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暴眼》工作室出品
文| 呂銀玲
盛夏的河北滄州,空氣黏溼,汗水洇透的T恤緊緊貼在劉傑身上。他快速衝了個涼水澡,打起精神,又埋頭在一臺老式縫紉機一般大小的點焊機前,一堆鋰電池材料將他包圍在簡陋的空房間裡。
22歲的劉傑,已經窩在鄉下這棟五六年無人居住的老房子裡一週了,除了幹活,這裡幾乎沒什麼生活的痕跡。他只帶了枕頭、涼蓆和一床夏涼被,一心把這臨時改造的住所變成組裝鋰電池的孵夢基地。
他所做的事,工序並不複雜,可以說是有手就能幹:首先把一節節小圓柱形電池,分正負極碼放在模具底座上,組成24V或48V規格,接著用電烙鐵將電線串並聯起來,點焊機穿針引線一般上下點焊,再用絕緣板封好,包上熱縮膜,打上熱熔膠做防水處理,最後把它放進一個盒子裡,露出插銷頭……組裝這樣一組電池,最多花費2個小時,卻能輕鬆賺60-100元的手工費。
“十年打工一場空,創業一朝成富翁”“手搓鋰電池,全家開賓士”,鋰電池代加工廣告裡的種種暴富承諾,讓他根本感覺不到疲倦。不知不覺間,已經忙到凌晨兩點了。

01
“國家給農村發錢了”
這種賺錢門路,是劉傑2023年7月在抖音上刷到的。他大專肄業就回老家進五金廠打工,很快受夠了日夜“擰螺絲”的苦。轉行幹物流搬運後,發現這行更是“女生當男生用,男生當叉車用”。在一次搬運中,他不慎從高處摔下,傷了腿,“要不是用手撐著,可能就骨折了”。
這讓他心有餘悸,決心投點小本生意,“與其給別人打工,不如給自己打工。”他想。
這一動念,讓他回想起屢次刷到的廣告影片——“比開銀行還容易的暴利小生意”,“讓你成為縣城首富”,此刻,這些宣傳語正擊中他的心坎,他覺得,這或許是上天賜給他的一個致富契機。就這樣,他透過廣告影片聯絡了洛陽市微校通訊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微校通公司”),瞭解到這個號稱在家創業賺大錢的專案——鋰電池代加工。
工作完全沒有門檻,只要有個空房間就能做,而且公司提供一條龍服務:裝置、電池材料、技術培訓全包;還長期提供訂單,回收組裝完成的鋰電池,按件結算手工費。
客戶只需要交“加盟費、裝置費、培訓費”,根據裝置先程序度不同,劃分為2萬、3萬、5萬左右的不同價格階梯。而手搓出的鋰電池產品,也按適用雙輪、三輪電動車以及電動汽車等不同規格計手工費。
投資不大,多勞多得,這對沒有多少本錢的劉傑來說,十分有吸引力。他一股腦把自己打工攢的19800元投了進去,選擇了“手搓”雙輪電動車的鋰電池。從此,他開始白天上班,晚上練習做電池,後來連工作也辭了。
除了像劉傑這樣在工作中受傷,尋求新出路的年輕人,這種代工加盟模式,正吸引著越來越多村縣的中老年人。他們肩負著上有老下有小的生存壓力,面臨體力逐漸衰退的困境,不得不為自己尋求一條後路。
51歲的齊勝,把自己的後半生賭在與洛陽智幫電子科技公司(下稱“智幫電子”)籤的合同上。他生活在河南商丘的一個小鎮,一直靠開貨車接散活和種地維持生計。開貨車是個體力活,常常一跑就是十幾個小時,隨著年齡增長,跑長途對他來說越來越吃力,如今他最多跑200公里,收入大不如前。妻子忙著照顧孫女,還要種地,全家的經濟重擔都落在他一個人身上。
