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不是夢魘,而是新生

【迷人的80年代】74歲的劉曉慶奶奶突然因緋聞而爆紅,重回大眾視野,她那野草一般的生命力令世人震驚。
劉曉慶是80年代中國最有名的女明星,某種意義上她是那個時代的符號。改革開放之初的青蔥歲月,中國還很貧窮落後,舊秩序禮崩樂壞,人們浮躁、嘈雜、渴望變革而又無所適從,那時候不完美,但朝氣蓬勃,萬物生長。
奧威爾寫了他的政治諷刺寓言《1984》,這個普通年份被賦予了特殊意義,是不是人類文明的夢魘?事實上,對中國來說,1984可能是新中國最生機勃勃的一年。
對於經歷了改革開放洪流中國人來說,1984年似乎沒有什麼特別,可是這一年,又確確實實非同尋常,許多後來的巨大變遷,在這一年埋下了伏筆。
那一年,廣場上,穿著喇叭褲跳霹靂舞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理髮店裡,燙髮的話永遠都要排隊。從《一個美國飛行員》到《高山下的花環》,電影一個比一個好看,春晚可以連看四個小時都不帶打瞌睡的。
電影《高山下的花環》取景地

那是一個以夢為馬的年代,就連河水都清澈。


20世紀80年代的上海青浦
這一年6月,《中國婦女》雜誌在第38頁的“徵婚啟事”欄中刊登了兩條徵婚啟事。其中一則這樣寫道:
我是一個煤礦工人,27歲,河南商丘婁店公社汪莊大隊人,父母已故,兄弟四人,房八間,現在焦作礦務局馮營礦當合同工,每月工資80元。我熱愛煤礦工作,文化程度高小,無疾病,身高1.64米。如哪位未婚女子不嫌俺是煤礦工人的話;如誰家中只有女兒又有心招婿的話,我願到女家落戶,盡養老之責,如哪位喪夫之婦有心另尋伴侶的話,均可來信或見面。
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則徵婚廣告,與現在動不動就體健貌端、溫柔賢惠等模稜兩可的措辭相比,當時徵婚者要務實誠懇得多。這也許跟當時登徵婚廣告還得到單位開證明不無關係。
《中國婦女》的徵婚廣告一登,來自全國各地的信件雪片般地飛來,未婚的大齡青年為了表示感謝還在信中違規夾寄錢物。緊接著的第7期登了8則徵婚廣吉,“徵婚啟事”也變成“鵲橋”並一直沿用至今。第9期《中國婦女》甚至辦了“大齡青年婚姻專號”。
徵婚啟事刊發後半年,刊登啟事的河南省焦作礦務局煤礦工人朱儁芳與端莊俊俏的東北姑娘李萍喜結連理。
那一年,24歲的餘華迎來棄醫從文後的第一個創作高峰,僅僅在《北京文學》上,他就一口氣發了《星星》《竹女》《甜甜的葡萄》好幾個小說。而解放軍文藝學院文學系的學生莫言用三天寫出了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紅蘿蔔》。


《透明的紅蘿蔔》手稿
那一年,王小波32歲了,還一事無成。他打算去美國找妻子李銀河,他辦完簽證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買身新衣服,但因為個太高買不到,最後在一家體育品商店買了身運動服。這一年,他來到美國匹茲堡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求學,兩年後獲得碩士學位。在美留學期間,王小波遊歷了美國各地,並利用1986年暑假遊歷了西歐諸國。
李銀河(左)、王小波
那一年,北島赴西歐講學。


(左起)舒婷、李爽、北島
那一年,20歲的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員查海生,第一次使用“海子”的筆名發表了詩歌《亞洲銅》。而顧城在《有時》中寫道:
有時祖國只是一個
巨大的鳥巢
疏鬆的北方枝條
把我環繞
此時,顧城已經是北京作家協會會員,在主流文壇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詩人顧城
那一年,有個外省女孩從美國留學返回臺灣,她發現人們對不公不義總是麻木地忍受,於是投書《中國時報 · 人間副刊》,標題簡單粗暴,《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這個人名叫:龍應臺。
那一年,李敖創辦的反蔣雜誌《千秋評論》被臺灣警備司令部吊銷執照。
那一年,《蔣經國傳》作者劉宜良(筆名江南)在舊金山寓所被竹聯幫分子暗殺,有輿論懷疑,這場暗殺與臺灣當局千絲萬縷的聯絡。也是在這一年,作家柏楊在美國愛荷華大學發表演講,主題叫做《醜陋的中國人》。


