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茫茫人海中,為防大家走失,請大家: 點選上方 “藝非凡 ” → 點選右上角“…” → 點選“設為星標★ ”,就再也不會迷路啦!
▲
更多精彩故事
請關注影片號【藝非凡的禮物】

一場有關人性分析的藝術展。
如果告訴你,這14個人中,有一個是殺人犯,你能分辨出是誰嗎?

14張少女的肖像照在冷光燈的照射下,靜靜陳列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展廳內。
她們站在灰藍色背景前,年齡在11至15歲之間,嘴角掛著若有若無的微笑。乍看,像是一所精英女校的畢業紀念冊。
但真相是,她們中有7人因謀殺罪被拘押於少年管教所,另7人為莫斯科聖彼得堡名校學生,所有肖像拍攝物件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 俄羅斯藝術團隊AES+F
這是俄羅斯藝術團隊AES+F所舉辦的一場關於人性分析的展覽,名為《嫌疑犯,七個罪犯和七個無辜者》。
01
以貌取人
藝術團隊AES+F用相同的背景、光線與構圖,將她們的面孔平等地置於鏡頭前。
藝術家徹底剝奪了觀眾判斷的依據,迫使觀眾僅憑外貌判斷她們是否有罪。

▲ 展館畫像
展廳內的介紹文字簡潔而冰冷:
-
第一名女孩只有13歲半。她在公寓大樓的樓梯上殺死了40歲的男性鄰居,事件可能涉及性侵行為。當時她走進廚房拿起一把刀將對方刺死。
-
第二名女孩15歲。她在一次爭吵中用餐刀刺了叔叔幾次,叔叔當場死亡。
-
第三名女孩15歲。她是一名34歲男子的集體謀殺案參與者,這謀殺案並沒有使用任何武器,但男子遭拳打腳踢至死。
-
第四名女孩14歲。她殺了母親25歲的男性朋友。
-
第五名女孩14歲。她參與殺害了32歲的繼父。
-
第六名女孩15歲。她用刀殺死了弟弟的女朋友。
-
第七名女孩15歲半。在兩小時的過程中,她在朋友身上造成11處刀傷,還偷走了受害者公寓的東西。

展覽現場,觀眾手持紙張試圖示記“嫌疑人”。
有人指認眼神陰鬱的女孩是兇手,有人懷疑衣著樸素者是為了隱藏身份,也有人覺得笑容甜美的孩子更像是暗藏心機的殺人犯。

也有人覺得她們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
正如一名觀眾在Twitter上寫道的:“最恐怖的是,她們看起來都像我的同學”。

美國潮流雜誌《GARAGE》也蒐集了觀眾對這些女孩的印象,包括“最可能外遇”、“最可能變修女”、“最可能在大學課課上打瞌睡”、“最可能成為超模”、“最可能拿遲鈍器打死她爸爸”等,這些形容詞中就包含不折不扣的殺人犯。
然而,AES+F團隊至今也沒有公佈誰是殺人犯。
事實上,不管猜對與否,藝術家都已經達到了他們的目的:
人們會透過“以貌取人”做出判斷,甚至以“面相”對他人貼上標籤。

而那些被貼上“殺人犯”標籤的少女,犯罪動機遠比標籤複雜:
一名13歲女孩因長期遭受鄰居性騷擾而持刀反擊,另一名15歲少女在家庭暴力中失手刺死施暴的叔叔。
與邪惡”“冷血”等詞彙相對應的,是少女們難以擺脫的生存困境。
這種標籤化思維,在作品中形成微妙諷刺。
02
我們與惡的距離
透過《嫌疑犯:七個罪犯和七個無辜者》,藝術家們將“他者”置於“他者”之中,告訴眾人:
永遠不要以貌取人(Never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這幅作品像一面稜鏡,折射出公眾對“惡”的矛盾心理。
一方面,我們渴望透過外貌特徵快速識別危險,以此獲得安全感;
另一方面,這種粗暴的歸類本身便是另一種形式的暴力。

當我們以“潛在罪犯”審視他人時,任何人都可能成為嫌疑物件。
正如哲學家阿倫特所言:“惡的平庸性在於,它可能潛伏在最尋常的面孔之下。”
然而,這並不是AES+F第一次以超現實主義的攝影手段解構社會病症。
作為俄羅斯先鋒藝術組合,
AES+F團隊
成立於1987年,以塔蒂亞娜·阿爾薩馬索娃、列夫·埃夫佐維奇、葉夫根尼·斯維亞斯基和弗拉基米爾·弗裡德克斯為核心成員。
AES+F這個名稱就是這四位藝術家名字的首字母,其中AE二人為建築概念設計師,S為平面設計師,而F則是專業的時尚攝影師。

▲ 俄羅斯藝術團隊AES+F
他們的創作跨越攝影、影像、數碼拼貼與互動裝置,透過超現實的視覺敘事揭示全球化時代的矛盾與創傷。
不管是巴洛克式的華麗美學包裹暴力、宗教與消費主義的隱喻,還是在強烈的對比與隱喻中呈現資本主義社會里人性的異化,都在他們的作品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03
我們是審判者,也是被審判者
AES+F曾在中國舉辦的個展《顛倒世界》(Inverso Mundus,2015-2017)和《神聖的寓言》(Allegoria Sacra,2011-2013),從心理分析的角度分別剖析了2010年代初和中期的人類狀態。
在《神聖的寓言》中,藝術家將文藝復興油畫與末日戰爭場景嫁接。

