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9歲圍棋少年跳樓背後:那些被期待壓垮的孩子

作為成年人,我們真的很難想象,年僅9歲的朱某鑫在5月19日從高樓縱身一躍時,內心是多麼的絕望和痛苦。
出生於2016年的朱某鑫,很早就從福建泉州到杭州學棋。7歲時,他就以九戰全勝的成績,拿下“渾南杯”全國少兒圍棋公開賽幼兒組冠軍,並參加了堪稱為“圍棋高考”的“爛柯杯”,是福建圍棋協會中年齡最小的選手之一。
但輝煌成績背後,是來自父親難以承受的壓力。
朱某鑫的父母早年離婚,他由父親撫養。父親很喜歡圍棋,發現兒子的圍棋天賦後,就發誓要把他培育成圍棋職業選手,甚至不惜實行體罰。
只要朱某鑫輸棋,父親就會對他當眾責罵,甚至狠狠踢上一腳。他疼得爬不起來,也不敢吱聲。
其他圍棋少年的家長,以及圍棋協會工作人員,也總髮現朱某鑫身上傷痕累累,他們也勸朱某鑫的父親對孩子好點,甚至還把他舉報到杭州婦聯,但最後也不了了之。
有認識他們的圍棋老師透露,朱某鑫曾輸給一個不可能贏的對手,還被罰跳繩2000下;拿了全國冠軍,但因為輸了一盤,就被父親揍了一頓。
朱某鑫跳樓當天,正在參加職業業餘大迴圈賽。那天他下了兩盤都輸了,第一盤還是輸給職業三段陳土力,有網友猜測他是輸棋後被父親責罰,一時想不開選擇了輕生。
現在警方已經介入調查,關於此事的種種細節還有待證實,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朱某鑫父親對他的強烈期待,曾對朱某鑫造成過極大的心理創傷。
望子成龍是絕大部分家長的本能反應,但真正能變成金龍一飛沖天的又有幾人?絕大部分孩子都只是普通人,但來自父母的期待又太過強烈,於是無數家庭就在這種矛盾中撕裂——孩子沒辦法滿足家長而自我厭惡,家長因為期待無法滿足而失望痛苦,再繼續給孩子施加壓力。
很多孩子,也經歷過朱某鑫經歷過的痛苦,雖然他們並未選擇輕生,但他們內心的創傷,可能需要一輩子才能治癒。
26歲的李棟在少年時,就有過類似朱某鑫的遭遇。
在他眼裡,當年父親就是一個“點子王”,時不時就有新想法,而自己只是實現父親願望的一個工具。只要父親看到哪些孩子很厲害,也不管實際情況,也希望李棟能同樣厲害。
隔壁鄰居孩子會背唐詩,父親也逼李棟背唐詩,背不出來不準吃飯;聽說同事的孩子當眾表演唱歌,父親也讓李棟表演,李棟害羞往後縮,父親當即就沉下臉,回家罵了李棟一個小時,說他膽子小、太懦弱。
李棟有個同學參加奧數比賽拿獎了,父親聽說後,找來一疊奧數卷子讓李棟做。李棟做不出來,父親就不斷嘆氣,說自己怎麼那麼命苦,生了個這麼笨的孩子。
李棟當時很委屈,他努力解釋,學校教的又不是奧數,同學之前參加過補習班,學了一年多奧數,自己什麼都沒學過,當然做不出。
但回應他的只有父親更激烈的指責:“看來你不笨啊,還學會找藉口了,都是數學,有什麼不同的?人家就是比你聰明,天生就會!”
自那之後,李棟就學會把一切想法埋在心底,他也習慣了把一切做到最好,試圖讓父親滿意。
李棟說,父親從不打他,但如果沒辦法讓父親滿意,父親就會露出失望的神情,然後嘆氣。因此他最害怕看到父親失望的表情,從小到大壓根不敢正面看父親,以至於跟著父親長大的他,都不太熟悉父親的面容。
有時候父親加班,李棟獨自在家,那是李棟最開心的時刻,可以看會兒課外書。但他只要聽到父親回來,樓道傳來父親的腳步聲,李棟就會心跳加速,緊張得想吐。
之後,李棟讀大學、畢業工作,每一步都在父親的安排之下,他不喜歡數學,數學學得很差,但大學讀的是經濟學,因為父親覺得這是和賺錢有關的專業。
只是,父親不知道,學經濟學要學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機率論……這對於李棟來說就是折磨,大學四年他經常泡在圖書館,但也只能考到七八十分,弄得他心理壓力更大。

大學畢業之後,在父親的選擇下,李棟加入了廣州一家銀行,這是父親眼裡光鮮賺錢的職業。但李棟從小就非常內向,不敢和別人打交道,在看重業績的銀行,李棟經常業績倒數,被領導經常批評,收入也很低。
類似李棟這樣有過一個倍感壓力的童年的人,還有很多。
《涼子訪談錄》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女孩從小成績就很好,但母親從不表揚她;有一次她考了97分,已經是全班第一了,但母親只有冷冷一句“剩下3分呢?”女孩當即崩潰,後來也得了抑鬱症。
另一位網友則分享,她活了三十多歲,似乎從來沒有讓父母滿意過。她考了博士學位,母親會說“隔壁家孩子都當教授了”;工作後她努力加班,終於獲得了升職加薪,父親來了句“那又怎麼樣,人家誰誰誰創業開公司,已經財富自由了”。
這樣的場景,曾經並且正在無數中國家庭中一次次上演。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調查顯示,68%的中學生因為父母的高期待出現焦慮症狀。
父母的高期待,如同一塊巨石,壓得孩子喘不過氣。
可在許多父母眼裡,對孩子要求高並沒有錯,國企幹部老李就是其中之一。
老李是個70後,還有10來年才能退休。他總覺得自己老了,看不懂這個時代了,看到朱某鑫的新聞後,第一反應就是:“現在的孩子真是脆弱,吃點苦怎麼了,居然還跳樓?
