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做決策首先根據直覺,其次根據立場,最後根據事實。
這是人性,非常正常。直覺本來就是基於過去大量經驗而形成的行為模式,在處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小事情時,依賴直覺並不會犯什麼大錯。
但遇到了人生的重大場合,尤其是很多複雜因素疊加在一起的事件,直覺就不那麼起作用了。
我常和大家說,要不厭其煩去“重新發明輪子”,即使你知道這個事情七八成大概是這麼幹,但剩下的那三成千萬不要掉以輕心,往往決定成敗的就是你不熟悉的那部分。
把事情從頭重新捋一遍,哪怕你做過,很熟悉,也費不了多少時間。一上來就套用過去的經驗,10次有9次可以這麼做,但只要有1次失敗了,就會遭受巨大損失。
其次是立場,我們在判斷一件事情的對錯時,會不自覺地站在自己想站的那一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個資訊繭房,在這個繭房裡,我們只會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本能地懷疑和抗拒和自己認知不同的東西。
為什麼很多在網上吵架的人,一方永遠說服不了另外一方,因為大家根據的不是客觀事實,而是自己的立場。
如果只根據事實,那結論往往是單一的,肯定的,可一旦加入了立場這個東西,那麼解讀的方向就會千變萬化。
舉個例子,老闆罵員工,簡單5個字就可以有很多種解讀。
老闆罵員工,可以是因為員工的工作出了岔子,給公司帶來了損失,所以被罵。
老闆罵員工,也可以是老闆本身就是個神經病,情緒不穩定天天罵人為樂。
還可以是老闆罵歸罵,但這都是對員工的培養和鞭打,罵中也有教導,也有乾貨。
更可以是老闆根本沒有罵員工,只是語氣嚴厲地批評了一頓,但被別有用心的人添油加醋一番,或者刪除上下文,就變成老闆在罵員工。
你相信哪一個說法,並不會依據事實,而是你本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就會選擇相信什麼樣的事實。
所以大家在做決策的時候,一定要理解這一點,我到底是根據立場在做這個決定,還是立場+事實?
比如我明知道這件事不該做,是有違規則的,但坐在我這個位置,就必須給公司帶來業績增長,所以這個事我要搏一下,這就是基於立場。
但比如我知道這個事情雖然大家都反對,可我看到了其中的幾個關鍵點,覺得這事兒能成,這就是基於立場+事實。
每一個決策都有一個立足點,立足點不清楚,中間就會出現各種問題。所謂師出有名,就是這個道理,不要為了做而做,想清楚為什麼要做更重要。

去抓確定性的東西,不要想著以小博大。
什麼叫確定性?
比如我投入10000塊的廣告成本,獲得了XXX的曝光,這是確定的;我花一個月堅持鍛鍊,調整飲食,一個月後瘦了XX斤,這也是確定的;我背了3個月的單詞,最後考試考了XX分,這依然是確定的。
確定性,就是這個事情有一套自己的運轉體系。
當你進入這個體系的時候,你採取行動A就會獲得結果A,採取行動B就會獲得結果B,採取行動C就會獲得結果C。
所以確定性的東西有一個好處,就是它不會經常改變,你有充足的時間去研究它,掌握它。
你可以慢慢摸索規律,反覆測試,在這個既定規律上採取相應的行動,等到你摸透規律之後就可以利用規律,甚至凌駕在規律之上。
但以小博大,就是不確定的事情。
因為它沒有規律可言,或者說,掌握這個規律的人,完全是在你認知範圍之外的。你無法去揣摩它,研究它,只能聽它的擺佈,充當規則的韭菜。
比方說,炒幣就是個不確定的事情。
你只看到了別人進場一天賺幾百萬,沒看到無數人虧到傾家蕩產。但你說這個事情賺錢嗎?確實賺錢。但這個錢該你去賺嗎?不見得。
因為真正賺大錢的是背後的莊家,不是散戶。
制定規則的人跟你一毛錢關係都沒有,你沒有這個思維能力也沒有這個資金實力去研究,那麼對你而言這就是不確定的。
一定要記住,只有能夠上牌桌的玩家才有資格去研究規律,去制定取得勝利的策略。如果連牌桌都上不了,那麼這個事情對於你而言就是不確定的。
所以聰明的人,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那張“桌子”,那個你可以去掌握的,很確定的“桌子”。在這個桌子上去投入時間精力來研究,而不是在不屬於自己的“桌子”上浪費時間。


