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國產大語言模型 deepseek,更通俗的說法是國產 AI deepseek 引起了海內外的巨大反響,很多人希望我也寫文章做節目談談對 deepseek 的看法。我當然也是想蹭這個熱點的,而且,我其實在 deepseek 大火之前的一個月就已經跟很多周圍的人推薦過 deepseek,我當時的推薦語是說:
“你們可以不用給 chatGPT 繳費了,免費的國產 AI 已經不輸給 chatGPT 了。”
當時還有很多人不信。現在,大家幾乎已經公認,deepseek 的中文寫作能力已經超越 chatGPT,成為市面上中文寫作能力最強的大模型。當然,因為 deepseek 是完全開源的,所以當你聽到這期節目時,其他大模型可能已經追平了它的水平, AI 發展速度真的是超出尋常的快。

令我自己也沒想到的是,原本是為了蹭個熱點,寫一期雜談說說 deepseek,誰知道在寫作過程中,各種各樣的想法像雪花一樣雜亂無章地湧進我的大腦,讓我從 deepseek 的小池子中跳進了一片寬廣的海洋,我決定跳出關於 deepseek 本身的各種技術問題,把話題從 deepseek 引向更宏大一些的主題。於是我把標題從「談談 deepseek」改為「這是一曲寫給自己的輓歌」。
輓歌,就是寫給死者的詩歌。古人在送葬的時候,就會唱起輓歌。
我為什麼要給自己寫輓歌,當然不是真的為自己寫送葬的歌,而是要給我自己作為文字工作者的身份寫輓歌,因為我已經明確地看到,以我的文字寫作實力,很快就會被 AI 碾壓。我這個段位的文字工作者,在不遠的將來,已經無法靠單純的寫作來養活自己。這可不是自謙,而是清醒地認識到 AI 在內容創作上的實力很快就可以碾壓幾乎所有人類。
我今天這期節目要談的其實不是 AI,而是 AGI。
從《生命 3.0》開始
我清楚地記得,七年前的 2018 年,我在泰格·馬克《生命 3.0》這本書中,第一次瞭解到通用人工智慧,英文簡稱 AGI 這個概念時,我是把它當做一個遠未來的科幻概念對待的。就好像 2000 年,我第一次看《駭客帝國》這部電影時,雖然感覺無比震撼,但我從未覺得電影中的世界會成真。因此,我必須誠實地說,我當時沒有認真讀這本書,只是隨手翻了翻,並且聽了一些像萬維剛老師這樣的科普人對該書的解讀,就當做是自己讀過了。今天,我必須承認,這是我作為職業科普人的角色最不應該錯失的一本重要著作,就好像我撿到了一塊寶石,因為眼拙,隨便摸了摸、看了看就束之高閣了。

這段時間,我把《生命 3.0》這本書又從頭到尾,一個字一個字地認真讀了一遍,算是彌補我所犯的錯誤。儘管有點像一不小心被人劇透了結局之後再去看一部美劇,但我依然被泰格·馬克超前的思考所震撼。
不過,我今天不是來給大家講這本書的,它只是我今天節目的一個切入點。這會是一期很長的節目,為了照顧到所有年齡段的朋友,我需要先從一些基本概念開始講起,逐步表達我在迎接人類社會從根本上發生鉅變前的複雜情緒。
在我看到《生命 3.0》這本書之前,我經常給人科普什麼是“圖靈測試”,因為一講到人工智慧,科普圖靈測試會顯得自己逼格很高。所謂圖靈測試,就是英國數學家、密碼學家圖靈提出的一個概念。他說,如果出現一臺機器,當我們和這臺機器對話時,我們無法分辨出它到底是機器還是人時,這臺機器就通過了圖靈測試,具備了智慧。
也就是在五、六年以前,人們還在熱衷於討論 AI 何時能透過圖靈測試,以及透過圖靈測試的 AI 算不算有了智慧等問題,我也為此做過很多節目討論。但是,在今天看來,當時那些所謂的“高見”是如此的天真、幼稚。誠實地說,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人,都沒能預見到那時覺得“極具科幻感”的圖靈測試會在幾乎一夜之間成為歷史名詞。今天,如果飯桌上還有人熱衷於跟我討論 AI 能不能透過圖靈測試,我看他的眼神,就會像是看一個冬眠了 40 年的人剛剛甦醒過來,問我將來會不會有不用真人,純用電腦製作的電影。我會指指《哪吒》的海報說:“中國最賣座的電影是一部純電腦動畫片,而且票房比第二、第三名的總和還要多”。

