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超級學霸系列的第五篇。
超級學霸系列,主要透過梳理競賽生和競賽教練的自述來了解這些學霸的成長經歷,看看有什麼可以讓普娃借鑑的。
目前已經發了四篇文章。
第一篇是《超級學霸的真相:不是天才,而是被競賽煉出來的 "反脆弱" 物種》。和家長的認知相反,競賽生的選拔標準既不是天才,也不是綜合成績優秀的學生。
第二篇是《從競賽到科研:超級學霸都在用的底層學習邏輯,普娃也能複製》。我瞭解到,競賽教練是如何一步步篩選和培養競賽生的,競賽生又是如何在學校的支援,持續的磨礪以及自學過程中成長的。
第三篇《超級學霸的時間魔法:競賽生高效秘籍》,是對於普通學生也非常實用的時間管理經驗。
第四篇《湖海搏擊煉成超級學霸:競賽生的抗壓法則》,聚焦於心理韌性的鍛鍊。
第五篇則關注自學能力。這同樣適用於普通學生。
關於自學,大家會有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競賽生為什麼要自學?
自學似乎等於不靠別人。但是競賽生可是獲得了學校的頂級師資支援的。這個問題,在BetterRead此前的文章《從競賽到科研:超級學霸都在用的底層學習邏輯,普娃也能複製》已經談過了。
實際上,就算有頂級師資資源也不夠用。因為競賽時間緊,題目難,考察範圍又有不少超出了中學範疇甚至教練的能力範圍。
在這種情況下,自學就成為競賽生的主要學習方式,尤其是在競賽學習的後期。一來自學可以節約時間、提高效率;二是競賽生必須突破學校師資侷限,找到外部資源,才能拓寬自己的思維和能力。
第二個問題:自學到底是怎麼學的?普通人心中的自學,大概就是看書或者看影片,然後做題目。競賽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第三個問題:自學遇到挫折怎麼辦?因為自學是很困難的。競賽生有沒有遇到過困難,他們是如何解決的?
什麼是自學?
我們首先要釐清概念——什麼是自學?
有的人認為,自學就是在沒有外人幫助的下獨自學習。比如自己讀書、看影片和解題。
還有人認為,自學就是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選擇適合自己的路線來自行進行學習、思考,然後再和別人討論。
前者肯定算自學。但是競賽生的自學通常是第二種。
因為競賽是一個非常專業的領域,不僅涉及大量書本知識的學習和運用,更涉及到軟硬體的操作。在五大競賽中,除了數學,其他四門學科,也就是生物、化學、物理和資訊學的競賽都會涉及到硬體裝置的操作。尤其是生物、化學和物理的很多實驗裝置,往往只有大學才能配備齊全。
這種對軟硬體的高要求,導致純靠個人能力根本無法去進行競賽訓練。同樣,位於省會城市的中學更容易在競賽中出成績。因為這些裝置大多在大學才能找到。而大學往往在省會城市。
實驗裝置只是其一,優秀平臺的支援往往是全方位的。
畢業於成都七中的楊宸頔因為獲得物理競賽金牌而被保送到清華大學。他在一篇分享經驗的文章中提到,七中的競賽資源讓其大開眼界:專門的競賽班,專門的競賽教室和專門的教練;每週有川大的教授上理論課,還會有西南交大的老師過來指導大家進行實驗;教練還會安排大家各處學習等等。
楊宸頔還舉了兩個例子。
他在一次參加外部培訓時候,驚訝地發現,自己的同桌——一個人大附中高二早培班的學生不太明白老師講的一些內容。而自己卻對某些問題了解得比較清楚。這是因為之前自己的教練請了有競賽經驗的學長給他們講過課。
另一個例子是他曾經參加的一個活動“物理競賽金牌聯盟”。該活動會邀請全國的優秀競賽生參加,並安排清華北大等名校老師講課和交流。這類活動當然對競賽生很有吸引力,但是名額有限。然而,七中作為活動的主辦方,則可以讓全競賽班的十幾個同學參與活動。
楊宸頔認識到,平臺對於一個人的成功非常重要,“越是尖端的人才越是需要頂尖的平臺給他發光發熱。”
當然,也有一些競賽生很難獲得學校的支援,不得不靠自學。
B站UP主nichijou的塗山蘇蘇就是一例。
這位本科畢業北大數學學院的學生曾在B站分享了一段自述影片:《在無競賽資源的地方拼出省一的“競賽生”腦袋肯定有問題:一位北大UP的高中競賽打拼之路》,記錄了自己透過自學取得數學競賽省一等獎的經歷。
他在分享時談到,當地的部分高中對競賽學習持排斥態度。如果發現學生在晚自習閱讀競賽書籍,競賽書可能會被收走。好在他的學校比較開明,給了他機會去探索競賽之路。於是,他就靠自己看書解題、觀看B站等網路影片以及在外部培訓機構上課等辦法來學習。
像塗山蘇蘇這樣走到省一實屬罕見。但是他也止步於省一,並且在這過程中也藉助了培訓機構、夏令營等外力。
所以,自學並不是自己悶頭學,而是一種更主動的學習態度——以自己的需要為中心,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資源。
四種能力的疊加
自學這件事看上去是很容易,但是似乎很難做到。
容易是因為資源不難獲得,渠道也很公開,做的事情看起來也很普通。不就是看看書,看看影片,然後問問人嗎?
