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兔薦書|比爾·蓋茨推薦,一本書讀懂21世紀最大困境(內含福利)

在人工智慧、生物技術和量子計算等領域的推動下,我們正站在人類歷史的一個關鍵節點上,這個節點將塑造我們未來的走向。人工智慧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預示著一切都將發生變革。
人工智慧的發展速度之快令人驚歎,新模型和產品層出不窮,每週甚至每天都有新突破。這場技術革命的浪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前進。
《浪潮將至》是由DeepMind聯合創始人、微軟人工智慧CEO穆斯塔法·蘇萊曼和數字出版領域的佼佼者邁克爾·巴斯卡爾聯手打造的最新著作。
《浪潮將至》
[英]穆斯塔法·蘇萊曼,[英]邁克爾·巴斯卡爾 新作
比爾·蓋茨對這本書的評價是:“在巨浪般的時代,它是一部為你指引航向的作品。
作為開創性的人工智慧公司DeepMind的聯合創始人和微軟人工智慧的CEO,作者穆斯塔法·蘇萊曼一直處於這場浪潮的中心。他認為,未來10年將被這一波強大、快速擴散的新技術所定義。
我們精心提煉了穆斯塔法·蘇萊曼和邁克爾·巴斯卡爾在《浪潮將至》中關於強大、快速擴散的新技術的深刻見解,旨在為讀者提供了一劑現實的鎮靜劑,幫助大家更加從容地面對和適應當前的技術衝擊。
01

人工智慧正席捲世界

人工智慧的大規模應用已如火如荼。放眼望去,軟體已經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幫助我們蒐集和分析海量資料。這些資料正用於訓練人工智慧系統,使其能夠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幾乎每個領域創造出更高效、更精準的產品。
同時,人工智慧的獲取和使用也變得日益便捷:因為有了如 Meta 的 PyTorch(一個開源的深度學習框架)和 OpenAI 的應用程式程式設計介面(API)這樣的工具和基礎設施,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掌握尖端的機器學習能力。此外,5G(第五代移動通訊技術)網路和其無所不及的連通性為我們構建了一個龐大且持續線上的使用者群體。
人工智慧正逐步從演示階段過渡到現實世界的應用中。
要不了幾年,人工智慧將能以與人類一樣的方式對話、推理,甚至採取行動。它們的感知系統將和我們的一樣敏銳。這並不等同於它們達到了超級智慧水平,但它們確實會成為異常強大的系統。這意味著人工智慧將緊密地融入我們的社會結構,成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人工智慧真的不再是“新興”的了。它存在於你每天使用的產品、服務和裝置中。在生活的各個領域,大量應用程式正依賴於 10 年前還不可能實現的技術。這些技術有助於在如今治療成本不斷攀升的背景下,發現治療某些棘手疾病的新藥。
深度學習可以檢測水管裂縫,管理交通流量,模擬聚變反應以開發新的清潔能源,最佳化航線,以及輔助設計更可持續、功能更豐富的建築材料。深度學習技術也被用來駕駛汽車、卡車和拖拉機,有可能創造出更安全、更高效的交通基礎設施。在電力和水資源系統中,它被用來有效管理稀缺資源,緩解日益增大的資源壓力。
人工智慧系統能夠管理零售倉庫、提供郵件寫作建議、推薦歌曲、檢測欺詐行為、撰寫故事、診斷罕見疾病,甚至模擬氣候變化的影響。它們出現在商店、學校、醫院、辦公室、法庭和家庭中。如今,你每天都會和人工智慧互動很多次;未來,這種互動將更加頻繁。幾乎在任何方面,人工智慧都將使人類體驗變得更加高效、快速、實用和順暢。
人工智慧已經在我們身邊了,但這僅僅是個開始。
02
21世紀人類須面對的重大元問題
在人工智慧之外,一場更為廣泛的技術革命已然興起。在這場革命中,人工智慧正推動新興的、強大的基因技術和機器人技術突飛猛進。
在這個錯綜複雜、多種技術相互交織的局面下,一個領域的進步會加速其他領域的發展,而這種相互強化的局面已經超出了任何人的直接掌控。
顯然,如果任何人能夠成功地複製人類智慧,那就不僅僅意味著一個有利可圖的商機,更預示著人類歷史的一次重大變革。它將開啟一個新的紀元,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伴隨著前所未有的風險。
這些年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我的擔憂也與日俱增。如果這股技術浪潮實際上是一場無法阻擋的海嘯,那麼我們該怎麼辦?