實際上,在泰格·馬克這些對科技的發展瞭如指掌的人看來,至少在 8 年前的 2017 年,“圖靈測試”就已經成了歷史名詞,換句話說,在泰格·馬克看來,圖靈測試對於未來的 AI 來說就像是兒戲,太簡單了,儘管當時大語言模型還沒誕生。而那時的我,可能還剛剛知道圖靈測試這個詞不久。
可泰格·馬克們已經開始非常嚴肅認真地討論 AGI 實現以後的人類社會將會變成什麼樣子。講到這裡,我需要對什麼是 AGI 做一個解釋。
AGI 的常見中文翻譯有兩個,一個是“通用人工智慧”;一個是“強人工智慧”。我感覺這兩個翻譯,其實都沒有把 AGI 的真實含義表達出來,如果讓我來翻譯,我會用“人工超腦”這個詞來表達 AGI,或者更簡單一點,就叫“超智慧”。人工表明這是人類設計製造出來的一種機器,“超腦”表達的是它的智慧已經超過了人類的大腦。是的,AGI 的含義就是,這臺機器在所有需要用到智力來解決的問題上,都能超過人類,甚至不是超過一點點,而是遠超人類。
2015 年 1 月份,在波多黎各的一個海濱度假村,近百位對人工智慧的頂級思考者聚在一起,召開了一次名為“人工智慧的未來:機遇與挑戰”的會議。參會人員中除了 AI 技術專家,也有有像馬斯克這樣的企業家,也有像弗洛·文奇這樣的頂級科幻作家,當然也包括泰格·馬克這樣的科學哲學家。

波多黎各大會參會者合影
在這次會議上,有一個調查,是請所有參會者預測一下,在多少年後,不低於人類水平的 AGI 實現的可能性至少達到 50%,答案的平均數是 2055 年。有些悲觀的專家認為至少還要幾百年,但即便當時最樂觀的專家,也認為至少需要幾十年的時間。
然而,AI 的發展速度快得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測,一些AI業界的專家認為,不低於人類水平的 AGI 已經在去年,也就是 2024年就實現了,他們指的就是 openAI 公司的 gpt-o3 模型或者尚未公開的 gpt-5.0 模型。gpt-o3 模型已經在所有學科的測試中,達到了人類博士的水平。當然,也有一些專家認為,這還不能算是 AGI,因為還有一些涉及到人類情感、價值道德判斷、自我意識方面的智力,與人類還有差距。

但不管怎麼說,現在,已經沒哪個專家還會說,AGI 要幾百年後才能出現,也沒有哪個專家還會懷疑 AGI 的智力水平將遠遠超過人類。換句話說,有一個共識已經逐漸形成:人類即將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一個由 AGI 來帶領人類進行一切智力活動的時代。
那麼,你覺得這個時代會是怎樣的一個時代。我的觀點是,人類社會在 AGI 時代發生的鉅變,不會小於有電和沒電的時代。幾十年後,讓一個出生在 AGI 時代的人想象我們這個時代的生活,就如同我們現在去想象那個沒有電的時代的生活一樣。
那麼 AGI 到來以後,我們到底會生活在一個怎樣的時代呢?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思考題,也正是因為思考這個命題,讓我的寫作速度陡然變慢。
舊時代是由“匱乏”主導
如果我們把 AGI 到來之前的時代稱之為舊時代,AGI 之後的時代稱為新時代,那麼導致新舊時代差異的最大變數是什麼呢?這是我首要思考的一個問題。面對一個特別宏大和複雜的命題時,如果我們能抓住最關鍵的那個變數,就有可能把問題簡化,或者找到科學推演的起點。
我認為,舊時代是由“匱乏”主導的。你仔細想想,現在世界上的幾乎一切遊戲規則,底層原因都是因為資源的匱乏,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生產出來的商品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人們是透過競爭的方式來分配資源。小到人與人之間的競爭關係,大到國與國之間的競爭關係,背後都有“匱乏”這個關鍵因素。
比如說,我們為什麼要建立現代公司制度?因為這套制度可以更加有效的解決公平競爭、資源分配,能讓更能幹的人脫穎而出成為企業家,從而提高生產力。那為什麼我們要提高生產力?因為匱乏嘛。生產力提高了,成本就降低了,成本降低了,就有更多的人用得起,就能提升全體人民的富足程度。也就是說,現代公司制度是為了儘可能解決匱乏而設計出來的制度。
與經濟相關的各種制度設計與匱乏相關,這個很好理解。其實,仔細想想,豈止是經濟制度,國家制度的背後,依然也是匱乏這個幽靈在主導。比如說,我們國家的司法制度是公、檢、法三個單位互相制約,為什麼要把偵查、起訴、審判三個環節交給三個不同的單位來執行,如果僅僅從效率的角度來說,讓一個單位來執行不是更好嗎?那是因為,我們擔心濫用職權和腐敗,所以設計了一種互相監督的制約機制。那好,我們繼續追問:為什麼會有腐敗?因為匱乏。腐敗的根本動機是為了爭奪資源,讓自己更富足。同樣的道理,美國的三權分立,底層的原因依然是為了防止腐敗和濫用職權,制度設計的根本目標同樣是為了讓全體國民過上更富足的生活。
那麼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經濟、領土的爭端,背後依然是匱乏這個幽靈在作祟。每個國家的政府都有讓自己的國民過上更富足生活的天然義務,但資源在總體上是匱乏的,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就必須去爭奪。有爭奪資源的動機,就必然會伴隨著對資源被奪取的恐懼,於是,國家就會發展出暴力機關、戰爭機器等等,背後的原因還是匱乏。

