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後的上海,有些變了,有些沒變”

荷蘭攝影師羅伯特·凡德·休斯特(Robert van der Hilst)83歲了,依然記得他34年前第一次來到上海的經歷。
飛機降落在虹橋機場,他攔了輛計程車,抵達黃浦江畔的和平飯店,短暫的休整後,第二天一早就拿起相機出了門。

炎炎夏日夜晚,外灘人潮湧動,上海 ©️羅伯特·凡德·休斯特, 1991

在羅伯特面前的是晨曦中的外灘。浦東的“三件套”還遠沒有蹤影,老外灘的觀景平臺上,年輕人們跳舞、散步、談敲定(談戀愛),一些老人在打太極拳。人們看到他的鏡頭,露出友善的微笑。遇到能講英語的人,也會簡單聊上幾句。
就這樣,在抵達上海的24小時裡,羅伯特按下了無數次快門,愛上了這座城市和城市中的人。之後的三年中,他多次因為工作來到上海,目睹東方明珠一點點建造起來,也用鏡頭記錄下了城市與人們的變化。

浦東夢?展示未來陸家嘴金融區的廣告牌, 上海©️羅伯特·凡德·休斯特, 1993

34年後,羅伯特在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舉辦了名為《上海:瞬間與永恆1990—1993》的個人攝影展。
展覽開幕時,他說:“我希望不同年齡段的上海人都能來看(這個展覽),因為說不定會在照片裡找到自己!”

羅伯特·凡德·休斯特在展覽現場

鏡頭代替他的眼睛
在街頭好奇張望
羅伯特來到上海的1990年,無數新生事物正在湧入,和城中的老字號、老建築、“老”的生活方式發生著碰撞。在他眼中,這些碰撞正是這座城市迷人的地方所在。
當時的上海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在那個全球雜誌業飛速發展的時代,羅伯特作為獨立攝影師,受到不同雜誌的委託,前往上海拍攝普通人的生活。
“1991年8月的南京東路,一個炎熱潮溼的夜晚。上海人紛紛走上街頭避暑,有些人帶了椅子——甚至是扶手躺椅,決定在戶外過夜。”
“1992年8月的大名路。拍這張照片的時候,上海又悶又熱,我的襯衫溼透了,非常難受,但還是堅持在街頭拍照。就像這張照片後面那位用毛巾搭在臉上的女士一樣,我也在腰帶上繫了一塊毛巾(用來擦汗)。
對我來說,這張照片是我愛上海和上海人的理由——我後來翻看這張照片,發現其中有一種強烈的社群感和互惠感,能讓人感覺到親密和平靜。我喜歡這種照片中的沉默和平靜,靜止不動,時間彷彿被凍結、暫停。”
“我在外灘遇到了三個時髦的年輕人,中間的那位會講英語,他告訴我,他們身上的衣服是自己設計製作的。”
“第二次來到上海時,我隨意地在街上散步。偶然看到了這個像是‘光影在白牆上做遊戲’的場景。一把孤獨的黑色雨傘,掛在我猜是禁止入內的標誌上。我在對面站了一會兒,面朝白色牆壁左顧右盼,觀察著從相機和白色牆壁之間經過的行人。最終我調整了白色牆壁的曝光度,希望最終經過的人群像牆上的陰影一樣曝光不足。”
“一天晚上,我在北京路上偶然發現了一家名叫‘紳士俱樂部’的夜總會,我推開門進去,闖入了這場歡樂的派對。在那裡跳舞、喝酒,度過了一個美妙的夜晚,並拍下了這些照片!但一週後我再路過,這裡已經關閉了。”
“為了拍照,我在上海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步行,當我感覺累的時候,也會隨機跳上一輛公交車。在這張照片中,我要等的公交車已經停下了,我首先看到的是身後上海人的倒影,在公交車的窗戶上……還有我自己的倒影!但我不想讓自己出現在照片中,於是彎下腰,舉起相機拍下了這張照片。”
“1993年5月,我走出和平飯店,來到了一條沿著黃浦江延伸的長廊。一臺小收音機正在播放快步舞音樂,不同年齡的人們聚集在一起,隨著來自西方的音樂練習舞蹈。”
“1992年,我拍下了上圖右邊的這位男士,32年後,上週我們再次在上海重逢。”
羅伯特曾和法國作家、編劇艾曼紐爾·卡雷爾(Emmanuel Carrère)一起來到上海。兩人在入境時被告知:他們是上海第5402號和5403號法國遊客。
艾曼紐爾認為真正的上海”不是要看,而是要感受,要慢慢地、偶然地發現,沒有任何指引或約束。”回到巴黎後,他在法國版《Vogue》上以長文寫下了自己的感受。
這座城市裡的人們
曾以這樣的方式生活過
和羅伯特聊天時,他多次提到的一個詞是“變化”。
在他生活的城市巴黎,街道“永遠都是那樣”,但在上海,幾年不來就能發現許多新變化。
這一次他時隔四年多再來上海,發現滿街都是新能源汽車、電動車和滑板車。再往前追溯自己的記憶,“路上再也沒有(90年代)那麼多騎腳踏車的人了。”

帶著她的海鷗相機在外灘上拍攝

©羅伯特·凡德·休斯特,1990
不過也有一些事情沒有改變:他很喜歡上海的衡復風貌區(原法租界)“東平路、岳陽路、衡山路……這裡有些街道很窄,很安靜,有很高大的梧桐樹。”也很喜歡像他第一次來到上海時那樣,沿著黃浦江畔散步,吹吹江風。“現在的外灘真的非常美。”
羅伯特的照片記錄下了這些變化,2012年他出版了攝影集《永恆的世界》,將他對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的觀察收錄其中。

傳統婚禮©羅伯特·凡德·休斯特,1991

2019年,在一場關於攝影的研討會後,一位年輕人拿著《永恆的世界》來找羅伯特,告訴他:有個叫王家衛的導演正在準備拍一部關於上海90年代生活的電視劇,希望從那個時代人們的穿著,街道的模樣,商店的裝修中得到靈感,而這些都藏在羅伯特的照片裡。
羅伯特爽快地答應了這次特殊的“付費合作”。回到巴黎後,他透過電子郵件給王家衛發去了500多張自己拍攝的照片,幫助美術和服化組更好地佈置細節。
這部電視劇就是今年初熱播的《繁花》。如果你耐心看完演職人員表,會發現羅伯特的名字出現在“前期籌備組”裡。不久前他的攝影展開幕時,王家衛還特地送來花籃祝賀。

1992年,羅伯特在上海和平飯店

羅伯特的影像,不只讓我們感受到30多年來上海和中國的變化,也記錄下了獨屬於那個年代的精神面貌與生活方式。
人們意識到龐大的時代即將來臨,並以充滿希望的姿態去迎接。站在如今回望,這份回憶既珍貴又無法復刻。
圖片:羅伯特·凡德·休斯特及上海Fotografiska
編輯李大貓 運營:小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