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舊金山街頭的自動駕駛所想到的

舊金山運營中的Waymo(車牌已去除)
【寫在開頭】
最近微信推薦機制調整了,可能有些朋友會收不到我們的推送,大家別忘了給視角學社加上星標,以免錯過更多精彩!
正文
趁著春節去灣區做了短暫旅行,走訪了斯坦福、加州伯克利,以及幾個大廠園區。矽谷自疫情後就恢復了生機。舊金山也藉著去年國際會議的機會,對homeless進行治理,市容市貌發生了很大改觀。
街頭的Waymo引起了我們的興趣,分享一下幾次經歷。
第一次是從金門大橋打Uber回唐人街吃飯。景區提供無人駕駛、Uber、Taxi和公交車幾種選擇。出於安全性和快捷性的考慮,我們選了叫Uber。剛要出發時,旁邊計程車司機,一位白人老大爺憤怒地走過來捶車窗,質問我們車的司機為何同時運營Uber和Taxi。他的理由是,既然掛了Taxi標,就應該只運營Taxi。我們車印度小哥說你也可以Uber接單啊,我擁有兩個運營資格,同時接單是合規的。然後一路上小哥都在嘮叨,說人老了就是思維守舊。
快到唐人街時,路開始堵。小哥說因為今天附近有慶祝活動,可能要封路。於是我們的車像烏龜一樣緩緩往前蹭。我們逐漸發現,旁邊車道包括來向都比我們快,顯然封路不是慢的全部原因。臨近路口,只見前面各方向都是紅燈,交警(或者是交通協管員)正在路口跑來跑去,揮手指揮來往車輛。我們的車道上,一輛Waymo停在路上一動不動,而其他車道的車輛在交警疏導下有序通行。我們前方車司機耐不住了,跑去看了看Waymo,又迅速跑去和交警說了些什麼。很快,路口的紅綠燈開始變化,其他道的車快速通行了起來。但Waymo在挪到路口後,面對閃爍的紅燈依舊是巋然不動。
我猜我們這個車道的司機快要崩潰了。因為陸續有司機去捶打Waymo的車窗(一如之前開出租車的老大爺憤怒地拍擊我們的車窗)。司機們的咒罵聲,此起彼伏的喇叭抗議聲,伴隨著旁邊車道車輛駛過的呼嘯聲和鳴笛提醒,真是亂成一片。印度小哥說,閃爍的紅燈按照交規是需要等周邊車輛都清了,車輛才能啟動。大機率Waymo是空車行駛,所以沒有人打電話給平臺進行干預。交管員在忙活其他方向,估計還要等很久,建議我們先下車。於是我們下車步行前往餐廳,路過時看了一眼,還真是沒人乘坐。直到我們快走到目的地時,這輛Waymo才慢悠悠趕上來。印度小哥應該早就繞路去接新單了。
第二次是我們為了體驗,在旅程結束前夕,特意叫了Waymo。服務還是很不錯的。例如車上可以選自己喜歡的音樂,可以查天氣。後備箱自動開啟。車頂燈還可以設定乘客名字。駕駛速度不快,車內溫度適宜。遇到路口和變道,都非常準確、平穩。在夜晚環境下,車內螢幕上將周邊物體全部標識出來,乘客看了十分安心。那一刻我想起了白人老大爺、印度小哥,以及紅燈閃爍的嘈雜路口。此刻的和諧美好,與上一次的賽博朋克形成鮮明對比。這不禁讓我思考起無人駕駛與人類司機、甚至是AGI時代的人類命運。
但人類也是有希望的,比如在封路這種特殊情況下,人顯然比機器適應得更快更好。大寶之前告訴過我,機器人有兩個方面亟待改進,靈活性和普適性。隨著演算法的迭代和材料、電子等技術的進步,機器人的靈活性得到顯著提升。而普適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臨時封路時,交管人員不規範的指揮手勢,不合常理的訊號燈指示,對於人類司機是很好理解的。但對於自動駕駛系統,顯然其知識庫沒有積累足夠的案例和處置方法,於是Waymo變成了傻終端。這種突發情況在現實世界中比比皆是。如何讓機器也能隨機應變,或者由此將工作區分為機器該做的和人類該做的,是AI時代必須面對的問題。
在本次旅程中,無論是在斯坦福的機器人中心,還是在加州伯克利最新的計算機學院教學樓,亦或是在谷歌園區的體驗中心,我看到、感受到的種種,都通往同一個敘事邏輯:進入AGI時代,人類需要學習如何與機器共存,以及如何更好地使用AI這一新型生產工具。
美本早申資料大揭秘
翠鹿升學榜2025早申資料報告如何領取?
點選下方名片
關注“視角學社”公眾號,
後臺對話方塊傳送“資料報告”(不是評論區哦~
獲得完整版報告領取方式!
更多精彩
相關閱讀:

DeepSeek大熱,張雪峰恐“被”失業?不提供情緒價值,AI永遠贏不了我!

頂級AI認知能力輸給老年人,大模型集體翻車


作者:Kathy碎碎念,轉載:小荷金燦燦,本文經授權轉載。版權歸屬作者/原載媒體。

喜歡本文?歡迎掃碼加入視角&翠鹿公益交流社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