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人的悲歌,分層社會下,給普通人的10條真相

2016年《鄉下人的悲歌》一書在美國出版後引起了廣泛共鳴,迅速成為千萬級別的暢銷書。
這本書不僅讓作者J.D.萬斯實現了財務上的自由,還使他被譽為“美國工人階級的代言人”,在他成為特朗普的競選搭檔,併成功晉級成為美國副總統後,本書再次被拉回讀者視野,引發廣泛討論。
《鄉下人的悲歌》以一種真實、深刻且情感充沛的方式,描述了一位美國“寒門”伴隨經濟困難、家庭破裂和社會排斥的成長經歷,探討了身份認同、原生家庭、“寒門貴子”等非常容易引發共鳴的主題。
萬斯在書中反覆強調了個人努力的重要性,同時也不迴避系統性不平等的存在,對於普通人來說,不要因為這種不平等,而放棄個人奮鬥。
當然在此之前,你需要對這個世界的複雜真相有所瞭解——
*下文摘編自《鄉下人的悲歌》,標題為編者所加
01
美國精英階層看到了底層的貧困與掙扎,
卻不理解他們為什麼會絕望
我想讓人們知道那種對自己瀕臨放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以及為什麼會有人放棄自己。我想讓人們瞭解窮人的生活到底發生了什麼,以及精神和物質上的貧窮會對窮人家的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心理影響。我想讓人們理解我和我家庭的美國夢。我想讓人們體會向上層流動的真實感受。此外,我還想讓人們認識到我自己不久前才意識到的一個問題:對於我們這些實現了美國夢的幸運兒來說,那些我們經歷過的惡魔一直就在身後不遠處窮追不捨。
02
精神和物質上的貧窮
會對窮人家的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心理影響
這本書講的是,在不利的條件下,人們是如何用最壞的方式來應對的,講的是現在的美國文化在某種程度上越來越鼓勵社會的潰敗,而不是抵禦腐敗。
我當年在地磚倉庫所看到的問題位於比宏觀經濟趨勢和政策更深的層面。太多的年輕人對努力工作並不感冒,而好的工作崗位卻總是找不到人。一個年輕人有著各種需要工作的理由,如要供養未來的妻子還有即將出生的孩子,他卻丟掉了一份有著很好醫療保險的不錯工作。更令人不安的是,當丟掉自己工作的時候,他還認為自己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他身上缺少一種主觀能動作用——他認為自己對自己的生活掌控很少,總是想要責怪除自己之外的任何人。這種現象與現代美國的經濟格局格格不入。
03
貧窮是因為不夠努力?
我們對美國社會制度的深深懷疑,並且這種思潮越來越成為主流。我們不能相信晚間新聞,我們不能相信政客,能讓我們過上更好生活的大學也在操縱著我們,我們找不到工作。我們什麼都不信,無法有效參與社會運作。社會心理學家證明,群體的信仰是影響群體表現的強大動力。當群體認為努力工作取得成就對他們自身有利時,該群體的成員就會表現得比不在該群體之內遇到類似情況的個體更好。所以很明顯:如果你相信天道酬勤,你就會努力;如果你認為即使你嘗試了也很難取得進步,那麼你會覺得幹嗎還要嘗試呢。
04
美國鄉下人拼命地逃離故土,
卻逃避不了世襲的貧窮
