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大家點選左下角“閱讀原文”到原帖與作者交流討論哦!
前言
這篇主要是我自己的工作生活感悟。篇幅有限肯定不全面,也會有一些不夠客觀的感受。我盡力均衡一些。歡迎大家友好討論。要是有小夥伴認出我了也麻煩看看就好不用聲張😄。
希望能給還沒有來過美國的小夥伴,以及在美國工作,然後考慮要不要回國的小夥伴一些參考。
學習
這部分可能大家都差不多,就簡單提一下。一句話總結就是“一分錢一分貨”。
我自己是國內本科+美國研究生。ECE方向。自己也屬於比較懶的,然後學校可能也一般所以無法代表大佬們的感受。不過整體覺得美國這邊教的還是紮實一些。
國內
1.畢竟學費便宜,這部分收入對學校和老師來說都沒有太大幫助。而且老師畢竟平時評職稱還有教授什麼的都看科研成果,然後平時教課對教授來說可能耗時間多,收益小,所以沒辦法特別上心,助教還有習題課這些也比較隨意,基本屬於你想過不難,但是想學好得需要很強的自驅力。然後鑑於除了能保研的同學對GPA有強烈需求之外,考驗,出國,工作的朋友其實對好好學習的動力沒有那麼強。
2.加上現在工作內容和學校教的內容脫節越來越多,所以就更沒有很強的動力去學。
美國
1.首先學費貴,這部分收入對學校和教授都很重要,所以比較重視。尤其是教學質量這部分,上完課都是會有打分的,有些情況下打分的好壞會決定這門課是不是會繼續開下去。所以一方面教授會想盡辦法把內容儘量拆解清晰,並且平時設計的練習題,office hour,還有TA的課程也都會有實質性的作用,幫助大家理解內容。
2.上課教的內容也會跟據工業界的使用即時更新。CS這邊就不用說了,可以緊跟主流框架,平時上課用到的基本都是工作中大機率會直接用到的工具和框架。然後EE這邊一般都是一個大專案,真的就是設計一整套電路出來,這種大專案一般很久都不會大改,並且校招的時候經常會有alumni回來,所以我之前就在career fair上面見到過直接問你在xxx這門課的yyy專案裡面做的是哪部分,給我講講,工作中用就是這些之類的。
3.最後就是打分這個東西美國還是更綜合一些,尤其是平時的作業和project。我個人感覺平時能佔到50%-60%左右。所以每次的作業和project都是按照之前國內對付期末的標準來做,畢竟算到總分裡。然後也正是因為平時學的更認真了,所以也學的更紮實。相比之前國內作業基本交了就有分,而且期末能佔到90%以上,還是有很大不同。
然後再加上我在國內工作的時候,就遇到過同組的同事裡面兩個junior,經驗差不多,一個國內上學,一個海外留學。能比較明顯感覺到有留學經驗的人整體approach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對“完成”這件事的認定思路都好一些。
舉個簡單例子就是我們同樣遇到一個新的feature要去想辦法做。國內上學的朋友就一句話不問,直接上去開始做,做了半天過來說弄完了,然後發現都不是我們想要的,而且實現的方式也比較冷門,稍微遇到點特殊情況就搞不定了,而且沒有文件,不問的話完全不知道怎麼用。
有留學經歷的那位在開始之前就會先詢問一些問題,以明確任務要求,然後在網上先看下主流實現方式,然後開始之前也會來再確認一下。做完之後確實不錯,還會總結一下這次的經驗,寫成一個文件,分享給組裡其他人,同時把他做成一個單獨的package,寫上教程,方便大家之後使用。
這個例子當然只是個例,不能以偏概全,但是我覺得能夠體現出美國這邊的教育還是更重視綜合素質,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的。我相信在國內工作個兩三年之後也能學到這些,但是美國這邊很快就教會大家了,工作中效率確實是會更高一些。
工作
工作這部只瞭解程式設計師了。我自己是在灣區普通廠工作了4年,回國之後在一個創業公司,管理+工程職位。對國內的瞭解可能不如阿里P8那樣直接,不過還是能感受出區別。
