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恩遇見,今後各自安好,未來同為孩子的父母,共同陪伴孩子成長。」
陳曉陳妍希官宣離婚,來得突然。
官方而冰冷的語氣裡,也藏著這段感情最後的基調。
網友們的反應很有意思,大多都是一種「啊,早知道就是這樣」「終於還是這個結果」的即視感。
這段婚姻走得太過顫顫巍巍,看客們都有些疲憊,更何況,是身處其中的主人公呢?
或許這一次,是陳妍希的機會。

其實早在2023年底,就曾有過狗仔爆料說,陳曉已經對陳妍希提出離婚,還表示要淨身出戶。
更是點明,陳曉已經單方面與陳妍希斷絕了聯絡,拉黑了她的聯絡方式,並更換了手機號。
於是陳妍希一直只能透過工作人員聯絡他。

這樣一方積極解決,一方逃避不回應的場面,在這段婚姻裡頻頻出現。
在陳妍希被群嘲、非議纏身時,陳曉的態度則是:
對於我來說一個是造成不了什麼影響,還有一個是做回應是要付出精力的,沒必要當個玩笑看看就好了。
對於我來說一個是造成不了什麼影響,還有一個是做回應是要付出精力的,沒必要當個玩笑看看就好了。

殊不知他可以當做玩笑,但身處其中的陳妍希,卻要在長達數年裡,被迫承受因這段婚姻而莫名生出的惡意。
兩人出席公開活動時,陳曉更是連面子也不願做,常常冷著臉出現,把陳妍希晾在一邊。

是陳曉不懂浪漫嗎?
猶記得陳妍希曾在節目中透露過,在沒有結婚前,陳曉會在自己生日當天偷偷跑來劇組,把房間裡鋪滿玫瑰花瓣,佈置好寫著陳妍希名字的氣球和蛋糕。
陳妍希在提起這些往事時,眼裡都洋溢著幸福,但幸福在下句話戛然而止:
結婚之後,我就再也沒收過任何的生日禮物。
結婚之後,我就再也沒收過任何的生日禮物。

更是表示現在只有生日的時候,才敢鼓起勇氣邀請陳曉:
可不可以陪我去看場電影,或者是陪我去吃頓飯。
可不可以陪我去看場電影,或者是陪我去吃頓飯。
這樣的約會出行,一年只有一次。

如此卑微的態度,知道的是夫妻倆,不知道的,還以為是陳妍希在追求陳曉。
兩人最後一次同框也是陳妍希40歲的生日,發出的照片裡,她和陳曉一起切著蛋糕。
此時其實關於兩人的婚變傳聞已經不少,陳妍希此舉,也頗有種「澄清」的意味。
但無論是評論區還是自己微博裡,都不見陳曉祝福的身影。

是陳曉沒有祝福生日的習慣嗎?網際網路的記憶是擦不去的。

最經典的一幕,是陳妍希父親去世,悲痛萬分。

彼時的陳曉就這麼大大咧咧出現在機場,沒有任何官方回應。
退一萬步,就算是兩人感情不和,可那到底是孩子的外公,曾經共同生活過的的家人。

結果被網友發現他連陳妍希父親的葬禮都沒有出席。

種種過往看得網友直搖頭:「別的不知道,陳曉冷暴力做實了。」


或許還有人記得,陳妍希當年爆紅的盛況。
一部《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掀起校園電影的浪潮,飾演沈佳宜的陳妍希,一度成為白月光的代名詞。

這樣的熱度意味著什麼?
同電影的主演柯震東一夜間成為頂流,類似電影的主演王大陸一直在內地混得風生水起。
可陳妍希呢?
在此之後,就只聽聞過她和陳曉的那部《神鵰俠侶》,不大適合的妝發和狀態,讓她飽受嘲諷。

只不過「有情飲水暖」,當年的陳曉可不是後來那副態度,處處護著她,為她聲援。
正值演員黃金期,又擁有好口碑,陳妍希可以通通都不顧,只為一句「你很像我的老婆」,一頭扎進陳曉給予的甜蜜泡沫裡。

在《神鵰俠侶》之後,基本上就沒有在熒幕上看見過陳妍希有水花的作品了。
每逢聽聞她的訊息,不是在帶娃,就是在澄清和陳曉相關的爭議。

其實網友們也早就看出來了,在眾多「帶孩子探班」「帶孩子出遊」的新聞中,陳妍希的生活早已被滿滿的孩子日常所佔據。
偶爾登上綜藝的機會里,也是句句不離家庭、陳曉相關。