▲《神聖的寓言-騎士與死亡》
少年們身著Dior高階定製,手持Gucci弓箭,在古典戰場上開闢新的變數。

▲《神聖的寓言-騎士與死亡》
這種對古典藝術的數字化編輯,恰似對消費文明的隱喻。

▲《神聖的寓言-騎士與死亡》
而在《顛倒世界》中,AES+F透過身份置換,將社會角色徹底顛覆:窮人施捨富人,女性囚禁男性,警察向嬉皮士下跪。以刺激觀眾覺知那些在平時看來無可爭議的社會關係。

▲《顛倒世界》
作品雜糅了許多西方歷史藝術風格,例如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以及新古典主義。
在 ‘顛倒世界’ 的結尾處,各階層、各性別、各種族的人最終走到了一起,他們彼此信任和依靠,代表著AES+F對人類和生靈和諧共存的期待。

▲《顛倒世界》
在《特立馬喬的盛宴》(The Feast of Trimalchio,2009)中,AES+F透過3D掃描技術,將莫斯科新貴、非洲童兵、矽谷極客共置於一場宴席。

▲《特立馬喬的盛宴》
特利馬喬也早已經被認為是財富、奢侈以及龐大鉅額財富所帶來的物質享受的象徵。


▲《特立馬喬的盛宴》
在《伊斯蘭計劃》(Islamic Project, 1996)中,AES+F將伊斯蘭建築拼貼至自由女神像、大本鐘等西方地標中,構建文化衝突的視覺寓言。

▲《伊斯蘭計劃》
這一作品因“9·11事件”被誤讀為政治預言,實則探討全球化中的身份焦慮。
藝術家透過數碼合成技術模糊真實與虛構,迫使觀眾直面“文明衝突”背後的認知偏見。


▲《伊斯蘭計劃》
在展品《最後的暴動》(Last Riot, 2007)中,衣著時尚的少年在末日廢墟中互相殘殺,礦泉水瓶與高爾夫球杆成為暴力道具。

▲《最後的暴動》
重構暴力場景,將消費符號與戰爭意象並置,暗示資本主義對暴力的馴化與商品化。
這部作品甚至還獲得威尼斯雙年展最高榮譽:“數字時代的《格爾尼卡》”。

▲《最後的暴動》
《Turandot》設想了一個由“獨裁的母系制度”統治的未來。

這部作品誇張而怪誕,模仿了保守的女性復仇故事。
AES+F的作品從來不是答案,而是千萬面稜鏡:
超現實的、虛擬的,幻想的,充滿了多元的文化,為觀眾思考提供了無數種可能性。
他們主觀化的劇場景觀所要傳達的不僅是戲劇化的荒誕幽默,還包含著藝術家敏感且強烈的社會思考。


當觀眾在《嫌疑犯》前爭論善惡,在《顛倒世界》裡迷失身份,在《伊斯蘭計劃》談論政治時,藝術早已悄然退場。
他們留下的,是一個個沒有出口的鏡廳,每面鏡子都映照出我們不願直視的真相:
在這個用濾鏡粉飾暴力、用演算法馴化思想、用標籤替代理解的時代,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是AES+F鏡頭下的“嫌疑犯”——既是審判者,也是被審判者。

▲《Turandot》
這些看似荒誕離奇的藝術作品,實則指向一個共同主題:
人性從來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無數灰色地帶的交織。
而藝術的意義,恰在於此:它不提供答案,只是提出問題;它不美化現實,而是揭示真相。
破題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停下腳步,傾聽那些被遮蔽的故事,理解那些被誤解的靈魂。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這個標籤化的時代,找到真正的共情與救贖。

《地上看山西》
“中國古代寺觀傳世壁畫”
限量刷邊,典藏級藝術大作
首發100套刷邊,點選搶購▼
這套書有多難得?
主編楊平耗時20年,走訪800多座寺觀,自費100多萬,搶救性拍下了20多萬幅正在消失或已經消失的珍貴古壁畫,才終於整合此書。
一書彙集山西34座600多幅寺觀壁畫,每一幅都是此生必看的“人類瑰寶”。
從唐代到清代,從晉北到晉南,平時不輕易開放的寺觀壁畫和一手資料,全部收錄其中。
還有專業導讀,將華夏5000年曆史、美學講得清清楚楚。
全書重達15斤,抱在懷裡,兩隻手都握不住,說是書箱都不過分。
像這樣限量發售的壁畫書,炒到1000+元,還有大把人收!
原價998元,
我們爭取到100套首發優惠,
只要399元,搶到坐等升值!
現在下單,額外贈送:
價值600元的5大豐富禮品!
贈品1:
“撕臉明王”限量帆布包
藝術與顏值兼備,回頭率爆棚
贈品2:
《開化寺大雄寶殿西壁全景圖》
2.5米長大拉頁
贈品3:
4張精美壁畫海報
也是超大8開
贈品4:
2張限量藏書票
贈品5:
3張透卡
創意拍照,超實用
首發100套刷邊,點選搶購▼


像這樣限量發售的壁畫書,炒到1000+元,還有大把人收!
原價998元,
我們爭取到100套首發優惠,
只要399元,搶到坐等升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