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國對華關稅壁壘持續加碼的背景下,第137屆廣交會以創紀錄的資料強勢回應全球疑慮:
出口展企業首次突破3萬家,215個國家和地區的超20萬名境外採購商預註冊,首日即吸引6.4萬名境外採購商到會創同期新高。
這場全球規模最大的貿易盛會,不僅展現了中國製造的韌性,更以技術突圍、市場多元化和供應鏈重構三大密碼,為動盪的全球貿易格局提供了東方解決方案。

技術突圍
在本屆廣交會上,科技含金量顯著提升。
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專精特新“小巨人”、製造業單項冠軍等稱號的企業超9,700家,同比增長20%。
首次設立服務機器人專區,吸引46傢俱有行業代表性的企業參展,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雲深處科技的機器狗吸引了中東、日本採購商的目光。在智慧化相關展區、專區參展企業數量超1100家,現場展示智慧產品32萬件。
智慧化的另一面是綠色化。本屆展會中,56%的參展企業擁有綠色低碳專利,63.5%透過國際綠色認證,現場展示的綠色產品綠色產品達104萬件,自主智慧財產權產品111萬件,涵蓋太陽能燈塔、智慧家居等領域。
數字化轉型同樣亮眼。58.8%的企業採用大資料、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技術工具改造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相關環節。61.4%的企業透過數字化手段獲取外貿訂單。
技術突破帶來價值重構。本屆廣交會展出近8900個“新三樣”、數字技術及智慧製造相關展位,5100餘家專精特新企業參展,助推中國製造向產業鏈高階攀升。

市場多元化
從廣交會的風向來看,中國企業正在加速開拓中東、東南亞、非洲等新興市場。本屆廣交會預註冊的20萬境外採購商中,"一帶一路" 國家佔比達72%,中東國家採購商數量同比增長32%。
不少企業負責人表示,雖然美國加徵關稅對出口業務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正在擴大其他市場的開拓,並開發國內市場的需求,整體影響還在可控範圍內。
面向未來,參展企業的共識是繼續開拓新興市場,針對不同市場的需求在產品研發上持續突破。中國外貿企業的優勢在於差異化競爭,做到“人無我有”,擴大市場增量。
來自阿拉伯的採購商認為,中國產業鏈的完備性和產品多樣性無可替代,智慧產品覆蓋生活與工業場景,“世界需要這樣的中國製造”。

供應鏈重構
本屆廣交會成為中國企業應對關稅戰的“沙盤推演場”。出口展企業數突破3萬家的背後,是供應鏈體系的深度重構。
不少企業加速海外建廠帶領供應鏈走出去,透過“產地多元化”降低單一市場依賴,並通過技術輸出與本地資源整合,打造區域性供應鏈網路。比如將國內成熟的智慧化生產線複製到東南亞,確保海外工廠與國內技術同步;採用“國核心心部件+海外組裝”模式,利用國內研發優勢降低生產成本。
此外,商務部推動內外貿體制機制銜接,為企業打通國內外市場提供了政策扶持。國內大市場永遠是企業的大本營和根據地,利用好內外貿一體化的體制機制,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合理進行經營決策。
廣交會上的供應鏈變革,折射出中國企業從“成本導向”到“戰略佈局”的思維升級。透過技術賦能、區域化生產、內外貿融合,中國供應鏈正從“世界工廠”轉向“全球創新鏈+區域製造網”的雙輪驅動。

歷史鏡鑑
從1957 年周總理親自命名 "廣交會",到 1972 年尼克松訪華期間廣交會成交額突破 10 億美元,再到 2025 年成為全球最大貿易盛會,廣交會的發展史就是中國與世界互動的縮影。
本屆展會首次公開的 "出生紙" 檔案,記錄著新中國打破西方封鎖的艱辛歷程,這種 "破冰" 精神在當下依然煥發著生命力。
在關稅戰的喧囂中,廣交會的繁榮揭示出一個真理:任何單邊主義的貿易霸凌,都無法阻擋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
當美國試圖透過關稅築起"經濟圍牆" 時,中國正以廣交會為支點,撬動全球貿易的 "新槓桿",這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採購商用真金白銀投出的共識,或許正是重構全球經濟秩序的希望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