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接入DeepSeek的訊息引發了廣泛關注,這一合作不僅代表著AI技術與社交生態的深度融合,更預示著未來生活方式的變革。本文從微信的獨特優勢出發,探討了DeepSeek與微信結合後可能帶來的新場景和使用者體驗。
———— / BEGIN / ————
前段時間,微信搜一搜正式灰度測試接入DeepSeek。
其實,企業接入DeepSeek已不是什麼新鮮事。
比如國內雲計算巨頭(華為雲/騰訊雲/阿里雲/百度智慧雲等)、網際網路大廠辦公類巨頭(釘釘/飛書等)、手機或汽車等終端裝置巨頭(聯想/比亞迪等)都紛紛接入了DeepSeek。
那麼,為什麼微信+DeepSeek,能掀起這麼大的波瀾?
微信為何頗讓人期待?
微信自2011年上線以來,有很多次的功能迭代,都讓人感到相當「出圈」——
比如:
-
2011年推出的語音功能,讓文字不再是唯一的社交方式,讓中老年使用者也快速融入移動網際網路的時代;
-
2012年推出的朋友圈,將社交從“點對點”擴充套件到“圈層化”,成功挑戰微博的地位;
-
2012年推出的公眾號,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壟斷局面,開創了全新的自媒體時代,實現了“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
-
2014年推出的春節紅包,被笑稱偷襲了支付寶,微信支付從此迅速佔領市場;
-
2017年推出的小程式,憑藉“無需下載、即用即走”的優勢挑戰App生態,構建騰訊自有流量分發體系(例如拼多多早期也依賴微信小程式裂變而積累使用者);
-
2019年推出的影片號,在抖音的挑戰前守住了基本盤,被視為“全村的希望”。
就連前不久微信“送禮物”功能上線,也引起了資本市場的狂歡,大家急不可耐地盼望微信再造一個社交化的現象級功能。
而微信+DeepSeek,確實也是有著它獨特的、不可替代的資料優勢:
阿里/美團等平臺的是「電商行為資料」,而微信有著獨一檔的「社交行為資料」。
社交行為資料,更有動態性和場景延展性。
所謂動態性,就是時刻在變化。
電商行為只發生在買東西的那個特定時間點,而社交行為卻能發生在每時每刻。
所謂場景延展性,意味著變現可能多。
電商資料主要圍繞購物行為,應用場景相對固定;而社交資料卻可以覆蓋更多場景,除了推薦商品,還能推薦旅遊、美食、婚慶、育兒服務、保險等等。
社交是需求的“發源地”。
微信天然的更貼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微信+ DeepSeek的幾個場景
我們日常使用微信的場景大致是:聊天、看朋友圈、看公眾號、使用小程式。
每一個場景都可能與DeepSeek產生關聯:
PS:雖然目前只有微信搜一搜接入了DeepSeek,但假設以後微信全方位接入DeepSeek,會有哪些新場景?
1. 聊天(私聊)
如果DeepSeek介入企業微信的聊天中,可能會讓我們感到少一些的隱私冒犯。
因為企業微信畢竟是B2C的。
意味著具有公開屬性。
假設一個場景。當我們跟很多個房產中介互動,AI是不是可以幫助我們自動總結?
我假想的場景是——
某中介發來一段語音“這套朝陽公園旁89平兩居室,業主急售報價820萬”,AI可以幫我把這些零零散散的資訊,自動轉化為結構化資料。
用表格視覺化,並全方位作對比。
並且還能提醒我中介話術中的模糊表述,例如“地鐵規劃中(實際未立項)”“稀缺房源(同戶型在售8套)”等等。
用AI,提純繁複的聊天。
2. 聊天(群聊)
我假想的場景是——
家長可以設定每晚7點接收一份班級群日報,精選老師重點敲黑板的內容,還能一鍵跳轉到活動報名接龍的地方,無需再花時間去看群裡的閒聊。
我們能自主選擇AI監控哪些群,重點關注/遮蔽哪些關鍵詞,日報傳送的時間等,提升AI監控許可權的顆粒度。
用AI,提高群聊的效率。
3. 看朋友圈
假如我想了解最近朋友圈的人都去哪兒旅遊——
AI會自動幫我總結,例如最近去哈爾濱遊玩的人很多,評價如何,有哪些推薦的景點和美食。順便附上機票和酒店小程式,供我快速查閱票價。
在日常的每一天裡,AI或許還能幫我——
-
識別最常互動的好友動態;
-
定位到最多人點讚的朋友圈;
-
把刷公司廣告的同事朋友圈暫時遮蔽掉。
用AI,篩選核心關注圈。
4. 看公眾號
假如今天有大量的文章都在寫“微信接入了DeepSeek”,我不想看那麼多重複的內容——
AI可以幫我總結所關注的公眾號裡,有多少篇提及相似內容,觀點有哪些差異。
這樣我就不用在漫長的資訊流裡,費勁地刷同樣的內容。
用AI,將內容化繁為簡。
5. 使用小程式
假設我要去貴州旅遊——
-
AI可以幫我找到貴州所有景點的預約入口,不用我逐個翻小程式;
-
AI可以幫我找到貴州所有交通的訂票入口,比如清晰地告訴我坐旅遊直達大巴要在哪個小程式購票;
-
AI可以幫我總結所有需要帶的物品,比如提醒我買水鞋套,推送我商品小程式。
假設我要對比不同城市的靈活人員社保——
-
AI可以幫我找到不同城市的政企服務小程式,直接告訴我購買靈活人員社保的路徑。
-
比如廣州用“粵省事”,北京用“北京通”,深圳用“i深圳”小程式。
-
並一表總結最新政策:不同城市的最低繳費、醫保待遇、特殊福利等。
我覺得重點在於,AI能幫我們完成「認知減負」——我們不再需要記住做什麼事情要用哪個小程式,問AI就好了。
這也許意味著,微信的入口權力將重新分配——從平臺控制到使用者主導,自然語言即服務入口。
寫在最後
微信不僅有著龐大且緊密的社交鏈,同時也有著豐富多元的小程式生態。
社交代表有粘性的資料,小程式代表著服務+N種變現可能。
微信小程式是難得的,可以提供跨場景融合服務的載體。
每個小程式都將成為AI代理(Agent),為我們連結起一個更大的智慧生活網路。
這些微小的改變積累起來,也許我們會更快地步入一個 “無感智慧”時代——
AI無需被刻意呼叫,而是像空氣般融入我們生活的基本面。
———— / E N D /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叄言梁語,作者:Vink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