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長風采丨現代科技助力傳統中醫藥走向世界

胡立宏
南京中醫藥大學歐美同學會會長,南京中醫藥大學學校黨委常委、副校長
中國新藥研發的歷史是一段由起步到快速發展的壯麗歷程。20世紀90年代前,中國的藥物市場主要依賴仿製;進入21世紀,隨著國內外資本的持續投入和國際新藥研發人才的迴歸,中國新藥研發水平顯著提升,在國際市場上佔據了一席之地。為了推動醫藥創新,提高我國新藥的自主研發水平,國家層面啟動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專項,開啟了新藥創制的發展新篇章。我有幸參與了這一歷程,從一個新藥研發的見習生成長為新藥研發的組織者,在此書寫我的成長曆程,也是對祖國發展壯大的一次深情回顧。
1987年,我在杭州大學化學系完成了本科學業,出於對產品研發的興趣與追求,1994年在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攻讀碩士、博士學位,1997年前往新加坡國立大學化學系完成了博士後訓練。這段經歷讓我在有機化學、藥學等學科知識方面進行了系統的學習和紮實的科研訓練,也為我後來的新藥研發之路打下了堅實基礎。
1999年底,留學歸國的我帶著滿腔熱情,開始了獨立的研究生涯。我有幸加入了“1035工程”(國家新藥研究與開發協調領導小組成立的專案)國家新藥篩選中心,聚焦應用分子靶點開展中藥活性成分的研究。在這個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新藥研發是一項需要化學工作者與生物學工作者緊密合作的任務。我們運用高通量篩選技術,發現了一批分子靶點的天然抑制劑,並對活性成分進行了系統的構效關係研究,相關研究獲得了2003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藥物重定位是一種新藥研發策略,它能夠透過重新確定已有藥物的適應症,發現藥物新用途,為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成人中最常見的一種白血病,治療難度大,複發率高。我們透過對抗腎癌老藥蘇尼替尼的結構最佳化,獲得了候選物XY0206,該藥物在臨床試驗中顯示出突出的抗AML療效。
與此同時,中藥是最具有原創科技資源優勢的領域之一,但因其成分的複雜性和功效描述的主觀性給中藥功效的生物學基礎及其物質基礎研究帶來極大挑戰。為了充分發揮中藥的原創科技資源優勢,我們基於文獻總結和研究實踐提出了一種研究體系,即在中醫藥古籍中,篩選適應疾病的藥物並透過現代化技術處理,進行高質量篩選,解決了中藥功效研究缺乏合適切入點的難題,開闢了中藥功效物質研究的新方向。就像是在一片未知的森林中找到了一條通往寶藏的道路,我們努力運用所學知識,探索著中藥的秘密,讓古老的智慧煥發出新的光芒。
“草木含靈性,人間解疾痛。”我們的工作,就好比在古老的本草典籍中尋找一把解開現代疾病之謎的鑰匙。從清熱燥溼的黃連中,我們發現了小檗鹼類成分是治療消渴症的物質基礎,為小檗鹼臨床有效治療糖脂代謝綜合徵提供了科學依據。對於難以控制的炎症性疾病(NIDs),長期以來缺乏安全有效的藥物。我們從中藥木香中發現了一種強效低毒的NLRP3直接共價抑制劑,為治療此類疾病帶來了新的希望。

胡立宏向學生介紹中藥雷公藤抗AML藥效物質發現及新藥研發體系

為了持續推進基於中藥的新藥研發策略,我們在2016年底成立了中藥功效物質重點實驗室,旨在研發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新藥,培養志在基於中藥的新藥研發人才。實驗室開設了面向碩博一年級研究生的《中藥功效研究思路與實踐》課程,在理論教學中特別注重科研的問題導向,培養學生“用創新思維尋找問題、堅持不懈探索問題、膽大心細推進問題、耐心細緻總結問題”的科學精神。同時,我們透過經典案例剖析、科學方法探索、科研經驗分享等方式,在理論教學環節厚植科研報國、兼濟蒼生的情懷,探索在課程講授同期並行開設《藥學前沿講座》,聘請行業德才兼備的專家學者傳授科研方法、引導創新思維,堅定學生們的理想信念,塑造健全人格。
除了紮實的理論知識,“懸壺濟世”的仁心亦是學生們需終身保有的寶貴品質。我們透過課程配套設計,讓新入學的研究生養成正確的科研態度,激發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膽魄,培養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態度;引導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價值取向;增強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意識。在課程設計中將思政元素融入整個教學環節,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相關理念和實踐成果獲得了2019年度江蘇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獎二等獎(排名第一)。
“一劑良方解百憂,世間疾苦化雲煙。”作為一名歸國近30年的新藥研發者,我堅持為老百姓研發用得起的新藥,培養有志於我國創新藥物研發的專業人才。未來,我將牢記初心使命,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堅持心繫“國家事”、肩扛“國家責”,帶領團隊接續奮鬥,聚焦用現代科技解讀中醫藥原理,實現對中藥功效物質及其防病治病機理的定量化和科學化解析,彰顯中醫藥的千年積澱與價值,開拓出新的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研發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藥物,向實現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目標不斷前進。
來源 :《留學生》雜誌
今日文章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