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逃離的潮汕女孩,如今拍影片教冷門潮汕話,與家鄉握手言和

這是《自拍》第443個口述故事
方圓(抖音賬號:@方圓說潮汕)是個土生土長的潮汕姑娘。她在鄉下和阿公阿嫲一起生活的童年,被愛和樂趣填滿,也被家鄉傳統文化的氛圍包裹,因此,她天然地更熱愛和親近這片土地。
像每一個憧憬未來的年輕人一樣,她也曾在成長過程中,對外面的世界生出強烈的渴望,但總有一種情愫,讓她捨不得離開。她選擇留在家鄉,也選擇了一條文化傳播的路,一走就是13年。
這個電臺主播出身的女孩,是短影片裡的一股清流,她堅持四年如一日地用方言錄影片,講潮汕話的正音正字,講潮汕的俗語與童謠,講潮汕文化的雅與俗。她把工作生活與這片土地緊緊相連,只因為她覺得,守得住鄉愁,才能看得見遠方。
以下是她的講述。
熱愛潮汕文化的“姿娘仔”
我叫方圓,是個土生土長的潮汕“姿娘仔”。在我們潮汕話裡,“姿娘”是對女人的一種雅稱,讚美女人有神韻氣質,年輕女子就叫“姿娘仔”,漂亮女子就叫“雅姿娘”。

我是廣東揭陽人,小時候和阿公阿嫲(潮汕話裡的“爺爺奶奶”)在農村生活,記憶裡的童年,就是收音機裡的潮劇講古、夏夜裡阿嫲唱的潮汕歌仔,還有一場場的做大戲。每逢有大戲,我會拿著從阿公手裡領到的幾毛零花錢,先去戲棚子底下的小攤買一包喜歡的零食,再搬著小板凳跟大人一起看戲,直到曲終人散才戀戀不捨地被阿公馱在背上回家。
3歲的我坐在家門口的大樹下,手裡拿著剛摘的大紅花。
也許是因為看多了戲,我小時候經常夢見自己穿著武將白袍,站在耀眼燈光下的舞臺中央,雄赳赳氣昂昂的。我那時想當個女俠,很痴迷黃飛鴻之類的人物,喜歡把家裡的蚊帳、床單披在身上,還自己製作了一套夜行衣,老幻想要去劫富濟貧。
我(中間)和表弟表妹,小時候常玩在一起。
關於行俠仗義的理想,也受我阿嫲影響。她是地主家的女兒,從小讀書,思想也開明,還當過婦女主任,為人非常慷慨大方。小時候我們家並不富裕,但她總是會把糧食分一些給更窮苦的人,有乞丐來家裡討飯吃,我一個人在家不敢開門,她回來後還會讓我拿著吃的去追趕乞討者。
年輕時的阿公阿嫲。
我阿公就比較節儉吝嗇,阿嫲給他起了個外號叫“鹹菜公”,潮汕話的意思是,“鹹澀”(吝嗇)得就像在甕裡滷了好幾年的老鹹菜。我阿嫲是刀子嘴豆腐心,阿公性格卻很溫和,幽默還童真。小時候他會騎著三輪車載著我們兄弟姐妹幾個滿村子轉悠,還教我們挖蚯蚓釣魚,帶我們去抓蝦和螃蟹、撿漁網捕蟬、削竹子綁在泡沫上做成小船去漂流。每次被逮到,阿公總免不了被阿嫲教訓一頓,說他教壞小孩子。阿公從來不生氣著急,他總跟我們說,這是愛呀,愛一個人才會在乎他,家不是講理的地方,是講愛的地方。
多年前村裡“迎老爺”,阿公阿嫲盛裝前往。
在阿公阿嫲的呵護下,我在鄉下度過了美好的童年,也因此對故鄉產生了比常人更難捨難分的情愫。我熱愛家鄉和家鄉的文化,離不開它,每次出遠門回來,第一件事就是直奔一家老牌小店,喝上一碗地道的潮汕粥。但我必須承認,潮汕是個相對傳統保守的地方,當我看過外面的世界,體驗過更加包容、多元的生活,難免產生反抗和逃離的想法。
曾經我有一個外出發展的機會,但當另一條路真的擺在眼前,我內心卻產生了強烈的糾結和掙扎,就像艾青的那句詩: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2019年,我帶88歲的阿公去拍了一組“網紅照”,如今他已經93歲了。
