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影像浪潮・時代程序”為主題的2025國際影像文化周(中國·深圳)於5月23日正式開幕。本屆國際影像文化周涵蓋全球影像場景產業論壇、斯莫格公益影像獎頒獎盛典、以及公益影像海報展、公益影像創投會和影像大師課等公眾影像體驗活動共三大板塊。
當日上午,首先舉行的是2025SmallRig全球影像場景產業論壇,作為國際影像文化週三大核心板塊之一,本屆產業論壇首次提出“科技與影像、共創與影像、內容與影像”三大核心維度,匯聚索尼、尼康、vivo、視覺中國、SmallRig斯莫格、浩瀚、雷克沙等全球影像產業生態品牌,以及逾百名行業領袖、攝影師、學者展開對話,共同推動影像場景產業生態鏈的協同創新與高質量發展。



李暾
索尼(中國)有限公司影像方案市場部高階總監





圓桌論壇圍繞“影像場景發展與相機產業復甦”展開,匯聚索尼(中國)影像方案市場部高階經理劉東揚、樂其創新SmallRig CTO潘志強、航空航天攝影師超側衛、《攝影世界》社長助理汪鈞及主持人視覺中國500px社群總經理劉翔,從廠商、配件商、創作者、媒體視角探討行業趨勢。討論共識顯示,相機產業復甦不僅是硬體銷量回升,更是技術迭代降低創作門檻、使用者需求驅動場景裂變、產業協同構建生態的結果:短影片與直播催生專業裝置輕量化需求,創作者從“器材依賴”轉向“場景適配”,影像文化從專業圈層滲透至大眾生活,形成“技術賦能創作—內容反哺產業—文化塑造價值”的良性迴圈,印證“影像連線人與世界”的核心命題。
劉翔 視覺中國500px社群總經理

劉東揚 索尼(中國)影像方案市場部高階經理
在從2020年開始得益於影片市場的發展,直播市場的發展,包括一些年輕使用者對於攝影的興趣的迴歸,我們能夠看到整個的影像市場是處於回暖,或者說重新回到一個復甦和增長的賽道。”劉東揚指出相機市場回暖源於短影片創作、直播電商及年輕使用者對生活美學記錄的需求升級,索尼透過最佳化直出濾鏡、開發輕量化裝置(如ZV系列)精準匹配使用者對情緒價值與創作效率的追求。

潘志強 樂其創新SmallRig CTO

超側衛 航空航天攝影師
超側衛以航拍實戰為例,指出索尼A9M3預拍攝功能、輕量化裝置及SmallRig斯莫格模組化配件顯著提升單兵作戰效率,使圖片與影片創作並行成為可能,推動航空航天影像從“抓拍偶然”轉向“系統性敘事”。他表示自己是索尼和斯莫格的深度使用者:"它很輕,你一個人能背這麼多機器,拍這麼多機位。但是我又想拍影片,我是一個比較貪心的攝影師,圖片也想要,影片也想要。用索尼的相機上面轉一個,同時用斯莫格的兔籠把它連起來,拍照的時候就用拍照影片。“

汪鈞 《攝影世界》雜誌社社長助理
汪鈞提出全媒體時代紙媒需立足專業性與策展思維,透過多平臺分發優質內容,同時挖掘影像在記錄社會變遷、連線小眾興趣社群中的文化價值。他提到,在現代這樣一個全媒體發展的時代,大家可以關注到技術、形式、內容的發展更新速度都是非常快的。《攝影世界》原來作為紙媒來說是一個知識的傳播者,但現在全媒體的時代,《攝影世界》不僅僅是一個傳播者,同時也是一個價值的發現者。



尼康映像儀器銷售(中國)有限公司顧客體驗部高階經理劉毅詳細介紹了尼康近年來透過快速迭代微單產品矩陣,6年推出14款機身及48支鏡頭、強化AI對焦技術、深化本地化服務、收購RED公司佈局影視級影片生態等策略,以及全國直營店體驗網路擴充套件,構建起覆蓋入門使用者到專業創作者的影像生態體系,推動品牌年輕化並鞏固市場競爭力。
他提到:“尼康從第一款微單Z6、Z7開始,就已經跟像SmallRig這樣的第三方合作,去研發兔籠產品,用在我們的相機上,為我們尼康的影片使用者獲得拍攝一個更好的體驗。”



解彪 尼康映像儀器銷售(中國)有限公司顧客體驗部主管
劉奇彪 影石創新行業應用BD負責人
張俊濤 雷克沙 Lexar 中國區副總經理
古天雞 獨立影像導演,作品《孑孓》獲得蒙扎電影節最佳亞洲短片獎
楊菲朵 女性人像攝影師

