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 | 週三三
今年到底是怎麼了,從大s開始,匆匆道永別的人一個接一個。而且所有這些離開,總掙脫不去嘈雜與非議,真心搞不懂了:
活著時漂漂亮亮,走的時候保持體體面面,這樣善始善終的軌跡於名人而言,是不是他們人生裡最大的一份奢望?
就連低調、清白地在這圈子過了25年的方大同,人走一個多月了,殘留在世的一些不很和諧的聲音,始終纏來繞去沒個消停。

這些聲音,統統指向一個人,薛凱琪。
作為方大同許多年的死黨,嗑生嗑死故事的女主,根本由不得她本人的意願如何,註定得在這起悲痛萬分的事件中,“承擔”點兒什麼。
全網千萬雙眼睛盯緊她的一舉一動。
於是從3月1日公佈方大同病逝的那一天起,到3月8日被圍剿的一篇小作文,到昨天的演出,或許還有接下來的演唱會——
薛凱琪說的話,唱的歌,流的淚,一定要被賦予方大同相關的寓意。






而人一旦接受這種設定就,很容易亂套。有喜歡她的人說心疼她,也有大量批鬥戰士挺身而出,罵她消費他人的死賺演唱會的錢。
往左往右避不掉一聲議論,前前後後交織成一片審判。褒貶與否都是把薛凱琪拖入了一場輿論戰,她哭是作秀,不哭叫做無情。
那麼想問了,薛凱琪這滴作別已故舊友的眼淚,是非流不可的嗎?

昨天演出,薛凱琪捂臉痛哭
1.
事實上,方大同叱吒華語樂壇多年,再是個性相對算孤僻的一位藝人,也結交了一眾歌王歌后級的好友。
陶喆、陳奕迅、鄧紫棋,包括比方大同活得更“避世”的張敬軒,彼此作為音樂人的那份惺惺相惜之情,未必被傳頌,但一定不會淺薄。
所以在病逝訊息傳出後不久,各位紛紛表達了震驚與悲傷,可能是po文紀念,可能是在演出時唱一首方大同的代表作,淚流滿面。

只是呢,在人盡皆知的故事裡,顯然還是早被視作“方大同靈魂知己”的薛凱琪,論資格論情分,更應該成為公眾的第一關注物件。
即使在近幾年,隨著方大同移居雲南開始修身養病,兩人能夠呈上臺面的互動,其實已經少得可憐;但公眾才不管,或者說壓根不知情。

就很難講得清這是一種什麼心理,滿足窺私慾嗎,急於在第一時間知曉別人遭遇朋友去世時,會作何表態?還是湊熱鬧看個八卦呢?
總之方大同去世,所有人的下意識反應,除了被驚得恍惚三秒,便是“關心”薛凱琪。導致3月1日的熱搜,長久掛著兩人的名字——
而兩人的情卻無法再長久。

那大概是薛凱琪人至中年,港娛又年老色衰這麼些年以來,她流量最爆表的一天。可惜造化弄人,潑天的流量關聯的是一宗老友的離世。
擅長偵查蛛絲馬跡的網友開始挖墳。
好巧不巧在方大同去世的2月21日後一天,薛凱琪頂著一頭新染的粉紅頭髮亮相音樂節,又好巧不巧在talk環節,她哽咽、抹淚。

如果帶著“薛凱琪在演出前一天得知方大同去世”的設定,來看這一段確實十分揪心。
她預備要唱的這首歌叫《半路》,不是方大同為她操刀的無數金曲中的一首,歌詞也與生老病死、情逝情傷什麼的毫無關係。
甚至不如說,這是一首對未來寄予希望,陽光正能量的歌曲。
就很耐人尋味了,勵志歌卻把人虐得一句完整的話都說不好,說得又哭又笑,拼拼湊湊了半天湊出“只要我們還在”這種話——
完了,怎麼品都很像薛凱琪大事不妙。

至於這件事是不是與方大同有關,除了本人,沒誰能拿到正確答案。實際也似乎不需要答案。
因為按照公眾編撰並深信的虐文敘事裡,“薛凱琪落淚即緬懷方大同”,成為“必須是事實”的一個展開。
“薛凱琪當時指定知道點兒方大同的事”“薛凱琪太可憐了吧,不敢想,那天她懷著什麼心情完成演出”,這麼揣測、判案的我們——
某種程度來說,算不算滿足於自我感動呢?
2.
甚至不侷限於“同情薛凱琪”,“指責薛凱琪”,也彷彿自我想象得來的感動,被擊碎乃至被嘲弄後的一場應激反應。
這就要說到輿論忽然反水,為薛凱琪帶去又一天超高熱度的一篇微博發文。不同於此前憂薛凱琪之所憂,這輪可把薛凱琪罵個半死。




