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最牛的,從來都不是便宜

拼多多。
這可能是目前最讓中國商界又愛又恨的名字。
消費者有的誇它上天,說它便宜,真香。有的罵它到底,假貨多、質量差。
供應商有的誇它上天,說它出貨量真是大。有的罵它到底,壓榨供應商、僅退款、無底線壓價。
員工有的誇它上天,不是我膝蓋軟啊,實在是給的太多了。有的罵它到底獨裁、996、無限加班。
旁觀者有的誇它順應了時代趨勢,還有的罵它毀了中國製造業,讓企業沒有利潤,沒法研發創新。
但事實卻是,拼多多的規模和市值屢創新高,甚至屢次超越了電商巨無霸阿里巴巴。
把時間調回拼多多成立的2015年,在電商這個最典型的“規模效應就是護城河”的行業,在那個阿里和京東已經幾乎將市場瓜分完畢的時間點。
如果你想和我打賭,會有一家新的電商平臺,在短短8年後超越阿里。沒準我會哈哈一笑,笑你不懂商業,讓你賭注隨便開。
幸好當年沒人和我打這個賭…
無論你喜不喜歡它,都必須承認,拼多多已經改變了我們對商業世界的許多固有認知,它一定是做對了一些什麼。
然而,拼多多的管理層,卻一直保持著一種“神秘感”,極少露面、接受採訪。這讓外界一直難以得知拼多多的秘密。
直到去年年底,我在網上看到了新浪數科前COO、戰略諮詢顧問於冬琪老師,在採訪了大量拼多多相關人士後,寫出的兩篇長文,讓我大受啟發。
我覺得這大機率是目前市面上有關拼多多模式最全面的分析。這兩篇文章的連結,我放在了文末的“參考資料”中,歡迎你前去觀看。
看完之後,我還是覺得不過癮,於是,我直接把於冬琪老師,請到了《劉潤輕訪談》欄目。
直播裡,我問於冬琪老師,我們都知道拼多多的低價。
但低價本身,並不是壁壘,競爭對手做不到的低價才是。
往下穿透,拼多多的低價背後,一定有著組織和戰略方面的特點。這些,才是我們可以剖析、學習的。
所以,能不能具體為我們說說,除了表面上的低價,我們究竟該從拼多多身上學到什麼?
於冬琪老師為我們總結了4點,非常精彩:
1、如何讓團隊擁有高效執行力
2、管理層為何能持續做出高質量決策
3、如何設計與使用者共同獲益的商業模式
4、如何明確員工、管理層、供應商之間關係
現在,邀請你準備好花生瓜子小板凳,我們一起聽於冬琪老師的分享。

如何讓團隊擁有高效執行力

在一些坊間傳聞裡,拼多多的執行力已經被傳到了“神乎其神”的地步。
所以我問於冬琪老師,拼多多的執行力到底有多強?
於冬琪說,在拼多多有一個詞,叫“剛性執行”,意思就是絕對服從、說一不二,沒有任何商量餘地。
不僅是高層定的戰略方向、領導定的執行方案要絕對服從,甚至連直接調整你的工作安排,也要絕對服從。
還是有點抽象,於冬琪老師說,我給你舉個例子。
2020年,拼多多進入社群團購業務,這項必須紮根當地的業務,意味著在每個省都要有“省長”去推進專案。
問題是,省長從哪來?從當地招嗎?
不,臨時招人,必然無法完全認同拼多多獨特的文化和戰略方向。
拼多多的方式是,從上海總部直接派。
這麼大的工作調動,按理說總該搞個競聘,調研一下員工意願吧?