我們往往總是高估或者是低估,美化自身那些好的方面,又對不好的方面視而不見。這就是為什麼阿巴拉契亞地區的人們會強烈反對一篇關於該地區一些最貧窮的人的坦誠報道。這也是為什麼我崇拜布蘭頓家族的男人,也是我為什麼在18歲之前假裝全世界都有問題,而自己卻沒有。
我的外祖父母背井離鄉地離開真正的肯塔基,來到米德爾塔基尋找新的生活,從某種方面上說,他們確實找到了。但從另一些方面來看,他們從來沒有離開肯塔基。……數十年來,人們一直在掙扎著逃離傑克遜;現在他們又在掙扎著逃離米德爾敦。
如果說這些問題是從傑克遜開始的,它們到哪裡才會結束就很難說了。多年以前,當我和阿嬤一起看著送葬的車隊行進時,我就意識到,我是一個鄉下人。美國許多白人工人階級也是如此。現在,我們這些鄉下人過得不好。
05
為什麼美國窮人的孩子更難成功,
因為在人生的關鍵時刻沒有人可以幫你
我收到了俄亥俄州立大學寄來的一個超大的包裹,裡面全是關於助學金的資訊。裡面談到了佩爾助學金、貼息助學貸款、不貼息的貸款、獎學金,還有叫作“勤工儉學”的東西。這一切都太讓人激動了,如果阿嬤和我能弄明白這些都是什麼意思那就更好了。我們在那些表格上折騰了好幾個小時,然後發現去上大學會欠下的賬足以在米德爾敦買下一座好房子了。而那時這些表格我們都還沒開始填,因為把這些表格全部弄明白然後填好的話還得再需要一整天的艱辛努力。
之前的激動被憂慮所替代了,但是我提醒自己,上大學是對自己未來的一項投資。……並不是所有的投資都是好的投資。為上大學欠下那麼多的債,又能得到些什麼呢?難道說是為了得到連續不斷的宿醉以及糟糕的成績嗎?
06
美國寒門學子的枷鎖——經濟債務
我痛恨欠債,痛恨那種被債務束縛住的感覺。雖然根據《退伍軍人權利法案》我能報銷一大筆學費,而且俄亥俄州立大學向州內學生收的錢相對少些,但我仍然需要自己承擔約兩萬美元的開銷。
在俄亥俄州參議院待了幾個月後,我已經債臺高築了,在如何改善入不敷出的狀況方面我也智窮力竭(我瞭解到每人每週只能獻兩次血),於是我決定再找一份工作。一個非營利組織釋出了招聘兼職工的廣告,每小時給10美元。
當時我有兩份兼職,還得上全日制的學,日程更加緊張了,但我不在乎。我沒覺得我所承擔的有什麼不尋常之處,直到一位教授發郵件讓我下課去找他討論一個寫作作業。我把我的日程安排給他看,他大吃一驚,嚴肅地告訴我要把精力集中在學習上,不要讓兼職工作分了心。我笑笑,握了握他的手,說了聲謝謝。我不需要他的建議。
07
什麼是真正的寒門再難出貴子——認知債務
社會資產在我們周圍無處不在,挖掘並利用社會資產的人會勝出,而讓資源閒置的人就如同瘸著腿和別人賽跑一樣,而如何運用而不是閒置資源對我這樣的孩子來說是個主要的挑戰。這裡列出了我初來耶魯法學院時不知道的道理,當然還有許多沒有在此列出:
·面試要穿西裝。
·穿特別寬鬆的西服是不得體的。
·切黃油的刀不只是裝飾性的(畢竟,用黃油刀來切的那些東西,用勺子或用食指挖著吃更好)。
·仿皮革和皮革不是同一種材料。
·鞋和鞋帶應搭配。
·某些城市和州有更好的工作機會。
·去一所更好的大學不僅讓你有面子,還能帶來實惠。
·金融是一種人們從事的行業。
阿嬤總是非常厭惡對鄉下人的偏見——人們認為我們這樣的人就是一群流著口水的蠢貨。事實上也是,我完全不知道怎麼讓自己獲得成功。不明白有很多事情會帶來嚴重的經濟後果,為此我在大學時失去了工作機會(海軍陸戰隊作戰靴和卡其褲明顯不是得體的面試裝),後來在法學院,要不是每走一步都有人幫助我,我還會失去更多。
08
受不了又逃不掉,
糟糕的家庭關係會讓人做出錯誤的選擇
