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財經報道,泰國是大米生產和出口大國,大量農民依靠種植水稻獲取經濟收入。然而由於印度此前取消大米出口限制,致全球米價大幅下跌,再疊加近期美國政府宣稱擬對泰國加徵36%的高額關稅,這都給泰國的水稻種植行業帶來嚴重衝擊。資料顯示,泰國大米今年全年出口量可能低於預期的750萬噸。如果對美國的出口受阻,泰國甚至可能會失去世界第二大大米出口國的地位。

印度是全球主要大米出口國,2022年該國大米出口量佔全球市場的40%以上,達到創紀錄的2220萬噸。得益於充沛的降水,印度今年的水稻種植面積增至4135萬公頃,而過去五年的平均種植面積為4010萬公頃。資料顯示,截至去年9月1日,印度食品公司的大米庫存為3230萬噸,同比增長38.6%。
而另一方面,據新華社報道,日本米價已經連續上漲了15周,不斷創出歷史新高。比起去年同期,價格翻倍還有多。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日本,10斤一袋的大米眼下賣到了218元人民幣(4217日元,每袋均價),貴到離譜,還在上漲!
日本農林水產省對全國1000多家店鋪米價進行調查,發現一袋5公斤裝大米均價為4217日元,是去年同期的兩倍多。在大阪府和沖繩縣一些超市,售價甚至突破6000日元。
去年夏天,受極端高溫影響,日本出現米荒,米價暴漲。當時5公斤大米在千葉縣賣到2850日元。
但今年還更離譜,米價連續15周創出新高。有媒體追蹤調查了一家超市,5公斤裝大米今年1月下旬售價約3700日元,3月下旬已漲到近5000日元。即便這樣,貨架上的大米還被搶購一空。
據日本廣播協會(NHK)網站21日報道,在日本國內大米價格持續高漲的情況下,出現了從韓國進口大米的動向。
韓國農協日本辦事處表示,今年3月日本從韓國進口了2噸大米,預計5月將再進口20噸大米。英國《衛報》稱,“這是日本25年來首次從韓國進口大米”。NHK網站援引韓聯社報道稱,今年韓國對日本的大米出口量預計將創下自1990年開始統計以來的最高紀錄。
韓國官員23日說,由於日本國內大米價格持續上漲,越來越多日本遊客在韓國購買大米帶回國。
《韓國時報》援引多名分管零售業事務的官員的話報道,最近幾周,越來越多日本遊客在首爾的超市裡採購大米。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韓國廣播公司釋出的一段影片顯示,在首爾一家超市的大米售賣區,幾名日本女性在選購大米。她們說,當地米價約是日本的一半。
一名日本遊客在社交平臺上分享了自己在韓國買米的經歷。她自稱是中年家庭主婦,本月早些時候從菲律賓宿務出發,在首爾停留期間買了4公斤大米和5公斤糙米。她寫道,10公斤大米在日本售價約8000日元(約合409元人民幣),在韓國只賣約3000日元(153元人民幣),“日本米價太高了”。
據新民週刊報道,有日本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留言稱:“韓國機場的相關檢疫非常簡單,建議在機場附近的超市購入30公斤大米,裝箱打包、托執行李,入境日本後直接透過信用卡免費配送回家,那麼就沒那麼辛苦了。比起追求價效比,這種個人進口外國特產的成就感其實蠻讓人開心的。就像在法國買到比日本便宜的香檳、帶回日本那樣,這種興奮感是隻有真正熱愛旅行的人才懂的。”
也有網友持完全相反的觀點。有日本網友直言,去韓國扛大米,根本就沒有必要,因為韓國米根本沒有日本米好吃。

“只求便宜大米,那人生就沒意思了啊!顯然是日本大米更好吃啊!韓國人自己也承認他們的韓國米並沒有日本米那麼好吃。更何況,去韓國就是遊玩的,誰想扛大米回國啊?我自己現在能從當地農戶那裡以每30公斤12500日元的價格購入美味的越光米。此外,北海道的‘夢之美’米現在也能以每5公斤2000日元的價格買到。”
當然,還有一些堅決擁護“日本米”的日本網友理性分析道,這種扛大米回國的行為,其實是得不償失的。

“與其特意支付韓國往返機票費用,還不如直接在日本買,即便日本米會比韓國稍微貴一些,但算上韓國機酒等費用,其實是更便宜一些的。我很喜歡日本大米,因此就算是價格是韓國米的2倍,我也會買東北的大米吃。謝謝生產大米的農戶們,培育出這麼好吃的大米。”
如此看來,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無法撼動“日本產”在日本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哪怕價格再貴,日本人都力撐國產大米。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韓國大米出口日本實屬罕見。由於種種原因,日本幾乎不從韓國進口大米,而主要從美國、泰國等國進口。
日本對大米進口設定了較高的關稅壁壘,對每年超過約77萬噸免稅配額的大米進口徵收高額關稅,這使得韓國大米(生產成本本來就較高)進入日本市場後價格大幅上升,削弱了其價格競爭力。
除了價格因素,大米的品質、以及日韓之間存在的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也限制了兩國之間的大米貿易。
據央視新聞訊息,2024年夏季以來,受極端高溫致大米歉收等因素影響,日本大米價格持續上漲。去年8月,氣象部門釋出日本東部太平洋南海海槽發生大地震可能性增高的警示,引發民眾囤積大米,一度出現“大米荒”。隨著新米上市,“大米荒”有所緩解,但米價依然居高不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