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熱熱,可能是最近中歐兩地人們的共同話題。英國、法國、義大利的熱浪一重接著一重,身在歐洲沒空調吹的留學生們學起了古法降溫,發揮老祖宗的智慧抵抗熱浪。埃菲爾鐵塔被熱彎,街頭上人們紛紛手提著移動空調或者電扇,就連去看溫網的明星們也不例外。為何歐洲大部分地區都沒有空調,到底是為了省錢還是為了環保?
最近整個歐洲都紅溫了。熱成了社交平臺上的共同話題。哪怕在平常不需要空調的歐洲,也是如此。
巴黎街頭大爺掄著輪椅出來買電扇。


熱熱熱,可能是最近中歐兩地人們的共同話題。英國、法國、義大利的熱浪一重接著一重,身在歐洲沒空調吹的留學生們學起了古法降溫,發揮老祖宗的智慧抵抗熱浪。埃菲爾鐵塔被熱彎,街頭上人們紛紛手提著移動空調或者電扇,就連去看溫網的明星們也不例外。為何歐洲大部分地區都沒有空調,到底是為了省錢還是為了環保?
最近整個歐洲都紅溫了。熱成了社交平臺上的共同話題。哪怕在平常不需要空調的歐洲,也是如此。
巴黎街頭大爺掄著輪椅出來買電扇。

cr:@無敵霸王龍
平時優雅鬆弛法國女人平均一人抱倆家用小電器,左手抱一氣泡水機,右手攬著電扇,在熱到發燙的街頭無聲抵抗。

cr:@三塊和二毛
米蘭、倫敦、巴黎等地紛紛淪陷,瑞士、西班牙、義大利人民都苦不堪言,高溫炙烤下,沒有幾個國家倖免。
被熱化還沒空調吹的人,已經開始在歐洲發瘋了。

歐洲上週到底有多熱?
巴黎的地標埃菲爾鐵塔都熱彎了,巴黎鐵塔變成巴黎斜塔,是鐵也耐不住陽光持續炙烤啊。
因為受熱膨脹,巴黎鐵塔偏移了20公分,法國鐵塔頂層被關閉了兩天。

7月1號,法國有68個省都發布了熱浪橙色警戒,部分地區溫度高達41攝氏度。
到2號,有兩個人被確認死於高溫。
在這個季節請假去歐洲遛彎的人,下飛機後最先迎接他們的不是當地人的熱情,而是物理意義上的熱浪,就像把人騙過去“殺”。

街上的男男女女們人手一提剛買的移動空調或者小電扇。
還有一些時髦的姐姐阿姨出行時沒有小電扇,只好用起了古法祛暑,隨身帶著摺扇給自己扇風。

住公寓的留學生們已經過上古代嬪妃們夏天的日子,小電扇加大盆冰降溫,不然夜裡都睡不著。

更苦一點的孩子,連電扇也捨不得開,晚上在自己身上抹青草膏和清涼油降溫。


青草膏好是好,就是藥效太勁,白天熱,夜裡涼得打擺子。
有人活用物理知識,用吹風機的冷風模式降溫,還有人選擇浴缸放水,要是熱了就去水裡待會,或者乾脆淋個冷水澡,利用水蒸氣蒸發帶走熱汗。
一直洗澡也不是個事,一個晚上洗五次,人倒是泡白了,但汗還是消不下去。
留學生調侃說:發現了新的時代紅利,將回國跟空調師傅深造空調安裝技術。

夏日炎炎下,人的性格都能發生多大的轉變,你是無法想象的。
有班上的人留戀起了辦公室的空調,背叛工人階級,自願加班,只為能在空調房裡多待一會。
而更有經驗的耐熱法國人選擇去商場和博物館蹭免費冷氣。
巴黎的地鐵開通了全天納涼線,4歐元坐一天。不過也有人說,地鐵裡本來就熱,到處是人擠來擠去更熱。

cr:@秦城踏雪
還有冷氣向來足的影院抓住機會大力開啟觀影活動,到7月2號,所有院線大片5歐元就能看。
英國也熱。6月19號,媒體的天氣預報員表示,倫敦接下來一個月都熱,最高氣溫會達到29度左右,希望倫敦人能享受被燒烤的樂趣。
被稱為網球界時裝週的溫網,總是大量明星展示自我的秀場。溫網素來有all white的dress code,這麼多年以來一直是英倫老錢風的盛會。

從來不要溫度要風度的名人明星都帶上了最新時尚單品:手持小電扇。“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和最美皇室旁支Lady Gabriella人手一個。

