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物製藥開啟潮流引領,這是天坑專業的逆襲嗎?

Bringing medical advances from the lab to the clinic.
關鍵詞:生物製藥;出海;宇歌解讀
編者按:
  • 2024年發生在生物製藥領域一個顯著趨勢是,美國和歐洲製藥巨頭湧入中國新藥研發市場,購買了大量中國在研新藥。
  • 2025年JPM熱議主題無疑是全球製藥巨頭紛紛進入中國購買中國在研新藥產品。
  • 除了價格便宜,這些在研藥物質量也較高;但決定因素是這些藥物比美國同類生物技術公司在研藥物的進展平均快兩年。
那麼,這意味著中國生物製藥的新時代嗎?
下面內容為王宇歌博士的分享,可以給予我們更多思考。
(點選👆,進入職業專欄,獲得聰明的職業發展)
這段時間全球製藥巨頭收購的中國在研藥物主要是抗體藥,尤其是PD-1/PD-L1拮抗劑、VEGF抑制劑和雙抗或三抗(engager)。
HIV領域的巨擘 – 前NIH VRC主任John Mascola和Gary Nabel組建了以雙抗或三抗為特色的公司ModeX,而這篇STAT文章採訪了ModeX共同建立者Elias Zerhouni(前NIH主任)。
Zerhouni對於美國藥企去中國收購專案十分焦慮,這是因為美國藥企的技術合作投入是美國早期biotech的經費主要來源之一。如果美國藥企都去中國收購專案,那麼在目前因為高利息率造成的biotech寒冬中,無異於雪上加霜。
但形勢比人強。
中國專案進展快,價格夠低而且質量認可度越來越高,這使得美國biotech專案失去了明顯優勢。

在中國,生化環材被稱為“天坑專業”。這些專業是理工科中畢業人數眾多但難以就業的專業。
但實際上,生物技術在美國總體是一個薪酬不錯的行業,這點我五年前就寫過文章,最近還有biocom資料支援。
中國的製藥行業依然有大量空白和巨大發展空間:中國還沒有真正的新靶點藥物從頭研發;而目前主流是把傳統靶點藥me too做成了me better,且價格更低。
中國生物藥這個賽道上正在彎道超車,這與中國在生物技術和工程領域培養了大量人才、同時大量海外人才回國有關。不同於tech行業,生物技術本身是勞動密集型行業(需要大量實驗室從業人員),但同時又需要勞動力接受過良好專業和技能教育和訓練,還需要大量場地(實驗室)、儀器、耗材和試劑等基礎設施,這點正是中國的巨大優勢(相比歐美,工資低、勞動力眾多且效益高);同時,中國過去20年發展了大規模的生物技術基礎設施,這些優勢決定了中國生物技術能夠實現彎道超車。

編輯:Jessica,微訊號:Healsanq,加好友請註明理由;助理:ChatGPT
作者:王宇歌 博士,一直在美國從事病毒研究及疫苗/新藥研發,微博“子陵在聽歌”。主持本公眾號的“宇歌解讀”專輯。
點選👆;From Bench to Bedside, Healsan Paves the Path.
 臨床科研技巧及文獻更新

(點選👆圖片,進入自己感興趣的專輯。或點選“資源”,瀏覽本公眾號所有資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