帶著結構化的思維去想問題。
有些工作天生就需要用到結構化思維,比如遊戲架構師,諮詢顧問,律師,產品設計,人力組織架構經理等等。
所以你去和這些人接觸的時候,很容易透過對方的言談舉止看得出來這個人邏輯思維是不是很強,進而判斷對方的工作性質是什麼樣子的。
那結構化思維怎麼培養呢?很簡單,你要學會拆分和重組。
如果你常常覺得自己想問題腦子不清楚,好多因素混雜在一起,那是因為你沒有對問題進行拆分。
打個比方,這個時候你的思維就像揉麵一樣,一大坨東西全部混在一起,你需要做的是把它們一個個全部摘出來。
那怎麼摘?也有講究,不是讓你亂摘,東一塊西一塊,方的一塊圓的一塊,而是你要先找個模具,按照模具的要求把麵糰一個個塞進去。
當你按照模具的規範再次組織了資訊,你就完成了重組。
比如你找到一套叫做
“時間線”
的模具,那麼你就要按照時間發展的脈絡順序,把事情一個個拆出來,大事件拆成中事件,中事件拆成小事件,最後按照時間發展的先後順序把它們串聯重組起來。
再比如你找到一套叫做“計劃表”的模具,那麼你就要按照計劃的完成順序來進行拆分。
第一步做什麼,第二步做什麼,第三步做什麼,以此類推,每個框框裡面做完形填空,先把初步的步驟框架搭建起來,塞不進去的資訊先放一邊,最後再來整體看。
又比如你找到一套叫做“優先順序”的模具,那麼你就要把每個事件按照重要程度進行歸類,第一優先順序是什麼,第二優先順序是什麼,第三優先順序是什麼,這也是一種重組。
結構化思維的重點不是怎麼去搭建這個結構,而是你要找的結構模具是什麼。
模具不同,你對資訊的梳理規整方式就不同,而模具的選擇,一定是基於你的目的。
你的目的如果是要了解事件的全貌,那麼模具就要選擇“時間線”。你的目的是制定行動計劃,那麼模具就要選擇“計劃表”。你的目的是要做決策,那麼模具就要選擇“優先順序”。
有了這個思維,你去分析任何問題都能找到得心應手的工具,不會再手忙腳亂。

鍛鍊自己的適應力。
最後這點很少有人提到,但實際上一個人對新事物、新環境的適應力,也是他綜合競爭力的體現。
你適應地越快,融入新環境就越快,做事情也就越容易上手。相反你如果適應地很慢,怎麼做都不得勁,最後就會拖大家後腿,被排除在新體系之外。
有時候做人就要像水一樣。水是無形的,它的形狀取決於外界的環境是什麼樣子。
你用圓形的瓶子裝水,水就是圓形;你用個方盒子裝水,水就是方形;你用菱形的杯子裝水,水就是菱形。
人也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你去觀察那些很厲害的人做事情,就會發現他們的適應力普遍都很強。無論把他們丟在什麼樣的環境下,他們都能快速學會在這個環境下的生存法則。
而不是疑惑,抱怨,迷茫。
他們有可能一開始會出現心態情緒的波動,但很快就能調整好,通常不會超過10分鐘,然後就會把所有精力和時間花在研究新環境上。
因為他們知道,以目前自己的實力,根本改變不了這個環境,所以第一要義不是去改變,而是活下去。
冒險電影裡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一群人被不知名的力量”綁架“,然後被丟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或者佈滿機關的牢房裡。
接下來你去觀察這一群人的行為,就很有意思。
通常一定會有一個人大喊大叫,情緒激動,往往這樣的人是第一個死的。然後也一定會有一個人自作聰明,自作主張去東碰碰,西敲敲,最後被某個機關突然弄死。
而活到最後的,往往是那個一開始不動聲色,話不多,甚至都不怎麼起眼的人。因為,他把時間精力都放在潛心鑽研新規則上。
比如,觀察周圍的環境有什麼特點,什麼樣的行動會導致什麼結果,如果這樣做可能會怎麼樣,如果那樣做又會產生什麼不同,這些資訊可以共同推演出一個什麼規律。
既來之,則安之,然後鑽營之,這就是高手的做事邏輯。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最後簡單總結一下,厲害的人做事,都懂得4個底層邏輯:
1. 每個人做決策首先根據直覺,其次根據立場,最後根據事實。
2. 去抓確定性的東西,不要想著以小博大。
3. 帶著結構化的思維去想問題。
4. 鍛鍊自己的適應力。
希望能對各位有所啟發。
安利時刻
經過一個月的籌備,【2025社沒共讀會】
正式跟大家見面
了。
如果你對【2025社沒共讀會】感興趣,可以加入社沒共讀會交流群,推薦共讀主題和書目,第一時間瞭解共讀會的最新進展,參加共讀會的部分活動。
在群內,四大福利:
1、領取2023年【美好關係】主題書單和12本電子書
2、領取2024年【自在成長】主題書單和12本電子書
3、一些梁老師讀書寫作、搞錢成長閉門會名額等
4、第一時間瞭解最新進展,參加部分公益共讀活動。
加下方老梁社長的微信,即可進入共讀交流群,成長快人一步。
暗號:2025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