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布語
編輯 | 劍書
最近,北京、深圳下場“搶”大學生,掀起又一輪“搶人大戰”的新高潮。
誰是中國“搶人第一大省”?哪些省份引力十足,哪些省份人口在不斷“失血”流出?看清各省搶人實力,必須觀察一個核心指標:
人口淨流入
這個指標,剔除了人口自然增長因素影響,比起簡單地統計常住人口增長,更能反映“搶人大戰”的真相。
我根據中國人口與就業統計年鑑,梳理出2015至2023年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人口淨流入情況,有不少意外的發現:
廣東依然佔據鰲頭,但浙江上升勢頭極為兇猛,已經呈現“雙雄並立”的局面。只有7個省份人口淨流入超過100萬,依次是:廣東、浙江、新疆、江蘇、四川、寧夏、重慶。
有意思的是,同期也有7個省份人口淨流出超過了100萬:黑龍江,吉林,湖南,雲南,江西,遼寧,甘肅。

為什麼粵浙蘇三個經濟強省,在搶人實力上出現明顯分化,山東居然出現負增長?
為什麼廣闊的大西北和西部腹地,迎來大量外來人口湧入,新疆、寧夏、四川、重慶全部躋身前7位?
為什麼中部人口,也面臨人口流出的危險?人口塌陷的東北三省,還有轉機嗎?

長期以來,中國人口的跨省流動是“孔雀東南飛”,從中西部地區向東南沿海聚集。
從資料反映的情況來看,這一人口遷移的基本面,已經開始出現巨大變化。首先,東部經濟大省並非清一色增長。
在2015-2023年間,上海人口淨流入是-0.9萬,北京是-25.3萬,山東是-37.4萬,天津是-68.2萬。在全國人口逐步進入負增長的背景下,哪怕是經濟大省/市,也未必能吸引人口淨流入。
其中,廣東、浙江、江蘇三省表現依然最為搶眼,累計淨人口1408.8萬人。在同期全國所有人口淨流入的11個省份中,佔比高達62.4%,超過半壁江山,虹吸力無與倫比。
不過,如果仔細觀察每一年的資料變化,就會發現:
浙江的人口淨流入保持高位,而廣東的人口淨流入明顯下降。

2018年之前,廣東能夠每年保持100萬以上的人口淨流入,牢牢佔據人口虹吸“第一省”的位置。但從2019年開始出現“斷崖式下降”,2022年更是淨流出43.8萬人的情況,相當罕見。2023年有所反彈,仍待觀察。
江蘇與廣東有些類似,2017年開始人口淨流入開始逐步走低至每年幾萬人,2021年才恢復到年均流入30多萬的水平。
反觀浙江,近十年來的人口流入資料都相當穩定,2019年開始接棒廣東成為人口淨流入第一省。
浙江作為民營經濟大省,在民營企業的數量上和質量上都是全國第一,加上數字經濟發達,以電商為代表的小微企業,吸引了大量年輕人。
相比之下,以製造業為主的廣東和江蘇,更容易受到外貿環境等外部因素的影響。
同時,浙江作為“共同富裕先行示範區”,在“均富”上表現出色。2024年,浙江11個市的常住人口全部實現正增長,連最偏遠的舟山市常住人口都增長了3000人。
東部大省在搶人上的此消彼長,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就算是優等生,也不可能躺贏。

中部省份,從人的流向來看,也是壓力山大。
資料顯示,中部六省(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仍然是主要的人口流出地,累計流出695萬人。

其中有偶發因素的影響。比如湖北省2020年流出185.6萬人,和口罩有直接關係。
但總體上看,除了安徽近年來基本面有明顯好轉,其餘中部省份並沒有遏制人口向外流出的勢頭。
從區域上看,中部六省東面是長三角,南面是珠三角,北面是京津冀,西邊還有一個正在崛起的成渝。受到四個中國最強都市圈虹吸,中部地區想要留住人口,並不容易。