“嚴格管教孩子,怎麼也成過錯了?”老李不理解。
從小到大,老李接受的教育都是“不打不成才”,自己和幾個兄弟哪裡做得不好,父母就是一個耳光,而且還不能哭,哭了就再給一耳光。

在這樣的嚴苛管教下,老李的哥哥後來成了那個年代少有的大學生;老李讀書不好,初中畢業就出來工作,後來在國企一步步摸爬滾打也成了幹部;弟弟當兵復員後,成了一名公務員。
兄弟幾個都有出息,讓老李越發相信“不打不成才”這套“傳統教育理論”,他覺得“父母在意孩子才會打孩子,要是不在意都懶得管了”。
在他看來,現在競爭那麼激烈,小孩子長大後沒點能力根本活不下去。“小孩子不懂事,沒有家長拿著鞭子猛抽,小孩子就只會享樂,這一輩子就毀了。難道要等到他以後哭著說找不到工作,父母才來後悔?”
老李愛刷抖音,之前他偶爾刷到一個教育專家的直播,專家說了一句話讓他感同身受,“孩子,我寧願欠你一個快樂的童年,也不願看到你卑微的成年”,平時看影片從不花錢的他,破天荒地給這位專家刷了30塊錢。
至於所謂的“兒童心理創傷”,老李則是不屑一顧:“我和幾個兄弟不都是被爸媽打大的,也沒見我們有什麼心理創傷啊?就是現在的孩子太脆弱了!”
而且,老李覺得,現在的孩子已經很幸福了,吃飽穿暖,沒有工作和生活的壓力,每天只是學習一下,偶爾因為做錯了挨頓打,又算得了什麼?
“讓你坐在教室上課,聽老師說話就覺得辛苦,以後面對一個月幾千塊房貸,面對妻子孩子期待的眼神,我看你還覺得讀書辛不辛苦!”
老李的想法,在中年父母中很常見。來自上海的徐靜曾經也是把孩子逼得很緊的那一類父母。
徐靜和丈夫都是外地人,在上海讀書,之後留在上海工作。兩人辛苦打拼十幾年,在上海買了房子,也有了一個乖巧的女兒。
兩人從小城市而來,靠著努力在上海立足,自然對女兒有著很高的期待。女兒上學後,徐靜就開始謀劃,包括舞蹈班、鋼琴班、圍棋班、國學班……通通都要安排上。
一到週末,徐靜就會帶著女兒“三班倒”地上培訓班,課程安排得比上課還密,只有週日下午才能歇一下。甚至在地鐵上,徐靜也會要求女兒抓緊時間多背幾個英文單詞。
徐靜的心態也很純粹,就是覺得人活著本來就是很累的,“如果不想被拋下,就必須努力往前奔跑”。
但前同事的一次求助,改變了徐靜的看法。當時一位離職許久的前同事,突然來和徐靜聯絡,一通扯家常之後才吐露目的,原來同事的小孩留學回來找不到工作,問徐靜公司有沒有合適的崗位。
這位同事吐槽,自己的孩子去國外留學4年,花了200多萬,回來找的工作月薪都只有五六千,“還不如把200萬留給孩子,孩子也不至於為了出國各種拼命,在國外還鬧出抑鬱症”。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徐靜想到了自己的女兒。她突然想起,自從開始上培訓班之後,女兒的笑容越來越少,眼裡都只是疲倦和無奈,那種神態是不應該出現在孩子臉上的。
她突然覺得自己很自私,她覺得不應該再這樣逼孩子了。
美國兒童和青少年心理治療師和暢銷書作家凱蒂·赫爾利,曾在洛杉磯的一家大型非營利組織工作了七年,擔任學校的治療師和臨床主任。
作為一名有著22年實踐經驗的兒童和青少年心理領域專家,凱蒂發現近年來兒童和青少年的壓力水平正在上升,甚至有年僅5歲的孩子也在因為被壓力和焦慮困擾而尋求幫助。
但有一個問題必須要釐清,並非所有壓力對於青少年是不好的,壓力也有好的一面,積極的壓力可以幫助孩子們迎接挑戰、解決衝突和克服問題。
然而,當孩子遇到來自類似朱某鑫父親這樣的壓力時,就是不好的壓力。凱蒂在她的著作《寫給孩子的抗壓力手冊》中指出,長期的壓力和緊張情緒會破壞孩子大腦神經系統的發育,帶來焦慮、抑鬱等眾多心理問題。
心理諮詢師程輝也認同凱蒂的觀點。他始終覺得,和成年人相比,兒童永遠是更艱難、更掙扎的一方。
他的理由很簡單“成年人有選擇自己生活的能力和自由,小朋友沒有這個能力和自由。”
有一種觀點認為,生活過得舒不舒服,並不只是看錢多不多、經濟壓力大不大,而是看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有沒有“掌控感”。