但拼多多不是,它只有極少數的競聘崗位,大多數省長,都是由高層直接任命。
但凡有過搬辦公室經驗的人,可能都會意識到這件事有多困難。
辦公室一搬,原先步行上班的人,可能必須通勤半小時。員工為了工作方便租甚至買的房子,立刻成為了上班的阻礙。
哪怕只是將辦公室挪個地方,還在同一個城市、甚至同一個區,員工都會有不滿,哪怕表面上不說,心裡也會抱怨,就可能有人離職。
更何況拼多多的省長模式是,一聲令下,讓一位上海白領,直接去到那些有些偏遠貧困的省份,然後就是找倉庫、配貨、招募團長、推進業務。
而且,基本上被任命的員工,都會接受任務,立刻執行。
你看,強調執行力的公司有很多,但能強到這個份上的,真的不多見。
我特別好奇,這麼強的執行力,拼多多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於冬琪老師說,核心是三點:指標單一、不斷賽馬、捨得給錢。
我們一項項來看。
1、指標單一
於冬琪老師說,他在訪談拼多多員工時,注意到了一個特別奇特的現象:
這樣一家以996、工作強度大、瘋狂加班、要求員工無條件執行而聞名的公司,很多在拼多多幹上幾年的員工,卻對此充滿了“自豪感”。
一位前員工甚至這樣評價拼多多:
拼多多有著所有大企業中最少的勾心鬥角、最低程度的辦公室政治、最單純的做事環境。在拼多多工作,像是“身體在地獄、靈魂在天堂”。
於冬琪老師說,他當時特別的震驚,我聽了也很震驚,天吶,這真是一個特別高的評價。
我忍不住追問於冬琪老師,你快說說,拼多多到底是對員工們施了什麼魔法?
於冬琪說,大量的員工告訴他,產生這種感受的核心,是“指標單一”。
拼多多的考核指標,可能會複雜,但一定會單一。
複雜,是說指標的計算過程,可能極其複雜,要透過一套公式得出。
單一,是指哪怕計算方式再複雜,但最後落到每個人身上的核心KPI,一定只有儘可能少的指標,再具體到基層員工身上,很多時候只有一兩個指標。
舉個例子,對於採購團隊,傳統的考核方式,是考核價格、品質、交付週期、穩定性等多個指標。
但在拼多多,採購團隊的考核指標只有一個,叫“品類GMV和利潤的相對增量”。
你看,它很複雜,需要多個要素的綜合計算才能得出。
但是,它單一。
單一的指標,就能像指南針一樣,為團隊指引出清晰地目標。
員工還說,更重要的是,在單一指標下,只要你能做出成績,那該是你的一切東西,獎金、職位、業務地盤,都是你的。
這就是那位員工所說的“最單純的做事環境”。
但我又產生了一個問題:單一指標的好,其實很多人都知道。
但關鍵是,單一指標經常會帶來“極化”的問題,為了短期業績,傷害長期利益。
比如,你考核銷售額,那團隊就不顧使用者體驗的殺雞取卵,瘋狂做高短期銷量。
這種情況怎麼解決?
於冬琪說,拼多多會從兩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第一個角度,是有一些極化問題,拼多多會戰略性放棄。
什麼叫戰略性放棄?就是為了實現更重要的戰略目標,必須付出的代價。
拼多多的高層選擇坦然接受這一點,不要想著我既要討好這個,又要討好那個。
比如拼多多選擇為消費者提供最低價格,那供應商的抱怨、甚至憤怒,拼多多都選擇接受。
再比如前兩年火熱的“拼多多砍一刀”,其實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都曾覺得“不堪其擾”,由此對拼多多產生負面印象。
但既然我們不是它的核心使用者,那拼多多就無所謂我們的吐槽。
在拼多多,領導不會讓你“既要A滿意、又要B滿意、還要C滿意”。
第二個角度,是透過管理者的調控,實現指標的均衡。
雖然基層員工的指標單一,但拼多多管理層、特別是高管群體的指標,會更加多元、均衡。在執行的過程中,高層會更多的深入一線,及時糾偏。
換句話說,雖然佈置給員工的指標是單一的,但在怎麼透過指標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高層的心裡是有數的。
一方面,透過指標計算方式的設計,考慮儘量多元的要素。
