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七七,前美股上市公司市場總監,深耕母嬰行業12年了,努力工作的同時和13歲的兒子“糖球”鬥智鬥勇。育兒和教育的路上,咱們一起切磋吧~
前幾天,閨蜜在和我聊天時,滿心愁苦地向我傾訴,她的孩子小楓在學校被欺負了。
小楓是個非常討喜的男孩子,性格乖巧文靜,但確實不懂得拒絕別人,有時候會因此被一些性格“強勢”的同學欺負。
閨蜜性格外向、活潑,她從未有過類似的困擾,特別委屈地問我:“七七,我真不理解,拒絕的話就這麼難講嗎?都被欺負了還不懂還擊嗎?”

難啊,怎麼不難?
哪怕是我們這些月齡400月+的“大寶貝”,對很多人來說,拒絕他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勸閨蜜,千萬不要責怪小楓。孩子遇到問題並不可怕,我們當家長的,要和孩子站在同一陣線,陪他一起打怪升級、解決問題就好。
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怎麼學會拒絕”這件事,從月齡4月到月齡400+月的寶寶們都適用哦。
到底是不是“真朋友”?
說到拒絕他人,就得說我家糖球了,他是一個典型“不內耗”的人,在學校不欺負別人,但是也從來沒在別人身上吃過虧。遇到不合理的事,他就抗爭到底。

小時候的糖球
幾年前糖球還小的時候,就跟興趣班的同學“決裂”了。他去上課有時會帶一些零食在課間吃。坐在他旁邊的一個小男孩和他聊了幾句,混熟絡了一些,沒有經過同意直接吃糖球的零食。糖球雖然感覺很訝異,也沒有說什麼。
但是後面幾天,那個男孩如法炮製,他沒有自己帶零食和糖球分享,還是專門吃糖球的零食。連續幾次這樣,糖球就不幹了(這小子護食),直接跟那個男孩說“這是我的零食,你想吃讓你媽媽給你買!”

天底下最要緊的事:乾飯
我當時還問過糖球,你直接這麼說,不怕他以後不跟你玩了?
糖球說,不跟我玩就不玩,我還不想跟他玩呢!他天天吃我的東西,也不給我分享他的,那他就不是我的朋友!
理直氣壯,有理有據!新腦子果然好用。

對啊,如果“朋友”都不把我們的感受當回事,那我們憑什麼要交這個朋友,為什麼還要介意這位“朋友”的感受呢?
姐妹們可以和自己家孩子聊聊,問問他們的朋友是不是“真朋友”。真正的朋友,是互相尊重彼此感受,互相關愛,互相給予幫助和溫暖的夥伴。

圖源:美劇《老友記》
告誡孩子們,不尊重我們感受的,在我們表現出了不願意甚至說出了“不願意”之後還在逼迫我們的人,絕不值得付出感情,不用介意他們的想法,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拒絕的話該怎麼講
對很多孩子(其實也包括很多大人)來說,即便心裡想拒絕,因為咱們的教育注重集體文化、追求社交氛圍和諧等原因,總是話到嘴邊說不出口。
不怕大家笑話,我以前的一段經歷其實可以當個慘痛教訓和大家說說。

《三十而已》劇照
我有個高中同學,上學的時候關係還不錯,剛開始工作那幾年,她總來找我借錢,每次金額也不高,我不好說沒有,就借給她了。
每次到了約好還款時間,她都沒動靜。我不得不絞盡腦汁,編各種理由去要回自己的錢,每次都字斟句酌,如履薄冰,彷彿欠錢的人是我。
類似的情況來來回回好幾次。直到我準備在買房時,她又來借錢。這次我的確是有心無力,我自己的錢都緊張沒辦法借給她。

《三十而已》劇照
後來發生的事,讓我徹底的認清了這個人。
這個多次找我借錢的同學,開始到處說我的壞話。
這件事真的是社會狠狠地給我上了一課。
我不懂為什麼我幫她就是天經地義,我幫不了就是罪大惡極!

