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耳東幾
這場物業“降價潮”,比想象中更猛烈——
合肥大溪地小區的物業,直接自掏腰包砸資千萬,搞小區建設。
武漢、重慶等地的一些小區,物業費腰斬。
就連深圳、上海等一線城市,也有小區的物業費降幅高達3元/平。
目前為止,全國已經有近百個小區下調物業費。
為什麼物業費會“大跳水”?
只怕再不降價,物業可能都快被取消了。
過去,大家對物業收費高、服務差的現象早就有怨言,但因為房價在漲,業主還能忍一忍。
這幾年,賺錢變難,加上房地產市場持續走弱,大家對物業的容忍度也在降低,換物業的新聞層出不窮。
資料顯示,住宅物業換手率從2021年的1.7%攀升至2024年的3.3%,淨增長1.6%,也就是說,每年就有2萬個住宅小區更換物業公司。
取消物業,業主自治的呼聲更是不斷。
為了活下去,物業公司想不卷都不行,降價只是常規操作、0元物業費、甚至倒貼物業費也不誇張。
物業公司為什麼敢這麼做?答案很簡單,因為不收費,它們也能賺錢。
快遞櫃、充電樁、廣告屏……每一項,都是物業的“印鈔機”。
比如,一個電梯廣告位,按照市場價,一張海報型別的廣告每月收費800元,一年就有將近1萬元。80個電梯廣告位,一年就有80萬元。
電子屏型別的廣告,收入只會更高。
如果小區有公共區經營性用房,比如小區樓下的商鋪,同樣可以對外出租,這筆租金算下來更是不低。
廣州荔灣的某個小區物業出租商鋪,一個33平方米的商鋪,每平方米68元,一個月租金就超2200元,一年就有26萬。
有物業負責人算過一筆賬,就算不收物業費,靠停車費、廣告費和增值服務也能完全覆蓋成本。
無錫、廈門等地,有小區還能給業主發放分紅。深圳有一個小區,甚至拿出184萬元分給業主。
這場物業價格戰,揭開了房地產下半場的生存法則——從“拼規模”轉到“拼服務”,那些能夠以人為本的企業,總能在新時代找到自己的安身之地。
過去,物業是房企的“附屬品”,靠新房交付強制繫結生存。
現在房企自身難保,物業必須自己賺錢養自己,甚至反哺母公司。
如果還在用20世紀的思維做物業,2025年就是倒閉元年。

2025年風高浪急,世界格局鉅變,面對關稅、脫鉤,普通人如何守護自己的錢袋子?若你有這個困惑,一定要看智谷趨勢內部研判,每週為您解讀國際、宏觀、政策、樓市、商業等重要動向。全年48期,助你看清趨勢,直達財富的本質訊號。原價299/年,透過本文訂閱,智谷老讀者福利價199元/年,還加贈一年12場閉門直播!
限時開放30個名額
299元立減100元
三天後視窗關閉

付款後停頓3秒,新增您的專屬通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