我沒有離開家鄉。大學畢業時,我們當地的電視臺正招聘廣播節目主持人,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報了名。面試時有個才藝展示環節,大多數人都選擇唱歌、朗誦,我突發奇想,選擇了一種特別的表演形式——講古。這是一種以潮汕方言為基礎的評書,我從小聽到大,有的橋段非常熟悉。
在面試中,這是一個挺冒險的舉動,因為評委裡有外地人,選擇大眾接受度高的表演形式肯定更穩妥一些,但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很少有會講古的了,或許我就脫穎而出了呢。
結果不出所料。後來一位外地評委老師跟我說,其實我根本沒聽懂你在講什麼,但看你講得繪聲繪色,大家都在笑,我就不自覺跟著笑了,就覺得你講得很好。
我剛進入電視臺工作時,在直播室做節目。
就這樣,我在2011年正式進入揭陽廣播電視臺工作,成了一名潮語節目主持人。我主持的第一個電臺節目,是一檔潮語綜藝脫口秀,我和搭檔會對潮汕地區的各種民俗故事進行講解演繹,吸引了很多本地聽眾,因為中老年粉絲比較多,後來陸續做了《戲說歷史》《最美夕陽紅》等,現在我的主打欄目《開心下午茶》,也是結合傳統習俗、潮汕文化解讀和分享網路熱點。另外,我還主持著一檔大型鄉邦人文歷史類節目《揭陽古城故事》,邀請專家學者講述古城的文化歷史,也邀請古城居民分享他們與古城的點滴故事。
2020年,我在電臺節目中做訪談。
因為一直在做潮汕話節目,我也不是播音科班出身,畢業後也沒再練習普通話。2015年,我自費去中國傳媒大學進修,當時我們班上有十幾個同學,都是來自全國各地電視臺的主播。
2015年,我(前排右一)在中傳學習時和老師同學合影。
當時我曾向老師請教,我應該繼續專注方言傳播,還是往大眾接受度更高的普通話節目發展,畢竟,方言有地域限制,未來職業生涯可能沒法走得更遠。老師認為我應該保持自己的特色,那時,他還非常有先見之明地建議我們去拍短影片、做個人IP,後來我開始做短影片,也是早年間受到他的啟發。
我從2020年開始在抖音分享潮汕文化,因為短影片做得還不錯,去年以來,我還負責拍攝主持臺裡的一檔文化類短影片節目《方圓話說揭陽》,這對我來說,既是認可,也是挑戰。
揭陽是粵東最早的建置縣,見諸史載已有2200多年,從古到今人才輩出、名勝古蹟眾多,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有“海濱鄒魯”之稱。我們這個節目分為“名賢之光”“傳家之寶”“博古通今”三個系列,“名賢之光”每期介紹一位揭陽名賢故事, “囯保單位”每期介紹一個揭陽國級文物保護單位,“博古通今”講述揭陽出土文物及其背後的文化意義。
《方圓話說揭陽·博古通今》系列短影片
到目前為止,這檔節目的“博古通今”系列已經做了17集,受到許多觀眾喜愛。有人稱讚這是潮汕地區第一檔文博類短影片節目,填補了潮汕“文博類”節目的空白,讓他們多了一個瞭解揭陽曆史文化的視窗;也有家長陪伴孩子一起觀看,說要帶著博古通今系列短影片,陪著孩子去逛博物館,把我們的短影片當成“博物館講解員”。
“傳播家鄉文化,不一定要走出去”
這十幾年來,我的電臺節目都以傳播潮汕文化為主,經常會接觸到相關的專業老師和傳承人,積累了越來越多關於潮汕文化的知識,才發現即便身為潮汕人,對自己的家鄉也是知之甚少。