一句話總結就是
美國:錢多事少福利好
中國:錢少事多996
當然這麼說是略帶調侃了。畢竟美國這邊錢多也不是能多到買遊艇,中國跟美國比錢少但是在國內過得還是很滋潤。而且中國公司不包括在中國的外企。在中國的外企,工作節奏其實跟美國的差不太多。
最直接的感受還是工作量。在灣區的時候早上10點-下午5點,好好幹的話一週5天是足夠的。下班之後基本不會有需要工作的情況。晚上偶爾跟客戶或者海外團隊連個線,一個月一兩次的樣子。
國內早上的時間其實也差不多是9-11點這個區間,看公司,但是晚上的時間基本是7點起,然後凌晨幾點下班我都碰到過,而且不是一天兩天,連續一週兩週都是不少見的。
然後再加一個個人的感受,國內這邊因為整體節奏更快一些,所以在plan的時候時間就會近。
之前有美團的朋友約飯,晚上9-10點下班是比較正常的。大家也說有時候也不是真的有事,可能就是大家都沒走,就沒人走。這部分我是聽人說的,不過聽得多了感覺應該也是一些公司或者一些組的情況。
不過有一說一,程式設計師群體在國內工薪階層還是相對算中高收入的。平時我們出去吃飯參加活動之類的,也接觸其他各個行業的朋友,打工人裡面程式設計師算是過得不錯的了。
職場環境這個見仁見智,整體感受美國這邊還是專業一些,公私比較分開。國內感覺除了正常辦公軟體之外,每個組有個微信群很正常,然後平時會在裡面發一些分享什麼的,所以老闆加微信也是很正常的。當然也會有逢年過節的大紅包,同事之間平時一起聚餐或者出去玩也會比美國這邊更多一些,這個就看個人喜不喜歡了。
然後因為國內沒有身份問題,所以兼職打點其他工也是很常見的,小接一些外包開發或者諮詢的活,我自己也接過,碰到合適的就接,偶爾小賺一點這樣。
整體感覺是更累的,不過確實上升空間會更大,進入更高職級的機會更多。就看大家覺得值不值了。然後因為這裡有討論海歸|歸海的問題,如果回國之後有考慮再回美國的小夥伴,建議是把綠卡搞定了再回去。這樣如果時間不長後還是決定再回美國也比較方便。有人說至少鎖定PD(排期)再回去,也是可以考慮,但是事實情況是隻有PD的時候,在國內找美國工作是困難的。畢竟人不在美國。
創業
這部分是最不可控的,所以只是講講我個人的經歷。當時加入的是一個剛A輪左右的創業公司,我也不算是最早期創始人,不過也需要負責幾個開發團隊的管理。
一句話總結就是低成本嘗試多種可能性的最佳選擇。
我們小公司的特點就是一切以活下去為最大目標。所以做事方式和大公司很不同。之前在矽谷的時候大家會花很長時間先討論接下來半年要做啥,然後定時間節點,開發計劃。做的時候各種code review,test coverage,regression,都是很健全的。小公司能不能再活半年都是個未知數,所以做事主要就是要deliver,很多時候產品有個大概想法就要開始做了,然後邊做邊改,專案基本是從零開始,要自己選框架,對比資料庫效能,測評第三方服務的功能和穩定性,然後從頭開始搭CI/CD,service monitor這些。這都是我在大廠很難有機會體驗到的全流程開發。真的就是從只有一篇文件,到最後使用者能用上,就3周時間。還是很刺激的。不過這也註定中間的review,測試,穩定性就會一些損失,所以平時工作時間會有一些不確定,因為說不定凌晨兩點哪裡就掛了,需要起來修一修。
還有就是cross function的部分需要做的更多。成熟的大公司裡面所有人的工作內容是被清晰分割的,每個人有明確需要做和不需要做的內容。小公司更多時候是沒有明確的分割的,因為產品還沒定性,流程也會一直變。所以每個人都需要有意識想一想是不是有之前沒說到但是其實自己要做的部分。這個也有人叫做ownership,就是我自己要想想為了讓這部分做好,還需要做哪些。
作為專案owner也有一些好處。用什麼package,怎麼實現,都你一個人說了算。不太需要跟各種人討論,要改什麼東西直接改就行了,也不會有code寫完等半天review,等到最後沒merge發現另一個人提交了程式碼然後一堆conflict的煩人情況等等。
