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拉拉跨城業務配齊全車型:向更長的里程擴張

衝擊舊有格局的故事,正在貨運、快遞、外賣、出行等細分市場輪番上演。
如今,數字貨運平臺這個看似形成同城貨拉拉、跨城運滿滿格局的市場,正在迎來新的重構,在極致內卷的環境下,各個賽道似乎都難維持穩定的格局,巨頭紛紛探索新賽道,邊界滲透,在新的商業環境下變成可能。
2020年之前,數字貨運平臺經過資本的洗禮,進入寡頭時代。同城市場主要玩家剩下貨拉拉、快狗打車,跨城市場剩下滿幫、福佑卡車、路歌等,大家相繼在資本市場衝擊第一股,頭部玩家進入舒適區
網際網路贏家通吃的邏輯,意味著這種平靜不會持續太久,邊界滲透的種子正在破土而出。
衝擊資本市場的招股書,將市場競爭激烈的程度量化,2019-2024年,中國同城貨運市場規模從1625億美元增長到2578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達9.7%;跨城貨運市場規模從5890億美元增長到7665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達5.4%
然而,各個玩家感受到的市場溫度截然不同巨頭之間市場滲透的暗流開始湧動。
最為明顯的訊號就是,貨拉拉開始進軍跨城大車、搬家、跑腿等細分賽道,滿幫則開始佈局同城、冷鏈等細分賽道,而相對溫和的佈局節奏,意味著平臺對新業務的態度是:一半進攻,一半防守。
就在這個過程中,貨量下滑、運力激增,市場供需開始出現微妙的變化,使得司機需要更多選擇權。
貨拉拉大車業務,便是在這樣的演變中,看到格局重塑的機遇。

自然生長

複製成功
2018年前後,車貨匹配平臺在資本大戰下,城配市場留下貨拉拉,長途市場留下滿幫,佔據領先地位之後,大家都在重新思考:平臺的成功,是否存在左右滲透的可能?
這一年,在珠三角、長三角等經濟帶,不少物流人發現路上開始跑著帶貨拉拉車貼的9.6米型貨車,車身上的slogan要找大貨車,還找貨拉拉,貨拉拉率先出圈。
彼時,同城貨運平臺市場份額差距快速拉開,相對而言,追趕者是可以按圖索驥的,但對於領軍者而言,更多的是迷茫。貨拉拉的業務延展,面臨諸多可能性:從快車到拼車,從臨時用車到計劃用車,從同城到跨城等。
其中,跨城大車,在業務增速上率先跑明瞭一個方向。
貨拉拉從同城貨運拓展到跨城貨運,起源於最初一些客戶主動向平臺詢問有沒有5.2米、6.8米、9.6米甚至13米這種承載量較大的貨車,客戶需要這類大型貨車跨城運輸,貨拉拉切入這類車型和業務的邏輯就是服務客戶的需求,平臺對這一需求的策略是,將52以上的貨車定義為大車,讓客戶需求在華東、華南經濟圈內先跑起來,讓大車業務自然生長。
半年後,大車業務連開四城,貨拉拉看到了這一業務的可複製性,2018年底大車業務部成立。
而在運營策略上,跨城大車業務照搬了小車的模式,包括開城邏輯,計價模式、收費模式、司機管理、訂單增長策略等等。
顯然,貨拉拉低估了市場的複雜性。
貨拉拉在獲得自然增長的同時,也受到了固有小車模式的牽制。大車業務絕對不是開啟一個埠、複製一套邏輯就可以一勞永逸的事情
隨著平臺大車訂單持續增加,貨拉拉認為,大車業務必須徹底脫離同城邏輯。2020年,貨拉拉正式把這兩個業務當作是兩條業務線來開展。
自此,貨拉拉大車業務的發展經歷了自然生長——專案組運營——單獨業務線的迭代。

