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到這所美國牛校的拒信,卻被它圈粉了….

北美留子的成長,是從一封拒信開始的。衣食無憂的中產生活,學生黨似乎很難遇上什麼太大的人生磨難。學校成績也驗證了「人只要足夠努力,就一定會有回報」的說法。美國大學的拒信卻打破了這一切。你再優秀,仍有學校放棄你,選擇他人,不過有些拒信倒是看得人心裡一暖,下面跟著學霸君一起來看看吧!
From Stoooges三士渡
微訊號:StooogesEducation
如果說美國大學的拒信也有路人緣,卡爾頓學院(Carleton College)的拒信絕對能拿下“年度最治癒”獎。
幾天前,一封Carleton的拒信在Reddit A2C上刷屏,網友直呼:“被拒了,但被牢牢圈粉了!”
“儘管我們試圖進行全面公正的選拔過程,但我們有時可能會目光短淺。你們迄今為止的成就和今後的努力很可能證明我們是多麼的短視。我們感謝你對卡爾頓學院的興趣,並祝願你在今後的學習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翻譯為人話:“不是你不配,是我不配。”真挺像前任說的分手臺詞:“It’s not you, it’s me.”
有學生稱自己拿到了Carleton不一樣的拒信。難不成連拒信都是定製的?
OMG更愛了,這下被拒更加意難平嗚嗚🥹
大家的第一印象都是“這波情緒價值給得好”。卡爾頓究竟是什麼神仙學校啊,措辭也太謙卑了吧。收到這種良心拒信,申請季的挫敗感、悲傷感都少了一半。
多數網友認為,對比其他美國牛校,Carleton這封信更真誠、更發自內心。
畢竟絕大多數學校發的拒信,畫風長得都跟MIT這封信差不多——
“我很遺憾地通知你未被錄取。這絕不是對你個人的否定,只是申請人太多(今年幾萬人搶一千出頭的名額)。祝好。”
主打一個開門見山,廢話少說。問為什麼被拒,理由一般是學校沒位置,還要來上一句:“絕對不是針對你個人的拒絕哦。”
一兩封拒信這麼寫還好,每所學校都整這種套路,看多了就挺不走心的。憑啥招生官要求我們變著花樣寫文書,一到發拒信就敷衍了事呢?
都說“分手見人品”,對比之下,卡爾頓這封拒信真是做到了跟申請者好聚好散,體面感拉滿了。
有人說,這封信彰顯了Carleton學校的三個特質:“令人難以置信的友好、善良的地方,不以排他性(Exclusivity)感到自豪。”
都誇到這份上了,不得給卡爾頓好好介紹一下?
Carleton地處美國明尼蘇達州的諾斯菲爾德,去年U.S.News文理學院排名第8。強勢專業有計算機科學、生物、化學、物理、地質學、數學、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心理學、統計學和環境研究。這裡的教授對於本科教育傾囊相助,Carleton經常被評為最佳本科教學機構和最具價值學校,吸引著全球各地的學術天才和智力好奇者,畢業生攻讀博士的比例非常高,是富布賴特學者(Fulbright Scholars)的最高輸出LAC之一。
Carleton學術實力強、教授學生人聰明友好,招生辦謙卑真誠,這樣的好學校打著燈籠都難找。卡爾頓的拒信當真見字如面,校友讀完後心中的School Pride更紅了。
除了卡爾頓學院,杜克大學的研究生拒信,也曾在網上火過一陣。
Duke的認知神經科學是貼主申研的首選專案。儘管貼主拿到了令人遺憾的拒信,看到招生辦寫的回信很真誠,於是將其發到網上,在圈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信中亮點在於招生人員分享了自己20年前申請研究生院校被拒的經歷。更感人的是,對方還提出,如果學生感到困惑、不知所措或沮喪,可以在申請季後在線上跟自己談談。
“即使過了將近20年,我仍然清楚地記得整個研究生錄取過程中的焦慮。那段時間,我的情緒一團糟。我覺得我的人生充滿了評判,我覺得我的整個人生都取決於能否如願以償。我希望你的情況比我好,我想讓你知道,如果你有壓力,沒關係。壓力是客觀存在的…
我第一次申請研究生院時(本科畢業後第二年)沒有被錄取,結果又花了一年時間準備。現在回想起來,那一年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也讓我更有效率地讀研。因為有了額外的準備時間,我才有可能走上現在的軌道。也許你已經申請過很多次了。如果你對申請過程感到困惑、不知所措或沮喪,歡迎你在申請季結束後的某個時間,來我的虛擬辦公室。我會很高興與你交流的。官網上有報名參加我辦公時間的資訊。”
試問這種溫柔的口吻、娓娓道來的敘述誰扛得住啊?
如果當年有人掏心掏肺,給菌菌留一封如此真誠的拒信,也不會陷入間歇性抑鬱了。
有網友對杜克的浪漫見怪不怪了,畢竟是錄信

附贈手寫信

的學校,還會在信裡表明喜歡你的理由。咱就是說,杜克的拒信固然體面,但實在抵不住

拿錄信的快樂

呀。

師生人品也順帶被誇了,都是些真誠善良的人。
都說細節決定成敗,求求各家美國大學在拒信上按這種“真誠的態度”捲起來吧,好的拒信真的帶飛一波“路人緣”啊。
為什麼一紙拒信能讓人emo半個月?
如今的申請季已經快演變成“高投入零反饋”的遊戲了。大家花四五年時間準備美本申請,拼績點、刷競賽活動、考標化,最後只換來一份模板回覆(字都不改)的拒信。
信裡動不動就是“史上最強申請池”“我們養不起這麼多優秀的學生”,換誰不破防?
外加美國大學的拒信含糊其辭,拒信從不解釋原因,導致申請者瘋狂內耗“是不是因為我成績沒拿4.0?SAT沒上1540?還是文書提到了分手?”
我們這邊想給美國大學三條寫拒信的路線(雖然他們不會聽的):
路線一:學學英國。在拒信裡寫明“你成績不夠”或“文書主題太普遍”,至少讓人拒個明白。
路線二:少點套路,多點真誠。不奢求你像杜克那樣寫親筆信、給點個性化的反饋。至少學學Carleton,措辭上動點腦筋,學點高情商安慰人的話術吧。
路線三:拒個痛快。反正很多人點開郵件,看到“I'm sorry to inform…”立馬就關閉郵件了。長痛不如短痛,只要我不看完拒信,我就永遠不會痛。
有網友開玩笑:
就像普林斯頓上世紀90年代,發錄信直接一個“YES!”,簡單粗暴,節省彼此時間。
寫在最後,如果你被美國大學千篇一律的拒信冒犯到,如何優雅反擊?
不妨讓AI寫一封“史上最mean的拒信回懟”:
親愛的招生辦:

感謝你們拒絕我,畢竟貴校食堂排名比錄取率還低。
順便問一句,你們模板裡的“申請人太多”用了多少年?建議使用Deep Seek,編點新藉口。
祝貴校繼續保持“全美最難吃食堂”稱號,這是我們唯一達成共識的事。
—— 一位不想吃四年狗糧的幸運兒
說到底,對待拒信最強的反擊,無疑是活得比夢校平行世界的人生更為精彩,讓夢校對於明天的你高攀不起。
正如Carleton拒信裡寫的:“你們迄今為止的成就今後的努力很可能證明我們是多麼的短視。”
你收到過最扎心/最暖心的拒信長啥樣?快來評論區跟我們分享吧!
本文系授權釋出,From Stoooges三士渡,微訊號:StooogesEducation,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北美學霸君誠意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