在“影像場景的發展與影像生態的構建”圓桌論壇中,來自尼康、影石、雷克沙、獨立導演及女性人像攝影領域的嘉賓圍繞技術革新與創作趨勢展開討論。論壇共識顯示,影像生態在短影片浪潮下面臨技術普惠與專業深度的雙重挑戰,硬體廠商以AI演算法、全景創新及儲存擴容賦能創作,而創作者需在技術便利中堅守敘事本質,透過工具迭代與內容沉澱實現快傳播與慢藝術的動態平衡,共同推動影像從記錄工具升維為重塑世界的語言。
劉翔 視覺中國500px社群總經理

解彪 尼康映像儀器銷售(中國)有限公司顧客體驗部主管

劉奇彪 影石創新行業應用BD負責人
全景影像對於創作者而言,他在拍攝的那一刻,可以更沉浸地感受他所在的這個環境,而且他獲得了在拍攝後不斷重新詮釋他這個故事或者他這個場景的可能性,這一點我想是全景相對於其他焦段的產品或者鏡頭獨一無二的優勢。

張俊濤 雷克沙 Lexar 中國區副總經理
我們公司的口號就是“Live For The Memory”,個人理解不一樣,我個人理解是“為記憶而生”。個人認為無論是硬體廠商,儲裝置廠商,相機也好,運動相機也好,或者手機攝影也好等等,它離不開儲存。儲存是最後一道防線,儲存的技術必須要跟上所有硬體廠商的技術的創新。

古天雞 獨立影像導演,作品《孑孓》獲得蒙扎電影節最佳亞洲短片獎
首先從創作的角度來說,現在市場上越來越多這種便捷的裝置,各種不一樣的裝置,讓我的創作更自由了,這是肯定的,這是必然的。我會覺得在創作的過程裡面,這些產品能給到我更多的空間。想說的是,新技術的出現永遠都是幫助我們,服務我們的故事。

楊菲朵 女性人像攝影師
我自己覺得科技的進步,包括我們的器材不斷地在迭代,作為創作者來講其實是一個特別好的事,因為你可以把自己的重心跟工作的最大熱情放在創作本身。其實是可以鼓勵更多的人拿起相機來創作的。



vivo影像總監李璨在分享中回顧了vivo十年來的影像創新曆程,強調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透過自主創新與聯合創新推動移動影像從“拍到”向“拍好”跨越。未來vivo將探索基於AI視覺大模型的四季人像生成、空間影像拍攝等技術,持續以“人性化的專業影像”為原點,讓技術創新服務於人文表達,透過軟硬協同突破物理限制,實現從還原到超越的影像體驗。李璨表示,從微雲臺防抖到藍圖影像,從蔡司聯名到空間計算,vivo的創新始終圍繞原點:“人性化的專業影像”。我們相信,真正的影像革新不是引數的堆砌,而是讓技術隱於人文之悅,讓每一次快門,還原眼之所見,超越眼之所見。



Dr. Max Schleser 手機電影導演,MINA電影節策展人,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電影和電視副教授

劉翔 視覺中國500px社群總經理

李璨 vivo影像總監

齊楠 樂其創新SmallRig產品研發總監
今天的SmallRig,我們願意成為手機廠商的“能力放大器”,因為手機在這麼一個物理很薄的尺寸上,它也確實需要一定的外設增加它的延展和增加它的能力。我們一直在探索,但是所有探索來自於場景和使用者給我們提出的真實的需求。

Thomas看看世界 哈蘇大師,國家地理攝影大賽全球總冠軍,中國攝影金像獎,世界新聞攝影獎得主
現在其實在很多場合手機、相機、無人機等等這些器材都是共同為我的創作去賦能的。比如我經常用到一個場景,就是拍日出日落的時候,三腳架,現在我不會帶很多三腳架,只會帶一個三腳架,然後相機架在那。之上再加一個連線件,再連上我們的手機。相機的話我就開始拍照,然後構圖,手機在上面就一直在不斷地自動拍攝延時。這樣我非常輕鬆的同時既拍到好的照片,然後又拍到優美的影片。

Dr. Max Schleser 手機電影導演,MINA電影節策展人,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電影和電視副教授
我覺得我們當然有時候講傳統,而手機我們也可以擁抱。我們說有不同的方式,包括手機電影節導演,還有一些新的不同方式,大家就是要嘗試一些新的電影方式。有了智慧手機,我們會進一步把電影拍攝往前。就像Thomas講的增加了靈活性。當然更多地嘗試智慧手機,你要開始進行手機的電影製作,這樣的話你可以成為更好的攝影師,而且可以拍攝更多的電影,更多的作品出來,你有更多的機會做電影,做攝影等等,這樣你就可以做更好的實踐。智慧手機電影可以帶來非常大的創新的空間,在將來也會影響到傳統的電影拍攝。