他清楚記得,2023年冬至,他聯絡了智幫電子一位鄒姓業務經理。對方承諾的加工費很高,一組電池100元,一天能輕鬆賺七八百。甚至聲稱向他收取的萬元費用只是押金,等做夠一千組電池之後,可以直接退還。
“我們公司做了七八年了,如果說不賺錢的話,能幹七八年嗎?我讓你過來做這個專案就是為了讓你賺錢的。”齊勝被鄒經理的強勢語氣說服了,很快簽了合同,騰出一間空屋子,準備大幹一場。
命運的伏筆已悄然埋下,那些精準投放的廣告,用精心設計的話術,撬動著不同年齡層人群的焦慮。鳳凰網《風暴眼》在抖音上搜索關鍵詞,看到這些廣告尤其針對五十多歲、每天還在為生存發愁的群體,影片裡的主播總會刻意強調:“如果生一場大病,一家子家底都要被你掏空。”農民對家庭樸素的責任感和虧欠感,成了對方最好的武器。
而對於迷茫的年輕人,這些廣告則側重於強調新能源、鄉村振興等國家政策。甚至有人高喊“5年7萬億農村賺錢風口”“國家給農村發錢了,鄉村振興要加大真金白銀的投入。”主播蹲在鏡頭前,一邊說著,一邊指了指身後的鋰電池,話鋒一轉——“農村賺錢的機會在哪裡?就在這裡!”

02
電池裡裝滿沙子
訂單承諾無人兌現
劉傑剛剛被燃起的創業夢,沒過多久就破滅了。
他忙了一個多月,把組裝好的樣品寄回公司之後,寄件地址卻是一個村子,他沒有多想,但公司以電池的外形不合格等理由,拒絕接收這些產品。“熱縮膜吹得不平”、“焊錫焊得不好”,聽著這些理由,劉傑以為只是公司要求嚴格,於是一步步改進自己的技術,做了更多電池,可每次寄過去的樣品還是不合格。
有一次,劉傑重新吹了熱縮膜再寄過去,電池內部結構沒有任何改動,但公司又改口說電池內部結構不合格。這次,他開始起疑了。
他想起,公司第一次寄來的裝置和工具是壞的,聯絡更換後,發來的還是很廉價的工具。他帶著疑問把手中的電池拆解開,發現電芯材料也是假的,從裡面倒出細碎的沙子、粉末,根本不導電。

鋰電池電芯拆解後倒出沙子
公司解釋這只是給他練手的模型,不是真電池。但劉傑依然覺得對方故意隱瞞,“為什麼一開始沒有明確告訴我?”
直到他刷到河南洛陽範先生求助媒體的影片,才發現這家公司早有騙其他人的前科。他要求公司退錢,對方只肯退幾千元,周旋許久之後,對方甚至提出用茅臺等名酒抵賬,而讓劉傑哭笑不得的是,連他們自己都不確定這些酒是真是假。
最後,面對這個握著公司不利資訊的“硬茬”,公司老闆給他打電話,退1萬元,並收回裝置。剩下的9800元,就這樣沒了下文。
齊勝同樣先收到了一些空的電池模型。後來,智幫電子雖然寄來了幾組真電池,但卻很明顯是二手的退役電池。齊勝能清晰看到,電池上有焊接的痕跡。他檢測發現,10個電池裡大約有1個是壞的,完全沒電。而公司發來的裝置,他在網上查詢發現,也僅值1000多元。
更讓他無法理解的是,此前約定的是製作雙輪電動車鋰電池,而公司發來的材料,卻只能用來做電鑽工具上的小型鋰電池。加工費也因此從約定的一組100元縮減成一組10元。“我掙這個錢不把牙都餓掉了?十塊錢夠喝稀飯的。”他接受不了這突然的轉變。
鄒經理向他解釋稱:“現在沒什麼訂單,不忙,再等等,生意會慢慢好起來的。”齊勝依然謹慎,提出想看看其他客戶的合同,沒想到觸怒了對方:“你這個人怎麼不相信人啊?公司這麼大,騙你這一萬塊錢?”
