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部建設的天然支點

2024年11月,總書記視察湖北,要求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
這次不再是“努力建成”,而是“加快建成”,說明在總書記心裡湖北成為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是必然的,無非就是時間快慢而已,而總書記希望更快一點。
要理解這一點,就要理解現代經濟和地理的關係,就要理解湖北所擁有的獨特地理優勢。
自從人類解鎖了海運科技以後,人類幾乎所有的富裕城市都是沿海的,因為海運成本最低,透過海運可以把所有沿海城市連為一體,看似遠在天邊互不相連,但在經濟上實際都是緊緊挨著的隔壁鄰居。
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個富起來的就是沿海城市,然後以沿海城市為戰略支點撬動了全國經濟,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重來一百次這個全國支點也一定會是沿海地區。
但我們同時還會發現一件事情,中國的海岸線其實很長,沿海城市其實很多很多,但富的其實就那麼幾個,我們口中常說的沿海城市實際上專指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其他的沿海城市其實並不富裕,有些甚至很窮。
大家都沿海,都可以建港口海運,海岸線長達幾千公里,想找個地方建優良深港還不簡單,憑什麼全國的港口貨運量幾乎都集中在長三角和珠三角?
其實開啟地形圖一看就知道為什麼了。
很明顯,雖然南方有著漫長的海岸線,但山實在是太多了,平坦的地方沒有幾個,很難建成出規模城市群來承接港口。
整個南方就一處地方還算平坦,那就是廣州和深圳所在的地方,珠江三角洲平原。
而廣州又連著珠江水系可以走內河航運,所以廣州自古以來就是南方的經濟中心,改開後又加上了一個深圳,雙方其實都是在利用珠江三角洲平原所形成的巨大城市群和天量人口來建立了自己獨特優勢去承接港口的海運。
下了港口貨物就被人買走原地加工,和下了港口貨物還要陸運幾百公里甚至穿山越嶺,那區別是很大的,非常大。
雖然南方的海岸線很長,但只要其他地方沒有大平原,那建港口就不可能競爭的過廣州和深圳。
而上海所在的長三角優勢又不一樣了,那裡的港口雖然也是以長三角平原為依託的,但北方的海岸線並不缺平原,那裡到處都是平原。
長三角平原能在北方大平原中脫穎而出成,依靠的是長江水系,海船在長三角卸貨後,貨物不僅可以在長三角平原消化,還可以轉長江航運輸運到內地。
因為這一點的存在,海船在上海港口卸貨成為了最優選擇,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同樣的條件下成本低一點那在現代經濟中就是完勝。
只要長江航運還在,那就沒有避開長三角地區,在其他平原附近的海岸線上建設港口的必要性,因為不夠經濟,只有距離長江非常遠,到青島天津那裡,才重新出現了港口叢集,因為在上海港口卸的貨陸運到這裡,那還不如直接海運到這裡的港口。
這就是長三角和珠三角成為中國經濟中心的必然性,歷史重來多少次也不會改變這個結果,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天然就是全國建設的戰略支點。
湖北省也是一樣的道理,天然就是中部地區建設的戰略支點。
人類如今是海運時代,海運為王,湖北不靠海這個沒辦法,但中部地區都不靠海,在大家都不靠海的前提下,湖北的優勢最大。
依託海運,長三角和珠三角成為了全國的經濟支點,但光有這兩個支點是不夠的,要輻射全國需要更多的支點。
而要把長三角和珠三角的支點優勢輻射到全國,首先就要透過中部地區進行傳遞。
沒找到中部地區的全國區點陣圖,找到了一箇中部戰區的,大概意思是可以表達出來的,中部地區之所以被稱之為中部地區,是因為位於中國的中間地區。
而湖北省,又位於中部地區的中間地區。