共創 x 影像:凝聚之力
Co-creation × Image: The Power of Synergy


“這是一個產業論壇。在中國攝影產業裡面我們講藝術居多,講產業比較少,所以也特別感謝SmallRig能作為一家企業能有這種擔當和這種視野,組織這麼一個活動,讓我們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能夠看到產業發展的方方面面。”柴繼軍在論壇上分享了視覺中國在AI時代的戰略探索與產業洞察。作為中國攝影產業的重要參與者,視覺中國透過25年發展構建了平臺化商業模式,連線全球60萬創作者。面對AI技術變革,視覺中國提出"AI+內容+場景"戰略。柴繼軍強調影像產業本質是"慢產業",需匠人精神與技術革新結合,視覺中國在深圳設立AI創新中心,期待與硬體創新之都的合作伙伴共同服務創作者,推動人機協同創作正規化演進。








在本次圓桌論壇中,5位資深電影人結合自身從膠片時代到數碼時代的創作經驗,探討了技術變革對電影創作的影響與堅守的核心價值。關於行業未來,嘉賓們一致認為年輕攝影師需夯實光影美學基礎,深入研究電影史經典作品,同時保持對新技術的好奇心與適應力——既要掌握HDR、虛擬製片等前沿工具,亦需堅守“用影像傳遞情感”的創作初心。技術迭代雖帶來拍攝成本降低、型別片表現空間擴充套件,但電影作為敘事藝術的核心始終在於“如何用光影講好故事”。
林鍵均(主持) 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影展總監及策展人

姜國民 香港專業攝影師學會HKSC現任會長,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董事,代表作《門徒》《槍王》分別提名金像獎與金馬獎最佳攝影
因為我們當年是拍膠片出來的,我們幾個人都差不多拍電影有幾十年了,我自己拍了41年電影了。從最初的膠片到現在已經很多輕量化的東西了,比方說手機拍攝,很多很多。這對我們來說,給我們一個很大的方便。但是有一個我們沒有改變的,我們是服務導演,把他的想象,把他的文字變成一個好的畫面出來。還有這些畫面能感動人,能給人家明白的,這就是我們專業性最終的動力,最終的功能。

柯星沛 香港電影攝影師、導演、監製,第29屆香港專業電影攝影師學會會長,代表作《葉問》提名金像獎最佳攝影
其實剛剛會長講的我們以前是從膠捲年代到現在的數碼年代,將來可能是AI,應該快了。其實整個發展都是很簡單,其實都是器材方,所有我們用的,不管什麼軟體,現在越來越多,輕便,省錢。省錢很重要,我們拍電影的時候很重要。比如剛剛說為什麼不可以用手機拍電影,當然就看你的本錢有多少。對於創作來講,現在的器材,從膠捲年代到數碼年代,再到現在的年代,對於我們的創作來講是非常方便。因為以前我們拍膠捲的時候,電影機再小都逃不過膠捲的大小,到現在一張卡。所以我覺得這對我們創作來講是非常之方便,不管從哪一方面,從藝術創作來講都很好。

黃可範 美國洛杉磯藝術設計中心學院電影/攝影藝術碩士,香港國際攝影學院創辦人,曾獲紐約國際電影節金獎
其實從膠捲到手機,怎麼說呢,很多的改變。我記得80年代在美國拍一個廣告,因為我們想省錢,就做了一部很大的Mitchell Camera,我不記得了,好像有30斤,很重。到2000年索尼的F98(音),鏡頭小很多,現在手機都小很多,很厲害。無論如何我都同意會長講的這些,我們攝影師就是服務於導演講故事的。我記得2005年的時候,有一個學生的比賽,題目是“電影一直都是服務故事的”。




在AIGC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下,商業攝影領域正經歷深刻變革。嘉賓們圍繞“雙影像相容發展”展開探討,指出平面攝影與動態影像並非對立,而是互補共生的關係。與會者共識認為,AI正推動行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轉型,攝影師需進化出“導演AI”的能力,將AI應用於創意構思、流程最佳化,同時堅守人文溫度與商業洞察,在工具理性與藝術感性間找到平衡點,方能把握AI賦能的黃金視窗期。
梁榕剛(主持): 中國商業攝影發展大會創辦人、中國攝影師協會秘書長
今天的論壇有三個話題,AIGC、商業攝影、雙影像。其實在中國商業攝影很早就已經存在著,在解放前我們的照相館,解放後也有很多照相館,這些都是中國商業攝影的鼻祖。其實我今天有個問題,自從ChatGPT開始風靡以後,各個短影片平臺也都風靡以後,這些短影片搶佔了平面攝影很大一部分市場。曾經就有人說,平面攝影已經死了。今天我們想跟大家一塊聊聊,平面攝影,到底“死”了沒有?

