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載:Stoooges三士渡
活動預告+錄取大資料分析報告

長按海報,備註城市,掃碼新增小助手報名
直播預告
2025年剛開春,美國大學又雙叒叕漲學費了!
近日,包括耶魯、杜克、布朗、斯坦福等在內的多所名校,都宣佈上調2025-26學年的本科學費。
年均4%左右的漲幅下,美國頂尖私立大學的學費已從2015年的6萬美元,翻倍至如今的9萬美元量級。
當象牙塔的入場券價格直逼一線城市房價,小編不禁發問:如今高等教育的價值是否已被資本化?普通家庭又該如何應對?

2025年開始,美國不少高校學費將突破9萬美元大關。
2月10日,耶魯大學宣佈2025-26學年的新收費標準,本科生就讀費用(包括學費、住宿和餐費)從87,150美元上漲至90,550美元。其中,學費從去年的67,250美元上調至69,900美元,校內住宿學生的住宿和餐費為20,650美元。
從2015年到現在,耶魯學費就像坐火箭,每年雷打不動漲4%,十年下來累計漲了快50%。校方說漲價是為了“改善教學設施”,但學生吐槽:“圖書館的插座還是1990年的款式,這錢真用對地方了嗎?”

同一天,布朗也確定了2025-26學年的學費和雜費,宣佈將本科生學雜費總額提高4.85%,自2025年7月1日起生效,總就讀費用達到93,064美元。
布朗官網貼心地列了個賬單明細,包含各種隱形收費:住宿費1萬、伙食費8千、甚至還有資源費1000刀……

2月25日,杜克大學董事會批准,將2025-26年杜克大學本科生的總就讀費用(包括學費、雜費、食宿費)上漲5.9%,自此杜克大學也成為學雜費超9萬美元的大學(去年杜克總費用在8.7萬美元左右),今年總費用為92,042美元。

在我們傳統認知中,都認為私立大學學費較高,但其實公立大學的費用也在上漲,比如前不久剛漲價的加州大學系統。
根據UC董事會批准的一項計劃,自2025秋季學期起,州外及國際本科生年度附加學費將增加3,402美元,總學費達到52,536美元,創下該系統歷史最高調幅。
表面上看,這是對中產家庭的“救濟”;但對於無身份無綠卡的國際學生來說,獲得資助的可能性很小。

因為美國的大多數高校對國際生都是採用Need-aware招生政策(暫時只有哈佛、耶魯、普林斯頓、麻省理工、達特茅斯、阿默斯特、鮑登學院、布朗、聖母、華盛頓與李這十所大學對國際生採取Need-blind政策)。
也就是說,國際生如果申請助學金錄取難度就會大大提高,而且申請助學金的額度越大難度越大。所以為了避免錄取率受到影響,一般國內的學生不會輕易申請助學金。
高額的成本讓國際生將目光投向公立大學,然而公立大學的300人大課讓教授記不住學生、實驗室裝置還是iPhone4時代的產物、想約學術指導得先排隊等兩週,等等這些因素使得“低成本優勢”需與教育質量進行綜合考量。
2024年《華爾街日報》大學排名將“畢業生薪資中位數/學費”指數納入核心指標。資料顯示,部分理工強校(如佐治亞理工、普渡大學)的ROI超過常春藤院校。
例如,普渡CS的畢業生起薪達9.2萬美元,而四年總學費僅12萬美元,其價效比顯著高於總花費50萬美元的頂尖私校。
加州社群大學還有個"曲線救國"通道,就是社群大學與UC系統的“TAG轉學協議”。
前兩年每年只花1.2萬學費,把基礎課績點修滿,然後直接轉進伯克利、UCLA頂級公立大學。這些轉學生不僅畢業率跟直錄生差不多,人均負擔還少了一大半!

申請獎/助學金是減輕學費負擔的重要途徑,想要學校給你"打錢",得先練好這些技能:
學術實力就是硬通貨:努力提高GPA,積極參加各類學術競賽、科研專案等,若能取得不錯的成績,會在申請獎學金時佔據優勢。
摸清學校的"發錢規則":有的學校看家庭收入,有的看特長才藝,還有的專門給"家庭第一個上大學的孩子"發補貼,所以深入研究各所大學的費用構成及資助政策至關重要。
第三步:上學期間也可以薅羊毛
許多美國大學允許學生申請學費分期支付,這為學生和家庭提供了更靈活的支付方式。學生可與學校財務部門溝通,瞭解具體的分期方案和相關手續。
同時,美國大學為學生提供了多種校內工作機會,如圖書館助理、實驗室助手、行政辦公室助理等。可關注學校就業中心釋出的崗位資訊,根據自身興趣和專業選擇合適的工作。

最後,小編想說,其實教育的終極價值不在於學費的高低,而在於能否激發個體潛能,創造社會價值。在成本與質量的平衡中做出明智選擇,或許才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教育課題。
2025美本及多國申請工具書

相關閱讀:
在美國,哪些人讀藤校的價效比最高?
MIT和賓大官宣,年收入不到20萬美元的家庭免學費就讀!