貨拉拉跨城業務糾偏

貨拉拉對跨城大車業務的修正,同樣體現在車貼上,這一時期,其車貼變成了:貨拉拉長途大貨車,一口價,通全國
從其中的關鍵詞可以看到,其核心在解決兩個問題:價格與覆蓋。
01的角度來講,業務跑出來有它的偶然性;但如果要從110,肯定要把事情做對,找到持續增長的引擎。
找到適配的方法論,核心是對調車場景與痛點的深入分析,從而找到貨主與司機的敏感點。具體來看:
在同城貨運中,發車頻率較高,運費價格波動空間不大;在中短途貨運場景中,發車頻率中等,司機們對回程運價要求較低。而在長途貨運場景中,單次行駛距離較長,履約時間一般在2-5天,發車頻率低,且由於空駛成本過高,供需雙方的敏感點在於線路價格。
2020年起,貨拉拉透過使用者調研、痛點歸因、市場對標等動作,開始了對跨城大車業務的糾偏。
其中,計價模式是同城與跨城大車最明顯的差異,也是跨界玩家複製成功的必經之路。貨拉拉跨城大車一開始就是標準的里程定價,用打通交易閉環計費方式做跨城,這顯然與非標化的運營場景相悖。
因此,貨拉拉大車的糾偏便是從計價模式開始,計價模式經歷了三版迭代:從里程計價,到線路計價,再到一口價。目前,貨拉拉採用的一口價,強調事前議定總成本的確定性,能有效解決了大車場景下的費用模糊問題,提升交易透明度和使用者體驗。
除了計價模式之外,貨拉拉糾偏的另外一個動作就是:生態治理。
在司機側,跨城市場存在大量的資訊部、黃牛,這些供給運力高頻地違反平臺規則,造成了較高的取消率,意識到使用者糾紛成為制約增長的關鍵因素後,貨拉拉開始清理破壞規則的資訊部,打造公平有序的長途貨運生態。
另外,在司機側的運營策略上,將以往的1000元的保證金政策,降低至500元;同時,降低抽傭比例,如大車訂單的整體抽傭上限在40元到70元區間,透過合理的抽傭政策,提高司機收入,吸引更多司機加入平臺,增加運力供給。
計價模式的迭代和平臺生態的治理,打開了貨拉拉跨城大車的增長飛輪。完成糾偏後的跨城大車業務,在2020-2024年,持續實現車型、訂單、城市覆蓋的三增長。

