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自:樂其創新SmallRig
頒獎盛典揭曉了從銅獎到年度致敬等22個獎項,以影像力量展現全球公益議題的多元表達。此次獎項是由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獲得者楊紫燁領銜的國際評審團,從120個國家3891部作品中選出。其中金獎作品《思念無需泥土》以詩意鏡頭探討生命記憶,《Wolfs》則透過人與自然博弈揭示生態倫理的複雜性。銀獎作品橫跨印度貧民窟尋槍事件、韓國邊緣群體困境、中國泰山挑夫生存紀實等議題。年度主題大獎《The Black Pelicans》以悲劇美學呈現家庭命運。年度感動獎大獎《星火》聚焦城市底層母親的堅韌,年度致敬人物授予了用四十年鏡頭守護中國野生動物與自然的奚志農,其影像推動滇金絲猴等物種保護,構建起自然與人類對話的橋樑。
自2024年影片徵集開啟以來,斯莫格公益影像獎共徵集來自全球120個國家的3891部影片,55個語言種類,內容涉及紀錄片、微電影、公益廣告等多種影片型別。其中,中國佔比23%,海外佔比77%,個人創作者佔比68%,機構創作者佔比32%,創作者涵蓋獨立電影人、專業導演、影視團隊、紀錄片創作者、環境保護者、公益組織機構、公益倡導者,年齡跨度最廣的兩位創作者,一位來自英國,時年80歲;一位來自紐西蘭,年僅11歲。作品主題廣泛,涵蓋婦女兒童保護、扶危濟困、動物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善心善意、鄉村助學、勵志成長、愛心互助、親情故事等。
周陽:
斯莫格獎屬於所有相信影像力量
願意用鏡頭改變世界的人們
“年度致敬獎”特別驚喜:
千里奔赴,跨越時空的致敬
圓桌論壇:公益影像的敘事與張力
在“改變,始於看見:公益影像的可能性”圓桌討論中,多位創作者分享了公益影像創作的初衷與感悟。見鵬導演提到1993年《飢餓的蘇丹》照片引發其對紀錄片倫理的思考,而他在日本小島撿拾中國飄來塑膠瓶的經歷促使他拍攝環保主題影片,以主觀視角“PUA觀眾”激發行動,最終作品獲2.4億播放量。野生救援資深媒體和合作經理許帥以姚明《一碗魚翅根》和王一博《尋護者》為例,強調明星效應與傳播資料,對公益議題的推動,倡導“宣傳即保護”。
詩人導演蘇童受顧桃《犴達罕》影響,關注森林文化與少數群體,認為公益需從關心身邊人開始;導演劉輝則受王久良《垃圾圍城》和楊紫燁《潁州的孩子》啟發,鼓勵學生關注殯儀館化妝師等邊緣題材。克羅埃西亞導演Toni Jelneic透過電影為弱勢群體發聲,墨西哥導演Oliver Granillo以自身心理創傷為原型創作,主張影像跨越語言傳遞共情,呼籲關注心理健康。討論還涉及公益與商業的結合,如馬伯騫參與的海洋保護行動透過“垃圾換飲品”落地實踐,凸顯明星帶動公眾參與的乘數效應。創作者們一致認為,公益影像的力量源於真實與愛,既需關注遠方宏大議題,也需從身邊微小行動出發,透過技術普及與跨文化協作,讓“看見”成為改變的開端。
頒獎盛典上,SmallRig公益影像媒體聯盟正式宣佈成立。這一聯盟由樂其創新SmallRig聯合新浪深圳,鳳凰網深圳,凹凸鏡DOC,鈦媒體紀錄片,深焦DeepFocus,導筒directube,毒眸,導演幫,新片場,Mtime時光網,攝影之友等國內外知名媒體機構共同發起,旨在透過資源整合與跨界協作,打造公益影像內容創作、傳播與孵化的全球化平臺,推動公益影像的普惠化與專業化發展。此次成立的SmallRig公益影像媒體聯盟,將依託樂其創新SmallRig在影像場景生態領域的全球佈局,聯合媒體力量,線上線下同步開闢公益影像推廣新空間。
不僅要設立獎項,更要推動公益影片、公益內容的創作和交流,線上線下開闢和發掘更多的空間,包括樂其創新SmallRig的獨立站、官方賬號、社媒以及推動公益影片內容的媒體聯盟一起來共享和推廣公益影片內容,或者去輔導對公益影像內容有意願的人,能夠掌握記錄的技術和藝術等方式,讓更多人都能拿起影像器材參與公益內容的創作和記錄。
我們期待更多優秀影片參與斯莫格獎,在全球範圍內推動更多的人用影像傳播公益,讓善行融入生活;同時,也希望斯莫格獎能夠聚合更多影像創作者和公益專案,催生更多感動人心和打動世界的內容產生。希望社會更多的人一起加入去推動公益影像的創作,讓更多的人看見,讓更多的人也參與改變。
以“影像浪潮・時代程序”為主題的2025國際影像文化周(中國·深圳)於5月23日正式開幕。本屆國際影像文化周涵蓋SmallRig全球影像場景產業論壇、斯莫格公益影像獎頒獎盛典、以及SmallRig公益影像海報展、SmallRig公益影像創投會和SmallRig影像大師課等公眾影像體驗活動共三大板塊。
當日傍晚,作為本屆影像文化周核心活動之一的2025SmallRig斯莫格公益影像獎頒獎盛典,以一場紅毯秀拉開序幕,來自全球的創作者及嘉賓身著盛裝亮相,由奧斯卡金像獎評委楊紫燁領銜的國際評審團悉數登場。現場揭曉了斯莫格公益影像獎共22個獎項,包括12個銅獎、5個銀獎、2個金獎,以及年度主題大獎、年度感動大獎和年度致敬獎。


