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GDP增長5%左右、CPI漲幅2%左右等主要經濟發展目標,並明確了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取向。在此背景下,我們認為:
2025年經濟發展目標體現了較強的政策意願與信心;財政政策整體符合市場預期,但實際支出強度存在不確定性;貨幣政策轉向適度寬鬆、降準降息仍待恰當時機,可能會透過結構性工具加大對樓市股市的支援力度;促進居民消費成為宏觀政策的重要著力點,但當前政策主要聚焦於供給側;應對外部挑戰的具體政策或許仍在等待時機;展望全年,經濟走勢可能呈現前高後平態勢。
掃描文末二維碼可閱讀全文。

積極的經濟目標設定彰顯發展信心
《政府工作報告》公佈2025年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CPI)漲幅2%左右、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GDP增長目標為5%左右,與2024年保持一致,這一目標既體現了實現穩就業、防風險、惠民生的現實需要,也反映了政策制定者對中國經濟潛力和有利條件的判斷。
《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強調要“使價格總水平處在合理區間”,將居民消費價格預期目標設定在2%左右,反映了走出低通脹環境、提振名義經濟增長的政策意圖。
對於宏觀政策,《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5年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並公佈了財政政策的具體安排,同時強調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
上述目標設定和政策表態,都彰顯了中國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決心,體現了積極進取的政策導向。

財政預算展現積極取向
實際支出強度存在不確定性
《政府工作報告》公佈的2025年財政預算基本符合此前的市場預期,展現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
一方面,2025年的財政赤字率將按4%左右的歷史最高水平安排,具有顯著的政策宣示效應。
我們去年10月以來發布的多份報告也曾明確建議2025年財政赤字率應提升至4%(詳見2024年第四季度CF40宏觀政策報告
)。
另一方面,財政預算草案顯示2025年廣義財政支出(一般公共預算和政府性基金預算合計)計劃增速9.3%(增量3.6萬億),顯著高於GDP增長目標。
但是,
2025年的實際財政支出強度仍存在一定不確定性
,可能會影響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我們在CF40研究·簡報
中曾指出,實現5%的經濟增長目標,廣義財政支出增量需要達到2.6萬億元。但考慮以下兩個因素後,2025年預算中已經有明確資金來源的財政資金所形成的廣義財政支出實際增量或略低於1萬億元:
一是
新增廣義支出中約有1.3萬億元並不直接構成增量意義上的新增財政支出(5000億元特別國債支援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8000億元新增專項債券用於置換隱債);
二是
預算支出目標的實現還需要地方政府從結轉結餘等各類渠道調入資金約1.8萬億元,而從現有公開資訊尚不能確定這部分資金的具體來源。
此外,
2025年還要考慮財政收入實現情況也會對財政支出形成影響
。2025年財政收入的預算安排較符合實際情況:一般公共預算中的稅收預期增長3.7%,略低於經濟增速目標;一般公共預算中的非稅收入預期下降14.2%,主要由於中央機構特殊收益等一次性收入減少;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預期增長0.7%,這在房地產企穩的前提下預計可以實現。如果2025年收入實現情況好於預期,那麼財政支出將得到更多支援;如果房地產市場變動等因素繼續影響財政收入,財政支出將受到更多拖累。
最後,
2025年仍要關注地方城投債務融資限制強化後,基建投資可能減速帶來的宏觀經濟影響。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和落實一攬子化債方案”、“加快剝離地方融資平臺政府融資功能”,這些舉措有利於長期風險化解,但城投公司作為地方政府基建投資的重要平臺,過去主要依靠債務融資支援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了大量政府隱性債務。其中一部分城投債務已在2024年底被官方認定為政府隱債並將透過政府債券逐步置換。在此背景下,2025年的城投融資或將與政府信用進一步脫鉤,面臨更大不確定性,這可能對公益性基礎設施投資形成一定製約,進而影響經濟增長動力(詳見CF40研究·簡報
)。

貨幣政策轉向適度寬鬆
降準降息仍待恰當時機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並指出要“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貨幣政策取向明確。
預計降準、降息等措施將綜合考慮內外部環境變化在恰當時機落地
。一方面,短期內宏觀經濟展現企穩態勢,繼續降準降息的必要性有所下降;另一方面,美國加徵關稅等外部因素尚在演變之中,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存在不確定性。所以,貨幣政策或將綜合考慮各類因素變化,在恰當時機落實降息降準。
此外,報告還特別強調要“最佳化和創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進樓市股市健康發展”,表明
年內可能將透過既有的或者新設立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加大對房地產市場和資本市場的支援力度
,這對於穩定市場預期、提振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提振消費成為政策重點
主要透過供給側發力
《政府工作報告》將“大力提振消費”作為今年政府工作任務的首要方面,提出“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並計劃安排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援消費品以舊換新。我們此前回顧了美國汽車消費以舊換新的效果,發現類似政策僅有階段性效果,這或許是值得重視的情況。(詳見CF40研究·簡報
)。
並且,值得注意的是,
當前促消費政策主要集中在供給側最佳化方向,在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方面,政策著力點相對有限
。
……
(掃描下方二維碼可檢視全文)

“CF40研究”小程式
我們的原創研究產品序列“CF40研究"已在微信小程式端正式上線。訂閱“CF40研究”,您將暢享全年無間斷原創報告、視聽服務、精品圖書贈閱、會員專享主題活動等線上線下超值權益組合。加入我們,開啟這場新知之旅吧!




版面編輯:宥朗|責任編輯:宥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