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君 · 主播 | 依米

親愛的書友們,大家好,我是依米。
從今天起,我們將一起共讀陳沖的非虛構長篇作品——《貓魚》。
陳沖是國際知名演員、導演和編劇,她不僅擅長在熒幕上塑造各式各樣的角色,也善於用文字記錄人生的風景與感悟。
在《貓魚》這本書中,她回望自己的成長軌跡,細緻追溯了童年生活、個人情感、家族往事與演藝生涯的點點滴滴。
她以溫暖而極具畫面感的文字,從遙遠的時光裡打撈出一個個動人的片段,串聯起幾代人的記憶和情感,帶有堅韌、厚重的力量。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跟隨陳沖的腳步,走進這段充滿溫度與思考的生命旅程。

多彩的童年生活
1961年春天,陳沖出生在上海。
父母是醫生,鄰居也幾乎是留學歸國的醫學教授,社群的文化氣息非常濃厚。
陳沖小時候,母親就教她背誦基本的個人資訊:
“我叫陳沖,我爸爸叫陳星榮,我媽媽叫張安中,我家住在平江路170弄10號。”
這個簡單的自我介紹,是陳沖幼年時期最早、也最清晰的記憶之一。
後來她漂泊異鄉、輾轉於世界各地時,那句話總會時不時地浮現在腦海裡,讓她覺得自己是有所歸屬的。
陳沖是個早慧的孩子,不到兩歲就能說不少話了。
大人們叫她一起玩時,她常常冷靜地拒絕道:
“我沒空。”
不過,只要聽到說有好吃的,她就會立刻改變主意,歡歡喜喜地跑過去。
有一次,陳沖撿起了掉在地上的食物,母親提醒她不能吃,她卻毫不猶豫地將食物塞進嘴裡,不肯浪費一點。
成年後想起這些事,陳沖覺得有趣,也意識到,自己的嘴饞和對獨處的需求都是與生俱來的。
在平江路的家屬院,陳沖度過了許多快樂的日子。
家屬院有十棟洋房,閣樓之間是彼此連通的,她和夥伴們像小老鼠一樣在樓房之間自由穿梭,無拘無束地玩耍。
房屋前面的大草坪,也是孩子們的樂園。
他們在那裡跳繩、打球,到了傍晚,家長就會站在陽臺上大聲呼喊,孩子們就立刻跑回家吃飯。
晚飯過後,孩子們常常聚集在水井邊,一邊守著井裡的冰西瓜,一邊聽大孩子講鬼故事。
陳沖喜歡那些鬼故事,即使被嚇得心驚膽戰,她也不肯離開,生怕錯過一點細節。
她的勇氣和膽量,這個時候就初見端倪了。
在成長過程中,陳沖大多數時候處於“放養”狀態。
父母忙於工作,對她的關注不多,只教她一些基礎的生存技能。
她記得,父親帶她去學游泳時,直接將她放進深水區,由著她自己滑水和蹬水。
等到她快要沉下去時,父親才一把將她撈起來。
她雖然嗆了水,卻知道父親在緊要關頭會保護她,因此不太害怕,很快就學會了游泳。
陳沖還喜歡去鄰居老關家串門。
老關是澳大利亞的華僑,嫁給了前去留學的老葉,跟隨他回了上海。
老關會說流利的英語,還能熟練地打字,她生了兩個孩子,一個特別會拉小提琴,另一個則擅長彈鋼琴。
陳沖對老關很好奇,總是忍不住疑惑,這位來自遙遠的澳大利亞的女性,為什麼會背井離鄉、跨越重洋,她又是否能夠適應煙火氣十足的上海生活呢?
陳沖對遠方世界的嚮往,就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中悄然滋長。


