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H ID:abostudio

寫在前面
其實一直對松下的復古類旁軸機身感興趣,不管是早期有世界最小M43微單之稱的GM1/GM5還是後期的GX85/GX9還有LX100,顏值都非常高。但都有著些或大或小的缺點,M43相比其他畫幅底太小,小機身帶來的侷促按鍵佈局,松下早期的迷之對焦,高感稍微高點畫質就崩等等……
終於時隔多年之後釋出臺顏值夠高的全幅機身了,方方正正的設計語言也有點當年GM1那味了,不過這次不再是M43而是全畫幅。
終於時隔多年之後釋出臺顏值夠高的全幅機身了,方方正正的設計語言也有點當年GM1那味了,不過這次不再是M43而是全畫幅。

和S5II一樣風格的盒子

套機頭也和S5II一樣是20-60mm F3.5-5.6(已出掉回血)


翻轉屏也是安排上了

醒目的紅色影片錄製按鍵還有AF-ON旁單獨新增的LUT鍵

綠色的實物比渲染圖好看太多了,調了下色看著會白點

CMOS也是不再是M43,終於換上全畫幅了,要是左肩做平了就和GM1長的非常像了



smallrig的手柄和R26也到了
(Feat. abo studio PLATE 置物盤)

盒子還是像模像樣的

鏡身非常小,確實是餅乾頭的體積
不過鏡頭蓋也沒送一個優點不厚道了,本來還想著買個落口鏡頭蓋扭上
結果一看,好傢伙,濾鏡螺口也沒有

一開始沒細看宣傳頁,還以為像其他家的餅乾一樣是自動的,一上手按了半天對焦沒反應才發現是純手動
畢竟佳能efm有22餅EF有40餅、尼康Z有26餅、就算自家M43時代也有14餅20餅
沿用原來餅乾頭的光學結構放大下鏡組對全畫幅像場做做最佳化感覺還是有搞頭的,手動的26mm f8只能說有點抽象
好在是個廣角頭加上f8對焦也不算特別費勁,當個玩具還是很有意思的
也有大神把前面的光闌貼片扒了直接變f4的,這樣看來原價1500的R26還是有玩法的


這麼輕的重量卡口也必然是塑膠的了,畢竟金屬卡口動不動就幾十上百克

上機還是很協調的

smallrig的手柄帶磁吸工具也是老傳統了,多少也能改善點握持手感

完全體
結尾
雖說這次的S9雖然市場評價褒貶不一,有的說21世紀的數碼相機熱靴都沒有、沒其他家那麼誇張的畫素讀取速度還敢只配備電子快門、連拍RAW色深只有12bit、連續影片錄製會過熱、4K60p裁切、只有單卡槽……
但是我的評價還是較為積極的
松下自家的L卡口機器除了S1/S5那種“巨單”終於有了新的選擇,以上專業功能對於95%的業餘玩家,根本不是問題,簡單易用,方便外出攜帶,直出色彩足夠好看就足夠了。就算有以上專業功能需求的使用者也不會考慮S9,同門的S5II會是更合適的生產力工具,從獨立的LUT的按鍵和S5II差不多的影片規格也能看出這臺機子松下的定位就是Vlog影片機又或者說是一臺玩樂屬性的相機,當年的GM1/GM5如此。
起初的M43畫幅的優勢就是機身和鏡頭體積小重量輕,松下早期的GM/GF系列就是往小巧便攜方面靠的,GH系列把專業影片帶起來之後機身越做越大,影片規格越做越牛,防抖越做越強,體積更是比肩APSC和全畫幅的存在。而當初最佔M43小體積優勢的GM/GF系列卻停更了,後面出的G100本來以為會是M43重新搶佔便攜Vlog市場的一次好機會,結果就是稀爛的反差對焦被索尼ZV1的光速對焦好好上了一課,後續M43產品線直到2023年的G9II才用上相位檢測自動對焦(PDAF),G100之後M43產品線只更新了G9II這種偏專業級機身,也再沒出過新的便攜機身了,反而是GH6/GH7這種專業影片機變成了M43的主力。
當年的GM到現在的S9,松下是有做好一臺復古機身的能力,只要S9價格再降低一點點,全畫幅的底,即時Lut,還有第一梯隊的防抖,還是有一定競爭力的,真的很希望松下能繼續完善S9這條產品線,對焦已經改了,機身也改了,S9的下一代後繼機型只需再完善完善細節,首發價格再降點就完美了。在這千篇一律的相機市場中多一臺復古外觀的全畫幅機身還是很好的。真的希望松下能摸著富士過河,40個機身LUT也希望後續有更多玩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