龍應臺文集


臺灣報紙對江南遇刺的報道


1984年,作家諶容與柏楊在聶華苓家中
那一年,一份對開四版的週報在廣州大道中289號創刊,創始主編左方說,有可以不說的真話,但絕不說假話。
這份報紙叫《南方週末》。
細心的讀者發現,在創刊號上有篇《陳沖美國來鴻》的文章,文中,正在美國跑龍套的陳沖表達了對故土的思念。
這個陳沖正是那個18歲就手捧百花獎的掛曆女神。
《南方週末》創刊號
那一年,19歲的濟南二中學生鞏俐第二次高考失利,她一邊在山東省出版社當臨時工,一邊複習準備參加第三次高考。多年後,當鞏俐回首這段往事時一定會感慨萬千,要是沒有當初的堅持,也就沒有三年後《暑假裡的故事》中那個叛逆的家庭教師,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鞏俐。
29歲的重慶妹子劉曉慶此時已經紅透半邊天,她是當時各種掛曆、月份牌上最常出現的明星。出訪新加坡的時候,當地媒體稱她是“十億分之一”的美人。
1984年月份牌
那一年耐克決定簽下NBA新秀邁克爾 · 喬丹,為他生產一款球鞋AJ1。而“李寧”還只是一個奧運冠軍的名字,儘管已經是最有名的奧運冠軍的名字。中國女排,則穿著回力牌球鞋拿下洛杉磯奧運會冠軍。


洛杉磯奧運會上,李寧驚豔世界
洛杉磯奧運會,中國女排奪冠。這是其“五連冠”的第三冠

那一年,梁朝偉和劉德華已經是TVB的當紅炸子雞。在《鹿鼎記》裡,一個演韋小寶,一個演康熙。



梁朝偉(左)與劉德華
同期出道的周星馳還在主持一個默默無聞的兒童節目——《四三零穿梭機》。
周星馳
他不服輸,每天看好萊塢電影揣摩角色,鑽研《演員的自我修養》,窮盡所能地搞笑,卻始終出不了頭。節目半溫不火,偶爾被調到周潤發劉德華主演的片子裡跑龍套,常常連句臺詞都沒有。很多朋友為他惋惜,他也覺得很受打擊,直到六年後,他主演的《賭聖》《賭俠》拿下當年香港票房冠亞軍,他才突然明白,人生不管順境還是逆境,其實每一步都算數:“喜劇之王就是我自己的寫照,我時刻都在準備著,準備好,機會一來,立刻發力。
那一年,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小子》大賣2200萬港幣,拿下香港票房季軍,儘管他每天的工資只有2塊錢。
《少林小子》劇照
21歲的古典鋼琴高手甄子丹被導演袁和平發現,主演了人生第一部電影《笑太極》。
《笑太極》劇照
10歲的吳京剛剛拿下北京武術比賽拳術冠軍。
少年吳京

那一年,25歲的陳凱歌導演了他的處女作《黃土地》,攝影師是來自廣西電影製片廠的職工張藝謀。而14歲的山西汾陽少年賈樟柯看完《黃土地》對自己說,我以後就幹這行了。又一個14年,他拍出了處女作《小武》。
《黃土地》劇組“三巨頭”:張藝謀、陳凱歌、何群
那一年,26歲的王朔在《當代》雜誌發表了他的成名作《空中小姐》。馮小剛因為整天跟在王朔的好兄弟鄭曉龍後邊混,終於從一個國企宣傳幹事華麗轉身為一個劇組美工,但是直到兩年後才在鄭曉龍監製的《凱旋在子夜裡》裡客串了個小反派。