比如前面提到的“品類GMV和利潤的相對增量”,就是一個綜合了多個要素的單一指標。讓員工在執行時不會顧此失彼。
另一方面,管理層也會在時間段內調整指標內容,比如這個月追一段A指標,下個月追一段B指標。
在拼多多看來,指標設計的準確性,就體現著管理者的水平。設計的越準,水平越高。
這就是拼多多執行力強的第一大秘訣:指標單一。
大部分組織內耗,都來自目標的多元和搖擺,讓員工無所適從,只能走歪門邪道。
而拼多多的基層員工能省去鑽空子、討好領導、表演式加班等一大堆內耗環節。
因為,單一的指標,容不得任何騷操作。
2、不斷賽馬
賽馬機制,我們並不陌生。很多網際網路企業,比如騰訊,都有賽馬機制,以確保團隊的戰鬥力。
但於冬琪老師說,拼多多的賽馬,不是普通的賽馬,而是一種無處不在、永不停歇的賽馬。
對基層員工而言,賽馬結果上決定著自己的薪資和獎金、下決定著自己是留還是走。
對管理者而言,賽馬決定著你的業務、你的地盤,甚至是你能不能當領導。
什麼意思?於冬琪老師說,拼多多的管理者選拔邏輯,和大部分公司都不太一樣。
一般公司的競爭邏輯,是“先確認能力,再追授職位”。員工必須先展現出自己具有相應的業務能力和領導力,公司再進行任命。
如果內部沒有符合能力要求的員工,公司可能寧願空降一位有經驗的管理者。
但拼多多的邏輯是:所有優秀的一線員工,都可以提拔成管理者試一試,集體賽馬,行的人拿錢接著幹,不行的人就下來。
透過高額的激勵,和大量的賽馬,最終篩選出跑的最快的那匹馬,也就是合格的管理者。
如果賽馬失敗,那就回到原來的崗位,你還是一位優秀的員工。
比如前面提到的“省長”,一定有做得好的,有做的不好的。
怎麼辦?賽馬。定好業務指標,直接PK。
一段時間過後,贏的省長直接合並掉輸者的業務。輸者調回總部,繼續幹原來的工作。
再比如,在拼多多海外業務Temu的發展過程中,曾經面臨著巨大的倉庫管理問題。
沒人知道什麼是最好的解決方案,那就定好指標,幾個候選人各帶一批團隊,馬鞭一抽,大家上吧。
結果就是,今天的Temu有了冬棗倉、葡萄倉、西瓜倉。這些水果,都是拼多多高管的花名。
這就是拼多多執行力強的第二大秘訣:不斷賽馬。
很多人覺得賽馬機制殘酷。我也有這種感覺,這麼對待自己的團隊和員工,一口氣也不得歇,很多人真的狠不下這個心。
但你不得不承認,它真的很有效。
因為競爭,本就是激發戰鬥力的最有效機制。
3、捨得給錢
看到這裡,或許很多讀者已經想跳腳罵人了,我的天,什麼公司啊,太可怕了吧。
於冬琪老師說,如果一個公司老闆,只看了前兩點,就興沖沖的回去學,那一定是眾叛親離。
因為這第三點,或許是最重要的一點:捨得給錢。
為什麼高管一聲令下,員工就能離家直接去另一個陌生的省份工作?
為什麼如此高的加班時長和賽馬節奏,員工依舊樂於忍受?
為什麼賽馬機制下,大家都會義無反顧的向前衝,而不是集體擺爛?
原因其實特別簡單,因為拼多多真的給錢。
拼多多給的錢多到什麼程度?於冬琪老師說,還拿社群團購舉例。
在剛剛開始組建團隊時,拼多多的HR,會直接駐紮到興盛優選這樣的競品公司門口。
做什麼?挖人。
怎麼挖?直接問員工,來,你工資多少?
好,這個數是吧,給你2倍、3倍的工資,來拼多多吧。
請注意,這是起薪。
入職以後,每年還有加薪。
大部分公司,每年的加薪普調幅度,都在10%左右,高一點的,了不起15%-20%。
拼多多呢?拼多多的考核,是10%不合格、70%合格,20%優秀。
於冬琪老師說,在他採訪到的範圍,得到的資料是,在產品、運營、研發這樣的部門,只要被評為合格及以上,也就是前90%,加薪一般是月薪一萬起。
如果被評為優秀,那加薪更多。
也就是說,只要在拼多多幹上五六年時間,每年正常績效,基本上年薪都可以上百萬。
你可以想想,對於一群不到30歲的年輕人,年薪百萬,是什麼概念?
這是一份完全可以改變命運、跨越階層的工作。
用高人效、帶來高利潤率,再用高利潤率,付出高薪資。
“招1個人,付3個人的錢,幹5個人的活”
這句話,很多人都會說,但拼多多把它做到了極致。
這就是拼多多執行力強的第三大秘訣:捨得給錢。
所以我問於冬琪老師,拼多多的員工流失率高嗎?