但就是做不到。
這是因為,自學能力實際上是多種能力的疊加。
第一個能力就是可以坐下來,讀完一本陌生主題的教材。
在短影片和培訓機構流行的時代,這樣的能力越來越罕見。
因為它首先需要你有耐心坐下來讀書。教材一般比較厚。但是如果一個人習慣看短影片了,耐心恐怕不會超出3分鐘。
其次它要求你遇到不懂的地方不放棄,繼續讀。
這也非常難。有時候,甚至孩子還沒放棄,家長已經放棄,打算報班了。
在2012年國際物理奧賽金牌得主Kevin Zhou看來,啃教材是競賽生的第一關。
這位美國華裔學霸在《物理學入門建議》這篇文章裡說,真正擁有興趣並且願意持續努力去學習的人,永遠是少數。大部分人只是幻想獲得獎項和大學錄取而已。
根據他的經驗,每100個詢問的人中,有75個在瞭解到需要學習一本經典入門物理書後,會立即離開。在剩下的25個人中,只有10個人會真正去開啟這本書,只有5個人能堅持讀完前幾章,只有1個人真正深入理解了整本書。
Kevin Zhou說,至少在美國,如果你已經徹底學習了一本好書,你將與不到一百人競爭。雖然在過去十年中,在網上談論準備USAPhO的人數大幅增加,但真正認真準備的人數幾乎保持不變。
當然,除了教材,競賽生還可以透過看影片來學習。比如塗山蘇蘇就從B站上受益匪淺,而後成為了B站的Up主。雖然他最初並不知曉B站上還有知識分享區,誤以為它只是一個用於觀看動漫的娛樂平臺。
看影片比讀教材要容易一些,但依然是單向的學習。
你也許會問,學習不是雙向互動最好嗎?單向有什麼好處呢?
因為這樣做省時省事,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學習,在哪裡、時間長短自己可以說了算。
第二個能力是主動向人請教的能力。
比如前文中提到的塗山蘇蘇在自學就頻頻遇到問題。他說,由於缺乏系統資源,備考中難以抓住重點和高頻考點,遇到難題也無人可問。好在,後來他不僅找到了B站,還報名參加了培訓班和夏令營,這才“找到了組織”。
主動請教別人,看似簡單,實際上是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有意願向人求助,而不是為了面子或者害羞而封閉自己。第二件事是知道自己的問題或者需求是什麼並且可以準確表達。很多人問AI不得法,可能就是這點上沒有做到位。第三件事就是找到合適的人請教。
主動請教別人能力的升級版,實際上是主動構建自己的外部支援體系。通俗一點,就是很多人說的“搭建人脈”。
第三個能力是主動思考。
這個聽上去也很簡單,不就是多想想,誰不會呢?
實際上,這正是競賽生區別於一般學生的地方。
他們的主動思考,首先是做題的時候不輕易放棄。
比如畢業於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楊偉傑,曾經數學競賽,後來透過強基計劃進入北京大學。他在分享經驗時就提過自己是如何思考難題的收穫:當我更專注於我沒做出來的題目,強迫著自己一定要高質量的思考完近三個小時,把哪怕是我不會的題目也想盡所有思路,而不是發現自己做不出來就心態失衡、不想繼續的時候,我發現自己更純粹,水平提升的速度也變快了。
畢業於北大附中的解佳寧也強調探索的意義。她是競賽高考雙料選手,現就讀於清華大學數學專業。
她在分享經驗時提到自己做組合體的經歷,說有一段時間自己幾乎每週要用4~6小時探索攻克兩至三道題,雖然做題的量不大,但大大增強了對組合題的感知。
主動思考的第二點就是做題後主動進行回顧和總結。主
畢業於人大附中的胥曉宇是數學物理雙料競賽生,曾經獲得CMO金牌,CPhO銀牌以及2014年iPhO第一名。
他在分享經驗時談到,每次遇到沒做出來的,或是做出來感覺做法極其巧妙的,都會問自己幾個問題:
答案為什麼這麼想?是有條件或是結論的提示,是有熟知的定理,還是有一個很自然的題眼我沒有發現?我為什麼沒有這麼想?應該怎樣使得下次這樣想?這道題裡頭,有什麼技巧值得借鑑?這道題背後有沒有更本質的思想?有沒有高等的背景?