匱乏甚至會主導我們對宇宙和外星文明的看法。看過科幻小說《三體》的人都知道,劉慈欣老師發明了一個“黑暗森林”理論。這個理論的結論是我們千萬不要主動呼叫或者回應外星文明。這是因為,劉慈欣老師提出了兩條公理: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求;二、宇宙中的資源總量有限。然後再加上“技術爆炸”和“猜疑鏈”這兩個概念,使得每個文明都像是潛行在深林中的帶槍獵人,一方面隱藏自己不要被更高等級的文明發現,一方面要消滅比自己弱小的文明。

很多人都覺得這個非常有道理,而且現實中也是這樣,早在本世紀初,人類就搞出了一個地外文明搜尋的公約,其中有一條就是在收到外星智慧文明訊號後,禁止擅自回應。
經常有人問我,汪老師你對黑暗森林理論怎麼看?你覺得人類是否應該主動呼叫外星人。我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會先講一個段子:
如果我們現在回到 100 年前,去問一個農民,讓他想象一下一個最美好的時代是怎樣的?他的回答很可能是:“有吃不完的饅頭和肉。”他之所以會有這個回答,是因為他生活在一個饅頭和肉都極度匱乏的時代,所以,他對饅頭匱乏的焦慮,主導了他對未來的想象。
喜歡科幻的人可能都知道卡爾達舍夫等級,說文明分成三個等級,第一級文明是能夠利用整個行星能量;第二個等級是可以利用整個母恆星的能量;第三個等級是可以利用整個星系的能量。然後,科幻愛好者還會津津樂道地說起要實現第二等級文明,外星人需要建造一種叫戴森球的能量收集裝置,就是用能量採集器把整個恆星包裹住。

可是,在我看來,不管是卡爾達舍夫等級還是戴森球的想象,就好比是那個對未來的美好幻想停留在吃不完的饅頭和肉上的農民一樣,反應的其實是人類目前階段對能量匱乏的焦慮。
今天,我們之所以會覺得黑暗森林有道理,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匱乏時代,我們的意識形態是被匱乏這個幽靈主導的。那麼,匱乏是不是永恆和必然的呢?這個問題我們稍微放一放,一會就談到。
我還想說一個重要的思考。我們每個人之所以能幸福地活著,其實,也是因為匱乏。你可能會奇怪,匱乏不是一種痛苦的狀態嗎?怎麼成了我們幸福的原因。其實,我想說的是,每一次減少對匱乏的恐懼,就是我們每一次快樂的來源。
科學家們現在已經非常清楚地發現,當我們的大腦分泌一種叫多巴胺的化學物質時,我們就會感到快樂。那麼大腦什麼時候會分泌多巴胺呢?最常見的情況就是美食,他會讓我們感到快樂。我們每次獲得成就的時候,大腦也會分泌多巴胺獎勵我們,讓我們快樂。成就越高,多巴胺分泌的就越多。如果多巴胺分泌不足,人就會得抑鬱症,最嚴重的抑鬱症會讓人自殺。
對於大多數老百姓來說,努力活著的目標是為了掙錢,哪怕是努力拿比賽冠軍、考上名校、寫出好的作品等等看上去不是為了掙錢的活動,其實最終目的也是為了能掙更多的錢。掙錢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少自己對未來匱乏的恐懼,或者幫助自己的家人減少對匱乏的恐懼。注意,我前面說的是對於大多數老百姓來說。當然是有例外的,但少數例外的情況不影響我想要表達的觀點。