他說,高也不高。
有點奇怪,這是什麼意思?
於冬琪老師說,入職拼多多的第一個月,離職率是極高。因為大批員工無法忍受這樣的氛圍與環境。
但只要挺過了頭一兩個月,離職率反而要顯著低於其它網際網路大廠。
因為拼多多用這種方式,篩選出了那些對錢有最高渴望、並且願意在這裡掙這個錢的員工。
拼多多,用最赤裸裸的方式,踐行了最赤裸裸的職場原則:
工作是來賺錢的。
對員工而言,想賺錢,就要完成指標。
對公司而言,想讓員工有執行力,那就用錢說話。

管理層為何能持續做出高質量決策

不知道你有沒有意識到,前面說到的執行力強、管理層說一不二、堅決執行,其實都隱含著一個前提:
管理層的決策,必須極其精準。
這種體系下,一旦管理層的決策出現偏差,負面效應就會反噬整個組織。
在錯誤的路上,執行力越強,效果越糟。
於冬琪老師說,這就必須提到,他在訪談拼多多員工時,發現的第二個奇怪的點了:
大部分員工,都對管理層的決策,給出了極高的評價。他們甚至這樣說:
拼多多的管理層,決策質量極高,甚至到了“基本不出錯”的地步。
這確實很奇怪,因為通常員工的思維,是覺得自己的領導是傻子,外行指導內行,不懂讓聽得見炮聲的人做決策。
為什麼會這樣?是拼多多的管理層特別聰明嗎?
當然不是,能在商界摸爬滾打到頂層的,哪個不是聰明人?阿里京東美團的高層,難道不聰明嗎?顯然不是。
拼多多決策質量高的真正原因,其實是決策數量少。
拼多多的管理層,其實只做了極少數的關鍵決策,然後將這些關鍵決策,用強悍的執行力堅決執行到底。
於冬琪老師說,一般我們提到拼多多,會以為“低價”是它的決策。
但其實不是,據他的觀察,拼多多最核心的決策只有這一個:並不只是低價,而是絕對的消費者導向。
聽起來好像也沒什麼特別的,消費者導向,哪家公司不是這樣說?
於冬琪老師說,不是的,說到是說到,做到是做到。我給你舉一個例子,你就知道拼多多究竟能做到什麼程度。
找到多家供應商,然後對比、賽馬,選出最便宜的供應商,然後談判、砍價,讓他給自己平臺最低、最優惠的價格。這是大部分平臺都會做的事情,並不稀奇。
假設最終,多輪篩選到了一家真的很便宜的供應商,無論採購怎麼軟磨硬泡、威逼利誘,供應商都哭喪著說,真的不能再便宜了,再便宜一毛錢,我們就養不起團隊了,要倒閉了,真的,真的啊。
到這兒,你是不是覺得,價格真的到底了?該差不多收手了?
沒錯,這是大部分人的常規思路,但不是拼多多的思路。
拼多多還有一步“奇招”,你先拿穩手機,別被嚇到。
拼多多會直接跳過談判環節、不經過對方確認、單方面修改合同,直接試探供應商的底線價格。
什麼意思?本來商量好的3塊錢一斤,拼多多直接在平臺上給你改成2塊8一斤,就看你還賣不賣?
供應商僅有的選擇,只有在第二天停止供貨,或者按照這個價格繼續出售。
我知道你想說什麼,你想說,這不是違約嗎?還有沒有最起碼的商業精神?