範華 視覺藝術家、著名廣告攝影師、廣州市廣告攝影師專委會名譽會長、中國攝影金像獎得主
作為商業攝影,其實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商業,解決商業的問題。那我們一直都是站在一個角度去思考,怎麼用最簡單的方法,最有效的解決方案,最省錢的處理做好客戶要做的內容。我們應該主動地學習,擁抱科技,儘快以最快的速度用上最好的工具,為我們服務,這是我們的核心。

蘇衛 著名廣告攝影師、影視導演、廣州市廣告攝影師專委會名譽會長
我平常用一句話概括出來,用光、影、色彩、聲音和節奏,用影視把故事講得感人,動聽,讓別人感受到有廣告效果,或者把我們想要傳遞的資訊傳遞出去,這就是我們要做的事情。

嚴冬 廣州市廣告攝影師專委會名譽會長、商業攝影師國家職業標準主要起草者
節奏是差不多,要麼一起用膠片,要麼一起用數碼,未來可能都一起用AI。其實我們討論用什麼,用什麼,關係都不大。關鍵是我們有什麼內容。今天我和範華聊到差不多晚上1點,關鍵我們的創造力或者創作能力有多少。有了這麼多的好工具,假如我們沒有創作力,一切都是虛的。

趙衛民 著名媒體人,原《中國商業攝影》雜誌總編
因為新技術不斷地在發展,因為我做媒體的一直有什麼技術,一般有一個關注度,就是一個習慣。AIGC現在這個時代講到對商業攝影領域帶來的一個機遇和挑戰來講,我覺得機遇有,現在正在有,然後挑戰也很大,這是並存的。但是記住兩個字,“輔助”,它永遠不能代替人腦。因為現在的技術走在AIGC裡面比較遠,比較深入,它換代更迭非常快,大概兩三個月,三四個月就會出現新的模型。對於商業攝影師來說,把握它,去掌握它,也是有一定的難度。



王石
企業家攝影協會(深圳)創會主席
萬科公益基金會理事長
萬科集團/深石集團 創始人
“樂其創新SmallRig所做的一切,讓我感到他們的做法不僅僅是在攝影器材行業上,在其他行業上,尤其是在傳統行業當中都有非常好的借鑑和啟發。”王石先生作為萬科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萬科集團/深石集團創始人及多個公益組織領導者,在演講中結合自身企業家、公益人士、戶外探險家及攝影愛好者多重身份,分享了影像文化與公益力量的關聯性。他提到,憑藉探險經歷與策展人合作,以高山運動攝影家身份舉辦影展並獲獎,強調攝影創作需策展思維與獨特視角。提及樂其創新SmallRig公司的創新模式,他表示公司以使用者需求為導向,透過非標定製、共享智慧財產權和跨界合作顛覆傳統攝影器材行業,其與攝影師、供應商共創的模式對傳統行業具有借鑑意義。

王石回顧深圳受港片文化影響的藝術發展歷程,肯定國際影像文化周促進影像藝術交流的價值,指出中國在成為全球製造中心後需提升藝術修養推動生活品質。他特別緻敬大灣區影視從業者,強調影像文化對城市發展的推動作用,並以企業家視角剖析跨界創新對產業升級的啟示,最終表達對影像周促進藝術與商業融合、助力美好生活的期待。王石表示:“中國經濟的發展,使我們成為世界的製造中心,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如何讓生活更加美好,一定要講究美、講究藝術、講究修養。主辦方舉辦的國際影像周能夠獲得國際社會的熱烈歡迎,本身就是在創造一個奇蹟。”

2025SmallRig全球影像場景產業論壇正以前沿話題碰撞、全球智慧交融、跨域生態共建的創新正規化,描繪著影像產業的未來生態圖譜。這場凝聚全球智慧的思想激盪,見證著光學硬體與影像的和鳴共生,一起期待影像場景產業從"技術追光者"向"場景共創者"的深層蛻變。


影像浪潮 時代程序|首屆國際影像文化周來了

公益影像創投會現場路演提案名單公佈

10位全球影像大咖深圳面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