確切的說,湖北省在經濟和戰略意義上甚至位於中國的最中間地區。
湖北省外號九省通衢,意思就是湖北省和整整9個省份接壤,是中國各省份第一多,絕對的交通中心,另外湖北省去全國任何省份,跨越都不會超過2個省,這個特性也是全國所有省份裡唯一。
因為這個原因,湖北省的武漢在全國的高鐵樞紐中心裡,是轉車最方便的那一個。
僅僅位於中心地區並不表示一定是天然的支點,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經驗告訴我們,現代經濟要成支點必須要有水運+平原兩大優勢。
中部地區都沒有海,但中部地區有長江和黃河,這就天然會形成兩個支點,其中長江的貨運量遠遠大於黃河,所以最核心的那個支點肯定出在長江這裡。
長江貨運量很大,黃河貨運量不大,但黃河流經的區域不缺平原,那裡是中原地區,到處都是平原,而長江流經的區域很缺平原。
從下圖我們可以看到,湖北和武漢不僅是中部地區的中心,而且那裡還有一塊大平原,江漢平原,雖然沒有中原那麼大,但這個平原擁有足夠空間去建設城市叢集來承接貨運了,而且可以利用長江航道來運貨,而且鐵路網走陸運到各省份的距離也是相對最短。
因此湖北省天然就是中部地區建設的戰略支點,這是地理位置所決定的。
不要覺得地理位置沒有用,長安城之所以是長安城,就是因為長安佔據了黃河的上游關鍵位置,長安禁軍可以隨時沿著黃河順流而下,運兵運糧都非常方便,從而輕易控制整個中原地區。
而洛陽之所以被定為東都,不僅僅是因為那裡地勢險要有虎牢關保護,而且是因為那裡有多條支流匯聚,方便運糧,後世王朝還特地開挖了幾條大渠來強化這一點。
要不是因為後來氣候劇變,長安所在的關中平原旱到別說出軍糧,就連長安首都吃的糧都供不上了,長安是不可能被放棄的,只要人類還停留在農業時代那裡一定會是首都位置。
而開啟湖北省的地形圖也很有意思。
湖北是中部地區的中心,而武漢則是湖北的中心,不是地圖意義上的中心,而是戰略意義上的中心。
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武漢位於漢江和長江的交匯處,從武漢這裡出發,向長江下游走可以聯通整個長江下游地區,從上海入海,向上遊走可以聯通成都重慶所在的四川平原。
沿著漢江往上游走,可以從襄陽位置轉陸運,溝通中原地區。從洞庭湖方向往下游走,可以走湘江水系聯通長沙,航道最遠可以聯通到廣西地區。
而另一邊的贛江水系,最遠可以聯通到江西地區。
四通八達,水陸均如此,戰略中心和經濟中心,僅僅這一張圖就看的一目瞭然。
而這張圖裡最核心的轉運點和交匯處就是武漢的所在地,漢江和長江的交匯點。
這個交匯點會把一塊地分成三塊地,然後漢口武昌和漢陽當年分別在這個交匯點各佔了一塊地,各建了一座城。
現在都合併到武漢了,但當年確實是分開獨立的三座城,史書記載的是武昌起義而不是武漢起義,是漢陽兵工廠而不是武漢兵工廠,那就說明在這份史料形成的時候武昌和武漢是有區別的,漢陽和武漢也是有區別的,那個年代還沒有武漢這一說,武漢三鎮是互相獨立的,直到1927年才首次提出了武漢的概念。
三座獨立決策獨立建設的城池,最後都選擇了修在這個地方,就是因為這地方是必經之地,是必須在這裡建城的,而且要搶佔。
在經濟效率上,這裡天然就會是湖北的戰略支點,因為湖北其他地區利用長江航道的成本都肯定比武漢高,而鐵路更是直接都匯聚到武漢了。
所以湖北最近提出一個新的口號,那就是武漢要當湖北省經濟建設的戰略支點,對於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戰略支點這事,武漢要打頭陣。
武漢帶頭衝陣,撬動湖北省經濟,然後撬動中部地區的經濟,發揮出戰略支點的意義和價值。
這是一種責任擔當,是主動給自己身上加義務和擔子,做好了是應該的,做不好是不對的。
但地理位置擺在這裡,這個擔子必須湖北和武漢來扛,這個義務必須湖北和武漢來負。
勇於挑擔子的省份和城市越多,中國人就富的越快。
作者:遠方青木(公號ID:YFqingmu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