換句話說,假如沒有匱乏這個背後的力量,人的很多活動就不會有成就感,沒有成就感就不會分泌多巴胺,不分泌多巴胺,也就沒有了活動之後的幸福快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匱乏對於人類社會不是壞東西,它一直都是激勵人類不斷髮明創造的源動力。
但是,隨著AGI的到來,匱乏時代即將過去,我們即將迎來一個全新的富足時代。
新時代是“富足”時代
希望我講到這裡時候,你還沒有忘記什麼是 AGI,也就是通用人工智慧,用我自己發明的翻譯是“人工超腦”。AGI 是遠超人類的智慧體,在 AGI 時代,一切智力活動的主角是 AGI,我們人類中的少部分人是給 AGI 制定目標的決策者,大多數人也就是給 AGI 打打下手。
請一定要記住,AGI 有下面三個特點:
AGI 特點
1. 它的智力水平遠遠超過人類,只要是需要用智力解決的問題,它都比人類幹得出色得多;
2. 它沒有人性的弱點,比如恐懼、貪婪、倦怠等。
3. 它沒有人類的生理缺陷,比如,需要吃喝拉撒睡、需要一個很苛刻的生存環境等。
我們可以把上面這 3 條當做公理,然後,我們就可以沿著這些公理出發,往下進行科學推演。
毫無疑問,AGI 將帶領著人類進行第三次科學革命,科技將再一次加速,許許多多過去人們認為還需要幾十甚至上百年也才突破的技術瓶頸,都會以不可思議的方式在很短的時間內被同時突破,人類將邁進高技術時代。
我們先思考一個問題,在 AGI 時代,農業和工業生產是否還需要人類呢?我認為幾乎不需要了,AGI 將帶領著各種智慧機械,一定能比人類幹得出色得多。人類衣食住行醫所需要的商品,會被各種各樣的自動化機器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滿足所有人的需求。經常有人問我,AI 會不會搶了很多人的工作?我說這還用問嗎?人類絕大多數工作當然都會被 AI 以及 AI 控制的機械所取代。但你不用擔心沒有工作你就沒有飯吃,沒有房子住,你放心,AGI 時代是一個富足時代,沒有工作的人依然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聽到這裡,有人可能會反駁我,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資源總是稀缺的,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其實,在低技術時代,或許是可以把資源分為什麼可再生、不可再生。但到了高技術時代,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資源是不可再生的。我們都知道物質不滅定律,不同物質的本質只是原子的排列組合不同而已。地球上的所有原子並不會消失,他們只是在不同物質中流轉而已。我們吃掉一塊肉,只不過是把一堆的碳、氫、氧等原子從一種排列組合變成另一種排列組合,沒有一個原子會真正消失。只需要有外部能量的輸入,我們又能把這些原子重新組合成一塊肉,我們真正消耗掉的是能量,而不是物質本身。對於我們地球人來說,能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我們今天所能用到的能量還不到太陽發出能量的萬億分之一,更不要說當可控核聚變技術成熟後,海水就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庫。科技能把所有資源迴圈利用起來,這不是什麼天方夜譚,這是正在發生的事實。

風能、太陽能
還有人可能反駁說:好,就算我同意你說的,物質可以迴圈利用,但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空間本身總是有限的吧,地球不可能養活無限多的人。理論上並沒有錯,但實際上不用為此憂慮。首先,人類目前主要生活的區域只佔整個地球陸地面積的 4% 左右,可能不同的統計方法會有些差異,但不會相差太大。也就是說,地球可以養活的人口還遠遠沒有到上限。另外,現有的資料表明,越是富足的時代,人類生育的意願反而越低,人口並不會出現失控式的增長。再退一萬步說,哪怕真的地球不夠人類居住了,人類難道不能去月球,去火星殖民嗎?在 AGI 的帶領下,登上月球、登上火星,並不是什麼難以想象的科幻。
所以,AGI 時代必然是一個全民富足的時代。
接下來,我們再來思考一個問題,用 AGI 來做法官,是不是可以比人類法官做得更好?我想,答案是不容置疑的吧。審判活動是最適合讓 AGI 來擔任的,因為法律條文是死的,歷史的判例也是死的,AGI 的智力遠超人類,AGI 沒有人性的弱點,它顯然比人類更適合做法官。那如果法官已經由 AGI 來擔任了,公訴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因為公訴人並不負責偵查,他只是用現有的證據來起訴而已,法官不需要公訴人。如果人類的警察也是在 AI 的帶領下進行偵查,可以杜絕以權謀私,那我們就必須相信偵查活動是客觀公正的,既然是這樣,律師也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當然,這裡考慮的是刑事案件,如果是民事案件,律師依然有存在的價值,因為主動收集證據的工作還只能靠人來完成。