2010 年時,幾乎無人認真探討人工智慧。如今,這個曾被視為僅屬於少數研究人員和企業家的研究任務,已經演變為一個吸引全球廣泛參與的宏大領域。人工智慧無處不在。無論是在新聞報道中,還是在智慧手機中,甚至在股票交易和網站建設的過程中,我們都能見到它的身影。
這些新興技術一旦成熟,將會迅速普及,價格將變得更便宜、獲取將變得更便捷,其將廣泛滲入社會的各個領域。它們將帶來卓越的醫學進步和清潔能源的突破,不僅能催生新的商業機會,還將在幾乎所有我們可以想象的領域中促進產業多樣化和生活質量的提升。
然而,除了帶來眾多利益,人工智慧、合成生物學以及其他尖端技術也將引發令人憂慮的尾部風險。這些風險可能對民族國家的生存安全構成威脅,其影響之深遠,足以動搖甚至顛覆現有的地緣政治格局。
設想一下,由人工智慧助力的網路攻擊、可能引發國家毀滅的自動化戰爭、人為製造的流行病,以及一個由看似強大但充滿未知力量的技術所主導的世界,這些極端情況在技術的推動下都有可能成為現實
儘管每種情況的發生機率都不大,但其潛在後果都是災難性的。因此,即便這些後果出現的可能性較小,我們也必須保持高度警惕。
面對這些潛在的災難性風險,一些國家可能會採取高度技術化的威權主義手段來應對,以減緩這些新力量的擴散。這很可能導致對個人隱私的嚴密監控和大規模侵犯
技術的嚴格控制可能會催生一個反烏托邦式的全球監控體系,在這個體系下,一切事物和個體都將受到無間斷的監視。人們對預防最極端的潛在後果的渴望為這個監控體系提供了合理化的藉口。
同樣可能出現的是盧德主義式抵抗。一系列針對新技術的抗議、抵制和要求暫停的聲音可能出現。然而,放棄新技術的研發並全面暫停其應用,這可能嗎?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考慮到新技術所帶來的巨大地緣戰略和商業價值,我們很難想象有誰能輕易說服國家或企業單方面放棄這些技術所帶來的變革力量。此外,試圖阻止新技術的發展本身就是一種危險。歷史上,技術停滯的社會往往不穩定,容易崩潰。這樣的社會最終會喪失解決問題和實現進步的能力。
從當前的視角來看,無論是追求還是避免新技術都存在著巨大的風險。隨著技術變得更加便宜、強大,普及度更高,風險也在逐漸累積。在這些風險中尋找一條安全的“狹窄小道”,以避免陷入技術專制主義的反烏托邦或陷入技術開放可能帶來的災難,變得越來越困難。
然而,放任自流也非明智之舉。儘管我們對技術風險深感擔憂,但我們前所未有地需要即將到來的技術浪潮所帶來的巨大好處。這正是我們面臨的核心困境:新一代的強大技術遲早可能將人類引向災難性或反烏托邦式的局面。我堅信這是21 世紀人類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元問題。
03
即將到來的技術浪潮對國家的挑戰
歷史上的每一次技術浪潮都帶來了深遠的政治影響,預計未來仍會如此。
最近的一次技術浪潮以大型計算機、臺式計算機、電腦軟體、網際網路和智慧手機的出現為標誌,為社會帶來了難以估量的利益。它為現代經濟帶來了新工具,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增長,並改變了我們獲取知識、娛樂和相互溝通的方式。
以社交媒體為例,儘管現在有很多關於其負面影響的悲觀言論,但我們不能忽視其為現代社會所帶來的眾多積極影響。不過,在過去 10年裡,人們也越發認識到技術帶來的另一種影響:它們為政治極化和制度脆弱性的形成和加劇創造了條件。
社交媒體平臺能夠輕易地觸發我們的本能情緒反應,我們會因感知到威脅資訊而大量分泌腎上腺素。人們的情緒尤其是憤怒情緒越強烈,社交媒體上的活躍度就越高。一項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元分析透過近 500 項研究結果發現,數字媒體使用的增加與人們對政治的不信任、民粹主義運動的興起、仇恨情緒的加劇以及政治極化的上升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儘管相關性並不等同於因果關係,但這一綜述確實呈現了新技術“對民主制度構成嚴重威脅的明確證據”。
