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捲全球的 DeepSeek 依然是科技圈最大的話題,連 San Altman 都承認每天醒來都會擔憂。因此本週在巴黎舉辦的 AI 行動峰會聚光燈稍顯黯淡,但這裡依然匯聚了全球大量重要的頭腦。
今天。歐盟宣佈正式啟動 InvestAI 計劃,計劃耗資 2000 億歐元(約合人民幣 1.5 萬億元)投資 AI 領域,這將是全球規模最大的 AI 公共專案,對標 OpenAI 的 「星際之門」計劃,加入 AI 軍備競爭以縮小和中美的差距。APPSO 也節選了巴黎 AI 峰會,一些學界和業界人士的觀點,或許可以從他們身上窺見一些新的趨勢。關注 AI 第一新媒體,提前獲取 AI 前沿資訊和洞察李飛飛:真正進入第一個 AI 時代
我們現在所處的 AI 時代,是由三項非常重要同時各自獨立的科學一起孕育而來。第一項是感知演算法——即生物(包括動物和人類)如何理解周圍世界,並最終創造出讓機器也能具備類似能力的數學模型。神經生理學家 David Hubel 和 Torsten Wiesel 率先揭示了哺乳動物視覺皮層中神經處理的層次結構,這為他們贏得了諾貝爾獎,也徹底改變了我們對視覺處理的認知。第二條研究脈絡源於認知科學家轉而研究人類自身的大腦,揭示我們對周圍環境進行感知時所擁有的驚人深度和複雜性。他們的研究明確指出,無法將我們的腦與其所處的進化環境分割開來。大腦其實是一個被禁錮在顱骨之中的機器,從生命伊始就不斷從外部學習,透過每一縷陽光、每一次觸碰、每一聲華語來獲取資訊。最後這一切都要依靠強大的運算能力來支援。馮·諾依曼(von Neumann)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計算機體系結構理論在 70 年代初催生了第一批微處理器。而有趣的是,真正讓矽晶片原始運算速度獲得飛躍的,竟是電子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