獎項揭曉:
多元議題下的影像突圍

“斯莫格獎屬於所有相信影像力量、願意用鏡頭改變世界的人們。”樂其創新SmallRig創始人兼CEO、樂其SmallRig影像發展基金管委會主任周陽在頒獎盛典開幕致辭中介紹獎項的誕生源於一次偶然的觀影經歷。2024年春天,他在從美國返航的飛機上偶然看到了紀錄片《以火書寫》(Writing with Fire)深受感動。影片講述了一位印度女性堅持透過自媒體為被黑社會搶佔土地的農民發聲,揭露選舉中的不公。儘管面臨家庭歧視、社會壓力甚至生命威脅,她依然堅持用影像發聲,記錄真實。這份勇氣深深打動了周陽,讓他重新思考影像的價值。他表示,樂其創新SmallRig始終在幕後為影像創作者提供優質產品與解決方案,但真正打動人心的,是使用者使用這些工具去記錄生活、推動社會的改變。他認為,企業不應止於“見物”,更應“見人”。正是這種思考,讓樂其創新SmallRig走到臺前設立了斯莫格公益影像獎,並面向全球發現和獎勵優質的公益內容和優秀的創作者,希望透過持續的行動推動公益影像內容的創作、傳播,分享公益的理念和善意善行。

周陽坦言道,“我們原本是想給予創作者一些支援,但最後才發現,我們才是那個被深深感動、被賦予力量的一方。3891部作品,是對這個獎項最大的肯定,也是我們繼續走下去最堅實的理由。”他強調,“‘改變,始於看見’,不僅是一個主題,更是一種信念。無論是一隻受傷的海豚、一個孤獨的留守兒童,不論是不公不義的惡行,還是扶貧濟困的善行,傷害、落後、愚昧、溫暖、感動,都需要被看見。公益是世界通行的語言,善意能夠連線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未來,斯莫格公益影像獎不僅僅是一個獎項,更將是一種持續激勵、發現、連線公益影像創作者的機制。他表示,樂其創新專門設立了樂其SmallRig影像發展基金,用以常態化開展公益影像內容的創作、交流,發現公益專案和公益影像創作者,併為他們搭建連線的橋樑。周陽最後說道,“獎項從設立的那一刻起,就不再屬於樂其創新SmallRig,而是屬於所有相信影像力量、願意用鏡頭改變世界的人們。在這個人人可為的影像敘事時代,讓我們一起用善意連線世界,用善行推動文明,一起紀錄,一起推動改變,一起以火書寫。”

在頒獎盛典的現場,組委會為年度致敬獎獲得者奚志農準備了一份特別驚喜:一段來自他拍攝滇金絲猴的拍攝地白馬雪山的祝福影片。影片中,他的老朋友,同時也是他在滇金絲猴拍攝過程中並肩作戰的路茸嚮導為他送上祝福。

而更讓人動容的是,路茸嚮導並不只是出現在螢幕上,他從雲南遠道而來,親自站在了奚志農面前。面對這份突如其來的重逢,奚志農難掩激動,潸然淚下。他表示,這段人與自然的緣分已經延續了數十年,那片土地,那群人,那些野生動物,早已成為他內心的“香格里拉”。從最初出於熱愛拍鳥開始,到如今視影像保護自然為一生的天職,他始終希望用鏡頭讓更多人看見自然之美、意識到生態的危機。

“這個獎不是一個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奚志農表示,他將繼續前行,讓更多棲居在中國土地上的野生動物被看見,也讓更多年輕的影像創作者感受到自然的召喚。路茸嚮導表示自己的家鄉是深山溝,海拔高、條件艱苦,奚志農卻一直為了環境、為了生物多樣性堅持拍攝,他要代表全村為奚志農以及為主辦方代表周陽獻上一個哈達。