技術已經逐漸侵蝕了民族國家原本穩固的主權邊界,它開啟了人口、資訊、思想、經驗、商品、資本和財富的全球化流動,並不斷推動這一趨勢。正如我們所觀察到的,技術在地緣政治戰略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幾乎滲入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新的技術浪潮到來之前,技術已經是世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但它也導致了全球民族國家體系的穩定性日益下降。現代技術的迅猛發展、高度的全球化、廣泛的應用範圍以及巨大的吸引力,使得任何簡單的遏制方案都難以成功。技術有重要的戰略價值,為數十億人所依賴,它已成為人類社會的一個核心角色,也是國家難以掌控的一股強大力量。
如今,那些已經因先前技術浪潮衝擊而動盪不安的社會,又將面臨人工智慧、合成生物學等新技術的挑戰。這個世界尚未為這場即將到來的技術浪潮做好準備。在現有壓力下,它已處於崩潰的邊緣。
有一種觀點,說技術是“價值中立”的,其政治性僅源於其使用方式。這種觀點過於簡化,實際上幾乎沒有任何意義。技術並沒有直接“導致”現代國家的誕生,或創造出現代國家(或任何其他政治結構)。但在這個歷史程序中,技術所釋放的力量絕不是中立的。
正如技術史學家蘭登·溫納所言:“技術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它已成為人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結構、過程及變遷都已深深融入人類意識、社會和政治之中。”換言之,技術本身具有政治屬性。
然而,不僅我們的領導者,連技術開發者本身都未能充分認識到這一事實。技術微妙的政治化影響無處不在,但常常被人們忽視。我們必須正視它。社交媒體就是最新的例證,它提醒我們,技術與政治組織是密不可分的;國家和技術之間緊密相連。這一點對於即將到來的現實具有重要的啟示。
技術並不會簡單地將人們推向某個預定的方向。認識到技術能為人們提供某些能力,或者觀察到技術如何引導我們達到某些特定結果,這也並非一種天真的技術決定論。
從這個角度來看,技術是決定歷史程序和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它絕不是唯一的因素,也從未以機械的或固有的可預測的方式發揮作用。技術並不直接引發特定的行為或結果,但它所創造的環境和條件確實會增加或減少某些發展的可能性。
戰爭、和平、商業、政治秩序和文化,這些元素始終相互交織,並與技術緊密相連。技術是思想,體現在各種各樣的產品和服務中,對人、社會結構、環境及人類社會的所有一切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
技術與政治秩序之間緊密相連。新技術的出現往往會帶來重大的政治影響。正如大炮和印刷術曾經顛覆了社會格局一樣,我們也應該相信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和合成生物學等能夠引發同樣的變革。
未來趨勢將主要沿著兩個方向發展,並可能產生一系列中間結果。
一方面,某些自由民主國家的內部社會結構會繼續削弱,最終演變為“殭屍政府”。這些國家雖然還保留著自由民主和傳統民族國家的外殼,但其核心功能將逐漸喪失,基本服務的質量持續下滑,政治體制也將變得不穩定。在缺乏可行的替代方案的情況下,這些國家的狀況會持續惡化,功能也越發紊亂。