當然這個對管理者的要求也會更高,總結下來四個字就是“知人善任”。需要知道每一個人的能力,優勢是什麼,劣勢是什麼。然後把每個人放到合適的位置上,好的地方讓他發揮,不足的地方幫他補上。做了這一小段時間也體會到了“做人”。確實很多時候,讓大家把能力發揮到最大,把公司的目標和個人的目標結合好,最後事半功倍。
事情出問題的時候,作為剛從工程師變為管理者的的思維很容易就是說要不就自己上吧,後來發現自己上確實是能解決一個問題,但是可能會有其他的新問題冒出來沒人解決。反而是提前訂好規則,然後讓專人負責專門部分,整體效率會高很多。畢竟合理的排程和管理也是需要專人來負責的。團隊管理是一需要專門學習和練習的能力,不是簡單技術和經驗夠了就自動學會的。
除了產品和開發,其實平時的商務,出去講座也會參加一些,我覺得這些在美國也會有機會,不過可能會需要更長的時間才有機會接觸到。現在在創業公司,能夠更早接觸到,練習到這些能力,我覺得是收穫最大的部分。在創業公司這前兩年學到的東西,可能在大公司需要做7-8年才有機會經歷。
中間也看到了這篇關於青年管理者的文章,對於剛開始做管理沒有經驗,或者遇到了一個老闆但是感覺他不怎麼會管的情況,感覺都會有幫助⬇️
https://presence.feishu.cn/wiki/wikcnrUEdHgCVe0bNxNnQgNSSSc
生活
生活的感覺肯定也是每個人不一樣的。我自己因為是個普通人,在美國也沒啥人脈,在國內也沒太多關係,所以是個比較基礎的情況。感覺下來是這樣。
美國:人少,空間多,小圈子自己玩
國內:人多,空間小,接觸的人更廣泛
人
當然我也見過在美國圈子過得風生水起,參加各種VC的活動,到處去參加演講,然後生活幸福美滿的大佬,還有遊歷全球,上山下海無所不能,同時拿著矽谷高薪的大佬。
也碰到了國內家裡開公司,住豪宅,畢業起步就是家族企業高管,或者有背景,真的是能幫人擺平各種事情的大哥。
這些人我覺得哪裡都有,就不屬於大眾平均水平了。
在美國的時候我自己其實是過得還挺開心的,因為平時工作沒有很忙,所以也有機會接觸很多之前沒有參與的活動,灣區這邊葡萄酒,遠足,滑雪,攀巖等等,都是自然條件得天獨厚,不過玩久了就會發現身邊大概就是那一小夥人,然後大家背景也都差不多(差不多的優秀)。發展路徑也是比較確定的,比方說美國這邊上名校,畢業矽谷大廠,然後課餘時間研究炒股買房,養個布偶小寵物,過幾年綠卡排到,成家生娃,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我覺得是很棒的,不過也會想想是不是生活還有其他的可能。到國內的時候就是認識了各式各樣的小夥伴,有畢業就自己做情趣用品創業的,有本科就開始賣貨,後面財富自由了專門教人怎麼做銷售的,還有之前大廠做市場,後來自己想換換方向最後自己做糕點的。總而言之由於沒有統一的背景,也沒有身份的限制,還是能看到人生各種可能性的。
住房
不過國內生活的時候不可避免的就會落到戶口和買房這兩個問題。我以前上學的時候其實並沒有特別在意這兩個。但是在國內工作兩年就感覺到,要在這裡長待是沒法避免的。就算自己不在意,但是為了孩子以後的教育,年紀大了以後的醫療資源,還是要看。
國內好的學校,醫院,工作機會都在那幾個大城市。
美國這邊好的教育,好的醫療,好的工作機會相對是比較分散的,然後也沒有戶籍制度的限制,基本就是你有能力/相對富有就能解決掉。
國內北京上海這兩個地方的戶口非常難拿。上海比北京略容易一些,最近還有留學生回國落戶政策,有條件的可以看看自己是不是滿足。如果不長住的話倒是區別不大,常住的話有時候真的不是單有能力/稍微有點錢就能搞定的。
房價這個事情因為我自己沒有買房,所以不好說第一手體驗。但是身邊朋友的資料來看,其實灣區和北京上海的朋友工作5年左右都有自己買房的,所以我覺得買個自住房其實應該都是相對ok的。唯一就是北京上海買房有戶籍限制,不過如果長期在那邊工作的人一般最後還都是能買到的,一般是交滿幾年社保就可以之類的。