5.2米到17.5

20公里到2000公里
在頭部平臺絕對領先的細分賽道中,僅僅是靠對標,追趕者很難在固有的格局中開啟裂縫。
而直客訂單、三方物流,是貨拉拉跨城大車開啟市場的鑰匙。
2020年前,貨拉拉大車業務的車型主要是6.8米、7.6米、9.6米,後來逐漸上線13 米、17.5米車型,2024年又上線了6.2米、8.6 米、11.7米、13.7米等車型,大車車型補充全後,如今貨拉拉平臺已經覆蓋全車型,24種車型可供貨主選擇。
跨城大車,成為貨拉拉繼同城之後,GTV貢獻最大的一條業務線。
此時,貨拉拉跨城大車有了新的車貼標語:貨拉拉大貨車,同城跨城都便宜
物流這個市場對成本很敏感,特別是跨城的貨運市場,貨主與司機之間長久以來一直存在著價格博弈,平臺需要在這組矛盾中找到一個最優平衡點。
從同城起家的貨拉拉,天然靠近直接客源,自貨拉拉推出跨城大車業務起至2024年,超過70%的首次使用商戶是同城貨運服務的現有商戶。在收費模式上,貨拉拉選擇對貨主端免收服務費,從調車的資訊成本上計算,不收費的形式更有利於貨主。同時,對於調車頻次較高的三方物流而言,行業調車平臺普遍雙端收費,而貨拉拉的收費模式實際上在他們原有調車渠道的基礎上,免費增加了一個調車渠道。
在貨主的高頻交易中,貨拉拉大車業務正在滲透到長途。深圳鑫馬通運物流的賴老闆,從2013年進入物流行業,主要服務於珠三角工廠之間的調撥運輸,高峰時期,僅一個工廠客戶的用車量就超300/月。我們貨運大多數透過平臺調車,貨拉拉可以集中開票,方便物流公司進行業務管理,也能為物流使用者降本增效。賴老闆說。
貨拉拉大車業務發展至今,已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區間——0-200km運距傳統跨城大車的業務模式下,找到訂單後上門提貨的時效往往以數小時計,貨拉拉跨城大車則將平臺司機產品化,提供時效、服務、成本產品,尤其在時效上,能夠讓貨主體驗到分鐘級別服務——1分鐘接單,30分鐘到達這讓貨拉拉大車在200km運距場景中佔據較大優勢,如今貨拉拉大車來車快已成貨主普遍共識。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貨拉拉吸納了一批更傾向於跑中短途的大車司機。58歲的司機師傅朱松源,是最早擁抱平臺的一批大車司機,他最初駕駛的是5.2米的貨車,他以優質的服務獲得了大量貨主的收藏,運距也越跑越遠,被貨主稱為蘇錫常物流圈的貨運能手。
貨拉拉平臺上貨主聯絡方式全、結款及時、訂單時效快。這是朱松源最直觀的感受,如今收藏他的貨主的中短途大車訂單還在增加,今年,朱松源更是將原來的5.2米貨車升級到了6.8米平板貨車,做中短途倒短,實現增收。
200公里以上的長運距訂單增速上, 貨拉拉大貨車也開始調整司機運營方式,對司機降保證金,降低門檻,降低抽傭,希望吸引到更多長運距偏好的大車司機,從而形成貨主降本——司機增收——訂單加密的良性迴圈。
在車型上,從跑腿、麵包車,再到17.5米大車,貨拉拉已覆蓋了24種車型;在叫車方式上,從快車、議價用車到順路車;在運輸公里數上,從50公里以內到200公里,再到2000公里以上的運距,貨拉拉覆蓋同城,跨城,跨省貨運,我們希望能給使用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用一個App解決同城跨城的貨運需求。貨拉拉聯合創始人譚穩寶說
過去三年,貨拉拉大車月活司機數量增長了60%;年度閉環貨運GTV超過70億元,這也是貨拉拉大車業務發展成果的體現。

跨城貨運的競爭在水面之下

在跨城貨運這個萬億級的賽道里,發生著新老玩家追逐的故事,但實際上,跨城貨運的競爭是在水面之下
貨拉拉和運滿滿在自己的優勢領域都已深耕多年,在貨主和司機中的固定心智也已形成,在流量成本、獲客成本都日益增長的現在,雙方均未以大資金投入的形式去攻打對方的優勢領域,反而選擇維持原有模式的前提下,做運營策略上做調整。
運滿滿希望獲取貨拉拉上更多的直客使用者,貨拉拉也希望搶奪運滿滿上更多的專業物流客戶,現階段更多的是在看兩家的精細化運營的能力,看哪家可以率先找到調動天平的關鍵鑰匙。
貨拉拉作為後來者,正在探索出一條新的路徑。新業務的增長邏輯,需要區別於行業其他玩家的差異化落地方案。目前,貨拉拉跨城大車透過精細化運營,在0-200公里場景站穩腳跟,而隨著使用者、司機的迴圈增長,未來貨拉拉大車業務也將在200公里以上的貨運場景逐漸滲透。
在貨執行業,無論是貨拉拉還是滿幫,其業務定位在物流的分類中的整車物流領域。臨時性整車最大的特點,就是價格不穩定,受天氣、時間、車型、重量、回程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
貨運平臺主要解決了資訊不對稱、價格波動、行業服務能力等問題,滲透入臨時性用車市場。同城與跨城的頭部玩家對市場佔有率不到5%,仍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縱觀貨運市場,無論是同城市場,還是跨城大車,未來仍然具備改寫格局的可能。
編輯|魏小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