畢竟,無論大家怎麼假想“薛凱琪沉迷於悲傷”,總還是渴望親眼所見她實實在在“執行”悲傷。話講難聽一點,氣氛已經烘托到這兒了:
薛凱琪可能僅僅發一個哭哭的表情,或者一個字都不必寫,po一首《蘇州河》的連結,就足以把所有人虐得肝腸寸斷……了吧?
但薛凱琪沒有。
她的這篇千字長文,因為大篇幅書寫私人化的心情、感悟,讀來大概是在悼念方大同,結尾又一個急轉,哐哐開講演唱會並附宣傳海報——
無數人愕然:合著抒那些情,只為了演唱會做鋪墊?

演唱會這個廣告來得,屬實扎眼。
它非常不符合“薛凱琪悼念方大同”應該出現的畫面。應該出現的,喏,就像音樂節那次,唱快樂的歌也像唱哀樂,痛哭流涕。
感覺公眾等薛凱琪滑落這滴淚,等了太久太急切。也就使得薛凱琪時隔8天給到的這個“去世reaction”,被很多人狂打差評。

一個事實:薛凱琪所有社交平臺的背景圖換作方大同的繪畫作品
冷靜想想看,任何一個熟悉方大同的人,親人、同事、歌迷,面對“年僅41歲的音樂才子離世”,怎麼可能沒有悲傷呢?
路人聽聞也是當頭一棒的程度啊。
何況那個人是薛凱琪。薛凱琪因為方大同去世而難過,這事兒還需要當眾表演嗎?當了眾了,反而更像證明什麼給大家一個交代。
3.
當然換一條思路:
曾經要好時,那麼大張旗鼓秀我們一臉,如今,其中一人橫遭變故,被留下的一人會想些什麼,想要這樣的“交代”難道不行嗎?
行,但有沒有可能更殘忍的事實是,早在這次病故發生的前幾年,兩人的交往已經大不如從前?死別之前,因為情淡,已經生離。

首先要知道,薛凱琪、方大同的友情,始於“同為華納的簽約歌手”這件事。維繫多年,真情實感,必然不僅僅出於完成營業kpi。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它就像一場包辦婚姻,起初可能有一丟按頭的成分,但後來如膠似漆總強求不來吧?那就是真愛了。

“包辦”到了2016年,方大同離開華納自立門戶。加上做音樂成為一項夕陽產業,大形勢不景氣,兩人你來我往就變得略有一絲冷清。
宛如度過蜜月期,進入平靜過日子的老夫老妻。他們最後一次被公眾見證的同臺,在2018年《蒙面唱將》,捂得嚴嚴實實戴面罩登場。
怎麼不遺憾呢,最後的同臺竟相互沒個正臉。截圖截下來,只能看到一個猴子與一個小鳥對唱《路口》,畫面有點滑稽。






倒是《路口》這歌堪稱苦情歌前三,字字句句死戳所有備胎、舔狗、暗戀者的小心臟。方大同也一度被當做苦戀薛凱琪的人選來嗑。
甭管真不真,在cp視角里,方大同用情更深。
所以在臺上被嘉賓試探著問,“你敢說方大同不是薛凱琪最好的男性朋友嗎”,他支支吾吾“我”了半天,不敢說“是”或者“不是”。
還好有面罩幫他擋下一絲慌亂。

再往後,兩人公開的互動來到去年7月14日,方大同41歲生日。他發微博提了一嘴“從抱恙走上康復”,重點是預告10月發售新專。
許多圈內好友都來留言送祝福。薛凱琪也在,但她到底是能“搞特殊”的一位,不僅打的字兒最多,也最快得到方大同的回覆。


淺淺一筆互動結束便也結束了。如同方大同就此停留在了41歲。
至於後來方大同並未康復、病情加重,到2月21日離開人世,這些細節種種,於薛凱琪是知曉還是與大眾同步訊息,無從確認。

即使屬於後一種情況,或許不能合很多人的情,但確實也很合理。人之將死,曾經的情再怎麼刻骨,也化作渺小的一粒“曾經”而已。
情感是階段,死亡才是永恆。
而在這個階段性的友情故事裡,真正傷人的一處在於,那年大半夜絮叨一通,阻止薛凱琪自殺的救命恩人,最後倒成了先離開的人。


下頜線也很好認呢。戳圖片檢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