剛才舉的是公檢法的例子,實際上,現代國家的大多數制度設計都是為了對抗人性的弱點,用相互監督的機制來形成制衡,盡力做到公平公正。但在 AGI 時代,因為 AGI 的三個特點,它會使得現代國家的大多數複雜的制度設計變得沒有必要,公務員的崗位也幾乎都會被 AGI 所取代。我今天所看到的激烈的意識形態的分歧和對抗,會隨著 AGI 時代的到來,逐步的瓦解,就好像生物學中的趨同進化一樣,不同的意識形態、政治制度,最終都會走向一致。
講到這裡,我有必要強調一下,聽到這裡,有人可能會產生一種我在鼓吹 AGI 的錯覺,他們可能會覺得,我對未來充滿了樂觀情緒,覺得人類的前途和未來很美好。再繼續往下講之前,我想說,我只是一個觀察者和對未來的預言著。我並沒有帶著預設的立場來預測未來,我並沒有先有了結論再去為自己的結論找證據。我只是按照科學思維中的公理演繹法的原則,先找到思考的起點,也就是所謂的三條公理,然後再順著公理往下推演,推出來是怎樣就是怎樣,不管這個未來在你聽來是光明的還是黑暗的,我只是不帶任何立場和價值判斷的往下推演。至少到目前為止,假如我前面所述的三條公理是成立的,那我只能推出這樣的未來,我都找不到第二種可能性,至於這樣的未來是好是壞,這可能是一個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的事情,我在最後也會談談我個人對未來好壞的觀點。但現在,我只想嚴格按照科學思維所要求的,不帶立場的繼續推演。
我前面說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人類是靠多巴胺的分泌才能活下去的,而滿足匱乏則是我們大腦分泌多巴胺的重要因素。那麼,進入富足時代後,沒有了匱乏這個因素,我們大腦的多巴胺會不會分泌不足呢?要知道,光是靠美食、性和娛樂,肯定是不能長久地維持多巴胺分泌的,這一點早有實驗證實。多巴胺分泌不足,人就會得抑鬱症,就會想要自殺的。不過,我覺得不用擔心,因為在富足時代,人類還有一項活動可以做,那就是: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們可以在 AGI 的幫助下,去探索太陽系,去探索宇宙。不斷地探索未知之境,就像在遊戲中開新地圖一下,給我們帶來極大的成就感。探索宇宙或許就是未來人類的主要目標之一。

如果 AGI 時代真的能在 20 年內到來,也就意味著現在的小學生等到工作後,就已經進入或者正在進入 AGI 時代了,那麼我們現在的教育該何去何從呢?
AGI 時代的教育
現在社會上最流行的一句話之一是:AI 時代最先被淘汰的是不會用 AI 的人。這句話我認為現在是正確的,因為 AI 就跟計算機一樣,是一種工具。在計算機被髮明出來之後,當時社會上也流行著類似的句式:計算機不會取代人類,但它一定會淘汰不會用計算機的人。但是,到了 AGI 時代,這句話就不一定正確了。因為本質上,AGI 不再是工具,AGI 是比人類更聰明的智慧體,它不會成為人類的工具,人類會成為它的工具。
現在,我經常遇到一些非常焦慮的家長,不停地問我,學習 AI 是不是要從娃娃抓起,現在不學,將來是不是就會被社會淘汰。於是,社會上也有很多很多的教育機構,抓住了這波 AI 焦慮紅利,高喊著“AI 不會淘汰人類,AI 只會淘汰不會用 AI 的人”,販賣著焦慮,讓家長給自己的孩子報各種動輒上萬的所謂的“人工智慧”的課程,讓家長以為孩子們學習的這些機器人程式設計課就是 AI 課程,將來就不會被淘汰了。
我必須殘忍地指出,所有的機器人程式設計課程跟學習 AI沒有半毛錢關係。不過,我兒子也在學習這種課程,但我不是因為要讓他學習 AI 才給他交的學費,而是當一個高階玩具給兒子玩。玩是孩子的天性,與其讓他在家裡刷手機短影片、看電視、打遊戲,那不如給他個能程式設計的機器人玩兒,只要孩子喜歡玩兒就好。