程輝對此很認同,他也覺得人對於生活的熱愛,往往來源於意義感,而意義感來源於“我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我能做我想做的事情,這就是屬於我的人生,這個人生就是有意義的。
成年人哪怕生活過得再艱難,也是有選擇的餘地,但孩子們就不一樣了。
因此,程輝覺得,父母的過度干涉會讓孩子得上“空心病”,“也就是壓根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做什麼都需要父母推著去做,哪天父母推不動了,孩子也就毀了。”
更要命的是,兒童的成長環境會對大腦發育產生重要影響,如果孩子一直處在高壓力的環境之中,大腦發育就會受阻,進而影響孩子的未來發展。
相反,如果孩子能夠感受到愛和尊重,大腦發育就能加速,這對孩子來說更有利。
在朱某鑫跳樓的新聞爆出後,一位網友分享,他的一個同學學了多年圍棋都沒進步,周圍人都看出來,是同學的爸爸給了兒子太大壓力,導致他心態失衡。
周圍人也總是調侃xxx距離業6(圍棋術語,業餘6段),只差他爸不跟著了”。果然上了大學第一年,當他的爸爸管不到了,當年就直接定段成功了。
心理諮詢師黃仕明發現,父母對於孩子的高期待,其實是自己的焦慮的過度延伸。
他有一個諮詢者,總是說擔心孩子學習不好,擔心孩子以後找不到工作,擔心孩子在公司處理不了人際關係。
經過諮詢之後,他發現,其實是這位家長擔心自己業績不好,擔心自己被公司裁員,也擔心自己在公司的人際關係,所以才把這一切焦慮,延伸到孩子身上,害怕孩子遇到類似的情況。
這位家長沒辦法改善自己的處境,也沒辦法控制自己的焦慮,孩子是他唯一能夠掌控的事物,於是他就只能透過控制孩子,看著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他的焦慮也就減緩了。
徐靜現在也意識到,“一般家長逼孩子,就是欺負孩子沒辦法反抗。很多家長本來就是蟲,還希望孩子成龍,真是可笑,家長有本事就應該逼自己。”
如今對於女兒,徐靜的心態非常平穩。她停掉了所有補習課,只給女兒請了個數學老師輔導數學,其他時間女兒想玩就玩。但沒有徐靜的督促,女兒反而自覺學習了,成績也越來越好了。

老李雖然對心理學家們的建議不以為然,但最近幾年,他開始覺得兒子跟他的關係變得有點不對勁。
曾經令他非常自豪的兒子,平時很少跟他交流,一年也只在過年時回來一次。剛過完年沒幾天,兒子就會說單位有事,匆匆回北京了。
平時隔上半個月,兒子會打電話回家,“只說你要注意身體之類的事情,就會結束通話,時長往往不會超過30秒。”
至於李棟,他與父親的關係一直沒有改善。在銀行做了一年多之後,他經常失眠、胃疼、嘔吐,有時候路過天台,內心就會有個聲音“跳下去吧,跳下去就好了”。
他實在無法忍受,就趁著過年回家,和父親商量辭職另外找工作。
父親聽後,只是冷笑一聲,用嘲諷的語氣說:“當年有個算命先生說你長大後能當大官,哼哼,我看這算命先生也不準啊。”
李棟回憶那一幕:“我的心裡的一根弦,嘣的一聲,斷了。”
後來,他終於辭掉了這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並且換了住所,僅靠一點儲蓄過著擺爛生活。他每天在家除了玩遊戲就是睡覺,他總覺得很累,對什麼事情都沒啥興趣,甚至可以躺在床上一躺就是一天,微信步數常常是幾十。
父親也會給他打電話,但李棟隱瞞了自己的現狀,父親依然以為李棟在廣州努力地工作。
李棟不知道怎麼和父親說這一切,他懶得說,“隨便吧,該知道的時候,他總要知道的。”
作者 唐一 | 主編 宋函 | 圖源 《陽光普照》《俗女養成記》《比海更深》《年少日記》部分來源於網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