醫療
看病因為,我現在年紀還不大,說實話是覺得國內更方便快捷的,因為大部分時候都是幾十幾百能看完的小問題,而且國內醫生你們也知道的,不像美國這邊這麼“照顧人”,直接就給你治了,效率高。有一次我卡魚刺了,去掛了個急診,15分鐘就出來了,不到100塊錢。但是年紀大了之後可能需要看的病越來越多,身邊也經常聽到要去“北京/上海的大醫院”掛個專家號的情況,感覺在國內如果不是大城市,年紀大了以後我是有點擔心的。
美國這邊小病是慢了點,不過大點的病感覺還是會給穩步推進的。雖然醫保貴是個老大難問題了,但是隻要大廠待著交保險,各種401k股票投資穩點搞,個人感覺年紀大了以後醫療資源還是有保障的。
教育
這個因為我也沒有小孩所以瞭解的不全面。感覺灣區這邊小孩壓力其實也很大,沒有之前說的那種美國輕鬆加愉快教育說的那麼誇張。國內也不是說都是應試教育,人大附中,上海中學的朋友真的都很全面,然後也有很多私立學校,入學要面試家長的那種。其實兩邊的教育水平我覺得是各有千秋的。只是美國這邊有錢/有房就差不多,國內還多一個戶口。
家人
我感覺很多人考慮回國很大一個原因是家人在國內。我實話實說自己也沒有考慮的特別清楚。因為我自己是比較清楚地知道自己其實沒有特別適應國內的生活,但是父母也明確表達過不會來美國這邊。所以我能想到的就是如果最後能常駐美國這邊,同時能夠比較方便回國是最理想的情況。不過我也問過一些海歸朋友,他們說自己在美國生活的時候就沒有特別喜歡,一方面吃的不是很習慣,然後美國生活也沒有特別融入,覺得在國內生活更舒適一些,我覺得這樣的就挺好的,自己想的比較清楚。
之前在灣區工作的時候,可能1-2年回國一次。最近在國內工作的時候,一年會回去1-2次,然後如果有什麼突發情況的時候也會直接回家,我能感覺到父母是開心了很多的。不過我發現父母的需求,其實也是階段性的,之前沒回國的時候,天天說要不回國吧,現在回國了,天天說趕緊結婚生孩子吧。所以我也會想那現在是不是回美國結婚生孩子也能接受了哈哈。
吃喝玩樂
吃的東西畢竟還是中國人中國胃,這個國內是沒得說的。而且平時有空去日本東南亞什麼的轉一圈,也很悠哉。
國內各種室內活動是比美國豐富的,沉浸式劇本殺,密室,喝酒蹦迪,經常組織的各種線下沙龍。感覺到了所謂的city life。尤其在上海的時候參與很多英語角日語角,都是能認識新朋友,學到新知識的地方。美國這邊感覺紐約能逛逛博物館,看看劇。三番有些小範圍meetup,其他不是特別豐富。
戶外/挑戰自我的活動一類活動就還是美國更多了,不管是滑雪,衝浪還是攀巖,開飛機,確實比國內完善一些。
小結
個人觀點,歡迎討論。
我感覺美國適合適應能力強,然後生活比較求穩的朋友,價效比是高的。
國內適合稍微有點資源,不管是自己還是家裡的關係,然後想多嘗試一些職業方向的朋友。
至於創業,我覺得底線是得輸得起,能承受失敗的風險,然後有能夠異於常人變現的資本,不管是錢,人脈,學歷,技術,情商。就是至少有一條你得是特別強的,不是一點強,是能吊打周圍人的那種。然後就看天時地利人和了,畢竟團隊,市場情況,還有各種因素很多是不可控的。
今年自己小目標就是能定好自己30-40歲中間要做什麼。因為我覺得10年時間,不管做什麼,只要堅持做,總會有些結果,就怕做到一半中間又換了。之前做了很多嘗試,也換了一些方向,都算是自己的學習和經歷,希望後面可以找到自己可以堅持下去的事情。
中間讀過一本書,叫《五種時間》,回答了我很多問題。這裡也推薦給有緣人。一方面他透過把生活中的時間分成“生存時間,賺錢時間,好看時間,好玩時間,心流時間”,來分析不同的時間投入,對應著未來什麼型別的產出。另一方面他透過“追悼會策劃”,讓每個人寫一寫,在自己的追悼會上,希望自己是什麼樣子的,來梳理到底哪些是對自己重要的時間,從而倒排自己的時間安排。
寫了很多,也有點亂,如有疏忽也煩請大家指出,我儘量改過來。
祝大家新年都發大財!