就這樣,接下來的兩個月裡,齊勝天天催要訂單,公司才零星寄點電鑽鋰電池材料過來,他也陸續做了一些小件寄回去。比別人幸運的是,他確實拿到了一些加工費,但三個月只賺了幾百塊錢,和當初承諾的相差甚遠。
他一直期待著以後還有希望幹大單,但結果卻等來一場空。三個月後,智幫電子突然不再給他寄材料了,鄒經理也離職了,他一查,發現公司已經悄然登出。
03
培訓幾小時就出師
火花像點燃“仙女棒”
其實,當他們回想起來,都不難發現,這些公司早已是漏洞百出。
所有參與鋰電池代工專案的人,都被要求到公司考察和培訓。而所謂的公司,只有幾個人在維持運營,培訓也只有匆匆幾小時。
當劉傑考察微校通公司時,接待他的是個經理,開著類似五菱宏光的車把他帶到一個矮寫字樓裡。他記憶中,公司在二樓租了兩間辦公室,三間宣傳場地。公司人員寥寥無幾,除了經理,只有前臺、培訓老師和司機。
劉傑接受了一個小時的培訓,就掌握了製作鋰電池的流程。剩下的,在實操中由培訓老師遠端線上答疑,他覺得這工作果然挺容易。離開的時候,一位七八十歲的老人正緩緩走進來,這是接下來要培訓的新學員。

微校通公司內部 受訪者供圖
培訓室像樓梯間過道一樣狹窄,寬度只有2米左右,長約三四米。事實上,這些公司沒有生產車間,也不具備鋰電池生產資質。它們只能對外宣稱提供技術培訓服務,“一對一教學”打擦邊球。然而,即使是培訓資質證書和行政許可,這些公司也不具備。
劉傑曾問過微校通公司,鋰電池製作完,是否可以在自己所在的區域銷售?公司告訴他,有自己的企業營業執照,是可以的。當他發現公司並不回收電池,準備自產自銷時,才知道,像自己這樣的小作坊,根本辦不下來鋰電池生產、銷售資質。他不明白,明知道這種現狀,企業為什麼要慫恿沒有任何資質的個人參與這種專案?
這樣的教學潛藏的安全風險更讓他後怕。他還記得,培訓時焊接鐵片,打出來的火花比較大,像點燃一根“仙女棒”一樣。他不自覺地問了一嘴:“這個如果接錯了,會怎麼樣?”培訓老師隨口回答:“會連電”。他心裡有點發怵,這意味著可能起火。這時,他聽到培訓老師在耳邊說道:“電流調小點,多練練就好了。”
對於合規性和安全,50歲的毛強也有同樣的擔心。去年9月,他不遠千里從新疆赴洛陽考察河南戶外裡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戶外裡公司”),交了31600元簽了合同,隨後,接受了兩三個小時的培訓。
“我在家生產鋰電池,工商稅務來檢查的話,怎麼辦?”在培訓室裡,毛強問出心中的疑惑。公司則以一句“用我們的資質就可以”,搪塞了過去。
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高階合夥人高同武對鳳凰網《風暴眼》表示,鋰電池生產需要相關資質,如生產許可證、環保許可等。公司授權無資質的個人生產銷售電池,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構成違規。這不僅會對消費者的安全造成威脅,也破壞了市場秩序。
那些為穩住客戶而回收的少量鋰電池產品,公司究竟會銷往哪裡?是否會讓這些手搓電池流入市場?那些沒有被公司回收的電池,是否會透過私人渠道或網路平臺進行販售?這些都成為了監管盲區。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物流公司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齊勝記得,每次寄電池回公司都不順利,快遞員因為鋰電池屬於危險品而拒收。後來智幫電子推薦了河南中原創新物流有限公司(下稱“創新物流”),只要齊勝寫下保證書,萬一電池起火自己負責,就能夠運輸。
但齊勝不願寫保證書,於是按照公司的建議,騙創新物流稱,自己寄的不是電池,只是配件,就這樣矇混過關了。他還發現,電池寄到目的地後,在創新物流的倉庫裡放了十天半個月,經他多次打電話催收貨,公司才把電池取了回去。
鳳凰網《風暴眼》致電創新物流客服,詢問公司是否能夠運輸手工組裝的鋰電池產品,對方表示:“不能,這是違禁品。”
04