這樣做總結,可以讓他獲得更深刻的理解。
更多競賽生會透過整理錯題來總經題型,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也有的競賽生喜歡反覆閱讀教材。
比如第38屆中國化學奧林匹克(決賽)金牌獲得者朱彤,曾經把《基礎有機化學》這本書看了三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收穫,最終可以總結出相互關聯的知識系統。他在分享經驗時說,這大概就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學習過程吧。
第四個能力是制定學習計劃。
自學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裡,做計劃是第一步,也是最難的一步。
自學往往是個性化的,得自己來把握學習方式和節奏。如果自學者缺乏經驗或者無人指導,很容易走錯方向、浪費時間。
在此前BetterRead的文章《超級學霸的時間魔法:競賽生高效秘籍》裡,也提到不少競賽生透過做計劃來提高效率,減緩焦慮。
你也許會問,現在有那麼多制定計劃的工具,還有AI,做計劃就沒有那麼難了吧?
其實做計劃這件事,也得分成三步:瞭解自己的現狀;清楚自己的目標;然後明白如何才能一步步地走向最終目標。
要實現這三步,不能僅靠工具,還是需要摸索,更需要為走錯路付出代價的決心和耐心。
執行力來自習慣
以上四種能力聽上去都很普通。但是可以集齊四種能力就很不容易了。更不容易的,是能夠主動執行和堅持執行。
畢業於深圳中學的楊天驊,是國際物理奧賽金牌獲得者。在分享經驗時他很謙虛地表示,自己的學習方法很常規,就是平時多學多背多刷題,然後考前模擬。“我沒有覺得自己有用什麼特別的技巧。”
但是,《南方都市報》一篇題為《深中三學生斬三金創歷史 喜的背後是強大的自律》的報道,卻揭開了背後的秘訣。楊天驊媽媽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孩子無論是跑步,還是單詞打卡,從來沒有中斷過自己的學習計劃。打卡任務堅持了1000天。
楊天驊這種強大的執行力可以追溯到小學期間。據他媽媽表示,由於經常有同學問自己作業,楊天驊小學四年級開始每天都主動把各科作業單發到班級群裡,一直堅持到小學畢業。
如果去看諸多競賽生的經驗分享,你會發現他們很多人擁有這種自律或者說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北京大學附屬中學石景山學校(簡稱北大附中石景山學校)校長崔巖看來,學習習慣的差異才是學習成績產生差異的最重要原因。
從2016年開始,北大附中石景山學校實施“1+3”培養試驗,試驗面向初二學生,經試驗學校面試後錄取的學生,不需參加中考,可直升高中,連續完成初三及高中共四年學習。這就是現在廣為人知的1+3模式。該校圍繞試驗專案進行了課題研究,並於2023年釋出了研究成果報告,其主要作者即校長崔巖。
報告提出,成績稍好和成績稍差的學生的差別並不由智商水平、父母的教育水平等先天性因素決定,學習習慣的差異才是導致他們學習成績產生差異的最重要原因。
那麼具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有什麼表現呢?
報告認為,這樣的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制定階段性目標和計劃,並能夠堅持執行計劃已到達預期的目標,因此他們總會在已有水平的基礎上能夠穩定的進行提升。
相反,學習習慣稍差的學生無論是制定計劃還是執行計劃的能力都有所不足,這使得他們的學習效果很容易受到各種學習以外因素的干擾,成績的波動性大。
報告稱,學校設計了提升學生學習習慣的教學安排,但是在執行過程中卻不如人意。學校發現,由於學生原本的學習習慣水平不一樣,在小組合作過程中的參與度與專注度有很大的差別。這也導致在這種自由度較大的開放式學習過程中,學習習慣較好和較差學生的學習效果截然不同,學習水平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顛倒一下順序
無論是競賽生的經驗分享,還是北大附中石景山學校七年的研究,都顛覆了我們的認知。
家長透過給孩子報班提前搞競賽學習。但是競賽學習需要的是自學能力。
孩子學習有苦難,家長首選報班,避免因為自己摸索浪費時間。但是競賽生證明,自學才是最高效的突圍方式。
通常學校的學習順序是先聽講,再看書,再做題。但是競賽生的方法是先看書,再做題,再聽講。
大家認為智商和家長的教育水平決定了孩子的成績,但七年的試驗發現學習習慣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那麼,怎麼做才是對孩子最合適的呢?
也許我們可以從一件簡單的事情做起,就是顛倒一下學習的順序:
孩子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先不急於解決問題,而是讓孩子坐下看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