《路過未來》劇照
我曾經氣的半夜坐在床上哭,我邊哭邊想,這個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壞的人啊!
放到現在,我想和那時的自己說:就是有哦,這個世界上厚顏無恥的人很多,重點是,要學會保護自己!
現在混跡職場多年的我,遇到過的奇葩千千萬,在拒絕他人這件事上也終於是有了些心得。
想要拒絕別人,告訴大家一個管用的小方法,多練習,熟悉到成為肌肉記憶,沒有壞人再能拿捏你。

這個方法就是,當別人提出不合理要求時,咱們沉默一下,回覆:
“我不能……(接拒絕的事情)”
如果對方追問,再度沉默幾秒,說一句:
“別問了,我真不能……(接拒絕的事情)”
給自己幾秒鐘的時間,有研究表明延遲迴應可使拒絕接受度提升41%,不需要給自己找完美的理由,直接說不。

比如被同學借錢這個事兒,其實最好的回應就是語氣堅定地說:“我不能借”。
如果同學追問原因。沉默一下,回一句:“別問了,我真不能借。”
話題就這樣結束。一句“別問了”能堵住所有後續的麻煩事。

這套回應方式最絕的就是這句“別問了”。會給人一種你有難言之隱的感覺,對方再提要求那就是他不禮貌,我們穩穩地站在道德高地上。
對於各種情況下的不合理要求,我們都可以用這套答覆。
如果做不到,咱們可以多練習幾遍。比如透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擬各種可能遇到的需要拒絕的場景,在不同環境中練習如何堅定地說“不”。
陪內向的孩子練習時可以這樣:

《陪讀媽媽》劇照
爸爸媽媽來扮演一個同學,向孩子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讓孩子嘗試不說理由,用“我不能”句式來直接拒絕。
在這個過程中,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援,讓他們明白拒絕他人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擺脫拒絕他人時的愧疚感
如果孩子屬於高敏感人格,哪怕成功拒絕了別人,他往往也會承受一種情緒代價:愧疚。
這種情緒常常源於孩子的善良性格,對他人的共情力很強。遇到有這種想法的小孩子,我會有點心疼他們,因為他們真的是那種寧可自己受傷害,都不願意看到別人受傷的小天使。

作為小天使的父母,有義務教這些孩子們懂得下面兩個道理:
1.拒絕≠傷害:拒絕只是表達自己的真實需求,不等於否定和對方的關係。
孩子,如果說,有朋友想借走你心愛的玩具,你不同意借給他,這並不代表你不喜歡你的朋友,而是你在保護自己心愛的東西。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像你很珍惜你的玩具一樣,這是正常的。

當你拒絕借出玩具時,你並不是在和朋友說“我不喜歡你”,而是在說“我很在乎我的玩具,現在我不想讓它離開我”。這就像有時候你不想分享你的零食一樣,不是因為你不喜歡朋友,而是因為你真的很想自己享受它。

你的朋友也會理解的,因為他們也有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且,這並不意味著你們的友情會受影響。真正的好朋友會尊重你的感受,就像你也會尊重他們的感受一樣。
2.不要過度承擔不屬於自己的責任(比如對方的情緒)
孩子,如果你因為身體不舒服拒絕了一次朋友的邀約,他可能會有些不開心,但是你不必為此感到愧疚。

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而這些情緒是他們自己的,不是你的責任。你不能控制別人的情緒,你只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和反應。
記住,你不需要為別人的情緒負責,你只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你已經做了正確的事情,照顧了自己的身體,所以你不需要感到愧疚。

高敏感的寶寶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夠消化這兩個道理,或許他們會在和人交往的過程中不斷地受傷和失望,但正是這些經歷,會幫助他們慢慢學會建立情緒邊界,明白怎麼保護自己。
作為父母,耐心地陪伴他們,在他們難過時一次次對他們給予肯定、理解和支援,靜靜等待他們成長就好。
寫在最後
每個不善於拒絕的人,其實都有著一顆善良的心。
我們和孩子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困擾,恰恰是因為我們活得有溫度、有情感,對這個世界始終懷有善意,對他人有著敏銳的感知。

但善良並不意味著要委屈自己。只要我們能不被這種善良所束縛,把善意留給真正值得的人,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這樣,這個世界也會因為壞蛋佔不到便宜,而變得更美好一點兒,你說是吧?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請點贊、在看、轉發多多支援
願我們和孩子們
都擁有堅定說不的勇氣
世界只會因此變得更好✨
姐妹們有商品、育兒等方面的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找“大管家”,她貼心又靠譜,包解決,包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