我在抖音分享過揭陽新亨鎮碩聯村正月十六的擺豬羊活動,這項習俗的由來就是我在做節目時瞭解到的。明朝中期,國內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南方工商業得到了高度發展,碩聯村在粵東榕江中游,又是閩粵贛交通要道必經之地,水陸交通十分便利,明朝中後期這個地方就成了糧食、茶葉、木材、瓷器等商品的集散地,逐步變成著名的商埠,四面八方的商人聚集於此,有52個不同姓氏在這裡聚居。
新亨擺豬羊這項民俗,與“和氣生財”這個詞息息相關。
這在潮汕是很少見的,因為潮汕地區宗族觀念很強,很多地方基本都是一個姓。為了避免不同姓氏之間的摩擦,秉承著和氣生財的宗旨,碩聯村的先輩們想到了一個凝聚人心的好辦法,就是聯合起來供奉財神趙公明,透過共同的信仰來維繫地方的和諧。這個習俗延續至今,已經有500多年曆史,還在2009年被列入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當時還有一個疑問,我們潮汕人“拜老爺”一般祭品都是雞鴨魚(也有一些地方是一塊豬肉、雞、魚),稱為“三牲”,但為什麼碩聯村拜財神用的是豬羊呢?後來我瞭解到,古代把作為祭品的豬羊牛稱為“大三牲”,雞鴨魚稱為“小三牲”,擺豬羊是用最隆重的儀式表示對財神的崇敬。
新亨擺豬羊民俗活動現場,場面非常壯觀。
每逢擺豬羊,很多外出發展、經商的鄉賢都會回來踴躍捐資,建設家鄉、扶貧濟困,民俗背後的鄉賢文化,其實也是連線故土、維繫鄉情的精神紐帶。所以說,民俗有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它可以讓一個族群團結起來,對背井離鄉的人來說,土地帶不走,但習俗和信仰已經融入到血脈裡。

賽龍舟也是潮汕非常經典的一項民俗活動。“潮汕龍舟看揭陽”,揭陽賽龍舟沿襲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揭陽龍舟造型生動大氣,龍首高昂,龍頸修長,龍尾高翹,船身畫著八仙神器等彩繪,寓意驅除水下妖魔鬼怪,有一些龍舟還會畫一隻鳳凰,象徵“龍鳳呈祥”。我們這裡的大龍舟滿員53人,揭陽現役龍舟中“年齡最大”的兩艘在揭東篦村,建造於上世紀50年代,至今已有74年。
揭陽也是“龍舟之鄉”,賽龍舟活動歷史悠久。
因為做著與潮汕文化傳播相關的工作,我也跟很多聽眾成了朋友。曾經有兩位粉絲,因為關注我的節目去參加線下活動,交換聯絡方式,後來發展成了戀人,我還去參加了他們的婚禮。
2017年我主持晚會,聽友趕到現場支援合照。
還有一位忘年交,是我至今都深深懷念的。早年間我主持一個市級講古比賽,有一位選手非常特殊,他70多歲了,帶著一個原創劇本來參加比賽,白髮蒼蒼地站在臺上講了十幾分鐘的相聲,還拿了一等獎。後來我瞭解到,他年輕時是一位很有才華的老師,後來遭受很多磨難,40多歲從農村回到城裡,好不容易成家立業,兒子卻在三十多歲因病去世,妻子也因悲傷過度走了,生活頃刻之間再次崩塌。但他沒有放棄,年老時重新拾掇起自己的興趣愛好,積極創作、運動、交友,讓我覺得特別感動。

我和他成了好朋友,每年過年都會去看望他,給他發個紅包,希望他平安健康,他也會早早煮好湯圓等著我。這兩年他疾病纏身,我曾經帶他去我的一位醫生粉絲那裡看病,對方還聯絡了上海專家會診,可因他年紀太大不敢動手術。去年元旦那天晚上,他在病痛中去世了。
這些年,因為與我生命產生交集的人和事,我也終於和那個曾經想要離家的自己和解。我的工作和生活與這片土地緊緊相連,但依然可以去結識不同的人、去感受不一樣的人生,去探求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現在看來,傳播家鄉文化,就是其中一件。
