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花會相繼盛開,美好的事物會接踵而來

我們共享的沉默,正在成為第三種語言 | 第4250期

Roger Mühl 作品

朋友們,晚上好,歡迎來到「為你讀詩」週末特別欄目“迴音谷”。每個週末的晚上,我們都會在這裡,用一段“文學的迴響”與你完成“心靈的和鳴”
幾日前收到一則留言,恍然發現原來有很多朋友在面對自己的情緒時,除了表達與沉默,似乎尋到了第三種路徑——轉向文學
顯然,這種細膩的情緒管理方式是有效的,因為透過文學,你會遇到千千萬萬個你;在文學世界中拾得的每一份共鳴,也會在人生的脆弱時分千千萬萬次託舉起你
今日,將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的短文《文學的意義》的片段分享給留言的Ta,也分享給每一個此刻感同身受的你。願你在相繼盛開的春花中敞開自己,去相信所有與詩歌、與書籍有關的美好,也與你有關,並且正在趕來。
這裡,有你的聲音在迴響……
一則留言 
 文學的力量是    將我們從漠然中驚醒 
邏輯上來說我太感性
物理學說我太過荒謬
而文學讓我一遍遍觸控我浪漫的生命
From:「為你讀詩」使用者@Rose
一段回覆 
 節選自阿蘭·德波頓短文  《文學的意義》
他人有跟我們同樣的悲傷與煩惱。這些情緒並非無關緊要,也無須避之不及,或被認為不值思量。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看待。藝術作品帶我們走近那些對痛苦懷有深刻同情的人,去觸控他們的精神和聲音,而且允許我們穿越其間,完成對自身痛苦的體認,繼而與人類的共性建立連線,不再感覺孤立和羞恥。我們的尊嚴因而得以保留,且能漸次揭開最深層的為人真理。於是,我們不僅不會因為痛苦而墮入萬劫不復,還會在它的神奇引領下走向昇華。
不妨把自己想象成一組同心圓。所有一眼望穿的事物都在外圈:謀生手段,年齡,教育程度,飲食口味和大致的社會背景。不難發現,太多人對我們的認知停留在這些圈層。而事實上,更內裡的圈層才包裹著更隱秘的自身,包括對父母的情感、說不出口的恐懼、脫離現實的夢想、無法達成的抱負、隱秘幽暗的情慾,乃至眼前所有美麗又動人的事物。
Roger Mühl 作品
在我們的想象空間裡,取代宗教的是人和人之間的愛情膜拜,俗稱浪漫主義。它朝我們拋來一個漂亮而輕率的想法,認為只要我們足夠幸運和堅定,從而遇到那個被稱為靈魂伴侶的高維存在,就有可能打敗寂寞,因為他們能讀懂我們的所有秘密和怪癖,看清我們的全貌,並且依然為這樣的我們陶醉沉迷。然而,浪漫主義過後,滿地狼藉,因為現實一再將我們吊打,證明他人永遠無法看透我們的全部真相。
好在,除了愛情和宗教的諾言之外,尚有另一種可用來關照寂寞的資源,並且還更為可靠,那就是:文學。

特別回覆 

River & poem
3·21
亮馬河國際詩歌之夜
世界詩歌日為你讀詩
3月21日是世界詩歌日
我們將在北京亮馬河畔 |啟皓中心 · 河岸劇場
閱讀詩、聆聽詩、書寫詩
以詩歌與河流 ,交織春之和鳴
我們特別預留出了6個席位
等待「為你讀詩」的讀者朋友們到場參與
有意向參加詩會的朋友
請在評論區為「春日」或「河流」
寫下你的三行詩
我們會從中選取6位
在京或方便來到北京的讀者朋友
共同度過一個詩歌的節日
詩會採取實名制,憑票入場
不能出席現場的朋友
歡迎預約直播
在你所在的城市
和我們一起共度世界詩歌日吧
本次留言互動截至:
2025年3月18日18:00
週末迴音谷計劃
一個徵集:
「為你讀詩」週末特別節目開啟“迴音谷”欄目,歡迎每一位使用者朋友在評論區留言,書寫你的困惑、表達你的態度、分享你的喜悅……我們將每週選出一條使用者留言,回應以一段“專屬於你”的文學內容分享,並期盼透過這種方式的交流,將文字的力量傳遞給你。
“世界是個迴音谷,念念不忘,必有迴響。”親愛的朋友別忘了,這裡總有屬於你的詩行等待被拆封,期待你的留言。💚
▎詩意禮物

春天,把花戴在身上
點選圖片,選你所愛
▎明日預告
3月17日晚10點,民謠歌手程璧為你讀詩人赫爾曼·黑塞的作品《有時》(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