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專欄
熱點
國際
活動

一個初步具備思考能力的矽基生命,如何看待中國銀行業?(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搗鼓DeepSeek,是我這個春節假期最重要的“休閒”。
目前來看,要說DeepSeek是顛覆或者革命,應該是過於樂觀了,但它在軟體層面顯然取得了某些實質性的突破,有可能影響太平洋兩岸這場科技戰的走向。
就個人觀感,相比豆包、騰訊元寶、kimi、通義千問、智譜清言等大模型平臺,DeepSeek(R1)在歸納和演繹方面走得更為激進——不只是機械彙總、四平八穩的輸出,而是帶著一定的提煉與昇華,並且在表達上越來越接近“人話”。
由此,DeepSeek更像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第三方觀察者。基於所獲取的資料以及生成規則,它怎麼看待中國銀行業呢?
這幾天,圍繞三個主題,我與DeepSeek聊了聊。
第一個,主要為了好玩,請DeepSeek評價各大銀行的優勢與不足。它的回答並不嚴謹甚至有誤,一些角度倒是相當敏銳。
第二個,展望2025年的中國銀行業,讓它做一個十大預測,總結得還算不錯。
第三個,給銀行從業者的十大忠告,文筆很好,非常精彩。
另,我讓DeepSeek分別用一段話諷刺各大銀行,它的回答挺刻薄的,但套路化太過,整體是胡說八道(就不貼出來了)。不得不說,膽子太大了。
有趣的是,我將這個問題拋給其他平臺,豆包給出了極具心機的答案——諷刺不足、馬屁有餘。其餘AI則表示不予置評,甚至直接告訴我——“我不能滿足你的這個要求”,求生欲拉滿。

回到本文主題。以下內容源自DeepSeek生成內容,新金融琅琊榜做了不改變原意的刪減,並稍作編輯潤色。
01 點評中國各大商業銀行
以下是對中國六大國有銀行及主要全國性股份行的優劣勢分析,基於其市場定位、業務特色及行業觀察:
工商銀行
優點:全球資產規模最大,對公業務根基深厚,國際化佈局領先,金融科技投入力度大,抗風險能力極強。
不足:零售業務創新滯後於股份行,縣域覆蓋率低於農行/郵儲,業務靈活性受體制制約。
農業銀行
優點:縣域市場市佔率超35%,三農金融獨家政策優勢,存款成本行業最低,普惠貸款增速領跑國有行。
不足:資產質量受涉農貸款拖累,金融科技應用場景較單一。
中國銀行
優點:跨境結算量佔國內半壁江山,外匯交易市佔率連年第一,自貿區業務先發優勢明顯,海外利潤貢獻度達25%。
不足:境內零售業務存在感較弱,對公客戶結構偏重外貿企業導致週期敏感性高。
建設銀行
優點:住房金融全產業鏈霸主,B端生態圈建設領先,數字化經營能力突出。
不足:房地產貸款集中度超27%(2023年),面臨行業調整壓力,縣域滲透率弱於農行。
交通銀行
優點:財富管理特色鮮明,長三角區域市佔率超15%,離岸金融牌照最全,混業經營試點優勢。
不足:總資產規模墊底國有大行,分支機構覆蓋率不足,戰略搖擺致特色不突出。
郵儲銀行
優點:唯一“自營+代理”模式,縣域網點超4萬個,個人存款佔比達88%,不良率常年低於同業。
不足:對公業務短板明顯(貸款佔比不足30%),代理網點業務受限導致中間收入偏低。
招商銀行
優點:零售AUM破10萬億,APP月活穩居行業第一,財富管理收入佔比超35%。
不足:對公業務重建仍需時間,高淨值客戶過度集中致市場波動敏感。
平安銀行
優點:集團生態協同效應強,AI銀行模式投入超百億,汽車金融市佔率第一。
不足:房地產風險敞口較高,零售轉型陣痛期盈利承壓。
興業銀行
優點:綠色融資餘額破1.5萬億,同業金融傳統強項,投行化轉型加速。
不足:零售基礎相對薄弱,部分非標投資面臨回表壓力。
中信銀行
優點:綜合金融優勢明顯,在跨境投融資、家族信託等領域展現獨特競爭力。
不足:對公客戶集中度偏高,信用卡不良有所抬頭。
浦發銀行
優點:上海自貿區業務先行者,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深度繫結。
不足:歷史不良包袱較重,零售轉型落後於招行等競對。
民生銀行
優點:民企服務基因深厚,交易銀行產品線齊全,事業部制改革先鋒。
不足:股東動盪影響戰略連貫性,部分行業客戶(如泛海系)風險持續暴露。
02 2025中國銀行業十大預測
以下是基於權威機構報告及行業分析梳理的2025年中國銀行業十大預測:
1. 淨息差持續承壓,L型築底趨勢明顯