沒錯,於冬琪老師說,這個操作,基本上違反了所有交易的常規。
但拼多多無所謂,因為拼多多的決策是“絕對的消費者導向”,而不是“兼顧供應商”。
只要消費者滿意,哪怕供應商把我罵死也沒關係。
大部分供應商都會暴跳如雷,甚至破口大罵,但撥拉算盤一算賬,成本還是勉強能覆蓋,就依然繼續做下去。
即便你摔盤子,從此終身拉黑拼多多,不做了,也沒關係。換一家供應商,繼續壓價。
只有做到這一步,這個供應商的價格,才算被真正壓到了極致。
真是讓人歎為觀止。
於冬琪老師還說,在拼多多的剛性執行文化下,很多上報的方案,拼多多的高層,比如阿布,會直接修改,並且不給任何解釋,下發執行。
但有一位員工說,雖然看起來霸道,但其實幾輪打磨下來,就會發現,高層們堅持的,其實始終都是那麼少數幾個原則而已。
這就導致了一個特別奇特的現象:
在外界看來,拼多多是一家“強權、獨裁、不尊重員工主觀能動性,不給員工主導權”的公司。
但在拼多多的很多人看來,“拼多多反而是最給員工授權的公司”。
因為你只要不違背高層們的幾個大原則,然後以完成指標為導向,剩下的,其實全都是你自由發揮的空間。
你可以盡情地想方法完成資料,最終用資料說話。
於冬琪老師說,你看,雖然看上去拼多多今天業務非常多,像是做了很多決策。
但實際上,拼多多一直只在做一件事:用“絕對的消費者導向”,做低價、高頻、剛需的零售業務。
只不過,它把這件事從電商做到買菜,從國內做到海外。
而在真正面臨新決策時,比如Temu電商是否要進軍美國市場,以黃崢和阿布為首的管理層,會進行非常漫長且嚴謹的調研與論證,再謹慎地得出最終決策。
總結一下,拼多多管理層超高的決策質量背後,是這樣邏輯嚴謹、環環相扣的三步走:
1、少做決策,只做關鍵決策。
2、節制、不偏離決策的主線。
3、不做那種“既要又要”的決策。

如何設計與使用者共同獲益的商業模式


拼多多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它獨特的收費模式。
對所有平臺型企業而言,它經營的最關鍵操作,就是“流量分發”。
什麼叫流量分發?比如你今天要上網買一臺顯示器,你搜索“顯示器”這三個字時,平臺究竟讓哪位店家的顯示器,顯示在首頁前端?
誰的顯示靠前,誰的顯示靠後,這對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幾乎起著決定性的影響。
對於平臺而言,流量分發的邏輯,存在三種,各自的獲利方是截然不同的:
1、出價高者得
2、坑效高者得
3、售價低者得
我們一項項來看。
什麼叫出價高者得?就是對搜尋頁面的結果,進行廣告競價排名。
你是一家顯示器品牌,想讓你的產品,排在消費者搜尋“顯示器”這三個字時的最前面?那就出價吧。
平臺上有200個顯示器商家,那就一起出價,誰付的廣告費越多,誰就靠前。
這就叫“出價高者得”。
這種模式誰最獲利?平臺最獲利。平臺透過這種形式,可以收取到最高的廣告費。
但顯而易見,這種模式下,最終篩選出的是支付能力最強的商家,什麼樣的商家支付能力強?答案是減少成本、偷工減料。
最終,這種模式一定會劣幣驅逐良幣,走向使用者的對立面。
所有以掙廣告費為第一目的的平臺,最終會死於廣告費。
什麼叫坑效高者得?就是讓一個頁面中有限的“坑位”,發揮它最大的價值。
假設你搜索“顯示器”時,平臺首頁顯示10款產品,這就是10個“坑位”,坑位所產生的銷售額,就是“坑效”。
坑效來自什麼?來自產品的價效比、來自詳情頁的轉化率設計等等要素。
所謂“坑效高者得”,就是能讓消費者瀏覽這10個坑位時,產生最大銷售額的購買,不要浪費了這極其寶貴的坑位。
這種模式誰最獲利?商家最獲利。
如果你將平臺上的所有商家看成一個整體,這種模式可以讓這個“商家大集合”,產生最多的銷售額。
什麼叫售價低者得?就是平臺會首先判斷,這幾款顯示器是不是同樣或者高度類似的顯示器。
一旦判斷類似,那就在多款產品中,直接推廣售價最低的。
這種模式誰最獲利?消費者最獲利。
既然判斷是相似甚至相同的產品,那就讓商家間互相卷生卷死,吐出幾乎所有利潤空間,最終讓消費者購買到最便宜的產品。
拼多多采用的,就是消費者最獲利的“售價低者得”邏輯。
拼多多的邏輯,叫“同類目直接給最低價流量,不用投推廣”,拼多多隻掙取一定比例佣金的錢。
當然,如今拼多多也開始開發各種更多元的廣告模式,但依舊沒有改變,它流量分發的核心邏輯,始終是“低價”。
