物質極簡,才能精神極簡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中說:”精神,依託於物質而存在。於物質世界,但是並不同於物質,也不屬於物質世界,物質的盡頭,是一個精神的世界。”
人們的物質世界由精神境界組成,在物質上越追求繁華,內心就越嚮往動盪,當物慾無所求時,靈與肉的契合才是達到了最高點,動靜歸一,精神極簡。
不貪便宜貨,不為打折存券,擁有必要的物品,而不是攀比的物品。
不愛次品,不愛一時的消遣用品,是因為我們愛自己,更明白自己的需求。
我們所追尋的外物,是我們內裡的空缺,物質的簡單,是因為精神上有了棲息地。
不必說是精神的極簡造就了物質極簡,倒可以從外物反推,外面清靜了,內在更加自由了。


人生變好,從房間變乾淨開始,這只是一個外在的展現,最重要的是我們內心的轉換,有一種動力在靠近,有一種思想在覺醒。
於是,在某個清晨,在那個毫不起眼的日子裡,我站起身來,回望自己的房間,就在此刻,我來清掃你。
從那一天開始,窗明几淨,我的生活有了新的希望,正如《人民日報》中所說:“當你房間不再凌亂,你目之所及都將是美好的畫面。”
在生命的長河裡,那天,我僅僅是打掃了房間,但一切都變得不同。
點個在看,往後餘生,願我們都能好好打掃房間,過乾淨透亮的生活。
《遮蔽力》暢銷2.7萬冊,加印6次,賣出3個版權:繁體版+韓國版+越南版

作者簡介:亦城,富書作者,一個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種能力來支撐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遮蔽力,富書第4本新書《遮蔽力》正在熱銷中,你的生活,需要遮蔽力,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知乎、微博@富書,本文首發公眾號: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責編:雷利,排版:斜陽葉,校對:夏夢之、Jenny
免責宣告:部分圖文來自網路,僅供學習與交流,非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聯絡即刪
點選 關注富書
👇點選閱讀原文進入“創業8年,富叔真面目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