“文革”開始後,陳沖的生活一下子變了樣。
平江路的十棟洋房,原本只住了十戶人家,但隨著政治運動的推進,這些房子被重新分配,一下子搬進來了幾十家,到處都在加建水管、水槽和電線。
陳沖家裡也不例外,客廳、飯廳都有人居住,甚至姥姥的臥室也被佔用了。
廚房變成了公用的,每家都把醬油、菜油放在廚房,瓶子上畫線標記剩餘的量,以防被人偷用。
在那段時期,陳沖的姥爺受到批鬥,選擇自殺,姥姥也被打成“反革命”,全家缺少收入,生活窘迫。
姥姥和母親不擅長精打細算,偶爾會把生活費拿去買蜜餞、罐頭等“奢侈品”,導致月底時沒錢買菜。每當這個時候,她們倆就會互相責怪,爭吵不休。
在劇烈的時代和家庭變故中,陳沖早早成熟。
大約11歲時,她學會了拿糧票去跟人換菜,也開始嘗試做飯。
她做飯時總是充滿巧思,比如把一小塊肉切得極細,再與大白菜一起煮得軟爛,就成了一鍋香噴噴的“爛糊肉絲”。
她還會去水果攤,挑選那些已經爛掉一半的蘋果或鴨梨,削去壞的部分,用糖精和藕粉做成水果羹。
在物資緊缺的年代裡,陳沖無師自通地學會了如何在平凡中創造驚喜。
陳沖的早熟和獨立,讓她的母親感到欣慰,也難免心疼。
母親知道,在那個混亂的世界裡,學會生存技能是很有好處的,因此儘可能地把自己知道的生活常識都教給她。
比如說,青菜應該先洗後切,這樣就不會丟失太多的維生素;
洗衣服的時候,要反覆擠掉髒水再倒入清水,衣服才能洗的乾淨;
炒菜時不能心急,要等鍋裡完全乾燥才能倒油。
這些簡單卻重要的常識,一直指導著陳沖的生活。
少女時代的這些磨練,增強了她的適應能力。
她出國留學之後,常常面臨著更艱難的問題,都能夠依靠自己去解決。


進入電影行業
陳沖14歲時,人生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轉變。
上海電影製片廠的武珍年導演,看中了陳沖的外貌和氣質,邀請她參加電影演員的面試。
在上海電影製片廠的辦公室,陳沖被要求表演才藝時,別出心裁地用英文背誦了毛主席的《為人民服務》。
那時候,她每天跟母親收聽英文廣播,學習英語,《為人民服務》也是那樣學了以後背下來的。
她就這樣通過了面試,去出演電影《井岡山》裡的小遊擊隊員。
然而,那部電影最終沒能完成拍攝,劇組也隨之解散。
陳沖聽到這個訊息後感到無比失落,在劇組的這段時間,她已經愛上了當演員的感覺,不願再回到中學繼續讀書了。
幸運的是,當時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正在招生,陳沖受到了團長張瑞芳的欣賞,得以進入劇團培訓。
在劇團裡,陳沖度過了愉快的幾年。
她和夥伴們一起訓練基本功、參加文藝演出,業餘時間還能一起打乒乓球。
她年紀最小,總是熱情洋溢,臉蛋紅彤彤的,因此被起了個外號叫“小番茄”。
在劇團培訓期間,導演謝晉邀請陳沖去出演電影《青春》中的女主角亞妹,這是她人生第一次擔任主角。
《青春》涉及軍旅生活,為了顯得更加真實,電影開拍前,陳沖和演員組的成員到寧波東海艦隊待了一個月,每天和女兵們一起操練,深入體驗了軍隊生活。
1977年,《青春》上映,陳沖憑藉精彩的演繹一舉成名,經常被邀請去做宣傳、開講座,所到之處都是鮮花和掌聲。
然而,她的父母卻憂心忡忡,擔心她在這片花團錦簇中迷失方向。
正巧那一年國家恢復了高考,全家人一致認為,陳沖應該去參加高考,爭取讀醫學院。
然而,她中學只讀了幾個月就進了劇團,數理化學得不好,考理科沒什麼希望。
於是,她選擇了文科,經過一段時間的集中補習後,順利考上了上海外國語學院。
陳沖進入了英文系,每天在課堂上學語法、背課文,覺得十分枯燥。
並且,當時大學裡的規則很多,陳沖常常莫名其妙就違反了學院的紀律,被書記叫去談話。
因此,她最期待的就是星期天,可以回劇團和從前的夥伴一起玩。
在壓抑的生活中,陳沖得到了一個新的機會。
北京電影製片廠的導演潘文展到了上海,邀請陳沖參與電影《小花》的拍攝。
陳沖無比懷念在劇組拍戲的日子,立刻答應了這個邀約。
她在《小花》中擔任女主角,和知名演員劉曉慶、唐國強等人合作。
憑藉這部電影,陳沖獲得了“百花獎”的最佳女主角,那個時候她才19歲。
在那之後,陳沖又接連出演了《海外赤子》和《甦醒》兩部電影。
她喜歡在劇組的生活,不願意再回到學校繼續學英文。
恰好當時中國要送電影工作者出國留學,到好萊塢進修。
陳沖決定離開上海外國語學院,爭取去美國留學的機會。
陳沖的家人原本希望她離開文藝圈,走上更為穩妥的學術道路。
然而,他們看到了陳沖的熱情和天賦,決定支援她追求夢想。
最終,陳沖成功遠赴美國求學,邁出了通向好萊塢的第一步。
好了,本節的內容我們就先講到這。
下一節我們將來詳細說說陳沖的家庭,以及她的家人又有哪些傳奇的經歷?
讓我們下節不見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