換句話說,拼多多從不定義什麼是低價,它只用演算法篩選低價。
什麼叫定義低價?就是比你的標準售價,打9折、8折、7折,這叫定義低價,拼多多從不這樣做。
什麼叫篩選低價?就是隻要你的價格比別人高,哪怕高一點點,你就沒生意。
我最近對一句話特別有感悟:普通的人改變結果,優秀的人改變原因、頂級優秀的人改變模型。
拼多多的頂層設計者,就是一群改變模型的人。

如何明確員工、管理層、供應商之間關係


最後想說的一點,是拼多多如何處理員工、管理層、供應商這幾者間的關係。
我覺得,如果用一個詞來總結,那這個詞一定是:不裝。
什麼叫“裝”,就是用照顧彼此面子的方式,說出一些永遠正確的場面話。
比如,對員工的關係,大部分公司都會告訴員工,你們都是好樣的,都是充滿創造力的,是能解決遇到的一切困難的。
但在拼多多,從入職第一天開始,就在行為的各個方面,向員工灌輸這樣一種理念:
所有重要的決策,管理層已經幫你們做完了。你們不需要動腦子思考決策,只需要堅決執行,完成指標,拿到高薪。
對供應商,大部分公司會說,希望我們精誠合作,互利共贏。
但在拼多多,它會用行為直接告訴供應商,我就是要代表消費者,壓出你最多的剩餘利潤,壓到你喘不過氣為止。
對高管自己,大部分公司會要求高管照顧到方方面面,既要使用者獲益,還要員工獲益,還要供應商獲益,最好再兼顧一下社會責任。
但在拼多多,高管告訴自己,你就堅守住最核心的原則,剩下的所有方面,哪管它洪水滔天,甚至管的越多,公司越差。
這就是一種“不裝”的智慧。
用於冬琪老師的話說,拼多多背後,其實是極致的成功導向的實用主義。
正是這一點不裝,讓所有競爭對手,都只能學會它的動作,但是學不會拼多多的組織靈魂。

說到這裡,不知道你對拼多多這家公司,有著怎樣的印象?
我承認,這種做法有著極大的爭議,你並不必贊同,更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全都學去。
但至少,我們能從拼多多身上,學到一些我們能立刻帶走的東西。
想讓團隊有執行力,那就給指標單一、設計競爭、把錢給夠。
想做出高質量決策,那就少做決策、明確最核心的戰略,不做“既要又要”的決策。
想真正服務使用者,那就設計系統,讓自身與使用者共同獲益。
想提高效率,哪怕你做不到拼多多的“不裝”,至少可以減少“裝”的成分,醜話多說在前面。
最後,如果讓我用一個詞來總結我從拼多多身上學到的東西,我覺得是“系統思維”。
聽完於冬琪老師的分享,我有一種強烈的感覺,拼多多的高管們,一定是系統思維的頂級高手。
他們在做的事情,就像是同時拋著三個球,一個都不能落地。
第一個球:
用極致低價吸引大量買家,大量買家帶來大量交易,帶來極高效率。
第二個球:
極高效率帶來高利潤,進而用高工資吸引人才。
第三個球:
錢給夠,我就可以用極致的賽馬機制,讓大家用最高的效率,創造極致低價。
三個球迴圈拋起、落下,造就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拼多多。
訪談最後,我問於冬琪老師,你覺得拼多多這種模式,最大的風險,或者說潛在危機,在哪裡?
他說,其實最大的風險,或許在“拋球的人”。也就是拼多多的高管們。
據他所知,拼多多的許多高管,比如阿布,長期處於超高強度的工作狀態,在員工眼裡,高層在以一種“似乎不需要睡覺”的強度工作,梳理著公司的各項業務,幾乎全年無休。
用拼多多員工的話說:阿布無處不在。
這些高管在如此巨大的決策和經營壓力下,他們的身體狀態,是否是可持續的?並未可知,我們只能觀望。
我和於冬琪老師,只有一個共同的感受:但願自己的行業,永遠不要遇到拼多多這樣的對手。
感謝於冬琪老師的分享。
也祝你從拼多多身上,學到對自己有幫助的洞見。
p.s篇幅有限,我們只挑選了部分精彩內容,如果看得不過癮,可以點選下方圖,加入進化島社群,完整回看這場直播。
*文章為於冬琪獨立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觀點 / 於冬琪  主筆 / 歌平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254篇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