空殼公司打一槍換個馬甲
這些瞄準村縣低收入人群割韭菜的公司,究竟是什麼來歷?在微信語音裡,智幫電子的鄒經理試圖打消齊勝的顧慮,自稱是當地控股企業,“跟大公司合作肯定是有保障的”。然而,工商資訊並不能支撐這一說法。
實際上,智幫電子只是一家普通的小微企業,2016年成立時名為洛陽智幫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從事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2021年,藺海粉成為實控人之後,經營範圍轉為機械裝置租賃、銷售及電池銷售等。
這家公司在短暫經營3年後,於2024年3月登出。而實際上,早在2月20日,這家公司就因為透過登記的住所或者經營場所無法聯絡而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
鳳凰網《風暴眼》透過愛企檢視到,這家公司的主要成員藺海粉、鄒鉞海此前用同樣的套路,於2018年將一家網路科技公司改造為河南特樂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四年後收網登出。
一則2021年12月的判決書顯示,李某因參與鋰電池代加工起訴特樂環保,法院認定雙方簽訂的是以生產裝置購銷為主要內容的買賣合同,雙方在合同中,明確約定原告為代加工方,被告向原告提供原材料及客戶資源。公司沒有履行相應義務,法院判決在扣除培訓費用後,退還李某的投資款。
值得注意的是,這夥人還在畢節經營了一家類似的公司,在2022年7月登出。而目前,他們經營的盧氏縣萬千食用菌合作社仍顯示存續狀態,而這家合作社的經營模式頗為眼熟:“組織收購、銷售成員及同類生產經營者的食用菌產品……開展技術培訓。”
這些操盤手套路十分相似,以一家空殼公司,註冊鋰電池商標,授權他人使用商標和技術,運營一段時間,當客戶發現問題、開始維權,遂將公司登出,換個名字、場地、微訊號,繼續幹。
雖然微校通公司尚未登出,但劉傑已經聯絡不上公司人員了。愛企查顯示,這家公司成立於2019年,法定代表人任向東,人員規模為0人。公司同樣在2022年底發生了負責人、地址、經營範圍等多項工商資訊變更。公司年報顯示,2023年,公司資產總額0.99萬元,負債1萬元,銷售總額12萬元,淨利潤0.54萬元。一家公司的資產和淨利潤竟然不到1萬元,可見其經營並不正常。
戶外裡公司,則成立於2018年5月,此前是河南銀度集團旗下公司。但2024年1月銀度集團退出、劉亞輝接手後,經營範圍變更為電池製造、電池銷售、技術推廣等。
與機電裝置打了半輩子交道的毛強,發現戶外裡公司寄來的點焊機沒有合格證、說明書,組裝了幾組電池後,心裡總覺得不踏實。他在網上搜出不少維權訊息,隨後開啟了與公司之間的退錢拉扯戰。
對此,戶外裡公司相關負責人對鳳凰網《風暴眼》回應稱:“公司是會對鋰電池進行回收的,產品不合格肯定是不給訂單和手工費的。我們還沒有收到相關投訴。”他表示,公司有自己的車間,車間和代工生產的各種型號鋰電池數量,一個月可達幾千上萬。這些電池的銷售渠道有展會展銷和零售。而當鳳凰網《風暴眼》問及鋰電池生產及培訓資質時,對方問道:“這些需要什麼資質?”
此外,鳳凰網《風暴眼》致電上述其他多家公司負責人、業務經理,對方大多結束通話了電話。
有鋰電池業內人士對鳳凰網《風暴眼》表示,“這種鋰電池代加工模式充斥著套路和亂象。這些公司不是鋰電池生產白名單企業,自己都不具備資質,怎麼能讓別人掛靠生產呢?合作的還大多是農民,不懂這些套路。”
業內人士稱,這類公司主要集中在鄭州、洛陽等地,“光洛陽市就有十幾家。”為此,他組建了維權群,陸續進群的人已有260多人。
鳳凰網《風暴眼》根據抖音平臺上的廣告,以瞭解諮詢為由聯絡了河南鄭州一家公司,業務經理以同樣的話術建議現場考察。她的朋友圈每天曬出客戶簽約影片,粗略估計,僅最近半年就有70多例考察、簽約客戶,他們中有人專門開十幾個小時貨車來尋求機會,有試圖轉行的中年夫妻,也有連筆都拿不利索的農民和頭髮花白的老人。

05
只是“合同糾紛”?