奚志農:在場,是攝影師的天職
全球野生動物攝影師
“野性中國”工作室創始人
唯一入選“國際自然保護攝影師聯盟”的中國攝影師
曾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四十位自然攝影師之一

全球野生動物攝影師奚志農則強調攝影師“在場”的倫理價值,其團隊透過影像記錄的瀕危物種影像,已推動多項國家級生態保護政策落地。奚志農以四十年的野生動物攝影實踐為核心,闡述了他對“在場”的深刻理解與使命擔當。他認為,攝影師如同新聞或戰地記者,唯有親臨現場才能捕捉最真實的自然瞬間,無論是美好還是殘酷。他曾透過鏡頭呈現藏羚羊被盜獵者屠殺的屍堆與雪豹母子溫情共處的反差畫面,揭示自然的多面性,激發公眾對保護行動的共鳴。這種真實記錄推動了中國環保史上的關鍵轉折:綠孔雀棲息地因影像證據被劃入生態紅線,藏羚羊數量從6萬增至40萬,牧民攝影師計劃更讓瀕危物種的搶救性拍攝成為可能。面對當代影像技術普及化,他呼籲攝影師堅守職業態度——以在場本能記錄時代,用影像參與生態敘事,正如他所說:“當自然保護區建到每個人心裡時,野生動物保護才真正有希望”。


作為SmallRig斯莫格全球公益影像獎評審團成員,楊紫燁、顧桃、尤里·高爾克、顧雪、呂明響及主持人丁天,圍繞公益影像的本質、創作標準與社會影響展開深度討論。楊紫燁強調公益影像需透過細節傳遞真實情感,避免過度煽情,重視導演用獨特視角講述真實故事的能力,並以《潁州的孩子》為例說明影像對弱勢群體的發聲作用;顧桃認為藝術的核心是自然流露對生命、人性和愛的感知,其作品《雨果的假期》透過記錄鄂溫克少年與母親的羈絆,以真實引發隱性社會反思;尤里·高爾克提出評判影片需關注前10分鐘的敘事張力和視覺風格,強調創作者需在數字時代建立個人化表達以突圍;顧雪從策展角度指出公益影像應激發跨文化情感共鳴,如《以火書寫》透過女性抗爭展現人性共通性;呂明響區分公益影像與紀錄片的差異,認為公益影像更聚焦“生命影響生命”的浸潤力量,並以熊貓爬樹的真實片段為例解析敘事張力的構建邏輯。

關於影像的現實意義,楊紫燁關注邊緣群體透過鏡頭獲得社會認知的“顯性改變”,顧桃則強調真實記錄對未來的“隱性價值”,尤里·高爾克以拍攝上海爵士樂手的跨文化作品為例,說明個人視角對連線不同受眾的獨特作用。討論最終迴歸“改變始於看見”的核心命題,嘉賓們共識公益影像需在真實與藝術間平衡,用真誠情感喚醒社會關注,透過個體敘事推動現實進步,而評審標準始終圍繞創作者能否以獨特風格呈現真實生命的力量。

圓桌論壇:
改變,始於看見——公益影像的可能性


SmallRig公益影像媒體聯盟成立
公益影像推廣計劃




《思念無需泥土》

在生命的曠野裡,發生著許多故事和事故。思念無需泥土,回憶卻有源頭。本片以唯美的道白和畫面,展開一段陌生的相遇和相知的錯失,那一種意在言外、情在畫外的人生憶念,清純而神秘。

Wolfs

地球上一個小村莊,進行著人與狼、天道與倫理的博弈。當夜幕降臨,風雪呼嘯,鬼神的傳說在幾聲狼嚎中獰厲。有一種展示是隱秘,有一種真相如遊戲。本片揭示了自然與社會、野性與人性的犬牙交錯、相依為命。在幾聲震動山谷的槍響裡,發出餘音嫋嫋的叩問。

Ava Kuña, Aty Kuña: indigenous woman, political woman

她們從巴西土著部落裡奔出,奔入男性壟斷的政治,越過愚昧交織的貧困。她們去開會,傳播,辯論,選舉。這部原生態紀錄片證明著:啟蒙的教育比脫貧更重要,選票的價值比鈔票更富有,安身立命的地基就是公民權利,女人並非屬於第二性,而是男女同一排的人。

CHANNA

印度貧民窟發生的尋槍事件,在現實生活的荒謬中,左奔右突;在不曾離棄的友情親情中,依依前行。一個孩子眼中的世界,和世界眼中的孩子,千差萬別又彷彿歸於宿命,讓觀眾被一把槍,警醒。