馮小剛在劇中
21歲的姜文整天中央戲劇學院小禮堂排練畢業大戲《家庭大事》,戲裡,姜文演一個工人家庭大家長,呂麗萍演他老伴。


《家庭大事》劇照
27歲的話劇龍套葛優偶然被選中在《盛夏和她的未婚夫》裡扮演一個小角色,葛優的名字才第一次上了演員表。


葛優在劇中
那一年的春晚,,陳佩斯和朱時茂第一次全國觀眾面前亮相,表演了《吃麵條》,標誌著小品這個電視藝術形式的誕生。陳佩斯吃麵條的動作讓觀眾捧腹大笑,轟動一時,春晚也成為觀眾最喜愛的小品培養基地。
小品《吃麵條》
身兼春晚串場主持人的馬季演了個單口相聲《宇宙牌香菸》,大部分時間,他都是站到觀眾中間演,就跟在自己家嘮嗑一樣,賣著賣著,他還真的點了根菸,抽了起來。在未來多少年的春晚當中,馬季老師的《宇宙牌香菸》一直都是一個評價極高的作品,甚至稱得上是一個藝術的里程碑。雖然後來也有姜昆主席的《虎口遐想》,但歷年的相聲作品中也是很難有《宇宙牌香菸》這樣高度的作品。
《宇宙牌香菸》劇照
東北二人轉趙本山還沒機會登上這個最高舞臺,但卻被伯樂李忠堂發現,主演了他人生第一部電視戲曲片《摔三絃》。
故事發生在遼北某山村。迷信命運的劉大娘缺孫子、盼孫子,就從供銷社買來個大布娃娃當孫子抱。她迷信自己肯定有孫子命,說啥也不讓兒媳婦做“人流”。這天恰逢一算命先生路過劉家門口。劉大娘便熱情地請算命先生為她算命,結果恰好滿足了大娘的心願——命裡註定她有福氣抱孫子。大娘的女兒愛華是隊裡的團支書,她見此情景,將計就計,巧妙地為算命先生算了一命,原來這算命先生竟然是愛華沒見過面的、未來的老公公張志老漢。愛華利用“反算命”算服了公公張志,教育了母親。後來,劉大娘支援了兒媳去做人流,響應計劃生育號召。張志老漢決心摔掉舊三絃不再算命,為四化建設唱新曲。趙本山後來說:“可以說這個戲成全了我一生。”
《摔三絃》劇照
那一年,16歲的李彥宏已經成為全國計算機大賽獲獎的天才少年。10歲的劉強東因為第一次見到電燈而心潮澎湃。13歲的馬化騰舉家搬到深圳,很快他就有了自己的個人電腦。20歲的馬雲不顧家人反對,第三次參加高考,終於跌跌撞撞地考入了杭州師範大學外語系。

青年李彥宏與青年馬雲


那一年,拿著賣雞飼料掙來的300多萬,王石在深圳創辦了萬科。還在山東一家小五金廠擔任副廠長的張瑞敏被派到青島日用電器廠,他上任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砸掉有瑕疵的76臺冰箱。中科院計算所的研究員柳傳志在所裡一間12平的傳達室裡創辦了聯想。李經緯的“東方魔水”健力寶甫一推出就暢銷全國,這個具有民族情懷的企業家二話不說,砸了20萬給中國奧運代表團出征洛杉磯,但公司賬上當時一共才28萬。