謝謝給我提出經歷不足,深度不夠的的小夥伴。讓我認識到了自己之後努力的方向。honest feedback都收到了。
更感謝支援我的朋友們,之後我會努力多攢一些經驗再來回饋地裡。
然後有小夥伴幾個問題我簡單講下。
想多聽聽生活類的,國內一般怎麼認識新朋友呢,尤其怎麼接觸不同圈子的人。
國內還是很容易認識新朋友,我自己出去玩的比較多,所以飛盤,滑板,足球,籃球,滑雪都有自己的圈子。一般你去過一個活動之後就會有攢局小能手給你介紹各種其他活動。然後這些活動一般弄完之後晚上會順便吃個飯,然後就大家的朋友都認識了。
我也去過很多線下聚會,一般xhs或者公眾號上面會發,像我說的toast master,或者日語角,還有組團去線下脫口秀,相聲,表演什麼的。
還有一些運動健身群,每天組織大家再戶外鍛鍊,還會組織參加比賽,馬拉松,越野跑,斯巴達等等,節日還有趣味活動。都會認識很多人。
如果都懶得動,就跟之前大學高中同學聚會也會經常帶來新朋友,很容易就認識新人了。畢竟生活過的話多少會有些基礎。
感謝lz分享,不知道能不能分享一些人際關係方面的經驗?比如在美如何融入local 社群,美職場的關係裙帶現象和國內的對比
美國local社群說實話我自己玩的也不熟。不過我有不少朋友就是跟美國人打成一片的。家裡開party來的都是老外。共性大概是他們會住那種community house,這樣室友就很多local。他們在外面參加活動的時候會主動approach美國人,出去玩的時候也會叫上他們。還有就是他們一般會有那種共同愛好的facebook group,這樣會定期組織活動,所以比較熟。
美國職場裙帶關係我沒有接觸過太高層的。單說engineer和manager這一層,家裡七大叔八大姨那種基本是沒見過。但是自己的前同事什麼的很常見。畢竟一起工作過有信任基礎。然後印度人報團是很常見的,畢竟他們來的人多,然後基本都不會想回去印度。
如果結婚有娃了,應該很少有人天天去劇本殺,蹦迪夜店吧?
對基本沒有。有娃的基本不跟我們一起玩了哈哈,都在家帶娃。不過也見過猛的帶娃一起出來攀巖,成為團寵。說實話劇本殺,蹦迪夜店感覺也是剛畢業的人居多。工作稍微時間長點的,平時都沒啥空。畢竟週中已經夠累了,週末能補個覺就不錯了,既不想蹦,也不想動腦子。偶爾聚一下就是喝酒吃飯,德撲唱歌,有點長假會找個地方旅遊這樣。
大家如果還有相關的問題和看法,歡迎點選“閱讀原文”到一畝三分地討論
今日推薦
來源一畝三分地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請與一畝三分地聯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