2021年,我在主持鄉村民俗活動。
當然,家鄉傳統文化裡也有很多積弊,比如保守的婚戀家庭觀念,我個人力量很難改變,但我一直儘自己所能去做這件事。我常常在節目裡跟粉絲講,要尊重別人的選擇和價值觀,只要對社會和他人沒有傷害,即便不理解,也請包容。
“守得住鄉愁,才能看得見遠方”
因為想讓更多人瞭解和理解潮汕文化,我開始在抖音分享關於潮汕文化的內容。一開始,朋友建議我做美食或者探店,畢竟,潮汕美食豐富且有名,不愁沒流量。但我還是覺得傳播家鄉文化是我的初心,有一種莫名的責任感在身上。
我到現在做了4年多短影片,一直堅持用潮汕話錄製。潮汕話日常聽起來常常給人一種很土的感覺,但其實是中國最古老的官方語言之一,有18個聲母、61個韻母、8個聲調,音律變化非常多,在語言學上有很大的研究價值,可以說是古代漢語的活化石。因為很多詞彙保留了古代漢語的發音,所以用潮汕話去讀唐詩宋詞或者詩經,都是很押韻很有美感的。在我看來,潮汕話不是土,而是古。
我在抖音分享潮汕方言的讀音知識,原以為內容偏冷門,沒想到收穫許多網友的關注與互動。
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發現很多年輕人都不怎麼會講潮汕話了,乃至因發音錯誤產生誤會和笑話。所以我們做電臺潮語節目的,一定會先審稿讀稿,對書面語進行口語化的二次創作,絕不能照搬照用。現在很多家長也喜歡給孩子起些比較獨特的名字,但受到普通話發音的影響,用潮汕話念名字就可能叫錯。
我之前發過一條影片,講一對潮汕父母叫錯自己孩子名字長達7年。
現在很多專家學者都在呼籲,要保護方言,否則幾十年乃至一百年後,這些方言可能都會消亡,或以訛傳訛地被讀錯、走偏。而且,我覺得母語是文化的根,現在很多年輕人離開家鄉去外地工作和生活,慢慢切斷了與家鄉的聯絡,也許有一天,後輩都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了,再想尋回,卻不知道從何尋起。守住方言,也是守住鄉愁,守得住鄉愁,才能看得見遠方。

除了正音正字,我也會跟大家分享潮汕的俗語。有人說,潮汕俗語每一句都有一個故事,每個故事背後,也都有它的寓意和寄託。比如潮汕人常常掛在嘴邊的“平安當大賺”,就是潮汕人的一種精神信仰,也是最理想的生活境界。據說這句話的由來,就是講有一個很有錢的老闆,妻子生病了去抓藥,被另一個想掙錢但掙不到的人看見,他忽然醒悟,自己雖然沒錢但起碼平平安安和和美美地過每一天,也是另一種“賺到了”。
我經常給粉絲分享潮汕俗語背後的故事,這也是大家喜聞樂見的內容。
關於潮汕話的分享和教學,粉絲最喜歡看的還有“做四句”。“潮汕四句”是潮汕方言裡的一種吉祥語,比如嫁娶場合的“做四句”是由青娘母陪同新娘出嫁時來唱的,現在部分地區在辦喜事時,由比較年長有威望的長輩來做四句,表示誇讚或者祝福。經常有粉絲在買車、喬遷或者結婚生子時,希望我做四句送祝福,我就會偶爾來分享,主要是圖個開心。

語言是沒有辦法被看見的,但民俗以活動為載體,更容易感染人。所以,我後來也開始分享潮汕的非遺和習俗,比如前面說到的擺豬羊、賽龍舟等。每逢有這類活動舉辦,我會去現場採風拍攝,講解背後的文化心理和故事,讓大家真實地感受到潮汕文化的魅力。
我在省級非遺“新亨擺豬羊”民俗活動現場採訪。