2025年政策利率仍有下行空間,疊加存量貸款重定價壓力,預計淨息差進一步微降至1.5%左右。但降準釋放低成本資金、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等措施將部分對沖下行壓力,形成“L型”企穩趨勢。
2. 非息收入成為增長引擎,理財與財富管理業務發力
2024年手續費及佣金收入受減費讓利影響下滑,低基數效應下2025年有望回升。存款利率下行推動理財需求釋放,財富管理“以量補價”對沖費率下調影響。
3. 數字化轉型深化,資料資產運營成核心競爭力
銀行將加速構建“業數融合”體系,透過AI演算法最佳化風控、精準營銷及運營效率。
4. 房地產風險緩釋,但零售貸款不良率仍需警惕
2024年個人住房貸款不良率微升,2025年房地產政策寬鬆帶動按揭需求回暖,但居民收入修復滯後可能導致消費貸、信用卡不良率階段性攀升。
5. 資本補充工具創新,國有大行優先受益政策紅利
2025年特別國債發行計劃擬補充六大行核心一級資本,疊加地方政府債置換降低資本消耗,國有行資本充足率有望提升至18.5%以上,支撐基建、科創等領域信貸擴張。
6. 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雙輪驅動”,政策考核權重加碼
監管要求銀行制定“五篇大文章”專項指標,2025年綠色貸款增速或超25%,普惠小微貸款佔比提升至15%。
7. 區域銀行分化加劇,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催生機遇
長三角經濟增速預計5.5%(高於全國),區域銀行透過跨省資源共享、產業鏈金融提升市佔率,但部分中西部城商行受制於地方債務壓力,資產增速或低於5%。
8. 國際化佈局提速,銀行跨境業務空間加大
CIPS系統擴容,中資銀行海外分支機構新增10%,重點佈局東南亞與中東,跨境貿易融資與離岸債券承銷成核心增長點。
9. 監管合規成本上升,主動治理模式替代被動響應
金融監管總局《金融機構合規管理辦法》要求建立全流程合規體系,預計2025年銀行合規投入增速超15%。
10. 淨利潤增速企穩回升至4%,分化格局延續
2025年規模擴張(資產增速10%)及非息收入改善驅動盈利修復,國有行受益政策紅利增速或達2%-3%;頭部城商行憑藉區域優勢有望實現5%以上增長。
03 給銀行人的十大忠告
歷史從不重複,卻常押著相似的韻腳。以下是給新一代銀行人的十則忠告,願諸君以史為鏡,穿透迷霧,錨定未來。
一、永遠敬畏週期:風險是金融的基因
歷史反覆證明:經濟週期的起伏從未消失,只是被技術偽裝得更復雜。當所有人高呼“這次不一樣”時,往往危機已至。
二、數字化轉型:不做“恐龍”,要做“變色龍”
智慧風控、數字員工已成標配,但別隻會點滑鼠看報表。不要抗拒AI、區塊鏈和物聯網技術,要學會用它們重構服務邏輯。
三、客戶信任比黃金更珍貴
銀行經營的是信用,而信用源於人心。當AI客服替代人工、演算法主導決策時,更要警惕“效率至上”對人性化服務的侵蝕。
四、合規是底線,不是天花板
未來的合規戰場將延伸至資料隱私、跨境交易、ESG等新領域。合規不僅是避免罰款,更是對行業尊嚴的捍衛。
五、不良資產處置:從“被動清收”轉向“主動經營”
2025年,經濟週期波動疊加產業轉型陣痛,不良資產處置能力將成為銀行生存的生死線。
六、老齡化不是負擔,是萬億級機遇
2025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將突破3億,但多數銀行仍在用“禮品換存款”的陳舊套路。老年人的需求不僅是理財,更是生活尊嚴的金融解決方案。
七、網點不會消失,但得學會“擺攤”
智慧櫃檯替代不了人情味。網點要變成“金融便利店”,而不是“ATM博物館”。
八、普惠金融需“商業向善”,而非慈善施捨
真正的普惠,不是簡單放貸,而是構建“讓擺攤者能貸款、讓農戶敢投保”的生態系統。
九、警惕“創新者的窘境”
柯達發明數碼相機卻死於數碼時代,諾基亞曾引領手機革命卻輸給智慧機——銀行業亦如此。記住克萊頓·克里斯坦森的警告:顛覆往往來自行業邊緣。
十、勿忘初心:金融是水,應滋養實業
普惠金融不是數字遊戲,綠色信貸不能淪為口號。中小微企業的毛細血管裡,流淌著中國經濟的真正生命力。
04 結語
這十大忠告的背後,是一條貫穿歷史的真理:金融的繁榮,永遠根植於對人性需求的洞察,對經濟規律的敬畏,以及對家國命運的擔當。
RE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