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書“潑天流量”背後,我們需要知道的事

《紙牌屋 第一季》
據新京報報道,美國時間1月18日19時30分,美國官方禁令生效,TikTok暫時停止為使用者提供服務。但一天後,TikTok在社交媒體上釋出宣告,表示公司已與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達成一致,正在恢復相關服務。現在,TikTok已能夠正常使用。
在這場風波中,“TikTok難民”是難以忽視的現象,隨著大量美國TikTok使用者湧向小紅書,小紅書曾登頂美國應用商店榜首,小紅書也快速開發出翻譯功能。
這些來到小紅書的人,分享著自己的貓和狗,發出彈著吉他唱歌的影片,諸多生活圖景中,甚至有阿拉斯加遼闊大地上的鯨骨。大洋的另一端以快得不可思議的速度來到我們面前,大家說著不一樣的語言,卻感覺世界從未如此相連。
很多人知道技術與演算法如何擠壓著個體生活,但這些交流讓人久違地想起,技術是我們認識自己與世界的重要工具,它讓我們跨越物理距離,也跨過隔閡,純粹作為人類而相處,哪怕它是暫時的。
技術需要在現實的背景當中存續。或許,是時候重新認識技術對我們的生活來說意味著什麼。

講述 | 李子,科技社會學博士


來源 | 看理想節目《失控年代的生活重建法》

01.
未來,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
很多歷史學家都提到,我們的世界,經過了戰後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就是電腦帶來的技術革命,以及90年代到2000年左右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也就是網際網路帶來的資訊革命。而當下,很多人也認為,我們處於人工智慧革命的前夜,我們可能也看到了一些苗頭。
有一些產業,已經高度地自動化、不受人的判斷所掌控了,比如金融行業的高頻交易,大部分都是演算法在自動進行的。每一次革命,都會引發生產力的一個洗牌,會多多少少推動國際格局的變化,而這種變化,也帶來了各種挑戰和不穩定性。
當下的主流之一,是國際格局的分崩離析。資訊革命雖然給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聯結,但是也加劇了不平等,加劇了財富和權力向資訊中心流動的速度。
這反映到地緣格局上,是二戰特別是冷戰之後的全球化,在政治層面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很多地方出現了反全球化的聲音,比如英國脫離歐盟,區域性衝突頻發。
如今,國際間的利益爭奪,愈發顯現出一種零和遊戲的特徵。這種轉變,不僅影響著國家和企業,最終落到了我們每個人身上,是全球層面的經濟增長放緩,發展機會的減少,以及內卷現象的加劇。
從技術的角度看,國家對於技術的掌握越來越弱,而跨國大資本的力量,在這個過程當中顯得越來越強大。頭部的資本機器,憑藉著它們的技術手段,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地積累財富,在國際市場以及國內經濟當中,我們所面對的都不是一個平等的競爭環境。
《社交網路》
資本的集中,使得資源和機會,日益向少數人傾斜,而大多數人的生存和發展則越加艱難,或者需要很大程度上去仰仗這些大資本。
這種不平等不僅體現在財富的分配上,還體現在我們對技術的掌控和利用上。《連線的代價》一書當中說,所謂的“數字殖民主義”,就是我們的生活,正在不斷地被數字化所侵蝕,許多傳統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正在被資料、被演算法所重新定義,並且逐漸地納入資本的生產軌道。
我們在社交網路上的每一次點選、每一條評論,都可能被資料收集和分析,從而形成對我們行為的精準預測和干預。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透明,被技術巨頭看得一清二楚,不知不覺也會落入資本的控制以及操控;
一個人愛吃什麼、愛聽什麼,都受演算法所影響,而在很多關鍵的領域,也出現了“沒得選”的一個境地。人在這個過程當中變得越來越被動,選擇權和自主權有被剝奪的危險。
與此同時,政治力量也越來越依賴於資本和技術,實現對個人的控制。我們在追求安全的同時,不得不以隱私作為代價。機場安檢就是一個例子,我們走入機場之後,包會被掃描,整個人攜帶什麼都會被看得一清二楚,這是必要的一種犧牲,去換取我們旅行的安全。
但是這種機場安檢一樣的監視,正不斷地出現在生活的每個角落,大環境的動盪所帶來的不安全感,不得不去用技術的監視去填補。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政府和企業獲取的個人資料,往往也有被濫用的風險。監視和被監視的關係,也滲透進了很多原本不需要監視的空間,成為了一種監視的文化。
02.
個人化的技術,能否惠及每個人?
當下的技術發展,還有一個重要的趨勢是,經濟形式的個人化。技術越來越精細,越來越精準,而配合資本化、市場化的趨勢,或者說人作為技術消費者和勞工的角色變得越來越重要。
我們的工作變得越來越靈活,但同時也更加零散,更加地不透明。平臺化經濟的興起,使得個人在勞動市場當中變得孤立,面對平臺上的工作機會,個人往往缺乏掌握核心技術的能力。這種狀況,讓許多人失去了掌控感,以及安全感。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當中,原子化的社會和個人化的技術相輔相成,使得這個趨勢變得越來越明顯。傳統的社會組織形式走向沒落後,個體之間的聯絡變得稀薄了。而這種孤立感,也讓我們更加依賴技術來實現社會的組織。
個體是很脆弱的,在社交網路和各種上癮技術的影響之下,個人更容易被技術所俘獲,沉迷於虛擬的世界當中,甚至忽視與現實世界之間的聯絡。這種情況不僅影響了人們的心理健康,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削弱了社會的凝聚力,讓走出家門、和人打交道,變得更加困難。