另一方面,若不經思考地全盤接受即將到來的技術浪潮的某些要素,可能會導致國家控制力過度擴張,進而催生出比歷史上最極端的極權政府還要強大的超級權力體。威權政體同樣有可能陷入殭屍政府的狀態,但它們也有可能選擇加強權力控制,充分利用技術的強化效應,從而演變為純粹的技術獨裁政體。無論選擇哪一種路徑,原本維繫國家穩定的平衡都將被打破,使國家陷入混亂。
無論是國家體系的崩潰,還是威權政體的興起,都是災難性的情況。這不僅對這些國家和社會本身構成災難,對技術的治理同樣是巨大的打擊。我們絕不希望盲目無能的官僚機構、民粹主義的投機者或權力無邊的獨裁者控制那些強大的新技術。上述兩個發展方向無一能幫助我們遏制即將到來的技術浪潮。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應當預見到這些技術和工具對經濟、民族國家及與之相關的一切產生的深遠影響。國家與人民之間的大契約已不再穩固,隨著新技術浪潮的洶湧來襲,一系列新的壓力因素將真正動搖其基礎。
04
在洪水來臨之前做好準備
現實情況是,過去我們並沒有有效遏制技術的發展。如果現在想做到這一點,我們就需要實施一些全新的、全面的方案,其需要涵蓋安全、道德、監管和控制等多個方面。而這類方案迄今為止還沒有明確的名稱,乍一看甚至覺得這樣的方案不可能存在。
我們面臨的困境本應是一個迫切的行動召喚。但多年來,顯然大多數人覺得這些資訊有些難以接受。我完全能理解,因為初次接觸這些資訊時,它們看起來似乎很不真實。在關於人工智慧和監管的眾多討論中,我驚訝地發現,與應對許多現存的或即將出現的挑戰相比,說服人們正視諸多風險要困難得多。他們很難相信這些風險既非微不足道的尾部風險,亦非科幻小說的虛構情節。
在開始探討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已經面臨一項重要挑戰,即一提到技術,普通大眾腦海裡浮現的便是一系列冗餘的應用程式。“技術”一詞經常讓人聯想到社交媒體平臺和用於監測步數和心率的可穿戴裝置。人們很難想到技術還包括對全球糧食供應至關重要的灌溉系統,以及新生兒生命維持裝置。實際上,技術的作用遠不只儲存自拍照片,它代表著世界文化和智慧的積累。科技並非小眾領域,它是主導人類生活的核心。
在相互衝突的議程中,該如何找到共同點呢?中國和美國在限制人工智慧的發展上存在分歧。美國Meta 公司不會認同“社交媒體是一個問題”這個觀點。人工智慧研究人員和病毒學家認為,他們的工作是理解和預防災難的重要部分,而非導致災難的關鍵因素。“技術”從表面上看,並不像全球變暖那樣是一個問題。
然而,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第一步是認識問題。我們需要冷靜地承認,技術浪潮即將到來,如果不大幅改變現有路線,我們就將陷入困境。擺在我們面前的有兩條路,要麼努力應對持續開放和無節制的追求所引發的一系列積極和消極的結果,要麼承擔我們試圖遏制強大技術擴散而可能產生的反烏托邦和威權風險(技術所有權的高度集中勢必存在此類風險)。
我們必須做出抉擇。最終,我們需要在廣泛徵詢意見的基礎上尋求平衡,當然,公眾關注程度越高越好。如果這本書能引發批評、爭論、建議和反建議,那麼越多越好。
一群聰明人躲在某個秘密地點不可能有神奇的解決辦法。情況恰恰相反。
當前的精英一門心思想避免悲觀情緒,以至於不敢正視我們面臨的危險。他們樂於私下發表觀點和爭論,卻不太願意公開談論。他們習慣於一個充滿控制、秩序井然的世界,比如CEO 掌控公司,央行行長決定利率,政府官員負責軍事採購, 或者城市規劃者決定修補哪些路面坑窪。他們的控制手段當然並不完美,卻是已知的、經過測試的,通常也是有效的。但在這裡,情況並非如此。
