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重大輿情,埃菲爾鐵塔被熱的偏移20釐米

埃菲爾鐵塔,法國巴黎的標誌性建築物。
630日,因為巴黎氣溫過高,鋼結構受熱膨脹導致埃菲爾鐵塔的塔尖偏移了20釐米,致使埃菲爾鐵塔的運營方緊急關閉了頂層觀景臺2天時間。
這件事被英國的BBC報道後,引發了全球媒體的迅速跟進。
法國《巴黎人報》出版文章,詳細解釋鐵塔因日照角度差異導致的動態偏移,重點討論鐵塔關閉措施及熱浪對基礎設施的衝擊。
《衛報》、法新社等將鐵塔偏移喻為氣候危機的詩性隱喻,抨擊歐盟減排政策執行力不足
德國《明鏡》週刊警告“歐洲變暖速度為全球兩倍”,呼籲系統性改革。
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國家的媒體同步報道本國高溫紀錄,並關聯鐵塔事件作為氣候警示符號。
CNN、美聯社引用法國氣象局資料,突出“熱穹頂”與全球變暖的關聯。
社交媒體熱詞#IronBreathing(鋼鐵呼吸)引發百萬討論,科普鋼鐵的熱脹冷縮原理。
法國氣象局釋出動態熱力地圖,展示鐵塔偏移與全國84省橙色警報的疊加效應。
隨後,中國央視跟進報道。
巴黎的埃菲爾鐵塔被熱的偏移20釐米後,整個歐美的媒體都轟動了,全世界範圍內稍微大點的媒體都跟進報道了這件事。
這我就很奇怪了,因為在我印象裡巴黎是氣溫很低的一個城市,連空調都不裝,當年巴黎奧運會多國運動員自帶空調的新聞我可是記憶猶新,怎麼會那麼熱?
先看新聞的報道,哇歐洲確實熱爆了,地圖上一片血紅色。
我這人吧好奇,放大看了看,發現怎麼全是3字頭,甚至還看到了2字頭,然後也給標了血紅色。
二三十度的氣溫,很熱?
然後搜了下埃菲爾鐵塔緊急關閉那天巴黎的氣溫,發現那天法國全國96個行政區有84個發了橙色高溫預警,16個發了紅色高溫預警,全國1350所學校放假,5000戶居民斷電,全國最高溫“接近40度”。
同日,歐洲最高氣溫為46度。
這看起來確實是有點熱了,巴黎人挺能扛啊,40度的氣溫都用肉身死扛也不裝空調。
歐洲的西班牙,6月份已經有300人被熱死了,沒錯就是字面意思的熱死。
西班牙多高氣溫啊,能被熱死了300人,我很好奇,於是就去查了一下。
先查巴黎的,看看能把鐵塔熱偏移20釐米的恐怖高溫是個什麼程度。
氣象臺資料顯示今天最高溫只有25度,比我家開空調還涼快,最低溫14度,未來一週的最高溫才34度,而且還沒下雨,只是普通陰天而已。
這是79日查詢的氣溫資料,和630日把埃菲爾鐵塔熱偏移20釐米的巴黎是同一個巴黎。
然後查查6月份熱死了300人的西班牙氣溫,首都馬德里這幾天最高溫達到了37度,最低溫18度。
最高溫37度,稍微有點意思,最低溫18~19度是什麼鬼,這也能熱死人?
要不要看看我們武漢的氣溫,最高溫也是37度,最低溫25~27度。
等你晚上想睡覺的時候,就知道這個最低溫25~27度是什麼概念了,而且這可不是指房間溫度,是夜間最低溫,臨睡時氣溫一般30度以上,如果沒空調的話,室內經過一天的暴曬,溫度一般是35度以上。
武漢都好好的,西班牙夜間那麼涼爽,是咋熱死的300人?
原因很簡單,西班牙沒有空調,6月份的時候西班牙的最高溫比37還要高,最關鍵的地方重複一遍,這麼高的氣溫沒空調。
不止是西班牙沒空調,整個歐洲都沒空調,全歐洲僅有2%的家庭裝有空調。
不是因為歐洲不發達,而是因為歐洲多年來都是一個冬暖夏涼的風水寶地,這地方緯度和東北差不多,夏天和東北一樣涼快,但冬季有大西洋暖流過來,基本不結冰,所以實現了冬暖夏涼的神奇效果。
夏季絕大多數時間氣溫都是二十多度的地方,冬天還不怎麼冷,那確實沒必要裝空調。
很多國家和地區,比如說布魯塞爾,甚至立法規定安裝空調外機需要全樓居民簽字同意才可以,因為涉及到破壞居民樓外立面,影響整體美感,熱風影響別人,冷凝水影響別人等等一堆理由。
說的很有道理,無法反駁,但歐洲能出臺這麼奇葩的法律,那隻能說明以前的歐洲熱的輕,沒有被真正熱過。
歐洲目前98%的居民家裡沒有空調,大部分醫院和養老院也沒有空調,路邊中檔及以下的餐館也都沒有空調。
都是37度,有空調那確實也是熱,但沒空調你試試?