而與此同時,陳曉卻接連推出代表作,《那年花開月正圓》《冰火雨》《夢華錄》大受好評,待播作品堆積了十幾部。

這樣的拍戲產量和節奏,似乎也暗示著他在家庭責任中所佔的比重。
兩人面對外界的態度也是大相徑庭,基本上是一個積極回應、想要澄清誤解,一個沉默不語、隨便他人如何解讀。
曾在一段採訪中,兩人被問到如何看待婚姻中的摩擦,陳曉自顧自說著「我覺得摩擦很少」,但陳妍希的回應卻是:
有摩擦很正常,可以溝通到一些平常不會輕易願意說出的話。
有摩擦很正常,可以溝通到一些平常不會輕易願意說出的話。

在這些「表面動作」中,似乎也能窺見一些他們婚姻當中的相處狀態。
陳妍希是希望婚姻擁有儀式感,兩人能夠多溝通、多表達的,但婚後的陳曉顯然已經不會把心思放在這上面。
他倆的感情就像是每個偶像劇上演的那般,男女主童話般的愛情,往往選擇在結婚時落下帷幕,餘下的劇情,留給觀眾自己去解讀。
陳曉自顧自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拒絕長大」,不願被婚姻世俗磨掉稜角。
為了維持平衡,婚姻中的另一方,就要學著擔負更多的家庭責任與擔當。
久而久之,分崩離析是遲早的結局。

感情變化是兩人關係失衡的結果,內裡原因其實是經濟話語權的不對等。
陳曉和陳妍希的家庭模式是非常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陳曉拼命工作,陳妍希照顧家庭。
不是說這種模式就一定糟糕,但對於女性而言絕對是更沒有安全感的。
還記得當年的大S,也是為了婚姻讓步工作。
為生育所做的準備,頻繁的生育頻率,都在很大程度上損害她的身體、耗費她的時間,使她根本沒有辦法兼顧工作。
就算是還想沖沖事業,那也是心有餘力不足。

直到再度復出時,感嘆已經很難,接到的零星幾個劇本里,都是飾演媽媽的角色。
一旦不再擁有自主權,家庭結構將會面臨失衡。
「我養你」在大多數時候,不是情話,而是爭吵時對方自我辯解的佐證。

女性結婚後,迴歸家庭是不是好的選擇?
其實早有人給過答案。
出了名的拼命三娘趙麗穎,其實也曾經有過一年的時間,因為婚姻淡出熒幕,既沒有拍戲也沒有出席任何活動。
彼時的她和陳妍希的經歷很是相似,熱度爆滿的電視劇,和男主演產生了感情,兩人步入婚姻。

只是趙麗穎要清醒得多,生完孩子後她沒有息影迴歸家庭,而是馬不停蹄地復出。
淡出熒幕的那一年,剛好是《知否》播出的時期,她沒有錯過熱度爆發的好機會,恢復身材、出席代言活動,接拍《有翡》《與鳳行》,很快就又回到觀眾視野。

也因此,即便離婚,也絲毫不見對趙麗穎的事業有什麼損害,只因這部分人生狀態,完全由她自己掌控。
同樣的還有楊冪,事業巔峰時期為愛下嫁,不合尺寸的戒指都影響不了她當時眼裡的幸福與喜悅。

當然後來結局大家也都知道了,只能說楊冪還是很有前瞻眼光的,生子後光速復出,沒有停下拍戲的步伐。
所以即便離婚,也一點不影響她後來頻出爆款的事業節奏。
當年還有人嘲她「不管孩子、不顧家」,如今卻都看懂了她的那句感嘆:
看到現在覺得結果不重要,覺得愛一個人的過程很重要,因為結果,都那樣。
看到現在覺得結果不重要,覺得愛一個人的過程很重要,因為結果,都那樣。

看了這麼多女明星為愛奔赴,卻傷痕累累退出的故事,不禁還是想感嘆一句。
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要放棄自我價值的提升,沒有什麼,比擁有關係中的自主權更重要。
當女性自己擁有足夠支撐人生的經濟來源與生存能力,離婚便不會成為掀起人生浪潮的重創,而只是一次關於人生路口的平常選擇。
事已至此,還是希望離婚後的陳妍希,能重振旗鼓,再度把精力放在事業上。
不是隻有陳曉在被期待作品,陳妍希,你同樣擁有很多影迷。
▫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
撰文丨姜姜
編輯丨qko
主編丨眠去
出品丨麥子熟了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