《雲端⾏者》

他們踏著泰山石階緩慢地、塌實地攀援,一步步向上挪移著沉重的生活和高處的希望。身邊遊人走過,肩頭雲霧飄過,一部氣喘吁吁的泰山挑夫紀實,讓泰山成為他們的背景,讓他們成為泰山的前景。泰山與人,彷彿這個族群的縮影。

THE BURDEN

韓國真實事件改編的劇情戲,荒誕不經,悲情四溢,邊緣族群的身心困頓,聚光於社會舞臺之上,以大道不言的悲憫,以人性灰暗的反思,成就一部現實主義的批判和社會力量的救贖。

《我們的⽣物多樣性——卓乃湖》

人跡罕見之地,萬物茂盛之處,那是另一種遠離人類社會的風景。生物鏈的每一鏈各得其所,季節中的各類生物相輔相成。這部沉浸數年、跋涉萬里、跟拍野性生命週期的紀錄,以映象再度證明了,因為萬物自然生長,所以有了大自然;因為不以人類為唯一性,所以有了生物多樣性。
12部銅獎作品來自八個國家
他們題材多元,角度獨特
製作精湛,各具魅力

Empty Nest

中亞一家養老院的老人們,口述空巢家庭的痛楚和養老的生活。

Gando

非洲被池塘鱷魚咬斷右臂的女孩的生活掙扎。

《拜訪江河的故鄉》

一群明星演員在拜訪江河的故鄉中,感受自然的風雨劇情和綠色江河的悲歡。

While the Children Fade

三位黑人母親為自殺的兒女的哭訴和反思。

I won't remain alone

人臨終前要去傾聽早夭兒子被移植的心跳,那是三個人涕淚磅礴的相逢。

Diminuendo

母親年老痴呆後她反教母親彈琴恢復記憶,人生溫煦的返哺。

ONE LAST FARM

城市化擴充套件中一位美國婦女如何守護最後一片農場。

《長跑少年》

貧困家庭的幾十位孩子被一位父親般的長跑教練組建了夢想之家,跨越原生家庭的迷途,在長跑運動中奔向遠方。

ZIWEN

為母親守墓的義大利男子產生的幻覺和奇遇。

Father's Footsteps

敘利亞戰場廢墟上的孩子與守寡的母親發現父親的遺蹟。

JAPAN

日本癌症患者對前妻和子女的獨特告白。

Quota

沉默的土地長著莊稼,沉默的家庭生長不息。簡潔的鏡頭語言,不多的人物對話,卻將孩子的命運一步步跌宕。
起伏,平和而劇烈,沉靜卻歇斯底里。悲劇美學,在孩子的相機裡、照片裡、永難重複的那一幀幀夕陽裡。原來,看似無意串聯的相機拍攝,如同槍口早已對準了一個家庭的命運和觀眾的心口。倏然之間孩子的輓歌,也是影像藝術揪人心絃的魅力。

The Black Pelicans

沉默的土地長著莊稼,沉默的家庭生長不息。簡潔的鏡頭語言,不多的人物對話,卻將孩子的命運一步步跌宕。
起伏,平和而劇烈,沉靜卻歇斯底里。悲劇美學,在孩子的相機裡、照片裡、永難重複的那一幀幀夕陽裡。原來,看似無意串聯的相機拍攝,如同槍口早已對準了一個家庭的命運和觀眾的心口。倏然之間孩子的輓歌,也是影像藝術揪人心絃的魅力。

《星火》

送快遞的媽媽,肩上的擔子一頭是城市的女兒,另一頭是鄉村的兒子。白天為別人風雨快遞,暗夜裡擔當兒女的太陽。在故鄉和異鄉的漂移中,守著人的尊嚴;在故人和新人的更迭中,艱忍地活出希望。這是底層千萬在職媽媽的樣本,揭示了劇烈變革時代小人物的甘與不甘。

奚志農

他的朋友遍及山川峽谷無人區,他的語言全世界都能看懂,他的家建成了一座容納自然的博物館,他的職業是幾十年山重水複的熱愛和悲憫。於是滇金絲猴隨他跳躍,藏羚羊為他奔跑,雪豹為他飛馳,從曠野走向世界舞臺。而他依然像一棵紮根東方高原的巨樹,櫛風沐雨,野性中國。
他就是——奚志農,全球野生動物攝影大使,四十年來,獲得國內外各種頭銜和榮譽,彩曾被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四十位自然攝影師之一。
從膠捲時代到數碼時代,奚志農的鏡頭和中國野生生物翻越亙古大地,定格春秋,讓寰球看到東方最細微最壯闊的野性和自然。
改變,始於看見。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