所以歐洲大面積的熱死人了,核心原因不是氣溫比中國高多少,而是因為歐洲以前沒那麼熱過,大部分居民都沒空調。
整個歐洲6月份爆出來的奇葩新聞,比如說瑞士冰川快車鐵軌因為高溫變形而被迫減速執行,比利時布魯塞爾原子球塔因高溫對公眾關閉一週,威尼斯運河因乾旱遊船停運、阿爾卑斯雪場提前關閉、雅典衛城因高溫限流等等,其實都是因為從沒經歷甚至考慮過這麼高的氣溫。
630日那天席捲歐洲的高溫,不是因為單純的太陽曬,是因為高氣壓形成的“熱穹頂”效應引來的熱浪,所以短時間內氣溫遠高於平時。
一個平時都二十幾度,沒空調的地方,突然要經歷40度的氣溫,鐵塔都被熱偏移了,雖然就只持續了幾天時間,老百姓肯定也轟動了啊,因為自己確實熱的受不了了。
我們這邊當樂子看,歐洲那邊的老百姓可是切身體會,因為他們那幾天確實被熱暈了,所以在歐洲引發了重大輿情。
別笑話歐洲人沒見識,現在把你家空調給拆了,你也沒見識。
都不用拆,我只要說一聲出門前記得提前10分鐘關空調,你現在都能感覺到身上立馬憑空熱了起來。
就下面這些地區的氣溫,強制你三天不去任何有空調的地方,然後你就能理解歐洲人那幾天的心情了。
目前全球氣溫升高已經突破了2攝氏度的警戒線,很多人看到2攝氏度覺得這是一個很小的資料,但其實很大。
首先這個2攝氏度是平均值,是平均升高2攝氏度,帶來的最低效果就是最高溫從35變成37,或者37變成39
確實有2度,但人體的感受是天壤之別。
但實際上最高溫的變化遠不止2度,因為不可能全球範圍內都平均,實際上存在區域性熱浪襲擊的情況,整個地球的氣溫是一堆毛刺波浪資料組成的,極端氣候會比以前更極端,區域性氣溫可能會非常非常高,時間極短,但短期氣溫極高。
比如這次的法國就是,最高氣溫被直接拉昇到了接近40度,平時也就二三十度,雖然高溫就只持續幾天但法國人也受不了。
歐洲人對氣溫變化那麼敏感,其實有一個很大的原因,那就是歐洲沒有空調。
我們這邊的氣溫不管怎麼升高,只要有足夠多的電能,空調都能給壓下去,人待的環境被空調給控溫了。
但歐洲那邊每升高1度,老百姓都是實打實的硬吃1度的高溫,他們沒有空調製造的恆溫環境。
過去的歐洲確實冬暖夏涼,堪稱完美,在過去的地球環境下是個風水寶地,但這也導致了只要地球的環境發生變化,那歐洲不管怎麼變,都不會像現在這麼宜居。
從這個角度說,歐洲的“環境”確實被“破壞”了,主要原因就是全球升溫,主要解決辦法就是節能減排。
而且如果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極端熱浪會越來越頻繁的襲擊歐洲,熱死人的情況會越來越頻繁的出現,沒有空調的歐洲人對極端熱浪的抵禦能力極低,就算只持續幾天也受不了。
只有堅持環保,才能解決歐洲的問題。
為了實現環保,所以不能裝空調,因為空調不環保,環保組織強烈反對裝空調。
而越是不裝空調,那就越是害怕地球升溫,就越要堅持環保,環保組織就越強大。
當然歐洲強調地球升溫的危害性,不止是因為這個空調的死迴圈,還有就是歐洲有很多土地海拔很低,一旦海平面大幅升高有被沉入海底的可能性。
比如說著名的低地三國,最出名的荷蘭25%的國土低於海平面,50%的國土海拔不足1米。
歐洲是個大平原,高海拔的山區很少,不少地區海拔都不是很高,面積可不小,所以特別害怕海平面升高這種事情。
因此確實必須制止全球氣溫繼續升高的情況,辦法也很簡單,那就是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使用,最好全人類都別用化石能源,全部改用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出行一律用新能源汽車。
地球變暖是大趨勢,但我們人類可以用自己的努力減緩這一過程,我們不能讓某些既得利益群體影響人類的命運,阻礙人類最先進的光伏和新能源汽車的銷售。
為了人類的共同命運。
當喜馬拉雅的冰川以每年35米的速度消融,當格陵蘭的冰蓋單日融化80億噸,當加州山火將城鎮燒成《啟示錄》般的煉獄——我們是否終於承認,化石能源的黃金時代已成文明社會的"倫理債務"
煤炭與石油托起的工業革命,本質上是一場人類與魔鬼的交易,技術紅利被當代人透支,生態賬單卻甩給子孫,所謂"轉型陣痛",不過是既得利益集團編織的彌天大謊。
人類能否在冰蓋消失前,融化內心的道德堅冰?
拒絕做化石能源的陪葬品,是人類對自由意志的最低限度忠誠。每一度綠電,都是刺穿資本黑箱的民主子彈每一次減排,都在贖回被典當的星辰大海
當馬爾地夫總統潛入水下籤署氣候議案,當玻利維亞原住民為神山冰川舉行葬禮我們需要的不是拯救地球,而是拯救人性
那些日以繼日大量生產光伏裝置和新能源汽車的人,正在守衛人類文明最後的體面。
不得不說,老歐洲十年前寫的文章水平真不錯,大氣磅礴蕩氣迴腸,而且通用度極高,全球各地的其他人拿來改改就能用,都是金句名句,特別適合大範圍傳播。
這麼好的東西,不用可惜了。
作者:遠方青木(公號ID:YFqingmu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