《愛樂之城》
而技術個人化之後,技術的進步是否能夠平等地惠及每一個人呢?在某些方面,我們確實是受益者,畢竟技術的門檻大大降低,脫離傳統社會的人有機會在新的社會當中能夠存活,從這個角度上面看,技術給了ta們打破枷鎖的可能性。畢竟,對於很多人來說,走出大山,走出宗族社會,是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但是這個過程當中,可能會存在著更加深層的不平等。對於一些人來說,在大資本,技術巨頭的強大控制力之下,ta們更容易成為被犧牲、被邊緣化的弱勢群體,比如困在演算法裡的平臺工人,或者為人工智慧打工的隱形勞動者,等等。
展望未來,我們也必須考慮到國際環境、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不可預測性。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技術的支援,特別是依賴於網際網路服務的技術。
但是技術作為一種基礎設施,並不總是穩定的,自然災害、駭客攻擊甚至戰爭等等事件,都可能會摧毀我們所依賴的基礎設施。隨著我們對技術的依賴加深,也必須為這種依賴找到一個備選方案。
從個人層面上,失業、生活動盪等問題,也會打亂我們的生活節奏,更容易使我們陷入技術的陷阱。現在來看,生活動盪等等事件,對個人帶來的最大影響,是心理層面的,抑鬱、焦慮,社交層面的孤立等等。
很多時候我們身邊的技術,只是提供了一個暫時的逃避,而在深層次上建立了我們對於技術的依賴,甚至讓我們被技術手段所利用,比如沉迷遊戲,虛擬社交,或者網上購物等等。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打破這種依賴和依附的惡性迴圈,去探索和技術之間的健康關係。
03.
未來的技術,如何向善?
未來的技術,應該向什麼方向發展?我們談到技術的時候,更多的是談技術如何提高效率,如何推動經濟的發展,如何推動社會進步。固然,生產力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方面,但社會的進步,也意味著文明的繁榮,以及作為人的福祉的提高。
社會科學所提供的視角,是更多地從個人或者群體的福祉出發,去詢問當下這些主流的技術手段,和衡量進步的指標,究竟有沒有給社會帶來整體的向好,那些積累的財富或者生產力,有沒有惠及到儘可能多的人。
比如,不得不承認的是,當下我們不可避免地擔心在工作和社會的各個維度上面是否會受到AI的擠壓和取代。社會越來越崇尚所謂的績優主義,以及普通人之間的相互競爭而非合作。這種焦慮,其實也是我們當下的社會價值在個體身上的反映。
而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從AI的出發點去考慮,AI究竟能夠如何加強我們的能力,而不是取代我們作為工作者,掌握決策的能力。人們需要維護創造性使用AI的權力,把AI作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的權力。而AI開發者從這個角度出發,也應該更多地去考慮人和AI之間機制的相輔相成,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算力帶來的黑箱的結果。
《她》
同樣的,其它技術手段也需要有一個良善的出發點。從倫理學的角度來講,這些出發點就是所謂的品德(Virtue)。這種倫理觀存在於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時代和東方的倫理傳統裡,一個良善的人類社會,會基於人的本性,對品德有著最基本的追求,比如合作,共贏等等。
技術向善,最終還是要透過分析技術和人的關係,去看技術有沒有契合人類所有的美好品德,在怎樣的條件下,我們能夠和技術發展出良善的關係。
技術倫理學家夏農·瓦羅爾(Shannon Vallor)在這個基礎上細化,提出了十二個重要的技術品德,它們是:誠實(honesty)、自控(self-control)、謙遜(humility)、公正(justice)、勇氣(courage)、同情(empathy)、關愛或者照護(care)、文明(civility)、靈活(flexibility)、視角或者說高屋建瓴(perspective)、慷慨(magnanimity),以及技術道德的智慧(technomoral wisdom)。
技術向善的善,有很多個分析方向。法學可能更考慮公正,社會學可能會更考慮平等,而倫理學提出的品德的概念,可以被放到技術的設計場景和應用場景裡,作為非常重要的參考,以及分析和對話的工具,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和技術向善相關的討論中來。
比如,在應用社交網路技術的時候,常常缺乏一個誠實的品德,設計的機制和氛圍鼓勵人們過粉飾的生活,而不是真實的生活。與購物相關的技術,在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的背景裡很難做到自控。
《愛樂之城》
但我們也可以說,在困難時刻,微信群、各種論壇等等,扮演了關愛、照護,以及散播同情的角色。這個角色是否能夠透過更好的設計、更好的使用,來鞏固人和人之間的關係,都需要我們參與討論和反思。
個人的力量在複雜的技術體系面前,的確是微小的,但是並不意味著,個人面對技術大潮完全處於劣勢。
事實上,我們可以從小的地方看到技術裡暗藏的陷阱,更好地利用技術,呼籲技術發展的新方向,將技術作為契機,團結身邊的人,把力量積聚起來,面對這些巨大的體系的權力,以真實的生活為基礎,去做腳踏實地的抵抗。
*本文整理自看理想節目《失控年代的生活重建法:技術與人30講》第29期,有編輯刪減,完整內容可點選下方圖片,進入“看理想”小程式收聽。
音訊編輯:ZY
微信內容編輯:汁兒

策劃:看理想新媒體部


封面圖:《社交網路》
商業合作[email protected]
投稿或其他事宜[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