當然,除了機器人程式設計課打著 AI 學習的旗號,現在也有很多課程是教人什麼是大語言模型,以及該如何使用各種大模型,如何寫出更好的提示詞的課程。但是,我覺得,與飛速發展的 AI 技術相比,這些課程的壽命實在太短暫了。就拿去年初還很火的提示詞工程來說,今天看來,這些提示詞工程的知識不僅不能讓你更好地使用 AI,反而會成為錯誤示範。因為在思維鏈技術的加持下,現在的 AI 反而希望你給出的提示詞不要含有解決路徑,只需要明確你的目標,讓 AI 自己去思考解決路徑,人類給出的路徑未必是最佳路徑。
所以,工作的人或許還有學習一些 AI 課程的必要,但孩子,是真的沒必要,因為現在學 AI 就跟我們小時候學習算盤和機械打字機一樣,學了也白學,長大了根本不可能用得上。十年後的 AI 和今天的 AI 相比,差別肯定比馬車和汽車相比更大。
那麼,面對已經到來的 AI 時代,和可能在 10 – 20 年內到來的 AGI 時代,現在的孩子該學什麼呢?注意,我這裡指的是學校基礎教育之外,給孩子再學點兒什麼呢?因為學校教育的目標是由國家來制定的,不以我們家長的意志為轉移,我們想多了也沒用,孩子在學校裡面學什麼我們干涉不了。我們能影響的,只能是孩子課業之外的內容。

有了這個基本思考後,我就可以繼續往下想,怎樣才能提高一個人發現問題的能力呢?我總結出了以下幾點,供大家參考:
-
要有廣闊的知識面。因為,這個世界,萬事萬物都是相互關聯的,所有的學科知識都有聯結,交叉學科是最能出成果的領域,跨學科思維是最難能可貴的特質。
-
要對宇宙、自然、生命充滿好奇心。科學是好奇心的產物,因為好奇,我們才會問出無數個為什麼?每一個為什麼就是發現了一個好問題。所以,一定要鼓勵孩子多問為什麼。
-
要學習思考的技術。比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思維,我經常說,小學生學習科學,重點是學習如何像科學家一樣思考,而不是死記硬背知識點。我希望家長們能知道,高質量的思考是有具體的技術和工具的,這就是批判性思維。我的絕大多數書,都是在透過講科學故事的方式傳達思考的技術。
講完了正面的,我來再講講反面的。我認為,在 AGI 時代,下面這些能力是無用的能力:
-
考試刷分的能力;
-
死記硬背的能力;
-
外語的讀寫能力;
前兩項能力在今天這個時代,其實還是很有用的,不僅僅是它能幫助一個人考上名校或者公務員,更重要的是,現在人類有很多工作要做的好,還是非常依賴死記硬背的能力。但是,我們這裡談論的是 AGI 時代,一個人人都可以輕易用上智慧穿戴裝置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考試刷分和死記硬背這兩項能力,完全不能讓你比別人幹得更好。
這裡單說一下外語能力。我所說的無用的外語能力是特指閱讀和寫作能力,你只要把自己的母語掌握好,就可以藉助 AI,完全無障礙地閱讀和翻譯輸出任何一種語言,對 AI 來說,不同語言之間的轉化是最小兒科的能力。但是,我也必須指出,外語的聽說能力依然會很有用,哪怕智慧穿戴裝置很發達了,可以實現同聲傳譯,自己掌握外語的聽說能力依然能提供不一樣的價值。體驗過同聲傳譯的人都應該能理解,因為語言本身的語法和使用習慣等問題,同聲傳譯不可能做到真正的資訊即時,總是有滯後的,這就使得一個具備外語聽說能力的人在與外國人溝通時,效率還是會比用智慧裝置更高,也更能達成交流的情緒目標。
最後談一個很多人都關心,也思考的問題,即將到來的這個 AGI 時代,對人類來說,會是一個更好還是更糟糕的時代,換句話說,我們會有一個光明還是黑暗的未來呢?我們人類是否會被我們親手製造出來的 AGI 所徹底毀滅?
未完待續,請期待下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