“這錢大機率是拿不回來了。” 在感覺自己被騙四個月後,劉傑依然深陷在憤怒的情緒中。他生平第一次在抖音上付費連線律師諮詢,連飯都顧不上吃,在線上排隊半個小時,才終於等來提問的機會。
然而,律師的這句話,卻愁得他徹夜難眠。律師告知他,這類案件很難被定性為詐騙,更可能被當作合同糾紛處理。他不死心,嘗試聯絡抖音平臺客服,希望平臺幫忙調取那則最初誘其上鉤的廣告,但客服表示並沒有這樣做的許可權。
工商局、12315、市場監督管理局……和劉傑一樣,很多人都嘗試了各種維權渠道。可大多時候,這些部門也無可奈何,往往只能協助雙方進行協商,建議他們按照合同糾紛去法院起訴。
然而,對於這些村縣維權者而言,起訴意味著高昂的時間與金錢成本。毛強心中盤算著,從新疆遠赴河南維權,路途遙遠不說,自己人生地不熟,為了這3萬塊錢去起訴,實在折騰不起。那些裝置、材料,還有做好的幾組電池,都被遺棄在空房子裡,等著落灰,他甚至不願再多看一眼。
即便有人豁出這些,也未必能像上述判決書中的李某那樣勝訴。智幫電子有了敗訴的前車之鑑後,似乎也對合同進行了“升級”。在齊勝所籤的合同版本里,關於回收電池與提供訂單的承諾隻字未提。
鳳凰網《風暴眼》依據合同所留聯絡方式致電智幫電子,對方只是反覆強調:“一切以合同為準。”並表示,“我們做的是技術推廣、裝置銷售,讓客戶回去做電池維修”。當鳳凰網《風暴眼》提及鄒經理的口頭承諾存有錄音時,對方反駁道:“怎麼證明這是我們的人?”
這些推諉與設計,讓維權者們感到無力。他們不想被訴訟束縛,但這一紙合同,卻將他們禁錮在民事行為的範疇內,任何超出這一範疇的訴求都舉步維艱。

高同武律師向鳳凰網《風暴眼》表示,如果合同條款顯失公平或存在欺詐行為,當事人是有權主張合同無效或撤銷的。若案件涉嫌詐騙,則應作為刑事案件予以處理。
那麼,如何判斷是否涉嫌詐騙呢?高同武律師解釋道,詐騙通常是指故意欺騙他人,以達到非法佔有財物的目的。倘若公司明知自身無法履行合同義務,卻透過虛假宣傳吸引參與者,比如承諾回收產品、退還押金等,可實際卻以不合理的理由拒絕,這便具有了非法佔有錢財的主觀故意。“透過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手段,讓參與者產生錯誤認識,並基於這種錯誤認識處分財產,就符合詐騙的構成要件。”他說。
如今,劉傑內心的創業熱情已經被徹底澆滅,重新回到五金廠打工,想一點一點把錢攢回來。齊勝也重新跑起了貨車。在“手搓鋰電池”那幾個月裡,他的家庭收入幾乎陷入停滯,日子過得捉襟見肘。投入的錢沒能拿回來,他始終沒有勇氣告訴妻子發生了什麼,小心翼翼隱瞞著。因為家人最清楚,一年的存款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麼。
(文中劉傑、齊勝、毛強為化名)

往期推薦

網貸30萬買黃金,金價瘋漲正批次滋生“賭徒”
鄭永年:一旦中國轉向原創引領,美國的技術封鎖將毫無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