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突然之間,斯里蘭卡人發現貨架上的鹽不見了。
2025年伊始,斯里蘭卡爆發了一場突如其來的鹽荒。鹽價飛漲,多地商店的食鹽供應告急,甚至連其他食品銷售也受到波及。
人們回憶,即便在20年前的海嘯災難期間,鹽田關閉了長達六個月,斯里蘭卡也未曾出現如此嚴重的供應危機。
為應對鹽荒,科倫坡政府緊急從印度進口35,000噸鹽。然而,市面上鹽品品質低劣,摻雜灰塵和雜質,不僅影響正常使用,還進一步激化了消費者的不滿。這場危機不僅嚴重衝擊民生,更暴露了斯里蘭卡鹽業治理中存在的深層問題。
斯里蘭卡國家審計署透露,蘭卡鹽業在本達拉(Bundala)和帕拉圖帕納(Palatupana)鹽田生產的約2,402噸食鹽,因存放不當致質量下降,部分出現溶解和損毀,損失價值高達93,269,919盧比(約230萬人民幣)。
報告指出,截至2023年約1,816.19噸、價值65,425,279盧比的食鹽因管理不善而遭受損失;此外在帕拉圖帕納鹽田16.27噸、價值520,640盧比的食鹽因連續三年露天存放,導致顏色變化;2022年,價值27,324,000盧比的569.25噸特級食鹽因覆蓋材料老化,與破損的塑膠薄膜和椰子葉混合,逐漸溶解劣化,最終無法食用。
對此,蘭卡鹽業未作出任何解釋。
2
為應對食鹽短缺問題,首批從印度進口的1485噸食鹽已於1月27日運抵斯里蘭卡。這是15年來,斯里蘭卡首次進口日常消費食鹽,進口食鹽已於2月6日起投放市場,但售價上漲。
蘭卡鹽業宣佈,400克鹽粉價格已從100盧比上調20至120盧比,1千克晶鹽從120盧比上漲60至180盧比。該公司強調漲價是因進口成本上升,只是臨時措施。
從印度進口食鹽將持續至2025年2月28日。國家貿易公司表示,進口鹽不會成為長期解決方案。漢班託塔鹽場預計將於3月份恢復生產,確保國內供應穩定。

利用海水生產天然鹽是斯里蘭卡數千年前的傳統產業之一。1996 年成立蘭卡鹽業有限公司是斯里蘭卡最大的鹽生產商,滿足了該國70%的需求。漢班託塔盛產烈日和風,這有助於鹽在鹽盤中凝結。殖民時期,囚犯被嚴密監禁,負責採鹽。
以漢班託塔鹽場為代表的斯里蘭卡主要鹽田,此前能夠生產135,000至140,000噸鹽,滿足其國內需求的60%-65%。然而,由於庫存管理混亂和生產延誤,2023年的產量驟降,僅能滿足不足一半的需求。更糟糕的是,早在鹽田高庫存時期,大量鹽品被匆忙出售給私營企業以換取短期收益,卻忽視了未來的儲備需求。
鹽場工人直言,政治干預和短期逐利行為是導致此次危機的重要原因。如今,當自然災害和市場需求的波動疊加,斯里蘭卡被迫走上了高成本進口的被動之路。
3
市場不穩和脆弱,且容易被操縱。
其他戰略物資,斯里蘭卡也面臨類似的問題,庫存混亂,缺乏可信和可監控的資料。
市場缺椰子
此外政府批准進口相當於2億顆椰子的椰仁及其他椰原料,以應對國內椰子短缺。工業和創業發展部以及種植園和社群基礎設施設施部的秘書已被委以監督進口責任。此外農業部、椰子研究所、椰子發展局、植物檢疫服務局和斯里蘭卡標準機構已聯合制定了進口冷藏椰子仁、帶殼幹椰子片、椰奶、椰奶粉和椰蓉的指導方針。
馬哈季,農業收成預計低
農業部表示,根據截至2024年12月的種植情況,包括作物受損後的再耕種,斯里蘭卡馬哈季水稻產量預計為256萬噸。據估計,農民至少耕種806,453公頃土地,佔目標868,427公頃的 93%,預計總收穫面積為717,847公頃,這是第二次中期預估。
在第二輪洪水發生時,大約79,115公頃土地被淹沒,導致至少25,532公頃的農田受損。在第一次洪水中,到10月為止,約124,447公頃的幼苗受災,農民在水源充足的情況下進行了再耕種。
政府官員表示,已向農民提供了化肥補貼,覆蓋約739,000公頃土地。但一些農民抱怨,他們需要購買稻種、除草劑,有時還需購買第一輪化肥,從而推高了成本。
根據農業部最新資料,本次馬哈季稻產量可能是自2021/2022季以來最低的一次。
政府表示國家機構將以120盧比/KG的價格收購Nadu米,125盧比/KG收購Samba米,132盧比/KG收購Keeri Samba米。分析人士說,“這可能是亞洲乃至全球最高收購價格。根據最新資料,泰國最近一季收購價約為75至85盧比/KG,越南收購價約94盧比/KG”。
歡 迎 探 討 合 作
聯絡微信:srilanka-nanggii1

斯里蘭卡小妞:資深島民,寫蘭卡最多的中國人。
長居科倫坡的中國記者,出版7本書,斯里蘭卡國營報紙《星期日觀察》專欄作者。曾獨家專訪時任總統、總理、外長、國防部高官,商界人士和藝術家,同時也是旅行者和徒步愛好者,住遍島上酒店,足跡慢行4大洲30多國。
出版作品包括:指南《中國國家地理.斯里蘭卡旅行指南》、旅行筆記《印度,不可思議》, 譯作《勇者征途:攀登七大高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