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腸子悔青!花200億聯合軍演,戴高樂航母被印度P成“小舢板”

3月19日,法國“戴高樂”號與印度“維克蘭特”號航母舉行聯合演習時,印度媒體釋出的P圖直接將法國航母縮小至印度航母的“四分之一”,甚至將未參演的“維克拉瑪蒂亞”號強行置入畫面,令法艦淪為兩艘印艦之間的“小舢板”。
儘管法印航母噸位(約4萬噸)和尺寸(約260米)相近,印度此舉卻被網民解讀為“實力碾壓西方”的象徵,而法媒則怒斥印方“背刺盟友”“狂犬病式自尊”。
2024年11月起,法國以“克萊蒙梭25號”行動為名,派遣“戴高樂”號航母戰鬥群前往印太地區,意圖強化與美、英、澳、日等國的軍事協作,並“展示對區域安全的影響力”。法方將此次行動定義為“維護航行自由”和“應對單方面領土主張”,實則暗含重塑法國全球大國地位的野心。
然而,這支由老舊核動力航母(服役超30年)和有限護航艦艇組成的艦隊,尚未抵達印太便暴露了後勤短板。儘管法國聲稱依賴新型補給艦“雅克·舍瓦利耶”號保障遠洋能力,但其在南海的“無害透過”與印度洋的低調姿態,已顯露出軍事投送能力的捉襟見肘。
印度對法國的態度充滿矛盾。一方面,印度需要法國的軍事技術(如採購“陣風-M”艦載機)和“印太夥伴”身份以提升區域話語權;另一方面,其“戰略自主”思維使其拒絕淪為任何大國的附庸。此次P圖事件正是印度民族主義情緒的集中爆發:透過貶低法國航母,印度媒體既迎合了國內“大國崛起”敘事,又隱晦表達了“西方已非亞洲事務主導者”的立場。印媒IADN的吶喊:“印太不關法國事”、“炮艦外交過時了”,更將這種情緒推向高潮。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的“羞辱”並非孤立事件。早在2025年1月,印度記者便曾在聯合記者會上公開質疑法國對某新型戰機的輕視言論,迫使法方承認“陣風”對抗五代機的劣勢。法國試圖以航母展示“硬實力”,卻被印度用社交媒體時代的“軟刀子”解構;而印度透過P圖獲得的“精神勝利”,恰恰暴露了其軍事實力與宣傳聲勢的不匹配。法印雙方演變成了“虛張聲勢VS虛張聲勢”的滑稽表演。
法國作為昔日的殖民大國,仍以“印太利益攸關方”自居,但其行動被印度視為“過時的炮艦外交”;印度則以“全球南方領袖”自詡,試圖透過貶低西方彰顯自身地位,卻因手段拙劣陷入“自嗨式民族主義”爭議。
對法國而言,此次事件無疑是一次戰略警醒。其一,軍事投射能力不足卻強推“航母外交”,反而暴露自身短板;其二,低估合作伙伴的獨立性,盲目將印度視為盟友,導致合作基礎脆弱;其三,未能適應資訊化時代的輿論戰規則,在“影像政治”中陷入被動。若法國不調整其“高高在上”的干預姿態,其在印太的存在或將進一步邊緣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