青年王石


張瑞敏砸冰箱:一錘定音
青年張瑞敏
健力寶風靡一時
那一年,15歲的雷軍考上了當地最好的高中;21歲的李書福搞了個冰箱配件廠,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受過國家領導人親自表彰的“技術尖兵”任正非放棄了部隊的錦繡前程南下深圳。
青年任正非
那一年,剛從北大英語系畢業的俞敏洪決定留校任教,擔任一名英文講師。擔任北大藝術團指導老師的徐小平,因為看到天安門前那天“小平你好”的橫幅而熱血沸騰,連夜採訪寫了篇報道發在了隔天的《人民日報》上。
據當時參與橫幅製作的欒曉峰迴憶,彩排時從沒有考慮過,這個主意是在9月30日晚上才醞釀產生的。當時大家都在緊張的忙碌著,最後大家一起商議決定寫一條標語來體現北大的學生風采、展示學生們的心情。於是,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著寫什麼標語。有人說“教育要改革”,有人說“改革要加速”……所有人都覺得這些標語雖好,但還不能充分地表達心願。談論的過程中,焦點逐漸集中到了小平同志身上,一開始有人說寫萬歲,但很快被否決了,說有個人崇拜的色彩。經過反覆琢磨,大家決定寫“小平同志你好”六個字。結果往床單上別的時候,床單的長度不夠長,只能別四個字,所以只能變成了“小平您好”。輕輕一讀,覺得這樣既上口又簡練、親切,於是一錘定音——“小平您好”。
欒曉峰迴憶說,“小平您好”這四個字當時是寫在作畫用的紙上,然後別到床單上的,因為當時宿舍裡沒有寫大字的毛筆,只好臨時找了布頭,代替毛筆寫出了這四個字。橫幅寫好了,怎麼往會場裡帶成了問題。當時遊行指揮部的要求是不準攜帶與遊行無關的物品,場上所有的標語口號、橫幅旗幟都由組委會統一製作。最後大家經過反覆研究,決定用一束彩花做掩護。國慶慶典遊行開始的時候,遊行隊伍按照順序,隨著當時放的音樂往前走。快到天安門城樓時,周圍的氣氛變得越來越熱烈。經過金水橋時,同學們高高猛舉展開了這個橫幅。欒曉峰說當時遊行隊伍一下就沸騰了,大家對著天安門城樓跳躍呼喊,“我聽到有的同學喊,小平同志看見我們了,整個過程大約持續了幾秒鐘。”

1984年的鄧小平

那一年,張國榮憑藉《Monica》贏得了人生第一首中文金曲。


這首歌被收錄進他的同名專輯《LESLIE》中,唱片封面頗具幾份科幻色彩,哥哥舉著一個螺旋槳在海底遨遊。

2006年,哥哥走後第三年,伴侶唐鶴德收到一件T恤,印花正是模仿自這張唱片封面,上邊的臺詞換成了THANKS MONICA。


那一年,梅豔芳憑藉《緣份》喜提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緣份》講述了剛大學畢業的保羅,在地鐵中邂逅了美麗動人的莫妮卡和富家女安妮,三人譜寫了一場浪漫的青春愛情故事,這部電影也是張國榮、張曼玉、梅豔芳共同主演的唯一一部電影。1984年在香港上映後,直到32年後的2016年張國榮誕辰60週年時,才在中國大陸“復映”。有意思的是,由於同一年由張國榮演唱的《Monica》在香港大火,歌曲的緣由讓電影的女主角名字從Dion變成Monica。而電影主題曲,亦由張國榮和梅豔芳對唱。
《緣分》劇照
那一年,金庸的小說還未被引入內地,但盜版在民間橫行。如果在大學校園路燈下看到有人熬夜在看書,他們多半看的是笑傲江湖或者射鵰英雄傳。
那一年,曾因唱了《鄉戀》被視為“黃色歌女”的李谷一,登上了春晚的舞臺,一連唱了好幾首歌,包括那首經典的《難忘今宵》,以及湖南花鼓戲《劉海砍礁》。