目前,中部省份還沒有發展出一個足以匹敵以上四個都市圈的經濟增長極。多數省份只能採取強省會的模式,集全省之力託舉出一個超級城市。
比如河南省,2023年河南淨流出人口47.7萬,但鄭州實現了人口淨流入14.6萬。安徽合肥、湖南長沙情況也與之類似。省會人口保持增長,其餘城市人口流出或者停滯。
“強省會”戰略,確實對中部省份穩住人口起到了“壓艙石”作用。隨著省會城市能級的提升、產業的發展,也許中部省份的人口流動能在未來實現“收支平衡”。

讓人意外的是,多年“失血”的東北,近兩年卻開始支稜起來了,遼寧、吉林兩省人口實現了淨流入。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變化。
從整體資料來看,2015-2023年間,東北三省(遼寧、吉林、黑龍江)累計淨流出829.4萬,仍然是人口流失最嚴重的區域。考慮到東北地區的生育率在全國也是墊底,人口危機依然嚴峻。
不過,好訊息是2023年遼寧、吉林人口淨流入人口分別為8.6萬人、3.7萬人,扭轉了2011年以來持續流出的局面。

過去的2024年,不光是“南方小土豆”讓東北文旅迎來了潑天流量,東北的經濟也迎來了一輪復甦。2024年,遼寧,吉林、黑龍江GDP分別增長5.1%,4.3%,3.2%。
東北振興是長遠大計,人口則是觀察振興程序的關鍵指標。

廣闊的西部腹地,雖然長期關注度不高,但近年來卻成為人口流入的“小高地”。
特別是新疆和四川,以272.5萬和143萬的人口淨流入資料,躋身2015-2023年人口淨流入前五的省份。
這也令人相當意外,西部地區是傳統的“欠發達地帶”,特別是新疆,更是給人一種荒無人煙的錯覺。
事實上,在觀察西部地區的人口流向時,除了產業外,要更多考慮政策的因素。新疆和四川,已經成為中國內迴圈最重要的樞紐,統籌發展與安全的關鍵區域。
作為一個油氣資源不算豐富的國家,新疆可以說是撐起了中國能源自主的一片天。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裡一系列大油田的發現,緩解了我們對於“缺油少氣"的焦慮。
而在“雙碳”目標提出後,擁有廣闊風、光資源的大西北又再次肩負起能源轉型的重任。2024年前11個月,西北五省(新疆、甘肅、內蒙古、青海、寧夏)的風電太陽能裝機達到2.8億千瓦左右,同比增長了37%。
大西北轟轟烈烈的新能源基建,將帶來大量的就業機會,這顯然會影響人的流動。
而作為中國歷史上“大後方”的四川,更是一位“六邊形戰士”:西部唯一的糧食主產省、關鍵的軍工科研生產基地、能源礦產資源大省、水電、天然氣產量均是全國第一……
在目前國家批覆的國土空間規劃裡,四川是唯一獲得“戰略腹地”這一重要定位的省份。隨著成渝經濟圈上升為中國城市群,四川的地位也得到全面提升,被賦予一系列重磅戰略加持。
在人口流動之外,有一項資料也很微妙。在2024年個稅收入前十的省份中,四川和廣東是唯二實現個稅收入正增長的省份。
一般來說,個稅收入往往反映一個地區中產群體收入的變化。這說明,四川在去年全國經濟普遍承壓的情況下,還能釋放足夠的財富效應。
財富流向哪裡,人也會流向哪裡。

區域間人口的流動,折射出無數普通人的命運走向。
當整體城鎮化率趨向於飽和後,人口將主要向大城市和核心都市圈聚集,大部分中小城市將迎來人口的減量發展,乃至逐漸走向衰退。
很多學者認為,如今的中國,可能已經逼近了這一“臨界點”。
在未來,無論是基礎設施的建設優先順序,還是醫療、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務的配置,甚至連體制內崗位的去留,都可能和城市人口的流向有關。
選對一座有潛力的城市,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幾千萬人“用腳投票”,背後是城市間的“大洗牌”,影響深遠。
在存量時代,人就是最重要的資源,一切的發展機遇,都會與此密切相關。


付款後停頓3秒,新增您的專屬通訊官
參考資料:
1.澤平宏觀 中國人口大遷移2024:從城市化到大都市圈、城市群化
2.搜狐城市 一線城市急了!北京深圳打響史上最激烈“搶人大戰”
3.智谷趨勢Trend 兩大訊號出現!新疆四川被委以重任,背後是一場驚天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