今年我在新亨擺豬羊的現場採訪,還遇到了外地來的粉絲,他說看了我的影片,對潮汕文化很感興趣,特意過來的。我其實挺意外粉絲裡有外地人的,考慮到這一點,我也開始用普通話去講故事,這樣可以讓更多外地朋友來了解潮汕文化。
我的粉絲裡,有很多在外工作生活的潮汕人。有一位阿姨跟著子女去到美國生活,因為語言不通,她覺得很孤獨也很想念家鄉,說每天都會看我的影片,覺得很安慰、很親切。有一年她回國過年,特意來找我吃飯,還給我包了個大紅包,說你要多做一些關於潮汕的影片,多宣傳我們家鄉的文化。
還有一個在馬來西亞的“潮三代”,他的爺爺是潮汕人,但很早就去了馬來西亞,他在那裡出生長大,從來沒有回過潮汕,也不知道家鄉具體在哪個村,只是聽爺爺講過一個很模糊的地方。他給我講了這件事,我去幫他打聽,還真的找到了這個地方。我把他家鄉的定位資訊發給他,他很開心,說很感謝我幫他找到了家鄉,有機會一定要帶自己的孩子回來看看。
有很多粉絲是幼兒園或者小學老師,他們經常來諮詢我一些字的潮汕話發音,也提出讓我更新一些唱潮汕歌仔(童謠)的內容,可以播給小朋友聽。
可以教給小朋友的潮汕童謠,也喚起很多異鄉人的回憶。
我一開始做影片,其實也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現在能讓潮汕文化被這麼多人關注,還切實地幫助到了那麼多人,是我覺得最開心的事情。在輸出的過程中,我也在不斷輸入,對潮汕文化了解得越多,越意識到自己的淺薄無知,更加迫切地想要學習和成長。
做地域文化傳播最棘手的、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資料不足,很多方言字有讀音查不到字,流傳下來的傳統風俗、名賢故事、傳統建築都找不到史料,甚至各種版本互相矛盾,很難得到驗證。我對自己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儘可能接近真相、尊重歷史,所以遇到不確定的我會去請教專家學者,也加了很多潮汕文化的交流群。每一條影片,背後都有大量的案頭工作,要耗費不少時間精力。
我的抖音影片通常都是自己一個人錄製的,架著三腳架做口播。
我在一次活動現場,見到了潮汕語言學家林倫倫教授,他主動打招呼:“你不是揭陽的圓圓嗎?我經常看你的影片,你內容做得很好,你要繼續講下去。”聽到教授的鼓勵,我特別激動,因為我剛開始學習瞭解潮汕文化時,就買了他的書來拜讀。還有很多揭陽文史界的專家,給我分享過很多書籍和知識,鼓勵我說學習潮文化、傳播潮文化,要坐得住冷板凳。
這些老師還有粉絲們的鼓勵,讓我覺得很值,即便有時候會遇到很多困難,但相比付出,我收穫的更多。現在,我在抖音成了一名鄉村守護人,未來也想要把傳播家鄉文化這件事做得更好一些,可能會嘗試訪談等新形式,去挖掘鄉村背後的人和故事。
我想,我會一直熱愛和專注腳下的這片土地,知道自己從哪裡出發,才能走得更遠。
*本文由方圓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註明外均由本人授權提供。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方 圓 | 口述
橙 子 | 撰文
貓 基 | 編輯
-THE  END-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443個口述故事
歡迎開啟抖音,關注方圓說潮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