哪怕要凹造型,大部分明星的服飾也都以透氣舒適的亞麻材質為主。
可能是被熱壞了,倫敦地鐵的公告也開始開玩笑發瘋。
說大家一定要隨身帶一瓶水,以便熱到不行的時候可以把自己砸死,還稱地鐵裡有股“臭蝦味”。

對於此等胡說八道的英式幽默,久居倫敦的人早已習慣,“此言不虛,地鐵確實有股奇怪的海鮮味。”
藉著這股熱風,國產空調的銷量順勢漲了不少。海爾、TCL、格力等品牌在歐洲銷量明顯提升,海爾品牌銷量增加近30%。
應該沒有人能夠想到,在泡泡瑪特之後,下一個在歐洲流行起來產品的竟是中國空調。

歐洲人消暑的辦法大多原始且簡單。
穿露膚度高,透氣散熱的短袖衣服是最基礎的。陽光正盛的正午關百葉窗,不讓陽光照進來。沒有陽光的時候,就開窗散熱。

閒得沒事就溜達,到冷氣開得足的電影院或者商場閒逛蹭空調。
能在辦公室吹空調的也可以多上會班,要是在家實在熱得不行,沖沖冷水澡效果立竿見影。
要是正好有假期就更好辦了,直接請假去酒店住兩天,或者帶著家人去別的小島或者山上避暑度假。

反正一年真正熱的日子只有幾天,熬過去也很快。
英國南部夏季平均溫度在18度到23度之間,少有超過30度的熱浪天氣。
2022年,英國的氣溫達到史上最高,首次超過41攝氏度。
今年是個特例。全球變暖加上“熱穹現象”,暖空氣在歐洲持續聚集上升,氣溫持續高燒不退。
就拿溫網來說,今年開賽日的溫度達到史上最高的29.3度,有球員和觀眾雙雙中暑。

法國老將阿德里安·馬納裡諾說:“感覺太陽每分鐘都在逼近,我比平時更吃力一些。”
不過在這樣的酷暑裡,人們卻很少開空調,大部分人的家裡壓根就沒有裝空調。
法國、英國、德國的家庭空調普及率都很低,夏天頂多就是用用電扇。
法國的普及率為25%,英國為5%,而德國只有3%。而大洋彼岸的美國,空調的普及率則達到了90%。

在老牌的歐洲人看來,空調是一種奢侈品。大量使用不環保的空調也是美國人過度消費,紙醉金迷,不懂環保的證明。
空調本身就不便宜,安裝費也是一大筆錢,電費更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英國亞馬遜上,移動空調的價格在200到500鎊之間,這種空調製冷效果一般,優點是方便免安裝,缺點是比較吵,會影響睡眠。

而國內最常見的壁掛分體式空調則更貴一些,普遍價格在500鎊以上。涉及到管道安裝的壁掛空調,人工費基本上要到1800-4500鎊。
有系統的中央空調就更貴了,最貴的一次性安裝費可能高達15000鎊。
不過真正讓人承受不起的可能還是電費。以英國為例,一臺800W的普通壁掛空調,在夏季每天開上8小時,僅是每月電費就要花去155英鎊。

有英國人調侃,開空調一個小時電費20鎊,只有真正的資產階級才開得起。
在法國的網友表示,今年實在熱得受不了,連買帶裝空調花了2500歐(約合人民幣2.1萬元)。
在經濟原因之外,還有一些地方不讓安裝空調是出於政策上的考慮。
比如房子本身是歷史建築,掛過於現代的空調外機可能破壞當地的文化景觀和市容市貌,還有的地區因為環境保護和碳排放,嚴格限制空調安裝。

所以,在歐洲安裝一臺空調,除了要準備錢之外,可能需要透過市政廳、物業、房東的多層書面審批和同意。
如果鄰居發現你偷偷安裝空調,噪音影響了TA的睡眠,這臺價格不菲的空調被直接拆掉也說不定。
對歐洲人來說,空調本不是必需品。然而在全球變暖的當下,空調變得越來越必不可少,然而因為歷史和環境保護,人們安裝空調要面對的阻力也是前所未有的。
俄烏戰爭影響能源供應,可燃能源也在越來越貴。
或許在海平面上升到淹沒某個海島之前,身在歐洲的人們已經先熱得受不了了。

全球共此涼熱,沒有哪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可以置身事外。
好訊息是,最近法國溫度驟降,天氣已經涼爽起來,而英國和西班牙的熱浪還在持續。
提醒最近有計劃出去玩的朋友們,看好天氣再出行。
度假休閒變燒烤旅人,那就不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