ACE無處不在,每個群體中都有。……每10個工人階級的人中就有4個小時候經歷過多次精神創傷。而這一比例在非工人階級中僅為29%。
對許多孩子來說,第一反應是逃跑,但如果是跌跌撞撞地跑向出口,通常會走錯路。這就是為什麼我阿姨被迫在16歲時嫁給一個家暴的丈夫;我那在高中畢業典禮上致辭的母親尚未成年便有了孩子,離了婚,而且在大學裡一個學分也沒拿到。逃離了油鍋,卻逃不過烈火。混亂引發混亂,不穩定導致不穩定。這就是美國鄉下人的家庭生活,歡迎你們來體驗。
琳賽告訴了我同樣的經歷。“當我與凱文吵架的時候,我會臭罵他,跟他說他想走的話就走好了。他每次都問:‘你怎麼了?你為什麼像跟仇人吵架一樣跟我吵架?’”這是因為,在我們家,通常難以區分誰是朋友誰是敵人。
我不是一夜之間就摒棄了這些惡習。我一直在與衝突抗爭,與那些有時似乎要令我屈服的統計機率做鬥爭。有時容易些,因為根據那些統計機率,我應該在坐牢或者有了第四個私生子。而有時很困難,衝突和家庭破裂像是我難以擺脫的命運。最糟的時候,我讓自己相信已經無路可逃了,無論我多麼努力地與那些心魔抗爭,我也必須像繼承我的藍眼睛棕色頭髮一樣把它們也一併繼承。
09
那些得以讓人在一個階層中順利生存的,
在另一個階層中會成為阻礙
我已經認識到,那些幫助我順利度過童年的習慣恰恰在我長大後限制了我的成功。一看到發生衝突,我就會逃跑或準備打架。而這對於我處理目前的關係並沒有多大用處,但如果我小時候不這麼做,肯定會陷入家庭爭端的泥淖。小時候我還學會了把自己的錢分藏在好幾個地方,免得母親或其他人發現瞭然後“借走”,有些藏在墊子下面,有些藏在內衣抽屜裡,有些在阿嬤家裡。但後來,烏莎和我整理存款的時候,她驚訝地發現我有好幾個銀行賬戶,信用卡上還有幾小筆延期支付的款項。烏莎現在有時候仍然提醒我,不是每次受到輕慢,如摩托車橫衝直撞地經過,或鄰居苛責我的狗的時候,都要跟人家幹仗。儘管我會衝動,但我每次都承認也許她是對的。
10
美國工人階級的未來會好嗎?
我相信我們鄉下人是世界上最牛的人。有人侮辱了我們的母親,我們就抄起電鋸要他好看;浪蕩子想要猥褻我們的妹妹,我們就會教訓他一頓。但我們能牛到幫助布蘭這樣的孩子嗎?我們能牛到建立一所教堂讓我這樣的孩子融入世界而不是自我封閉嗎?我們能牛到捫心自省,承認我們的行為傷害了自己的孩子嗎?
公共政策會起作用,但沒有一個政府能幫助我們解決我們自身的問題。
當萬斯站在副總統就職典禮上時,他的目光或許會掠過華盛頓特區的林蔭大道,恍惚間看見那個在俄亥俄州貧民窟翻找垃圾箱的少年。從鐵鏽帶到白宮,他完成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階層躍遷,但《鄉下人的悲歌》揭示的10個社會真相卻如同幽靈般揮之不去。
個體的突圍永遠無法消解系統的痼疾。他本人透過《退伍軍人福利法案》攀上耶魯高牆,但美國仍有數百萬寒門學子在助學貸款與認知落差的雙重絞殺中窒息。
書中那些酗酒的鄰居、破碎的家庭、暴力的街頭,本質上是一套精密運轉的“貧窮再生產系統”:它用經濟枷鎖困住肉體,用文化慣性麻痺精神,再用“美國夢”的幻象讓失敗者自責。
萬斯的故事沒有給出答案,但它撕開了那個被全世界認為繁榮而強大的超級美國的一角——那裡的問題關乎所有人的未來。
《鄉下人的悲歌》最新中文修訂版新增萬斯親撰後記隨書附贈成長曆程海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