1984年春晚上李谷一與姜昆聯袂演出《劉海砍樵》
早在1978年左右,一些愛好音樂的年輕人開始互相翻錄鄧麗君的磁帶。那時候沒人知道這個有著甜美歌聲的女人是誰,他們只是在習慣了樣板戲的激昂之後,突然發覺音樂原來還可以如此美妙。很快,鄧麗君的歌聲透過地下的方式在年輕人中迅速流傳開來,先是翻錄磁帶、盜版磁帶,然後是翻唱集錦。敏感的大學生們對於鄧麗君歌曲尤其狂熱,當年的校園裡經常出現有關鄧麗君的討論。伴隨著音樂的流行,批判也逐漸開始。1979年,鄧麗君的歌曲被定性為“黃色歌曲”和“靡靡之音”,從此全面被禁。到了1984年,鄧麗君的歌,雖然仍被視為洪水猛獸,但《何日君再來》的旋律,已經由“敵臺”傳遍大街小巷。
那一年,悄然流行的還有一首叫《萬里長城永不倒》的粵語歌。1983年3月,電視連續劇《大俠霍元甲》歷史性地獲准在廣東電視臺播出,成為香港最早一批進入內地的電視劇集。該劇的主題曲《萬里長城永不倒》以及霍大俠的“迷蹤拳”一下子紅遍了大江南北,即便是偏遠的內地,霍元甲、陳真的名字隨著雄壯激烈的旋律,迅速成為一代中國人的偶像。也能看到那時內地的年輕人嘴裡哼著粵語,手腳比劃著霍師傅的招式。同時這首歌曲也和電視劇相當契合,表現了激昂的愛國情懷。校園裡,男生們哼著“昏睡百年…”,女生們夢想能嫁給主演黃元申。
那一年,Beyond在香港剛剛嶄露頭角,臧天朔和一幫文工團子弟在北京成立了中國第一支搖滾樂隊“不倒翁”。
樂隊成員包括後來黑豹樂隊的主唱丁武。有人說,如果當年沒有臧天朔,就沒有後來的不倒翁,沒有不倒翁,丁武的人生軌跡可能會改寫,丁武一改變,有沒有黑豹還是未知數,沒有黑豹,也就沒有現在的竇唯。
青澀的竇唯、王菲與黑豹
竇唯很快跟臧天朔就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他們一起演出,一起演張元的電影《北京雜種》。
那一年,北京歌舞團的小號演奏員崔健和六個同事組建了七合板樂隊,寓意七個人永遠粘一塊。但因為單位的反對,成立不到一年就解散了。兩年後,這個未來的搖滾教父在北京工體唱出了《一無所有》。


七合板樂隊的卡帶


那一年,宮崎駿推出了《風之谷》,基本可以看做他的成名作。此後,《千與千尋》,《天空之城》,《龍貓》,《哈爾的移動城堡》,《側耳傾聽》……這些作品的主題中心,都有《風之谷》的影子,基本上離不開人類汙染環境,發動戰爭消滅對方,破壞自然和諧,以及小女孩的成長經歷。
《風之谷》劇照

那一年,米蘭 · 昆德拉創作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現通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成為作家一生最著名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將蘇俄入侵捷克時繼續作為背景,對各種感情進行描寫,其中主要有男女之間的愛,朋友之間的愛與對祖國的愛。每個人在面對愛與被愛時都擁有自己抉擇的權利,但是必須在慾望之下承擔相應的義務。不長不短的人生其實也是一種相當沉重的負擔,真實存在的人生並不能讓你實現真正的解脫,你只有在瞭解人生的意義與生命的真諦之後,才能活得大氣。人生在世,絕對不能盲目,必須樹立堅定的信念,不能將自己的人生全部交給機遇與偶然。
昆德拉著作早期版本
那一年,距離蘇聯解體還有七年。距離柏林牆倒塌還有五年。距離臺灣解嚴還有三年。而距離奧威爾出版小說《1984》,已經過去三十五年。
人這一生,永遠只猜到開頭,卻預料不到結局。
高考失敗兩次的馬雲,一定不會料到他有一天會成為首富。同樣落榜好幾次的鞏俐,也一定不會料到有一天會登上威尼斯電影節的領獎臺。
被冷落四年的周星馳,一定不會料到他那些看似無用的鑽研,會成為他的一個秘密武器,讓他的周氏無厘頭喜劇一火就是30年。
與其說那是歲月給今天埋下的彩蛋,不如說是他們身上始終有股勁兒在不斷給自己以及這個時代創造一個又一個驚喜。
那個勁兒究竟是什麼呢?可能是耐得住寂寞,是不服輸,是不隨大流,是堅持做對的但可能不太容易的事。而這些也正是1984那一年的精神核心所在,是海子的詩:
萬人都要將火熄滅 
我一人獨將此火高高舉起 
此火為大 
開花落英於神聖的祖國 
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 
我藉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北島的詩則作出了預言式的總結:


那時候我們有夢,
關於文學,
關於愛情,
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們深夜飲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感謝閱讀“毛有話說”,釋老毛的私人書齋,期待財富與心靈的共同成長。知識改變命運,投資實現自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