現在是一個關鍵時刻。技術浪潮真的要來了,但還未把我們淹沒。儘管大勢已定,但浪潮的最終形態,即我們將面臨的具體困境,還未確定。我們不能浪費幾十年的時間等待結果揭曉。我們應該立馬著手應對。
在下一章中,我會概述需要關注的10 個領域。這並不是一份詳盡的指南,更非最終的答案,而是必要的基礎。我的目的是引發思考,希望朝著遏制技術浪潮的方向邁出關鍵的第一步。我提出的這些觀點的共同之處在於,它們都著眼於邊際收益,即透過緩慢、持續地匯聚小成果來提高理想結果出現的機率。我們的目標是改變技術開發和應用的環境,其中包括想方設法爭取時間、放慢節奏、為深入研究答案提供空間、引起大眾關注、建立聯盟, 以及推進技術工作等。
我認為,在當前環境下有效遏制即將到來的技術浪潮是不可能的。然而,透過這些舉措,我們或許能夠改變潛在的條件,讓現狀逐步改變,從而為遏制技術浪潮創造可能性。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儘管可能會失敗,但這是構建一個技術浪潮得以有效遏制、人類繁榮發展的世界的最好機會。
萬無一失的保證是不存在的,我們也不可能輕易獲得成功。任何期待迅速解決問題、尋找簡單答案的人肯定會失望。面對這一困境,我們只能採取一貫的立場:盡最大努力,期待最好的結果。
DeepMind聯合創始人、微軟人工智慧CEO
穆斯塔法·蘇萊曼重磅作品
浪潮將至
技術、權力與未來的衝擊
The Coming Wave: Technology, Power, and the 21st Century’s Greatest Dilemma

定價:79.00元
書號:978-7-5217-6848-0
作者:穆斯塔法·蘇萊曼(Mustafa Suleyman)
邁克爾·巴斯卡爾(Michael Bhaskar)
出版時間:2024年10月
內容簡介:
人工智慧、生物技術、量子計算……我們正在接近人類歷史的一個關鍵節點,這一節點決定著人類命運的未來走向。我們已被人工智慧包圍,生活中的一切都將改變。人工智慧將組織我們的生活,經營我們的生意,管理核心的政府服務。我們將生活在一個有DNA印表機、量子計算機和機器人助手的能源豐富的世界裡。
作為開創性的人工智慧公司DeepMind的聯合創始人和微軟人工智慧的CEO,作者穆斯塔法·蘇萊曼一直處於這場浪潮的中心。他認為,未來10年將被這一波強大、快速擴散的新技術所定義。在這本書中,蘇萊曼以通俗易懂、冷靜犀利的筆觸,展示了這些力量將如何創造巨大的繁榮,又將如何威脅到作為全球秩序基礎的民族國家。他既引領我們瞭解激進技術變革的歷史,又引領我們面對深刻的社會挑戰。
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劑現實的鎮靜劑,邏輯清晰地描述了當前的技術衝擊,又不乏新意和趣味,引人深思。
作者簡介:

穆斯塔法·蘇萊曼(Mustafa Suleyman)
● 微軟人工智慧CEO。
● 曾與戴密斯·哈薩比斯等聯合創辦人工智慧公司DeepMind,後任谷歌公司人工智慧產品與政策副總裁。
● 2022年,與領英聯合創始人裡德·霍夫曼等共同創辦了Inflection AI,該公司獲得高達13億美元的投資,估值一舉突破40億美元。
● 2023年和2024年,兩次入選《時代》週刊釋出的全球“百大AI影響力人物”榜單。

邁克爾·巴斯卡爾(Michael Bhaskar)
作家、數字出版人、諮詢顧問和企業家,曾為《衛報》《金融時報》《連線》等撰稿。
📖矽兔福利來襲:
你對節選內容的看法是什麼?留言+關注下方「矽兔君」公眾號
我們將抽取 3 名幸運讀者,送出經典好書一本~
Get Rich
點贊+在看,搞錢穩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